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如何防范痛风病
鹅痛风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营养、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防治需从多角度入手。以下是详细解析:一、鹅痛风病高发的原因
1. 饲料因素
- 蛋白质含量过高:鹅对蛋白质需求较低,尤其是育雏期过量使用高蛋白饲料(如鱼粉、豆粕等),导致尿酸生成过多,超出肾脏排泄能力。
- 钙磷比例失衡:钙过量(如石粉添加过多)易与尿酸结合形成尿酸盐沉积。
- 维生素A缺乏:长期缺乏维生素A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阻碍尿酸排泄。
2. 管理不当
- 饮水不足或水质差:缺水导致尿液浓缩,尿酸盐沉积于内脏或关节。
- 环境恶劣: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易引发代谢紊乱和肾脏损伤。
- 滥用药物: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过量使用会直接损伤肾脏。
3. 疾病感染
- 病毒性因素:如鹅星状病毒(GoAstV)感染,可直接攻击肾脏,导致尿酸盐排泄障碍。
- 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引发肾炎或全身感染,间接导致痛风。
4. 遗传与品种
- 部分品种鹅(如快速生长的肉鹅)代谢旺盛,若管理不当更易发病。
二、综合防治措施
1. 科学调整饲料配方
- 控制蛋白质水平:雏鹅饲料粗蛋白建议18%-20%,成年鹅14%-16%,减少动物性蛋白比例,改用优质植物蛋白(如去皮豆粕)。
- 平衡钙磷:钙磷比保持在(1.2-1.5):1,避免石粉过量。
- 补充维生素A:每吨饲料添加10,000-15,000 IU维生素A,或添加青绿饲料(如胡萝卜、南瓜)。
2. 优化饲养管理
- 保证清洁饮水:每日换水2-3次,使用乳头式饮水器减少污染,夏季防缺水。
- 改善环境:密度控制在雏鹅20-25只/㎡,成鹅3-5只/㎡;加强通风,降低氨气浓度。
- 减少应激:避免突然换料、温差过大或噪音干扰,运输前后添加电解多维。
3. 疾病防控
- 疫苗接种:重点防控鹅星状病毒、小鹅瘟、禽流感等,雏鹅1日龄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
- 定期消毒:每周2次带鹅喷雾消毒(如聚维酮碘),料槽、水槽每日清洗。
- 隔离病鹅:发现关节肿胀、排泄白色稀粪的鹅立即隔离,防止病原扩散。
4. 合理用药与治疗
- 避免肾毒性药物:慎用磺胺类、庆大霉素,必须使用时配合保肝护肾药物(如5%葡萄糖饮水)。
- 治疗措施:
- 碱化尿液:饲料中添加0.3%-0.5%碳酸氢钠(小苏打)连用5天,促进尿酸盐溶解。
- 中药辅助:用"八正散"制剂,每只2-4克,或车前草、金钱草、玉米须煎水饮用(每日每只鹅5-10ml),连用7天。
- 维生素补充:饮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A(如鱼肝油),修复肾损伤。
- 重症处理:对关节肿胀病鹅,可肌注地塞米松(0.1mg/kg)缓解炎症,但需在兽医指导下使用。
---
三、预防关键点
- 定期监测尿酸指标:通过解剖死鹅观察肾脏是否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及时调整管理。
- 过渡期管理:换料时逐步过渡(3-5天),避免肠道及代谢应激。
- 早期发现:观察鹅群是否出现跛行、排泄白色粪便、食欲下降等征兆。
---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显著降低鹅痛风发病率。若病情复杂,建议及时联系兽医进行实验室诊断(如PCR检测病毒),制定针对性方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