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 发表于 2025-7-31 09:00:00

[分享]夏季通风管理(理论篇二)

夏季通风管理必须要谈到的是体感温度问题,你看着仪表上显示的温度数据,如果不结合舍内的鸡群情况,你很难确定鸡群到底舒不舒服。

体感温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4年,以人体热量平衡为基础,提出了体感温度模型 。存在多种围绕“环境刺激-生理响应-主观感知”建立的模型。但一方面温度感受界定方法有难度,一方面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很多,湿度、风速、密度、日龄、外界情况、甚至饱饿程度都影响体感。而且鸡的散热方式与人体存在差异,导致对体感温度的认知依然存在争议。

从研究角度考虑,如果想体现的更准确,考虑的因素就要多,考虑的因素越多,实用指导现场操作的难度就更大。

有根据温湿度设计的ET模型,有根据温度湿度风速设计的THVI模型,有根据干球湿球温度计做的THI模型,还附带了数值代表的热应激情况。


如果想更容易上手应用,就需要更简单的折算公式,简单往往考虑的变量更少,精确程度略显不足。比如最初学习环控时师傅教的:湿度增加10%体感温度增加1℃,风速增加1M/S,体感温度降低5℃,其实这都是有特定条件的,是在40-60%湿度,4-5周肉鸡的粗略估算。日龄越小对风速越敏感,日龄越大对高湿更敏感。当然在不同密度、季节、鸡舍结构情况下又会有小幅波动。

很多老师们也给出了自己对体感温度的计算方式。这些计算方式都经过老师的多年验证,实用效果也很好。



体感温度的目的是建立风速、湿度等因素与体感舒适度的关联。除了计算也可以参考张口率、体表温度(热红外测试)等数据作为依据。

饲养中,为操作做决定时,可以参考简单更易上手的公式。尽可能多记录过程中的变量,复盘时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用略复杂的公式,计算体感温度,规划合适的体感温度曲线,尤其结构相似的规模化场可回归到相同的参数进行比较,优化最初的简单回归公式,为后续的养殖提供经验。

来源:兽医老吴的养鸡内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夏季通风管理(理论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