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峰 发表于 6 天前

别不服,这是你经常犯的错误!

【错误】规模化肉鸡养殖养不好,很多事不是因为没做到、没做好,而是因为不知道、做错了、甚至做反了。南辕北辙时,常常“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风险。
【错误1】光照弄强了:这个问题很普遍,40多年前,白羽肉鸡刚引入的时候,饲养管理手册上就有“间歇性”“暗光”制的光照方案。你为啥不执行?光照偏强,利于兴奋、头大冠重不利于出成,活动量大影响增重,还容易诱发啄癖外伤等毛病、常因料比高而得不偿失。
【错误2】通风弄大了: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很多材料上“搬运”的通风标准大都是国外地面垫料饲养的标准,这和现在的立体多层笼养是不一样的:鸡粪及时清理,控制空气质量将更容易,不懂得变通,就会有风险脉动。
【错误3】负压弄小了:由于对“通风模式、冷应激来源与危害、负压测量和标准确定”等内容理解不透和操作不当,养不好的大多数源头都是负压弄小了,要么形成了冷应激、要么留下了通风死角。
【错误4】温度弄高了:因为怕冷,怕冷应激,很多人在养殖过程中把温度弄高了,这会导致鸡采食少、长得慢、长得小、料比高。好指标都是走钢丝走出来的,温控太温柔,成绩定消瘦。
【错误5】喂料太饱了:从习惯于自由采食模式下走过来,很多养殖户生怕鸡吃少了耽误了长,总是习惯于不停地加料、轰鸡,结果就是鸡的肠道得不到休养生息,反而影响饲料转化的效率。
【错误6】规模弄大了:规模化养殖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可而止才行。规模化需要专业支撑,这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精力。要是“摊”子太大,把揽不过来,真得就“瘫”了。
【错误7】免疫弄乱了:免疫接种是个非常专业的话题,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尤其要参考母源抗体水平、相关疫病的地方流行性、疫苗毒株与保护力测定等,更要落实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不可以信马由缰,也不需要盲从,想怎么做都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由。
【错误8】用药弄滥了:毫无疑问,药物是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药物也不是万能的。乱用和滥用药物危害极大,一方面浪费钱、一方面污染环境、一方面有培植耐药毒株或菌株的可能。没有“清醒”的认知,就一定会有“糊涂”的损失。
【肠道1】肠道的功能,主要是消化吸收、免疫(盲肠扁桃体、淋巴滤泡集群)。肠道是两头开放的,出入都与外界相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病从口入),也容易影响到外界环境(粪便处理)。
【肠道2】养鸡就是养肠道,应该说是一个光辉论断,即使这种论断当初是为了卖肠道药品和保健品,也值得尊崇和纪念。肠道是饲料和鸡肉(鸡蛋)的生物转化器,肠道健康是养鸡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肠道问题也是养鸡中最普遍、最顽固的问题,值得业内引起高度的重视。
【肠道3】为了保持肠道健康,兽药和动保企业推出了很多“产品”。比如:抗生素、抗菌类药物、抗虫类药物、纯中药、酸化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植物精油……等等,评估这些产品的性价比,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来验证,不可以盲目推崇。
【肠道4】疫病防控是肠道保健的主要内容,大部分的禽病或多或少都会在肠道上有所体现,轻则拉稀、卡他性炎症,重则出血、脓性、坏死性炎症、形成栓子等,严重影响着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比如新城疫、禽流感、球虫、组织滴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感染……。做好疫病防控,肠道得安宁,健康养殖才有保证。
【拉稀1】拉稀是规模化肉鸡养殖临床上经常涉及到的肠道问题,是不是拉稀就一定是病?也不一定。首先,当温控偏高的时候,水料比例就会有所偏离,吃得少喝的多,鸡又不会出汗,只能拉稀给你看。
【拉稀2】针对沿海区域的养殖,尤其是那些饮水没有化验、也没有处理过的养殖场,存在鸡群长期“不明原因的拉稀问题”,化验结果会告诉我们,当饮水中硬度偏高的时候,要适当降低饲料中盐分,问题会迅速得到妥善解决。
【拉稀3】很多常见多发病--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会导致肠道炎症。只要肠道有炎症,多少都会出现阶段性、反复拉稀的问题。所以说,疫病防控很重要--拉稀的肠道工作效率会降低。
【拉稀4】饲料中普遍存在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问题,当污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料源性拉稀成为必然。所以说,在原料筛选和评定过程中,专业标准不能丢,霉菌和霉菌毒素不超标只是底线,要求含量越低越好,不能因小失大。【粪便1】在农民眼里,畜禽粪便就是“粪肥”。自古以来,农民种地不光垂青于畜禽粪便,就连人的粪尿,也拿去沤肥了。这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认知和情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学生拾粪顶工分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令人不胜感慨。
