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饲养管理技术
一、雏鸡的选育及饲养管理
(一)选购优质雏鸡
1、优质雏鸡应该具备的特性
(1) 鸡种生产性能高。
(2) 马立克氏病疫苗接种确实有效。
(3) 对一些重要疫病,具有较高、较一致的母源抗体;这能避免幼雏期的疫病感染,也便于适时的免疫。
(4) 体重大小比较一致,最好是来自同一日龄的一个种鸡群,因而母源抗体比较整齐,也便于管理,一般体重应该在34克以上。
(5) 体力充沛、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叫声脆响,抓在手中时挣扎蹬腿有力。
(6) 绒毛整洁、有光泽,腹部大小适中,脐带愈合良好。
(7) 脚趾圆润,无存放时间过长、干瘪脱水的迹象。
(8) 一周之内因细菌感染等造成的死亡率在0.5%以下。
2、应从种鸡场得到的信息和承诺;为顺利地培育好雏鸡应尽可能向孵化厂了解以下情况:
(1) 了解出雏时间和存放环境。如出雏后存放时间过长、温度过低、通风不良,会严重影响雏鸡质量。
(2) 雏鸡接种疫苗情况。
(3) 这批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这些指标越高,雏鸡质量越好。
(4) 种鸡的日龄、群体大小、种鸡的产蛋率,种鸡盛产期的后代体质好。
(5) 种鸡的免疫程序,可推测雏鸡母源抗体水平。
(6) 鸡场经常使用什么药品。
(7) 有可能的话,再了解一下种鸡群曾发生过什么疾病。
(二) 雏鸡的生理特点
1、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差
幼雏体温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之后才逐渐趋于完善。所以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2、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
蛋雏鸡一周龄时体重约为初生重的2倍,至6周龄时约为初生重的15倍,其前期生长发育迅速,在营养上要充分满足其需要。由于生长迅速,雏鸡的代谢很旺盛,单位体重的耗氧量是成鸡的3倍,在管理上必须满足其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3、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
幼雏的消化器官还处于一个发育阶段,每次进食量有限,同时消化酶的分泌能力还不太健全,消化能力差。所以配制雏鸡料时,必须选用质量好、容易消化的原料,配制高营养水平的全价饲料。
4、抗病力差
幼雏由于对外界的适应力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弱,在饲养管理上稍疏忽即有可能患病。30日龄之内雏鸡的免疫机能还未发育完善,虽经多次免疫,自身产生的抗体水平还是难于抵抗强毒的侵扰,所以应尽可能为雏鸡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5、敏感性强
雏鸡不仅对环境变化很敏感,由于生长迅速对一些营养素的缺乏也很敏感,容易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症,对一些药物和霉菌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反应也十分敏感。所以在注意环境控制的同时,选择饲料原料和用药时也都需要慎重。
6、群居性强、胆小
雏鸡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喜欢群居,并且比较神经质,稍有外界的异常刺激,就有可能引起混乱炸群,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所以育雏需要安静的环境,要防止各种异常声响、噪音以及新奇颜色入内,防止鼠、雀、害兽的入侵,同时在管理上要注意鸡群饲养密度的适宜性。
7、初期易脱水
刚出壳的雏鸡含水率在76%以上,如果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在呼吸过程中失去很多水份,造成脱水。育雏初期干燥的环境也会使雏鸡因呼吸失水过多而增加饮水量,影响消化机能。所以在出雏之后的存放期间、运输途中及育雏初期,注意湿度问题就可以提高育雏的成活率。此时也可根据需要在雏鸡初进鸡舍时配合“蓝健宝”或“生长快乐”+5%葡萄糖饮水,以及时补充营养均衡。
