共享精神 发表于 4 天前

【分享】鸡腺胃坏死病毒--引发鸡腺胃炎



介绍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VP)主要影响肉鸡,其特征性组织学病变包括泌酸腺细胞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及黏膜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

由于腺胃病变,患病禽群出现消化功能障碍、饲料转化率降低及生长迟滞。

自1978年首次报道以来,该病病原学长期存在争议。2011年Guy等学者在田间及实验感染病例中检测到一种新型双RNA病毒,暂定名为鸡腺胃坏死病毒(CPNV)。

后续研究证实了CPNV与TVP的关联性。尽管TVP及CPNV被认为具有重大经济影响,但现有研究数据仍十分有限。多数TVP报告基于少量病例或实验感染。

近年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及亚洲多国均有TVP发生报道,表明该病呈新发或再发态势。加州肉鸡群近期一项未经同行评议的回顾性研究显示TVP发病率持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英国早在1990年代已发现符合TVP的病变,但首篇经同行评议的英国病例报告直至近期才发表(2017)。该研究不仅证实CPNV与TVP患鸡的强关联性,更在部分淋巴性腺胃炎(LP)病例中检出CPNV——此类病变因缺乏泌酸腺细胞坏死,不符合TVP的全部诊断标准。



讨论

据作者所知,本研究系首项针对TVP与CPNV的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了1994年的TVP病例,并将CPNV的首次检出时间追溯至2009年——这比英国首次报道CPNV阳性TVP病例早五年,较美国境外首次检出早两年。Marusak等(2012)在美国的研究虽包含2005-2009年病例,但未明确CPNV阳性TVP样本的具体采集年份。

本研究发现自2009年起TVP送检量及CPNV RT-PCR阳性率呈上升趋势,2013年达峰值,提示TVP作为疾病、CPNV作为病原体可能分别呈新发或再发态势。但受限于APHA拉斯韦德实验室同期总送检量数据缺失,无法完全排除送检量增长系疾病认知度提高所致。

本研究不仅证实近期在TVP病例中检出CPNV,亦在淋巴性腺胃炎(LP)病例中检出该病毒。如前期研究所述,LP病例组可能对应多种病因:部分CPNV RT-PCR阴性的LP病例或为TVP慢性感染(此时病毒不可检出,Guy等, 2011b);而仅见腺胃多灶性淋巴聚集的病例应视为"正常发现,此类病变可能存在于仅表现轻度滤泡聚集的LP病例中。这也解释了LP组2级与3级组织病理学评分占比显著低于TVP组的原因。

本研究中TVP样本的CPNV RT-PCR检出率为22%,低于前期前瞻性研究的47%。两项研究均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块,遵循相似RNA提取与RT-PCR流程。

由于样本源自田间材料,剖检程序、组织处理、固定剂类型及固定/存储时间未标准化,可能降低RT-PCR敏感性,这或可部分解释结果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两项研究中CPNV阴性TVP样本占比均较高(Grau-Roma等为53%,本研究达78%)。阴性结果可能源于疾病慢性化或FFPE组织检测敏感性不足,但鉴于阴性率较高,需考虑其他病原引发类似腺胃病变的可能性。既往研究曾提出多种TVP潜在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

除典型TVP组织学病变外,本研究还观察到水肿、纤维素沉积、梭形细胞增生及黏液样间质等病变,且CPNV检测均为阴性。前期报道的CPNV阳性TVP病例中出血现象,本研究未见。值得注意的是,22%的TVP病例检出核内包涵体,形态与其他研究报道的病毒包涵体相似。尽管包涵体数量常较少且部分可能属坏死区退行性变,但关键发现是:含包涵体样本的CPNV阳性率极低(仅1例阳性),而无包涵体TVP样本的阳性率达28%。这一现象提示,除CPNV外,其他病毒可能参与部分TVP发病。腺病毒及细小病毒虽曾被报道与TVP相关,但均未获确证。此类病原的深入探究超出本研究范围,需后续研究阐明。

来源:鸡保姆,作者:洛伦斯·格劳-罗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鸡腺胃坏死病毒--引发鸡腺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