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解析家禽热应激:成因、危害与科学应对
在规模化家禽养殖中,热应激是夏季高发的“隐形杀手”。尤其对于没有汗腺、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家禽来说,当环境与机体的产热、散热平衡被打破,大量热量在体内蓄积,不仅会拉低生产性能,严重时还会导致批量死亡,给养殖效益带来巨大威胁。一、什么是热应激?
简单来说,热应激的本质是“产热>散热”的失衡状态——当家禽自身产生的热量,加上环境输入的热量,超过机体向环境散发的净热量时,热量在体内不断堆积,就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紊乱,这就是热应激。
二、养殖中“热”从哪来?
家禽面临的“热负荷”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1、环境产热:高温是核心诱因,当舍温超过家禽适宜范围(通常肉鸡20-25℃、蛋鸡18-23℃),散热效率会急剧下降。更需注意的是,高温叠加高湿时,空气湿度阻碍体表蒸发散热,会让热应激风险翻倍。
2、鸡体自身产热:家禽的新陈代谢时刻在产热——采食后消化吸收、肌肉活动、内脏器官运转等过程都会释放热量。但鸡没有汗腺,散热全靠呼吸蒸发(占70%以上)和体表辐射,一旦这些渠道受阻,热量就会在体内“囤积”。
3、饲养密度过高:高密度养殖时,鸡群挤占空间,不仅会相互遮挡影响散热,还会因活动摩擦额外产热,间接推高舍内局部温度,形成“热叠加”效应。
三、机体如何应对热应激?
面对热量蓄积,家禽会启动自身调控机制,但这些机制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存在副作用:
1、呼吸散热:“喘气降温”的局限
当家禽感到热时,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甚至短促喘气),让气囊与空气快速交换,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这就是“呼吸蒸发冷却”。但过度喘气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大量流失,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反而加剧机体紊乱。
2、调节血流量:“舍内保外”的代价
热应激时,家禽会主动增加皮肤血流量(让热量通过体表散发),同时减少内脏(如胃肠道、肝脏)的血流量。这种“优先保散热”的调节,会导致内脏器官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埋下健康隐患。
3、增加饮水:通过排泄辅助散热
高温时家禽会本能增加饮水量,一方面通过尿液排出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多余水分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能通过体表黏膜蒸发或呼吸带出热量,间接辅助降温。但需注意,单纯大量饮水可能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功能,需配合科学补水策略。
四、热应激的“真实”危害有多严重?
热量蓄积的影响是连锁性的,从生理到生产性能全面下滑:
1、生产性能暴跌:采食量下降(高温时鸡采食量可减少10%-30%),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肉鸡增重放缓、蛋鸡产蛋率下降(降幅可达10%-20%),蛋品质变差(蛋壳变薄、蛋重减轻、畸形蛋增多)。
2、免疫力降低:内脏供血不足、代谢紊乱会抑制免疫器官功能,让家禽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大肠杆菌、新城疫等疾病。
3、极端情况致死:当体内热量无法排出,体温升至45℃以上时,会引发器官衰竭,导致急性死亡,尤其在高温高湿天气,死亡率可骤升。
五、从鸡的角度应对热应激:抓本质、解根源
应对热应激的核心,在于“减少内热产生”和“加速内热排出”双管齐下:
1、降低内热产生,减少“热源”
(1)避开高温时段喂料:中午气温最高时暂停喂料,减少采食后的消化产热(可改在早晚凉爽时加料)。
(2)调整环境刺激:高温时降低舍内光照强度,减少鸡群活动量,避免额外产热。
(3)优化饲料配方:减少高蛋白饲料(蛋白质代谢产热多),适当增加能量饲料,减轻代谢负担。
2、快速清除内热,解除代偿反应
(1)环境辅助散热:加强通风(纵向通风+湿帘降温),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高温时喷雾降温(注意控制湿度,避免高湿反效果)。
(2)保障充足饮水与科学补给:提供清洁、凉爽的饮水(水温控制在10-15℃最佳),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如钠、钾),补充呼吸散热流失的矿物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也可安劲多维兑水连用3-5天,以补充维生素,抵抗应激。
(3)机体主动排热:通过“开宣肺气”增强呼吸散热效率,“燥湿芳化”调节体内津液代谢,“清热利尿”促进热量随尿液排出,从三焦(上、中、下)协同清内热。
总之,热应激的防控,从来不是单一措施能解决的。结合环境调控、饲养管理、科学补水与机体调理,从“减热”和“散热”两端发力,才能让家禽平安度夏,守住养殖效益。
来源:智慧蛋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