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通风 | 肉鸡夏秋转换季节通风管理实战指南:筑牢呼吸道健康防线(上)
夏秋之交,天高云淡却暗藏玄机。昼夜温差急剧拉大,空气湿度波动剧烈,冷暖气团频繁交锋带来 “一场秋雨一场凉” 的骤变。这种气候特点对密闭式肉鸡舍构成严峻挑战:温度波动剧烈:午间高温余威犹存,夜间低温猝然而至,鸡舍内环境随之剧烈波动,鸡体需频繁调节体温以适应变化,这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免疫力下降。
湿度起伏不定:降雨后湿度陡增,晴日秋风又使空气异常干燥,呼吸道粘膜面临的损伤压力首当其冲。
通风管理难度陡增:风机运行策略若不能紧跟外界变化,极易诱发冷热应激或通风不足。
此环境下,鸡舍犹如微妙的生态平衡舱,稍有不慎,支原体(MG/MS)、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流感病毒(AIV)、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等病原便会趁虚而入,极易诱发肉鸡呼吸道症状加剧、支气管栓塞、黑肺、气囊炎等严重呼吸道问题。这不仅影响肉鸡生长性能,更直接威胁成活率。因此,掌握季节转换期通风管理的核心要义,是保障鸡群健康与养殖效益的重中之重。
风机管理——以“晚加早减”
为核心,驾驭多变通风节奏
要把鸡舍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鸡舍内环境是“肺”,风机则是鸡舍环境的“肺动力源”,其启停与运行模式直接决定鸡舍内空气交换效率与鸡群体感感受。
1. 深刻理解夏秋换季通风要领 “晚加早减” 精髓:
晚加(风机):指午后外界温度快速下降时,尤其是湿帘停止打水后的1-2个小时内,若风机开启数量迅速减少,会因进风温度升高且风机数量明显减少,导致鸡舍内短时间蓄积较多热量。此时应适当增加风机,确保鸡舍内多余热量及时排出,避免鸡群因热量蓄积而感到闷热。本阶段还需避免在白天最高温时段(通常为下午2-4点)因过度追求降温而使用过大通风量。此时虽热,但空气干燥(与夏季的明显区别),风速带来的风冷效应显著,过多或过快地增加风机,极易在鸡只体表形成过度蒸发冷却,导致冷应激。应优先考虑通过湿帘或雾线适度降温,避免风机增加过多、风速超出鸡群耐受范围。
早减(风机):指在夜间或清晨外界温度降至最低点之前,就应开始有计划地、逐步减少风机运行级别或数量。目的是在温度最低、湿度最高的时段到来前,提前降低舍内风速,减少鸡只体感温度的下降幅度,防止冷应激。不能等到温度已经很低时才匆忙关闭风机,否则鸡群可能已受凉。
2. 精细化操作要点:
实时监控,动态调整:依赖精准的舍内外温湿度探头(需多点分布、定期校准)和可靠的环境控制器。在温度快速升降的时间节点,需密切关注外界“每小时”温湿度变化趋势,而非仅看环控器当前温度值。
小步渐进,忌大起大落:风机增减应以“级”为单位(如每级增减1-2台风机或10-20%转速),每次调整后观察15-30分钟鸡群状态和舍内环境参数变化,待稳定后再决定下一步操作。避免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减风机。
侧墙小窗/通风管优先:在最小通风阶段和过渡通风初期,优先通过调整侧墙小窗或通风管的开口大小和角度,精细控制进风量、风速和落点,实现鸡舍前后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均匀及气流温和分布。
过渡通风策略优化:此阶段是风机管理最复杂的时期,目标是在排除余热、湿气和有害气体的同时,避免风速过高引起冷应激。可采用“混合模式”:结合定时循环(如5分钟周期,开3分钟停2分钟)与温控启动。重点在于“控制进风口风速”(通常2.5-4.5m/s,鸡舍越宽,进风口风速要求越高),并保证气流充分混合、柔和下降,鸡背风速不超过当前日龄鸡群所耐受的最高风速。
隧道通风谨慎退出:当外界温度降至隧道通风目标温度以下时,应逐步、有序地退出隧道模式。先减少末端风机数量或降低转速,同时逐步关闭湿帘进风口,同步开启侧墙小窗/通风管。此过程需密切监测舍内前后温差和风速均匀性。
备用方案与应急演练:制定突发断电、设备故障(如风机停转、环境控制器失灵)、自然灾害的应急通风预案(如备用发电机、备用电路、手动开启部分小窗),并定期演练。
核心目标:在满足基本通风需求(供氧、排废、调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因风速变化带来的体感温度剧烈波动,实现“通风安全”与“通风充足”的统一。
温度管理——稳字当头,
抵御极端点冲击
秋季温度管理的核心是“稳定”,重点防御两个关键风险点:白天的“高温+低湿”冷应激和夜间的 “低温+高湿”热应激(或湿热闷感)。
1. 抵御“白昼高危点”(高温+低湿):
湿帘/雾线精准应用:
目标降温而非深度降温:避免追求将环境控制器显示温度降至目标线下限。开启湿帘的首要原则是:外界湿度低于70%且舍内温度显著高于目标温度(5-6℃)。湿帘打水优先采用“时控+温控”结合的方式,间歇性运行(如开1-2分钟停5-10分钟)。