【粪便2】在某些砖家和环保人员眼里,畜禽粪便就是“粪污”。随着社会发展,环保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那些吃饱了撑的难受的砖家对粪便污名化,居然称之为粪污。本来是很好的农家肥,简单发酵处理就可以还田,结果竟然弄得牧民们心惊肉跳、不知所然。
【粪便3】在我的眼里,畜禽粪便就是没消化吸收的饲料。饲料三四千元一吨,粪便几十块钱一方,做饲料是冲着肉蛋奶去的,不是冲着粪便去的。畜禽吃了饲料还拉那么多,这说明饲料还不符合胃肠道的要求,还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是未来营养师努力的方向,还是那句话:从“屎”开始,“腚”有收获,倒推、倒逼研究或许就是捷径。
【粪便4】在营养师眼里,畜禽粪便“应该”就是一种浪费,一种技术缺陷。行业内卷到了大家必须要关注饲料性价比、关注养殖细节的时候,畜禽吃了你的饲料拉的多、长的慢、转化率低下、这会很尴尬。长期得不到改善,丢的不仅仅是面子,恐怕连命也保不住了。
【风险1】啥叫风险?简言之。就是因跟风、追风所带来危险。人聚到一块,要么是“团伙”,要么是“团队”。要是投资聚到一块、生产扎堆,很容易因为高度内卷而“团灭”。
【风险2】最大的风险是“盈利”。记得有个成语就叫“趋之若鹜”--意指为了牟取利益,像成群的鸭子一样不顾性命地奔赴危险之地(喻指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追逐某一个事物)哪有好?盈利的高地都被资本盯着,资本一出手就会把天花板戳下来。
【风险3】欲望是风险的原动力,一个人最大的风险受心智模式影响,在于他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要是判断、选择和决策错了,无论多么努力,都难免一败涂地。有人说欲望是魔鬼,也有一定的道理。
【风险4】资本是风险的推动力,很多人罔顾自己的能力,总想着发大财、做大事,想法虽好,风险却极高。一旦被资本驱使,很容易在膨胀中迷失,结果就是不可控、也不可逆。
【最1】人最难管理的是“自己”,这也是人性差异化最大的地方,从自律到慎独,从自强不息到厚德载物,都需要一种信念和定力,这种坚持会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更成功、更了不起。
【最2】人最难的决策是“下定决心”,在人生的很多拐弯处、十字路口和诸多关键节点上,都需要下决心。下决心不是简单的头脑发热和拍胸脯,而是运筹帷幄后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是“下定决心”后的“具体落实”。
【最3】人最缺乏的是“毅力”,毅力是指人在追求某种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持久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特指在面对困难、挑战或长期目标时,能够保持专注、克服障碍并持续努力的品质。毅力不够,即使是去做对的事情也容易浅尝辄止和半途而废。
【最4】人最大的缺陷是自私,自私是指人在心理、行为上只关注自身利益,忽略乃至损害他人、集体及社会利益的行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利益独占、情感冷淡、缺乏同理心,可从行为表现、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上进行多维解析。自私的人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会:孤苦伶仃、孤掌难鸣、孤军奋战、孤独一生。
【模型】兽药和动保厂家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用户和目标用户积极互动,以期建立起新的合作模型。这种合作是双向奔赴的一种价值再造和共赢,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营销追求都是不长久的。
【模范】在产业严重内卷的大背景下,于同行之中,不断建立、发现并发掘比较优势至关重要。向模范学习,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摆脱竞争,抵达理想的开阔地。
【模板】所谓同行,干的是一样的事情,通过不断交流与学习,企业内部不断提升,不断建立并铸就新的“模板”,让员工有方向、有标准、有目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模仿】别看不起模仿,模仿在很多时候就是捷径。模仿那些成功的、优秀的做法,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何乐而不为?如果能做到“高仿”,就能够博采众家之长,形成综合性的竞争态势,从而有机会立于不败之地。
【体感温度1】什么是体感温度?体感温度是鸡的一种生理感受,在环境温度的底色之下,受湿度和风速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从而表现出与显示温度的差异化。
【体感温度2】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很多,除了温度、湿度、风速之外,日龄大小、羽毛被覆情况、是否喂食、是否健康、是否关灯、是否应激等都会影响到体感温度。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感温度也是不断变化的。
【体感温度3】严格来讲,体感温度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体感温度是一组数字,可以通过鸡群的表现进行观察、推算、提炼和借鉴。比如:不同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下,可以制造相同的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4】体感温度是鸡群体感舒适度的重要基础,体感温度舒适与否,不能光看温度表,更要多看鸡群,从而找到令鸡群体感更舒适的环控模式,有人喜欢用张口比例来描述,是有一定道理的。
