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鸡蛋大小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鸡蛋大小
Adjusting egg size to market needs
蛋鸡群的盈利能力无疑取决于其产出大量优质蛋,且蛋的尺寸最适合目标市场的能力。
蛋品生产者通常根据其生产目标来选择鸡的品种,主要依据不同品系在特定蛋重范围内的产蛋遗传潜力进行决策。
然而,鸡的遗传因素仅解释了所表现蛋重的一部分,环境对整体结果有显著影响:
这意味着蛋品生产者可以通过不同的管理和营养手段来调控鸡蛋重量。
关键的管理决策应提前在育成期做出。
育成期是最具影响力的时期,因为在该阶段的管理措施能以最低成本最有效地影响整个产蛋周期的平均蛋重,而其他技术或营养调整则更适合在短期内上调或下调蛋重。
当前的蛋鸡品种在管理方面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在育成期采用合适的管理技术、通过光照程序控制性成熟、调整营养策略并维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关键因素。
这些措施能使蛋重改变多达4克甚至更多!
这些工具有助于蛋品生产者在获得目标蛋重的同时,维持最佳生产水平和良好的蛋壳质量之间达成良好平衡。
— 1 —
遗传因素
动物育种公司根据客户需求为其各类产品设定育种目标,而这些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尽管某些性状(如成活率提高或总产蛋数)在各区域间无明显偏好,但对于其他性状,如蛋壳颜色和蛋重,则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蛋鸡在产蛋方面的遗传改良已取得显著成效:
总产蛋数的提升不仅得益于性成熟提前和产蛋高峰提升,更主要得益于蛋鸡产蛋持续性和蛋壳质量的显著改善。
我们育种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蛋重曲线的改变:
当前产蛋初期的蛋重增长更为迅速,以尽快获得可销售的优质蛋;
而产蛋周期后半段的蛋重增长曲线则趋于平缓,从而避免晚期产出的鸡蛋过大,进而导致蛋壳更易破损(见图1)。
图 1.1980 年与 2020 年褐蛋产鸡的产蛋和蛋重曲线
— 2 —
育成期管理
雏鸡在5周龄之前的生长发育对于形成具有良好体格和骨架尺寸的高产蛋鸡至关重要。
这将有助于鸡群在其产蛋生涯中更好地适应较大的蛋重。
性成熟时体重的管理是控制后期产蛋蛋重(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最有效的手段,相较于标准值具有高度调控作用。
对于特定品种而言,蛋品生产者早已熟知以下两项基本原则:
开产时体重较大的鸡(育成鸡)会产出比体重较轻的鸡更大的蛋
性成熟较早会导致蛋重较小,性成熟推迟则会导致蛋重较大
因此,育成期中需根据目标蛋重调整的关键管理因素包括:
光照程序中递减阶段的推进速度
光刺激时的体重
饲料摄入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开产时的营养摄入充足
光照时长变化对生产参数的影响早已被充分认识: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鸡群若在光照时长逐渐延长的环境中育成,其性成熟将提前;
若在光照时长逐渐缩短的环境中育成,则性成熟将推迟。
在制定光照程序时,应根据生产目标(主要是蛋重)来调整递减阶段的推进速度、平台期(恒定光照期)的日照长度,以及光刺激的时间点(鸡龄与体重)(见图2)。
图 2. 不同照明项目的示例,取决于生产目标
若生产目标为获得较大的蛋重,则应采用缓慢递减的日长程序(慢速递减程序),这有助于雏鸡摄食和生长,从而获得较高体重,同时也将延迟性成熟。
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将带来平均蛋重的提高。
若生产目标是最大化产蛋总数而对蛋重要求不高,则只要确保鸡群的生长达标,可以采用较快的日长递减程序(快速递减程序),以促进性成熟的提前。
— 3 —
光照时间的管理
由于鸡龄与体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光照时间也会对蛋重产生显著影响:
