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 发表于 2025-7-26 17:30:00

[分享]《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3)


《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1)
《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2)


第三部分 感官生物学

获得清晰而深刻的图像
Obtaining a clear and memorable image

物体在不同距离下能够被看作清晰聚焦图像的过程被称为自动调焦(accommodation)。

自动调焦是通过调整晶状体和角膜的形状来折射光线实现的,而眼睛以这种方式调整其光学能力的程度被称为自动调焦范围。



总体而言,鸡眼的折射能力大于人类,并且其自动调焦范围良好。

为了有效觅食,鸡必须聚焦于距离眼睛仅几厘米的小物体。

眼睛所需的折射是通过睫状肌的作用使晶状体变厚和角膜凸起来实现的。

成为一只有效觅食的鸡的诀窍在于,通过中央凹区域的侧向扩展,保持对下方视野中潜在食物的聚焦,同时通过同一区域的中央扩展,聚焦于上方视野中更远的刺激物。

然而,Dawkins(1995)注意到,鸡似乎也会利用近视的下方视野进行社交识别,她随后通过观察实验鸡面对熟悉或不熟悉伴侣鸟时的头部位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验证。

如果伴侣距离超过0.7米,实验鸡会使用其侧向视野,但在距离小于0.2米时,实验鸡会使用双眼重叠的下方视野正面观察伴侣。

母鸡只有在近距离检查过伴侣之后,才表现出愿意靠近熟悉伴侣的普遍偏好(Dawkins, 1995, 1996)。

育雏期间光照刺激的程度和类型会影响眼睛的发育,增加眼内压,影响眼睛的形状和重量。

昏暗的光线、非常短或非常长的光周期以及持续照明都会对眼睛发育及其聚焦能力产生不利影响(Lewis and Gous, 2009)。

低照度的环境光是雏鸡发生轴向伸长和近视的特定风险因素(Cohen et al., 2008, 2011)。



有趣的是,过去30年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人们在人工光下度过时间的增加,全球人类近视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童年时期在户外度过的时间是儿童屈光不正的保护因素(Rose et al., 2008),这一点可能对鸡也有益。

清晰的视觉图像可以通过眼睛的调节获得,但物体识别似乎还取决于母鸡从相同视角比较图像的能力。

我们已经描述过鸡如何稳定其头部以实现图像固定,但鸡的接近行为、定向和头部运动在物体检查中相互作用,形成功能性配合。

鸟类会在特定距离和角度下注视物体,并在后续的重复检查中保持这一方式,从而建立起一套简化的视图,用于比较并确定物体的性质(Dawkins and Woodington, 2000)。

鸡所做的头部运动可能是一种确保物体所有相关方面都能被视网膜不同专业区域处理的方式(Dawkins, 2002)。

利用偏振光
Use of polarized light

有研究提出,一些鸟类可能能够检测偏振光并利用其进行导航。

阳光是一种非偏振光,由随机定向的波列组成,结果形成了方向同样随机变化的波。

当这种非偏振阳光被地球大气中的物质散射或反射时,就会产生天空偏振光,从而可以辨别出总体的空间取向。



偏振模式取决于太阳的位置。

偏振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太阳90°的环形带上(从地球上观察)。

当太阳处于最高点时,这个圆环围绕地平线,而在黄昏时,这个圆环围绕子午线。

即使在部分多云、太阳被遮挡的日子里,偏振光也是可见的,并可被蜜蜂和其他昆虫用于导航。

尽管早期有相关假设,但现在看来,归巢鸽和其他鸟类并不会直接利用天空偏振光的信息进行定向,尽管它们可以在黄昏时使用偏振光线索来校准其常规的太阳罗盘(Muheim, 2011)。

尚未研究鸡是否能够利用偏振光,尽管其近亲日本鹌鹑在一项觅食任务中未能区分偏振模式不同的刺激物(Greenwood et al., 2003)。

然而,鸡确实拥有一种视网膜双锥体,这被认为可能是偏振光的感受器。

松果体或“第三只眼”
Pineal gland or ‘third eye’

松果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脊椎动物中的小型内分泌腺,之所以在这里受到关注,是因为松果体细胞与眼睛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具有相似性。

在包括鸡在内的鸟类中,松果体细胞对光的直接感受性是通过褪黑激素释放来调节昼夜节律和季节性繁殖模式的一种机制。

褪黑激素释放在鸡胚胎的第13天(E13)就可以被检测到,并且昼夜节律从这一时间点开始发育(Hill et al., 2004)。

肉鸡在松果体中的褪黑激素浓度高于蛋鸡,这可能与其更为自信的早期新生儿行为有关(Furuse, 2007)。



来源: poultry times , 作者: ChristineJ.Nic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鸡的行为生物学》——鸡的感官生物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