(三) 育雏的环境要求
1、适宜的环境温度是育雏成功最基本条件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扎堆,影响卵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或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而造成大量损伤或死亡;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软弱、发育缓慢、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1) 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对育雏室温度的要求如表2-1;所示3天之内可将温度控制在33-35℃左右,以后可每周下降3℃,直至与室温相同时即可停止。室温的测定应将温度计挂在离火炉较远的墙上,高出地面1米处。
(2) 温度控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5℃之内,避免因温度的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① 对健壮的雏鸡群育雏温度可以稍低些,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也快。
② 对体重较小、体质较弱、运输途中及初期死亡较多的雏鸡群温度应提高些。
③ 夜间因为雏鸡的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④ 秋冬季节育雏温度应该提高些,寒流袭来时,应该提高育雏温度。
⑤ 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很大应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
⑥ 雏鸡群状况不佳或处于疾病状态时,适当提高舍温可减少雏鸡的损失。
(3) 随着日龄的增长,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增强,所以应该及时降温,一般温度的控制可如表2-1所示。
表2-1 育雏温度周龄一二三四五育雏时温度(℃)30-3530-3327-3024-2721-24(4) 怎样判断温度是否适宜
“温度是否合适”不能由饲养员自身的舒适与否来判断,也不能只参照温度计,应该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雏鸡靠近热源扎堆, 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张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鸣叫声。
2、适宜的湿度
(1) 雏鸡呼吸较快,如果过于干燥,呼吸过程中吸进的是干燥的空气,呼出的是湿润的空气,体内容易失去大量水分,就会增大饮水量,从而影响体内的正常生理活动和消化吸收。
(2) 出雏后如果雏鸡在干燥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体内就会失去大量水分或处于脱水状况。初期维持较高湿度可缓解并改善雏鸡的失水和脱水状况,提高雏鸡的成活率。育雏期所需的环境湿度见下表。
表2-2育雏期所需的环境湿度日龄1-1011-3031-42相对湿度70%65%60%极限高湿75%75%75%极限低湿40%40%40%
3、不可疏忽通风
雏鸡对缺氧和空气污浊反应不太敏感,因此通风换气在实际生产中容易被忽视,对雏鸡的生长和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通风换气目的有二个:
(1) 供给新鲜空气,供给氧气。
(2) 维持舍内卫生和正常的生活环境,排出舍内有害气体、多余的热量、水汽、尘埃及空气中的微生物。为达到这个目的,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采取定时的短时间大量换气通风,如每小时敞开全部门窗1-3分钟。有人担心这种在短时间内将室内全部污浊空气换成新鲜空气的方法会使雏鸡受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会使雏鸡感冒,反而能增强雏鸡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因为换进的空气虽然是冷的,但舍内四壁、地面、顶棚都还是温热的,如取暖设备没有问题,舍温很快就能恢复。只要气候不是特别冷,在育雏的第四天就可以实行这种换气法,换气的时间可以由短到长,根据情况逐渐增加。这种换气方法还可以大大降低雏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
