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越大发病越早
核心观点几乎所有养殖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管理的肉鸡,每周体重都能达到标准,甚至超过标准体重,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养殖技术过硬。
殊不知这样做将带来更大的养殖风险,甚至发生惨痛的失败。
冬季肉鸡养殖每周体重越大越好吗?
个人观点:显然不完全是!
(当然也并非主张每周体重的控制远小于标准体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现场管理或者饲料出现严重的问题)
关键认知提醒
1 标准体重应个性化制定
首先对于标准体重的认知,每位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养殖目标,制定符合场区的各周龄体重参考标准,并非是品种手册建议的体重标准。
因为各周龄体重标准受诸多因素影响,如:
· 饲养模式(笼养&平养)
· 饲养密度
· 目标出栏体重
· 出栏日龄
· 饲料质量等
建议:
先制定自己标准体重,这点很重要,它会影响到一系列管理操作,尤其环控参数的设定。
2 前3周体重过大的三大风险(排除疾病影响):
风险一:7日龄翻背鸡增多
风险二:10-14日龄腿病高发
风险三:23-32日龄冷应激危机
第三点最为关键,相同饲养密度,体重必然散热多、热感强(尤其在控料采食期间表现更为明显)。
眼观热必然促使通风大(约提前1-3天通风量),通风大必然导致冷风多(通风时间长或小窗开口大),冷风多必然增加冷应激风险(舍内热空气不足以预热过多的冷空气)。
进而导致鸡群区域性或全舍冷应激,呼吸道炎症,最终鸡群部分发病或全舍发病,死淘翻倍的急剧增加,养殖失败。
此现象多发生在23-32日龄,鸡群采食量增速快,加上饲料能量高。
因前3周体重大,此阶段鸡群热感更强,但因此时鸡群羽毛更换不完全。
一旦通风量增加过快,鸡群很大可能遭受冷应激,死淘快速增加,体重越大,发病越早,发病程度越严重。
之前吃掉的所有的饲料将不再转化成鸡肉,随着死淘鸡被无情的带走,也不会带来利润,留下的或许只有遗憾。
行业普遍认同的事实:
通过控光、控料的方式,限制3周前的体重增长过快:
提高成活率
显著提升养殖成功率
最后的话:
冬季肉鸡养殖保证安全出栏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根据自己的饲料、自己的鸡舍、自己团队的技术,自己的气候特点,设定好适合自己的体重标准才是王道。
前期好不算好,后期好才是好,不要当半程冠军,而要做全程冠军。
来源:poultry times,文:刘涛老师
值得一线养殖朋友学习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