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养猪人该如何“乘风破浪”?(下)
成本端的隐忧:玉米与豆粕价格波动养殖端利润受成本端变化影响显著。近期,玉米价格反弹以及豆粕触底反弹迹象,使行业感受到成本上升压力。
玉米作为饲料主要原料,其价格上涨直接增加饲料成本。养殖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购买玉米,压缩利润空间,增加经营压力。
豆粕在饲料成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价格波动影响饲料质量和成本。豆粕价格上涨时,企业需支付更高价格购买,可能影响饲料配方和质量。企业为维持养殖效益,需寻找替代蛋白质来源或调整饲料配方,增加时间和成本投入。
成本增加导致养殖企业现金流紧张,需更多资金购买原材料、支付员工工资和运营费用。若成本持续上升,而猪价未能同步上涨,企业利润将被严重侵蚀,甚至出现亏损。这考验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部分小型养殖企业可能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退出市场,大型养殖企业则需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维持竞争力。
猪价未来走向何方:迷雾中的展望
短期走势:7月上旬的小阳春
当前猪价虽呈反弹态势,但生猪仍处于供应增长过程,产能增长压制猪价的逻辑未变。本轮阶段性涨势可能延续至 7 月上旬,主要受多种短期因素影响。
前期市场加快出栏节奏,实现去库,缓解前期压栏压力,调整市场供需关系,为猪价上涨提供空间。
相关部门收储操作在短期内支撑猪价。收储减少市场供应,推动猪价上涨,逆周期调节政策与收储操作共同作用,推升猪价。
市场看多情绪也在短期内推动猪价上涨。受 2 月仔猪腹泻疫情影响,7 - 8 月商品猪出栏量或有下滑,市场看多情绪升温,促使养殖户惜售,贸易商补库,进一步推动猪价上涨。
中期预测:年内的起伏
年内生猪供应变化趋势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受仔猪腹泻等因素影响,7 - 8 月生猪供应增量有限;9 - 10 月生猪出栏量有望大幅增长,后市供应压力依旧较大。
贸易商主动补库导致猪价提前上涨,并将供应压力后移至四季度。贸易商为应对大猪供应偏紧及季节性涨价,提前补库,推动猪价上涨,但也将供应压力传递到四季度。
今年母猪产能充裕且疫病较少,为生猪供应提供稳定基础。这导致供应断档不明显,本轮生猪价格上涨高度可能有限。随着生猪供应进一步增长,行业可能逐步从累库转为去库,四季度猪价可能下跌,因供应增加改变市场供需关系,供过于求局面可能导致猪价下行。
长期格局:“短牛长熊” 的迷局
生猪市场处于 “短牛长熊” 格局,这由生猪产能变化和市场供需关系长期趋势决定。
短期内,政策推动、市场情绪变化等因素可能刺激猪价快速上涨,形成 “短牛” 行情,如收储操作、旺季行情预期等,但这种上涨往往难以持续。
长期来看,随着养殖技术提高和规模化养殖发展,生猪产能不断增加。当产能增长超过市场需求增长速度时,猪价面临下行压力,形成 “长熊” 格局。
对于养殖户和相关企业,这种格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 “短牛” 行情中,可抓住机会适时出栏获取利润;在 “长熊” 格局中,需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养殖效率,优化养殖结构,增强竞争力,应对长期市场压力。养殖户还应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策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结语:把握猪市脉搏,理性应对挑战
生猪市场的变化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猪价涨跌受供应、需求、市场情绪、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是复杂的博弈过程。
对于养殖户,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科学安排生产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在关注短期猪价上涨的同时,需认识到长期产能增长压力,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养殖效率,以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发展。
投资者涉足生猪市场时需保持理性和谨慎。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风险,需深入研究市场趋势,分析供需关系,关注政策导向,制定合理投资策略,以在市场中获取收益。
未来,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和政策调控精准实施,生猪市场有望实现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猪肉产品,为养殖户和投资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