4、饲养密度及采食、饮水宽度
在饲养条件不太成熟或饲养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要太追求单位面积的饲养量和效益。饲养密度过大,可能造成饲养环境的恶化,影响生长和降低抗病力,从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密度是否适中,最终要看鸡群生长是否均匀、健康。在饲养中不仅食槽和水槽长度应满足雏鸡的需要,还要注意放置合理,便于鸡采食饮水,一般应让雏鸡在不出一米之内即能找到水槽和料槽。
5、适宜的光照强度
(1) 为了让雏鸡很快熟悉环境,学会饮水采食,初期应该用较强的灯光,可用60-100瓦的灯泡,三日龄之后可以换成25-45瓦的灯泡。光照稍暗些,鸡群相对宁静,在过强的光照下,鸡烦燥不安、活动量大,易出现互啄的恶癖。
(2) 光照时间:6周龄之内光照时间的长短还不会影响雏鸡性成熟的早晚,但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雏鸡的采食时间和采食量。育雏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增重过慢,达不到标准体重,给予较长的光照时间有利于雏鸡增重。一般三日龄之内的光照可定为23小时,之后每周减1-2小时。也可用自然光照,但夜间为了给雏鸡补饲,可以定时开二次灯,每次二小时左右。
6、育雏成绩的判断标准
(1) 育成率的高低是个重要指标。良好的鸡群应该有98%以上的育雏成活率,但它只表示了死淘率的高低,不能体现培育出的雏鸡质量如何。
(2) 检查平均体重是否达到标准体重,能大致地反应鸡群的生长情况。良好的鸡群平均体重应基本上按标准体重增长,但平均体重接近标准的鸡群中也可能有部分鸡体重小,有部分鸡超标。
(3) 检查鸡群的均匀度。每周末定时在雏鸡空腹时称重,称重时随机地抓取鸡群的3%或5%,也可圈围100-200只雏鸡,逐只称重,然后计算鸡群的均匀度。计算方法是先算出鸡群的平均体重,再将平均体重分别乘0.9和1.1,得到二个数字,体重在这二个数字之间的鸡数占全部称重鸡数的比例就是这群鸡的均匀度。如果鸡群的均匀度达到75%以上,就可以认为这群鸡的体重是比较均匀的;如果不足70%,则说明有相当部分的鸡长得不好,鸡群的生长不符合要求。
(四)雏鸡的标准体重与日采食量
1、各育种公司都制定了自己商品鸡的标准体重,如果雏鸡在培育过程中,各周都能按标准体重增长,就可能获得较理想的生产成绩。
周龄周末体重(g)日采食量(g)175122125183195244275325365426450442、测重和记录体重增长情况和采食量的变化是饲养管理好坏及鸡群是否健康的一个反应。因此,每日必须记录采食量,每一、二周必须抽测一次雏鸡的体重。一般在周末的下午二点或在空腹时称重,可将鸡群围上100至200只或抽测鸡群的3-5%,逐只称重,这样可以随时掌握鸡群的情况。
3、雏鸡由于长途运输、环境控制不适宜、各种疫苗的免疫、断喙、营养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干扰,一般在育雏初期较难达到标准体重。除了尽可能地减轻各种因素的干扰,减少雏鸡的应激外,必要时可提高雏鸡料的营养水平,而在雏鸡体重没达到标准之前,即使过了6周龄,也应使用营养水平较高的育雏鸡料。
(五)育雏管理
1、饮水管理
(1) 雏鸡出壳存放24小时后可失去体内水分的8%,存放48小时失去体内水分的15%。为防止雏鸡因失水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进雏之后必须先让雏鸡学会饮水。
(2) 长途运输和存放过长的雏鸡,应该在饮水中添加5%葡萄糖或白糖配合“生长快乐”。饮水的温度应接近室温(16-20℃),饮水器每天应刷洗消毒(“欧福”或“安立消”,1:1000倍)1-2次。
(3) 雏鸡的饮水量大致为采食量的1.5-1.8倍,注意不要断水。为让雏鸡尽快学会饮水,可轻轻抓住雏鸡头部,将喙部按入水中1秒左右,每100只雏鸡教5只,则全群能很快学会。
2、饲喂管理