严防过冷:需注意,湿帘的作用是控制温度不再继续上升,而非直接降低温度。湿帘水必须充分蒸发!要确保流过湿帘的风速足够(通常1.5-2.5 m/s),避免未蒸发的冷水直接滴落或冷风直吹鸡群。在湿度极低的晴天,湿帘降温效果极强,需格外谨慎,可使用小比例打水模式(10-30%),根据外界温度上升情况逐渐增加,或尝试使用雾线进行温湿度调节。
雾线替代/补充:当外界湿度较低(<50%)且温度不是极高时,可使用高压雾线进行周期性空气加湿。这既能缓解干燥,其微小水雾蒸发时吸收的热量也能提供轻微降温,且冷应激风险远低于湿帘。
风机协同:配合湿帘/雾线,风机运行级别应足以保证蒸发效率,但需避免风速过大造成风冷叠加。
关注鸡群行为:密切观察鸡只是否出现扎堆、畏冷(羽毛蓬松、蜷缩)或过度喘气。喘气不一定只代表热,也可能是湿帘过冷刺激所致。
2. 守护“夜间高危点”(低温+高湿):
提前保温蓄热:深秋季节,在日落前、外界温度开始明显下降时,适当减少风机(执行“早减”),利用白天蓄积的热量减缓夜间舍温下降速度。同时检查鸡舍保温性能(墙壁、屋顶、门窗密封),封堵贼风入口。
最小通风量保障:夜间风机运行必须保证“最小通风量”,这是底线!不能因保温度而牺牲空气质量。需计算和设定好不同日龄、体重下的最小通风量参数。
提升目标温度(谨慎使用):在寒潮来临或连续阴雨低温夜间,可“小幅、阶段性” 提高舍内夜间目标温度设定值(如 0.5-1℃),但必须同步评估最小通风量是否足够。此操作需非常谨慎,避免长期高温导致后期通风不足。
循环风机辅助:合理使用舍内循环风机,打破热分层,将聚集在屋顶的热空气搅动下来,均匀舍温,减少鸡体散热,改善体感。同时确保循环风不形成贼风直吹鸡群。
供暖设备预备与合理介入:对于日龄小、体重轻或遭遇极端低温的鸡群,应预备好供暖设备,必要时合理启动辅助供暖,重点在于维持目标温度区间下限和保证最小通风量。供暖时需注意空气质量和湿度变化。
核心目标:平滑温度曲线,避免在一天中的极端温度点(最高温干燥午后、最低温潮湿凌晨)对鸡群造成剧烈的冷热应激冲击。
湿度管理——捍卫50-70%
黄金区间,守护呼吸道屏障
呼吸道粘膜是防御病原的第一道长城,其完整性高度依赖适宜的湿度环境。
1. 黄金区间(50-70%)的科学依据:
70%(高湿风险):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霉菌孢子)繁殖加速;饲料易发霉、垫料易潮湿板结,鸡粪发酵加速导致氨气(NH3)释放量剧增;蒸发散热受阻,体感温度升高(闷热感)。
<50%(低湿风险):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会因干燥受损,摆动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粘膜分泌减少,粘液变稠,易形成栓塞;空气中粉尘浓度激增,直接刺激呼吸道,加剧栓塞形成,加速病原传播。
2. 秋季湿度调控实战措施:
对抗低湿(干燥晴日):
高压雾线精准加湿:这是首选方式。采用短时高频喷雾(如喷10-20秒,停3-5分钟),配合良好通风使水雾完全蒸发。目标是增加空气湿度,而非弄湿地面或鸡体。雾滴直径以<50微米为佳。
谨慎控制湿帘:仅在外界温度足够高(高于目标温度2-3℃以上)且湿度允许时使用,严防过度降温加湿导致冷应激。优先使用雾线。
减少不必要通风?NO!:绝不能为保湿度而牺牲最小通风量!通风不足的危害远大于低湿。应在保证最小通风的前提下加湿。
地面洒水(有限度):在极端干燥且设备不足时,可在走道少量洒水(避免洒到垫料),利用地面水分蒸发提高湿度。此法需非常谨慎,应量小勤洒,避免积水。
对抗高湿(降雨潮湿/夜间):
最大化通风除湿:这是最根本有效的手段。在保证温度不过低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风机运行时间或级别,加大空气交换率,排出舍内湿气。优先使用过渡通风模式。
保障最小通风量持续性:即使在夜间低温时,也必须维持足够的最小通风量来排出湿气和有害气体。
加热辅助除湿(有条件):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如寒潮阴雨),开启供暖设备提升舍温,可显著提高空气的饱和含水量(即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增强),再配合通风,能更有效地降低相对湿度。需精确计算成本效益。
严控饮水系统:检查水线高度、水压、乳头出水量,杜绝漏水、溢水。及时修复损坏乳头,保证水线末端有足够出水量。
垫料管理升级:勤翻垫料(尤其在饮水器下方和周边),及时清除结块、潮湿垫料,补充新鲜、干燥的垫料。良好的垫料是湿度管理的基础。
核心目标:综合运用通风、加湿、除湿、控水、垫料管理等多种手段,将舍内相对湿度稳定维持在 50-70% 的黄金区间内,为呼吸道粘膜健康提供最佳环境。
(未完待续......)
来源:青岛润达生物家禽信息,作者:翟雪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