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牧原:从猪粪处理看绿色养殖新范式
牧原猪粪处理大揭秘2025 年 6 月 22 日,牧原养猪节媒体开放日隆重举行,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领军企业,牧原的这一活动吸引了业内与业外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此次开放日为各界提供了深入了解牧原运营模式的重要契机,其中猪粪尿处理问题成为焦点。鉴于牧原庞大的养殖规模,每年产生的粪尿数量巨大,其处理方式备受大众关注。以下将详细探讨牧原在猪粪处理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种养循环,化废为宝
对于大型养殖企业而言,养殖粪尿处理是一项挑战,目前常见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包括沼气发酵、生产有机肥和种养循环等。在 2025 年 6 月 22 日的交流中,牧原集团生态环境负责人胡小山表示,牧原对多种处理工艺进行了探索,包括工业处理方式,但最终确定种养循环为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模式具有显著优势:有效解决了养殖粪尿处理难题;降低了种植业对化肥的依赖,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粪尿还田,改善了土壤有机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了多重目标。
牧原的核心种养循环模式 “猪养田,田养猪”,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流程。首先,猪舍内的粪尿通过自动化收集系统进行高效收集,确保无遗漏。随后进行固液分离,为后续处理奠定基础。分离后的液体进入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或供热,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降低碳排放;固体部分则用于生产有机肥,进入市场销售,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最后,经过处理的水肥存储于防渗储池,通过支农管网,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精准还田,既替代了化肥,又避免了面源污染,提升了土壤肥力和作物品质。
推进困境与破局之道
尽管种养循环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牧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年轻一代对该模式的认知不足。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 “猪养田、田养猪” 的循环模式历史悠久,老一辈凭借经验深知其益处,但现代年轻人缺乏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处理后的水肥还田存在顾虑,担心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这种认知障碍阻碍了模式的推广。
此外,意外事件也对牧原造成了困扰。例如,在农民收割时,收割机偶尔会撞破运输水肥的管道,导致水肥外流。由于部分人对情况不了解,将其误传为牧原偷排粪尿,给牧原带来了负面舆论压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牧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举办场区开放日、示范田观摩会和助农丰收节等活动,邀请农民现场参观,直观展示猪粪尿处理过程和种养循环模式的成效,包括作物增产和收入增加等,增进了农民对该模式的了解和认可。同时,牧原加强了支农管网的维护,采取增设防护设施和增加巡查频次等措施,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问题,确保管网正常运行。
绿色答卷:成果斐然
牧原在猪粪尿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 “威斯特” 品牌有机肥荣获全国十大有机肥称号,市场认可度高,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质养分,助力粮食增产。
2024 年,牧原的水肥惠及农田面积达 472.08 万亩,对土壤改良和作物生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牧原在盐碱地改良和荒漠治理方面成效显著,改良盐碱地 31.82 万亩,治理荒漠 9.07 万亩,使原本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同时,土壤固碳总量达到 144.74 万吨二氧化碳,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在技术推广和助农增收方面,牧原也成绩斐然。2024 年,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参与农民达 28.2 万人次,提升了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同年,助农减投增收 13.53 亿元,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共生之道: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牧原的种养循环模式为生猪养殖行业树立了成功典范。它不仅提供了处理大规模生猪粪尿的有效技术路径,更是生态智慧、农业传承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多赢实践。这表明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可以实现共生发展。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牧原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企业自身角度看,种养循环模式是成本优化的选择,相比达标排放,成本降低超过 50%。同时,该模式将 “污染负担” 转化为资源,沼气发电和有机肥销售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户而言,种养循环模式带来了实际利益。472 万亩农田使用牧原水肥后,减少了化肥依赖,每亩平均节省成本 60 元以上,利润空间得以扩大。改良后的盐碱地和荒漠实现了每亩 295 元的增值收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
从生态角度出发,该模式是绿色发展的新范式。减少化肥使用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让长期受化肥影响的土壤恢复活力。“猪养田、田养猪” 的传统农耕智慧在现代碳中和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示了传统农业理念与现代科技结合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巨大潜力。
牧原的成功经验为生猪养殖行业乃至整个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随着更多企业借鉴这一模式,有望共同推动经济繁荣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