雏鸡在第一周和第二周体重能增长2倍左右,由于生长迅速而胃肠容积小、消化机能较差,所以必须注意满足幼雏鸡营养需要,应该用质量最好、最卫生的原料生产高能高蛋白的雏鸡饲料。一般雏鸡料的代谢能水平应在2900卡以上,粗蛋白在19.5%以上,赖氨酸水平应超过1%。也可以在第一周用肉鸡一号料饲喂雏鸡。
3、雏鸡的断喙
(1) 断喙目的:鸡在大群体高密度饲养时很容易出现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断喙可以减少恶癖的发生,也可减少鸡采食时挑剔饲料造成的浪费。
(2) 断喙时间:断喙一般在6-10日龄进行,此时断喙对雏鸡的应激较小。雏鸡状况不太好时可以往后推迟,一般鸡群在35日龄左右就可能出现互啄的恶癖,所以必须在这之前完成第一次断喙。青年鸡转入蛋鸡笼之前,对个别断喙不成功的鸡再进行补断。
(3) 断喙方法:一般使用断喙器,断喙时左手抓住鸡腿,右手拇指放在鸡头顶上,食指放在咽下,稍使压力,使鸡缩舌,以免断喙时伤着舌头。幼雏用2.8毫米的孔径,在上喙离鼻孔2.2毫米处切断,应使下喙稍长于上喙,稍大的鸡可用直径为4.4毫米的孔。断喙时要求切刀加热至暗红色,为避免出血,断下之后应烧灼二秒左右。
(4) 注意事项
① 断喙的长短一定要准确,留短了影响雏鸡采食,造成终生残废;切少了又有可能再生长,需再次断喙。
② 断喙对鸡是相当大的应激,在免疫或鸡群受其他应激等状况不佳时,不能进行断喙。
③ 断喙后料槽中应多添加饲料,以免雏鸡啄食到槽底,造成创口疼痛。为避免出血,可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2毫克维生素K。
④ 注意观察鸡群,有烧灼不佳,创口出血的鸡应及时抓出重新烧灼止血,以避免因失血过多引起死亡。一旦在断喙时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应投服“生长快乐”或“蓝健宝”,饮水3-5天,以缓解应激症状。
(六) 转群
一些鸡场在鸡群满6周龄后,需要转入育成鸡舍。在转群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1、鸡舍除应该提前做好清洗消毒外,还需注意温度,特别是在秋季、冬季和开春时节,必须将舍温升到与当时育雏舍相当的程度,不得低于育雏舍4℃以上,否则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病和其他疾病。
2、转群可以用转群笼或用手提双腿转移,用手提时一次不可太多,每只手里不应超过5只,动作一定要轻缓,不可粗暴。
3、为减少应激,夏季应在清晨开始转群,午前结束;冬季应在较温暖的午后进行,避开雨雪天和大风天。
4、为避免刚转群的鸡互啄打架,转群后的2天内,应使舍内光照弱些,时间稍短些,待相互熟悉后再恢复正常光照。
5、转群后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伙伴,对鸡来说是个很大的应激,采食量的下降也需2-3天才能恢复。如果鸡群状况不太好时,不要同时进行免疫断喙以免加重鸡的应激,必要时可饲喂些“速补应激康”和“立本康”或“优倍康”防止鸡群发病。
6、转群后第一天的饲喂量降低为原喂量的70%,待鸡情绪稳定后,再增加饲喂量,这样可以减少鸡群因转群引起的应激,可以减少病死鸡。
(七)育雏失败原因分析
1、第一周死亡率高的可能原因
(1) 细菌感染:大多是由种鸡垂直传染或种蛋保管过程及孵化过程中卫生管理上的失误引起的。为避免这种情况造成较大损失,可在进雏后第二至五日投服“普杆新”,配合“生长快乐”,饮水3-5天。
(2) 环境因素:第一周的雏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温度过低鸡群扎堆,部分雏鸡被挤压窒息死亡,某段时间在温度控制上的失误,雏鸡也会腹泻得病。
2、体重落后于标准的原因
(1) 现在的饲养管理手册制定的体重标准都比较高,育雏期间多次免疫,还要进行断喙,应激因素太多,所以难以完全按标准体重增长。
(2) 体重落后于标准太多时应多方面追查原因,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饲料营养水平太低。
②环境管理失宜。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采食量,活动正常的情况下,温度稍低些,雏鸡的食欲好,采食量大。舍温过低,采食量会下降,并能引发疾病。通风换气不良,舍内缺氧时,鸡群采食量下降,从而影响增重。
③鸡群密度过大。鸡群内秩序混乱,生活不安定,情绪紧张,长期生活在应激状态下,影响生长速度。
④照明时间不足,雏鸡采食时间不足。
