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月生猪价格风云变幻,养殖户何去何从?(上)
7 月开局:猪价喜迎 “开门红”7 月伊始,生猪市场以显著的价格上涨开启新程。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监测数据显示,7 月 1 日(星期二),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4.85 元 / 公斤 ,较昨日上涨 0.15 元 / 公斤,环比涨幅达 3.05%。在全国 31 个可监测的省 / 市 / 自治区中,猪价走势呈现 25 涨 3 平 3 跌的态势,多地猪价突破关键点位,市场情绪明显回暖。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价格突破 15 元关口;华南地区涨幅最为突出,广东标猪价达 16.20 - 16.30 元 / 公斤,单日涨幅为 0.20 - 0.37 元 / 公斤,创下近半年新高;东北地区受外调生猪支撑,黑龙江、吉林等地价格稳步回升至 14.28 - 14.58 元 / 公斤。
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源于供应端收紧。进入 7 月,养殖端普遍采取缩量挺价策略。月初,头部企业主动减少出栏量,释放积极市场信号。加之二次育肥补栏成本突破 8 元 / 斤关口,部分适重猪源被分流,市场可供出栏生猪数量减少,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增加,被迫提价保量 。此外,高温天气致使物流运输受阻,进一步加剧区域供需错配,推动猪价上行。
从需求端分析,尽管终端消费仍显疲软,白条走货不畅问题依旧存在,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随着暑期旅游旺季来临,“烧烤季” 热度攀升,旅游餐饮行业复苏,对猪肉需求产生一定拉动作用。虽拉动作用有限,但在供应缩量背景下,为猪价上涨提供一定支撑 。
7 月行情 “剧本”:涨、跌、再涨
供应端:量减成定局
从供应端来看,7 月生猪供应量下降已成必然趋势。其一,养殖企业出栏策略发生显著变化。少部分养殖企业仍有降重空间,但多数已无降重计划,导致生猪出栏节奏明显放缓。此前,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压力下,养殖企业纷纷降重操作以缓解供应压力 。进入 7 月,随着降重任务逐步完成,企业开始调整策略,出栏节奏放缓,市场生猪供应量相应减少。
其二,春季猪腹泻等疾病对生猪存栏量的影响开始显现。春季是猪病高发期,今年春季的猪腹泻等疾病导致当时生猪存栏量下降。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仔猪存活率,还对生猪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周期,存栏量下降投射至生猪出栏时间为 7 - 8 月份,7 月份作为首个时间节点,供应减少空间较为明显。
需求端:复杂多变
需求端情况更为复杂多变。终端需求提升空间明显不足,主要是高成本抑制居民消费意愿。在高成本影响下,屠宰企业为减少亏损,不得不采取降量策略。由于屠宰企业采购生猪面临高价成本,销售白条肉时又难以将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利润空间被压缩,只能通过降低屠宰量控制成本 。
此外,高价也影响分割入库量。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企业分割入库成本增加,且市场对高价猪肉接受度有限,分割入库后销售风险增大,因此企业会减少分割入库量,进一步影响屠宰量 。
上旬,因价格涨至较高位,屠宰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屠宰量下降。同时,二次育肥需求量也有阶段性下滑可能。二次育肥目的是通过短期育肥获取差价利润,价格涨至高位时,二次育肥成本增加,未来价格上涨空间不确定性增大,二次育肥户积极性受影响,对生猪需求量下降,价格支撑力度不足,猪价在中旬出现下滑。
而后,随着部分市场于 7 月下旬集中进行二次育肥补栏,市场生猪供应或再度被人为后置。二次育肥户在价格回落至一定程度后,认为有再次育肥利润空间,便会大量采购生猪进行育肥。这使得市场可供直接销售的生猪数量减少,供应再度趋紧,价格有上涨空间。
7 月猪价总结
综合供应端和需求端因素,7 月份生猪价格呈现涨后小降再涨走势。上旬,在供应减少和二次育肥初期需求增加支撑下,价格上涨;中旬,由于终端需求不足、屠宰量下降和二次育肥需求阶段性下滑,价格出现小降;下旬,随着二次育肥补栏集中进行,供应再度后置,价格再次上涨。据相关预测,7 月份生猪月均值或为 14.99 元 / 公斤,环比上涨。这一价格走势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动态变化,为养殖户和相关企业提供重要市场参考 。
8 - 9 月行情前瞻
8 月:稳中有升
展望 8 月,二次育肥补栏热度和生猪出栏量成为影响猪价两大关键因素。从二次育肥补栏情况看,虽热度或先增加后逐步回落,但月初和月中,其补栏量仍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由于 7 月下旬集中补栏使部分养殖户看好后续行情,8 月上旬仍有部分二次育肥户继续入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市场生猪资源,减少直接可供销售的生猪数量 。
而养殖端生猪出栏量仍然偏少,这是支撑 8 月猪价的重要因素。春季猪腹泻等疾病对生猪存栏量的影响在 8 月继续显现,加上养殖企业出栏节奏持续放缓,市场生猪供应偏紧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在终端需求变动不大情况下,供应端偏紧将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 。
综合各种因素,根据卓创资讯预测,8 月份生猪月均价 15.07 元 / 公斤。这一价格相较于 7 月略有上涨,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在 8 月的延续和微调。虽然二次育肥补栏热度回落和终端需求相对稳定限制猪价上涨空间,但供应端持续偏紧使得猪价仍有一定上升动力 。
9 月:风云突变
进入 9 月,生猪市场形势变化,猪价走势面临新挑战。生猪供应或陆续恢复,这是 9 月猪价下行主要压力来源。随着时间推移,前期受疾病影响减少的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养殖企业在经历一段时间出栏节奏调整后,也开始增加出栏量。此外,二次育肥户前期补栏的生猪也将在 9 月陆续出栏,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 。
从需求端来看,虽随着开学季和中秋、国庆等节日临近,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增幅或小于供应增幅。节日临近会带动餐饮、加工等行业对猪肉需求增加,居民采购量也会上升。然而,这种需求增长难以抵消供应大幅增加。在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增幅有限情况下,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将更加明显,猪价有下降空间 。
卓创资讯预测 9 月份生猪月均价 14.33 元 / 公斤。这一预测表明,9 月猪价将出现较为明显回落,市场供需关系转变将使猪价结束前期上涨态势,进入下行通道。养殖户和相关企业需密切关注 9 月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和销售策略,以应对猪价下行带来的挑战 。
影响猪价的深层因素剖析
供应层面
养殖成本
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成本。饲料价格上涨时,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可能减少养殖规模,从而降低生猪供应;反之,饲料价格下跌,养殖成本降低,可能促使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生猪供应 。除饲料成本外,劳动力成本、场地租赁成本等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成本,影响养殖户养殖决策 。
疫病
疫病是影响生猪供应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猪瘟等疫病爆发,会导致大量生猪死亡或被扑杀,使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市场供应急剧下降。例如,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猪价出现大幅上涨 。即使是一些常见疫病,如猪腹泻、猪蓝耳病等,也会影响生猪生长发育和存活率,进而影响生猪出栏量和供应 。
存栏量和出栏节奏
生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供应的基础。养殖户预期猪价上涨时,会增加补栏,从而增加未来生猪存栏量;反之,预期猪价下跌时,会减少补栏,导致存栏量下降。出栏节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养殖企业策略调整、市场价格波动、二次育肥等。如前文所述,7 月养殖企业出栏节奏放缓,以及二次育肥对生猪资源的分流,都对市场供应产生重要影响 。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