对体重较轻的育成鸡过早进行光刺激将导致蛋重较小,而对体重较重的育成鸡延迟光刺激则会导致蛋重较大。
在这两种情况下,虽然产蛋总数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对总产蛋质量的影响较小。
均匀度是进行光刺激时需重点考虑的另一关键参数:
尤其在追求性成熟提前的情况下,为避免刺激到体重过轻的育成鸡而影响生产持续性、群体成活率和蛋壳质量,应确保群体具有良好的均匀度。
育成期也是建立良好采食能力和发达消化道的关键时期,这将使育成鸡在开产阶段能以适当速度提高采食量,从而达到所需的蛋重。
从5周龄起每天设定一次饲槽清空的喂食时段,以及在发育期饲喂稀释日粮并提高不溶性纤维含量,是帮助鸡群顺利度过开产关键期的核心措施。
— 4 —
家禽营养
有若干营养因素对蛋重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蛋氨酸/半胱氨酸以及其他必需氨基酸、总脂肪含量和亚油酸水平。
饲粮中的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应合理平衡,以确保蛋鸡每日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获得最佳生产性能。
在一定范围内,氨基酸摄入量与总产蛋质量呈线性关系。
其中,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赖氨酸对蛋重的影响最大,色氨酸和苏氨酸等对蛋重的影响较小,但所有必需氨基酸对维持正常产蛋均不可或缺。
这意味着,提高可消化氨基酸摄入水平可增加蛋重,但超过某一水平后则不再带来额外的积极效果。
相反,若目标为降低蛋重,理论上可以减少氨基酸水平,但存在氨基酸不足的风险,可能会对日产蛋量和饲料转化率产生负面影响。
若在产蛋后期通过降低氨基酸水平来控制蛋重,必须循序渐进并密切监测产蛋率。
蛋重还受到饲料中总脂肪含量的影响:
已有研究显示,在2%至6%的添加水平范围内,脂肪对蛋重具有线性提升作用。
当目标为生产较大蛋重时,建议在开产初期使用高水平的粗脂肪。
这一积极作用部分归因于饲料适口性的提升和能量水平的增加,从而提高日能量摄入,部分归因于所添加脂肪的脂肪酸组成。
此外,在开产初期采食量受限的情况下,提高饲料中脂肪水平还有助于母鸡向成年体重增长,从而提升蛋重和整体产蛋性能。
亚油酸对蛋重也有积极影响,但仅在一定范围内。
蛋鸡的日常亚油酸需求不高,约为1%,但为提高蛋重可提高至2.9%。
不同脂肪原料因脂肪酸组成差异而具有不同效果:
如亚麻籽油、大豆油等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亚油酸含量),是实现较大蛋重的优选原料。
— 5 —
产蛋期管理
产蛋鸡群在18至30周龄之间的管理至关重要:
在此期间,应迅速提高营养摄入量,以满足蛋鸡不仅在维持生理机能方面的需求,还包括生长及产蛋所需。
如前所述,体重较大的蛋鸡在整个产蛋周期内都会产出更大的蛋(见图3)。
图 3 实际体重对鸡蛋大小的影响
产蛋期直至30周龄,是通过营养手段调控蛋重的最佳时机,因为在此阶段,平均每周蛋重增长迅速,因此调控措施的效果最为显著。
而一旦超过30周龄,试图对蛋重进行修正将更为困难,且效果有限。
蛋鸡天性偏好谷物类饲料,倾向摄食大颗粒而非细粉。
因此,使用合适粒度的粗粉料(其中80%颗粒直径在0.5 mm至3.2 mm之间),并确保每天设定一次饲槽空槽期以促使母鸡摄食小颗粒饲料,是保障其摄取足够营养以达到理想蛋重的关键措施。
环境温度对蛋重亦有显著影响,因此环境控制同样是蛋重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成年蛋鸡的最适环境温度范围为18°C至24°C。
尽管蛋鸡对高温具有一定耐受性,尤其是在温度上升较为缓慢、鸡群有时间适应的情况下,但当环境温度升高至27°C以上时,即便产蛋率未明显下降,蛋重也会出现显著下降。
— 6 —
重点总结
本文所介绍的管理技术可帮助您根据市场需求更好地调控鸡群的蛋重。
请勿低估育成期的重要性——此阶段不仅关乎培育健康、高产的育成鸡,更是决定其未来产蛋期蛋重分布的关键期。
大量实践证明,育成阶段的管理对后期蛋重的影响最大。
注:本文引自Hendrix Genetics汉德柯斯,原文作者兽医Rafael Lera
来源:poultry times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