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5)
《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1)
《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2)
《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3)
《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4)
第二部分 感官生物学
光周期与福利:肉鸡
Photoperiod and welfare: broilers
为了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内最大化采食量和生长速度,肉鸡传统上在较长的光照周期(photoperiods)和较短的黑暗期(scotoperiods)下饲养。
这一做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动物福利影响,欧盟立法现已规定,除去生命的最初7天和屠宰前的最后3天外,肉鸡的照明必须遵循24小时节律。
包括总计至少6小时的黑暗期,其中至少应包含一个连续不少于4小时的黑暗期,不包括过渡调光期(EC Council Directive 2007/43/EC)。
然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普遍采用每天提供23小时或更长光照周期的做法。
长时间光照的不良影响包括鸡只死亡率和跛行率的增加。
最近的加拿大研究显示,光照周期(14至23小时范围)与死亡率和跛行呈线性关系。
长光周期还会导致眼球尺寸增大,其原因是正常眼球生长的昼夜节律被打乱。
矛盾的是,通过延长黑暗期减缓肉鸡生长,考虑到死亡和疾病造成的损失,整体生产效率反而可能提高。
在黑暗期内,鸡只能够持续地休息和睡眠,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加,并有利于身体修复。
更明显的昼夜节律可改善腿部健康和整体活动水平。
若黑暗期至少为4小时,则照度对肉鸡行为和福利的影响可能大于进一步延长黑暗期。
并无理由规定欧盟强制的6小时黑暗期必须是连续的。
在生命的最初几周,由母鸡带养的雏鸡常频繁外出觅食和探索,并短暂返回母鸡体下休息。
肉鸡业界越来越关注通过在每24小时内设置多个模式化的黑暗期,总共达到6小时,来部分模拟这一模式。
这类间歇性照明方案的效果尚未被充分评估。
物体颜色偏好及其影响
Object colour preferences and influences
当透射光照射到一个表面时,根据该表面的特性,一些波长会被选择性吸收,而另一些则被选择性反射回来。
人类将反射光谱归类为我们所称的颜色,其特性取决于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家养雏鸡通常偏好啄食我们称之为橙色或红色的食物颗粒。
雏鸡对红色谷物或水果的一般偏好具有高度情境依赖性。
如果气味或视觉线索暗示食物可能是昆虫,则红色会被解释为潜在毒性的警告色,并被强烈回避。
显然,雏鸡并不使用语言来命名颜色,但有证据表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以类似人类的方式对反射波长进行分类。
一旦雏鸡学会黄色和红色的食物颗粒(例如)是可口的,它们也会将中间色(在本例中为橙色)视为食物。
因此,雏鸡表现出内插行为,并比常规泛化机制所预测的更偏好该中间色。
这种偏好并非仅因新奇性引起,因为这种分类不会扩展到超出奖励颜色范围的其他颜色,即使这些颜色与最初的红色或黄色之间的光谱距离与中间色相当,雏鸡也不会外推。
已知的奖励颜色在鸟类的颜色空间中形成一个类别。
遇到物体的反射颜色还会影响鸡的其他行为特征。
例如,巢位选择受早期接触特定颜色的影响。
雏鸡若早期接触蓝色、绿色和红色,则在产蛋期更偏好黄色巢箱;而早期接触黄色则导致对巢箱颜色的无偏好。
然而,在测试笼中饲养的母鸡对白色、棕色或黑色栖架没有表现出偏好。
人工图像的识别
Detection of artificial images
如果动物能对作为照片或在电视、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可重复视觉刺激做出反应,则可促进各类行为、社会和认知研究。
毫无疑问,鸡会对以这种方式呈现的某些刺激作出反应。
显示鹰类天敌的头顶影像会引发警戒鸣叫,幼雏也会被其他雏鸡进食的视频图像吸引。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丛林原鸡观看其同伴在彩色碗中觅食的训练视频,它们随后更可能靠近并从相似颜色的碗中进食。
观看其他鸟类进食的视频比仅仅观察它们站在食物碗旁更为有效。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鸡对视频图像会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即观察者更可能表现出与屏幕中示范者相同的觅食或沙浴行为。
所有这些结果都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鸡将传统电视屏幕上呈现的视频图像视为真实事物的等效物。
然而,鸡似乎无法通过照片或视频图像来区分熟悉或陌生的个体。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鸡是否将屏幕图像视为现实刺激的等效物,可采用正式的辨别测试。
在这类测试中,鸟类需区分屏幕上呈现的两种不同图像,然后在未进行额外训练的情况下,将已学习的辨别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对应刺激。
在相反的程序中,鸟类首先学习区分现实刺激,然后测试其是否能将这一能力转移到这些刺激的屏幕图像上。
在早期使用传统屏幕的研究中,简单的现实刺激(如红色与绿色物体)可被等同于其屏幕图像,但对于更复杂的刺激则不一定如此。
例如,在母鸡与非母鸡辨别任务中,母鸡未能在真实图像与屏幕图像之间实现转移。
将一组母鸡训练区分真实母鸡与球体要比训练另一组辨别这些对象的视频图像更快速、更容易,后者只有在大约500次试验后才有成效。
两个组在将现实刺激转移到屏幕图像上的效果都很差,说明传统屏幕呈现的复杂视频图像并不被视为现实刺激的完全等价物。
传统阴极射线屏幕的闪烁率可能是造成转移效果差的部分原因,最新研究显示,随着闪烁率提高,辨别准确性也会增加。
现今的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高闪烁率的高清等离子屏幕,或无闪烁的液晶屏幕,在鸡行为研究中呈现图像。
同时也应确保鸡能在不超过约30厘米的距离内观看图像。
遵循这些原则似乎能取得良好效果,即便是在研究复杂社会交流的实验中。
例如,母鸡对雄鸡“喂食鸣叫”片段的回放反应得当(这种社会行为在第六章中有详述),也会对雄性装饰特征的操控作出反应。
来源:poultry times,作者:ChristineJ.Nicol,译者:阿兵 | 配图:书籍原图 &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