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 发表于 昨天 09:30

统计局生猪数据:市场背后的真相与趋势(上)

上半年生猪数据全景展现

7 月 15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半年度经济数据,清晰呈现了生猪行业的发展态势。上半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 4843 万吨,同比增长 2.8%。其中,猪肉产量增长 1.3%,牛肉产量增长 4.5%,禽肉产量增长 7.4%,羊肉产量下降 4.6%;牛奶产量增长 0.5%,禽蛋产量增长 1.5%。

在生猪养殖关键指标方面,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为 42447 万头,同比增长 2.2%;上半年生猪出栏量达 36619 万头,增长 0.6%。这些数据表明,上半年生猪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存栏量和出栏量的增长,反映出市场供应稳定,为整个肉类市场的稳定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存栏数据解读:去产能的迷局

在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存栏数据是反映行业动态的关键指标。今年一季度末,生猪存栏环比下降 2.4%,乍看之下,似乎预示着行业去产能进程已经开启。但深入分析后发现,与往年同期一季度降幅相比,今年环比降幅明显偏小,这表明行业整体去产能进度较为缓慢。

究其原因,成本与利润的微妙平衡起到关键作用。当前,养猪行业仍处于盈利状态,这与养殖成本下降密切相关。随着养殖技术进步、饲料成本优化以及管理效率提升,行业整体养殖成本降低,使得养殖户在当前市场价格下仍能维持一定盈利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主动去产能动力明显不足。毕竟,对于养殖户而言,只要有利可图,就缺乏削减产能的积极性。

在分析一季度存栏变化时认为,今年二季度存栏将延续一季度下降趋势。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预期行业会在二季度迎来被动去产能,即行业可能陷入亏损状态。当市场价格低于养殖成本,养殖户面临亏损压力时,为减少损失,往往会被迫削减产能,包括淘汰母猪、减少存栏量等。然而,实际情况与预期存在偏差。直至目前,行业依然保持微利,并未迎来预期中的被动去产能。

面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呼吁规模头部企业自发主动调减母猪产能,尤其是严格限制新增母猪产能。以行业 “一哥” 牧原股份为例,二季度能繁母猪数量小幅下降 5 万余头。这一举措可视为主动调减母猪的积极行动,也标志着牧原股份由原来的产能扩张期进入产能稳定期。头部企业的这一转变,对整个行业的产能调控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有望引导行业逐步实现供需平衡。

出栏与猪肉产量:数据背后的供需密码

将 2023 年和 2025 年同期的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数据进行对比,市场供需状况便清晰呈现。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以及上半年,当期生猪存栏量与生猪出栏量均低于 2023 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一季度猪肉产量却高于 2023 年,上半年猪肉产量对比 2023年仅少0.4%。

进一步分析发现,今年出栏总量较 2023 年低 2.5%,但猪肉产量却基本持平。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今年出栏体重显著增加,单体增重成功弥补了出栏数量的不足。2023 年 6 月,生猪出栏胴体重为 80.75,而 2025 年 6 月这一数据增长到 82.47,增幅达 2.13%。这种出栏体重的增加,反映出养殖端存在明显的压栏增重倾向。养殖户通过延长生猪养殖周期,增加生猪体重,以期在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更高收益。

压栏增重倾向对猪价产生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今年上半年整体猪价比市场预期偏强的现象。当市场上生猪供应相对减少,而出栏体重增加时,猪肉实际供应量并未大幅下降,这使得市场供需关系相对稳定,从而支撑了猪价稳定。即使在持续增重后,市场降重负反馈同样未带来价格进一步崩塌,这也进一步说明总体存栏并不绝对过剩的事实。

综合来看,今年养殖端微利状态进一步制约了行业大规模去产能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窄幅震荡贯穿全年或将成为市场常态。行业进入相对不应期,缺乏足够刺激因素打破当前市场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将继续在供需相对平衡、价格窄幅波动状态下运行,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计局生猪数据:市场背后的真相与趋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