【错误】规模化肉鸡养殖养不好,很多事不是因为没做到、没做好,而是因为不知道、做错了、甚至做反了。南辕北辙时,常常“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风险。
【错误1】光照弄强了:这个问题很普遍,40多年前,白羽肉鸡刚引入的时候,饲养管理手册上就有“间歇性”“暗光”制的光照方案。你为啥不执行?光照偏强,利于兴奋、头大冠重不利于出成,活动量大影响增重,还容易诱发啄癖外伤等毛病、常因料比高而得不偿失。
【错误2】通风弄大了: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很多材料上“搬运”的通风标准大都是国外地面垫料饲养的标准,这和现在的立体多层笼养是不一样的:鸡粪及时清理,控制空气质量将更容易,不懂得变通,就会有风险脉动。
【错误3】负压弄小了:由于对“通风模式、冷应激来源与危害、负压测量和标准确定”等内容理解不透和操作不当,养不好的大多数源头都是负压弄小了,要么形成了冷应激、要么留下了通风死角。
【错误4】温度弄高了:因为怕冷,怕冷应激,很多人在养殖过程中把温度弄高了,这会导致鸡采食少、长得慢、长得小、料比高。好指标都是走钢丝走出来的,温控太温柔,成绩定消瘦。
【错误5】喂料太饱了:从习惯于自由采食模式下走过来,很多养殖户生怕鸡吃少了耽误了长,总是习惯于不停地加料、轰鸡,结果就是鸡的肠道得不到休养生息,反而影响饲料转化的效率。
【错误6】规模弄大了:规模化养殖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可而止才行。规模化需要专业支撑,这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精力。要是“摊”子太大,把揽不过来,真得就“瘫”了。
【错误7】免疫弄乱了:免疫接种是个非常专业的话题,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尤其要参考母源抗体水平、相关疫病的地方流行性、疫苗毒株与保护力测定等,更要落实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不可以信马由缰,也不需要盲从,想怎么做都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由。
【错误8】用药弄滥了:毫无疑问,药物是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药物也不是万能的。乱用和滥用药物危害极大,一方面浪费钱、一方面污染环境、一方面有培植耐药毒株或菌株的可能。没有“清醒”的认知,就一定会有“糊涂”的损失。
【错误9】标准弄乱了:规模化肉鸡养殖一直以来就没有统一标准,都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在示范、在说教、在鼓动,这是个严重的错误。长期的成功首先是专业的胜利,没有标准,就五花八门,优势不能精准提炼,数据不能快速传递和复制,盲人摸象般自说自话,险象环生。
【错误10】利润弄虚了:规模化养殖成本构成都是一样的,由于计算口径不同,毛利和纯利之间存在着巨大偏差,彼此难以苟同。在虚荣心作祟,报喜不报忧的心理暗示下,利润被浮夸。弄虚作假的结果就是:从“引狼入室”到“狼烟四起”。
【错误11】数据太假了:纵观各大平台规模化肉鸡养殖的相关技术指标、生产指标、财务指标,很多被人为地掺了水、被刻意扭曲。如此传播,就是一种误导和伤害。假数据能理出真思路吗?数据造假给整个产业的伤害是明显的,也是巨大的。理性和专业回归,才是智慧的启蒙。
【错误12】管理弄没了:规模化养殖在雇佣制下如何完成系统管理,本身就是个大难题,在争权夺利、推诿扯皮、好高骛远、好逸恶劳中,管理的价值在哪里?越来越像雾里看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位主义的东西,把专业化的管理挤跑了、弄没了,无尽的悲哀纷至沓来,挥之不去。
【错误13】考核考偏了:很多规模化养殖场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激励和奖励,而是为了惩戒和处罚。这就容易形成负面的管理,管理的核心不再是以鸡为本,而是以权力为本、以关系为本,如此,谁还会用心养鸡?
【错误14】追责追过了:管理是为了解决问题、杜绝问题,追求并接近事实真相才能有科学合理的方案。一有事就把追责放在首位,会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养不好鸡有很多原因,把失误当错误本身就是错误。只要想追责,一定有推诿,真相被隐匿,方法何以应对?
【错误15】空头许诺多了:规模化养殖已经产能过剩并进入了高度内卷的漩涡,老板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不要轻易许诺,大饼画多了,一旦不能兑现,人设瞬间垮塌,没有了信任,管理就是冷幽默。
【错误16】福利太差了:同样的原因,规模化养殖初心是赚钱,在赚不到钱的时候,很多老板打起了员工的主意,持续降低福利待遇,结果就是混子多了,能人跑了,养殖成绩持续下滑,往后看还有翻盘的希望吗?

辉煌一生 发表于 6 天前

句句中肯!养殖不易!

牧鱼郎 发表于 6 天前

这些都弄清楚,需要很高、很专业的水平,不易啊!

可兽医 发表于 6 天前

赵德峰 发表于 5 天前

牧鱼郎 发表于 2025-07-03 08:18
这些都弄清楚,需要很高、很专业的水平,不易啊!

不在一线,引不起重视。

赵德峰 发表于 5 天前

辉煌一生 发表于 2025-07-03 08:11
句句中肯!养殖不易!

来之不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不服,这是你经常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