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蛋不再“简单”:餐桌上的安全警钟(下)
重建信任:从农田到餐桌的行动鸡蛋安全问题频发,引发消费者担忧,也使整个鸡蛋产业面临信任危机。要重建消费者对鸡蛋的信任,需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协同行动,各方共同努力,使“问题蛋”重回“放心蛋”。
(一)政策法规:筑牢监管防线
政策法规在保障鸡蛋安全方面至关重要,需构建严密的监管体系。
首先,应提高抽检比例与频率,针对近期高频检出的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甲硝唑等实施靶向监测。当前抽检比例远无法满足庞大的鸡蛋市场需求,应将抽检比例提升至5%甚至更高。同时,建立专项监测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养殖场的鸡蛋进行定期靶向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问题。
建立覆盖全程的强制性溯源系统刻不容缓。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每颗鸡蛋赋予唯一标识,记录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包括鸡只品种、养殖环境、用药情况、生产日期、流通环节等。一旦发现问题鸡蛋,可迅速追溯源头,采取召回问题产品、处罚违规养殖场等措施。
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目前对违规使用药物的养殖场处罚较轻,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应加大处罚力度,除高额罚款外,还可吊销养殖许可证,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养殖行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有效遏制违法行为。
(二)企业担当:责任与透明同行
生产企业是保障鸡蛋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承担起责任,做到责任与透明并重。
以正大集团为例,其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舍内环境控制保障蛋品安全。正大集团的养殖场采用智能通风系统,可根据舍内空气质量实时调整通风量,确保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处于安全范围。精准温控技术的应用,可将鸡舍内温度和湿度精确控制在适宜蛋鸡生长的范围内,有效减少鸡群因环境不适引发的疾病。
科学的免疫程序是正大集团保障蛋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他们根据蛋鸡生长阶段和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个性化免疫计划,定期为鸡群接种疫苗,提高鸡群免疫力,预防疫病发生。完善的生物安全隔离措施同样重要,养殖场设置严格门禁系统,人员和车辆进出均需严格消毒和隔离,防止外来病菌侵入。
正大集团还重视规范的用药管理。建立完善的兽药使用台账,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禁止使用禁用药物。蛋鸡生病时,优先采用中草药等绿色治疗方案,减少抗生素使用,从源头上保障蛋品安全。
作为养殖企业,主动公开养殖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也十分必要。可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时发布养殖场环境数据、用药情况、检测报告等信息,让消费者随时了解鸡蛋生产过程。设立药残自检“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员工举报违规用药行为,对举报属实的员工给予奖励,形成内部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消费转变:用选择推动变革
流通环节和消费者自身在保障鸡蛋安全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转变观念,以实际选择推动行业变革。
流通和消费环节应摒弃“唯价格论”观念,认识到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合理成本。购买鸡蛋时,不应仅关注价格,更要注重鸡蛋品质和安全。选择信誉良好、有完善质检的品牌鸡蛋,这些品牌鸡蛋通常经过严格质量检测,安全更有保障。消费者可通过查看鸡蛋包装标识,了解鸡蛋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检测报告等信息,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鸡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连接养殖场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流通企业(商超、电商、农贸市场)应超越传统的货物搬运角色,构建全链条安全管控体系。商超应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核,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养殖场作为供应商;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对进入商超的鸡蛋进行抽检,确保鸡蛋质量合格。电商平台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要求商家提供鸡蛋相关检测报告,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农贸市场可设立专门检测点,对市场内销售的鸡蛋进行快速检测,并公示检测结果,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回归纯粹:让鸡蛋重归安心
鸡蛋安全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策法规、生产企业、流通环节以及消费者等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当监管部门大幅提高抽检比例,精准实施靶向监测,全面建立强制性溯源系统,严厉惩处违法者,监管的威慑力将覆盖整个鸡蛋产业,为鸡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生产企业以正大集团为范例,严格控制养殖环境,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加强生物安全隔离措施,规范用药管理,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使鸡蛋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安全。流通企业构建全链条安全管控体系,消费者转变观念,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鸡蛋,各环节共同为鸡蛋安全贡献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鸡蛋安全问题终将得到有效解决。届时,煎蛋的香气将再次纯粹地弥漫在千家万户的厨房,人们无需再为鸡蛋安全担忧,能够尽情享受鸡蛋带来的营养与满足。让安全回归,使鸡蛋重新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标兵”和“营养食品”,这不仅是对饮食体验的承诺,更是对生命健康的郑重守护。让我们携手共进,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