3、雏鸡发育不齐的原因
(1) 饲养密度过大,生活环境恶化。
(2) 饮食位置不足,群体内部竞争过于激烈,使部分鸡体质下降,增长落后于全群。
(3) 疾病的影响:感染了由种鸡带来的白痢、支原体等病或在孵化过程被细菌污染的雏鸡,即使不发病,增重也会落后。
(4) 饲养环境控制失误:如局部地区温度过低,部分雏鸡睡眠时受凉或通风换气不良等因素,产生严重应激,生长会落后于全群。
(5) 断喙失误:部分雏鸡喙留得过短,严重影响采食导致增重受阻,所以断喙最好由技术熟练的工人操作。
(6) 饲料营养不良
饲料中某种营养素缺乏或某种成分过多,造成营养不平衡,由于鸡个体间的承受能力不同,增长速度会产生差别。即使是营养很全面的饲料,如果不能使鸡群中的每个鸡都同时采食,那么先采食的鸡抢食大粒的玉米、豆粕等,后采食的鸡只能吃剩下的粉面状饲料,由于粉状部分能量含量低、矿物质含量高,营养很不平衡,自然严重影响增重,使体重小的鸡越来越落后。
(7) 未能及时分群;如能及时挑出体重小、体质弱的鸡,放在竞争较缓、更舒适的环境中培养,也能逐步赶上大群的体重。
二、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成鸡的培育目标
7周龄到产蛋前的鸡称为育成鸡,育成期工作的总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具备高产能力和有维持长久高产体力的青年母鸡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培育出的青年母鸡具备以下特征
1、体重的增长符合标准,具有强健的体质,能适时开产,并具备维持持续高产的体力。
2、骨骼发育良好,骨骼发育应该和体重增长相一致。
3、体重均匀,要求75%以上的鸡体重在平均体重的0.9-1.1倍的范围之内。
4、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产前确实做好各种免疫,保证鸡群能安全渡过产蛋期。
(二) 育成期饲养管理重点
1、育成前期是骨骼、肌肉、内脏生长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抓住营养和其他各方面的管理,使鸡群的体重和骨骼都能按标准增长。前期的体重决定鸡成年后骨骼和体形的大小,鸡在11-12周时就完成了骨骼生长的95%。
2、育成后期是腹腔脂肪增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期间腹脂增长了9.5倍。
由于体内脂肪沉积与生产性能成负相关,所以在育成后期,饲料中的能量不应过高,冬季鸡群食欲好时,要注意适当控制喂料量,避免沉积过多脂肪而影响生产性能发挥。
3、生殖系统从12周龄开始缓慢发育,18周龄时则迅速发育。为满足这种生长需要,从16周之后,就应注意供给营养平衡的蛋白质,让小母鸡的卵巢能顺利发育,适时开产。对发育后期在夏季的鸡群特别需要注意,因为夏季耗料少,体重增长和卵巢发育受影响,而使小母鸡开产推迟。
4、从12周龄开始,维护生殖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应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乐多仙”以及“金喜维乐”或“生长快乐”,能有效保护卵巢和发育中的输卵管,减少新城疫、沙门氏菌等病原对其的侵袭。
(三)育成期光照程序
1、能利用自然光照的开放鸡舍:对于从4月至8月间引进的雏鸡,由于育成后期的日照时间是逐渐缩短的,可以直接利用自然光照,育成期不必再加人工光照。
2、对于9月中旬至来年3月引进的雏鸡,由于育成后期光照时间逐渐延长,需要利用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的方法来防止其过早开产。具体方法有二种:
一是光照时数保持稳定法:
即查出该鸡群在20周龄时的自然日照时数,如是14小时,则从育雏开始就采用自然光照加人工补充光照的方法,一直保持每日光照14小时至20周龄,再按产蛋期的要求,逐渐延长光照时间。
二是光照时间逐渐缩短法:
先查出鸡群20周龄时的日照时数,将此数再加上4小时,作为育雏开始时的光照时间。如20周龄时日照时数为13.5小时,则加上4小时后为17.5小时,在4周龄内保持这个光照时间不变,从4周龄开始每周减少15分钟的光照时间,到20周龄时的光照时间正好是日照时间,20周龄后再按产蛋期的要求,逐渐增加光照时间。
3、 密闭式鸡舍:密闭鸡舍不透光,完全是利用人工光照来控制照明时间,光照的程序就比较简单。一般一周龄为22-23小时的光照,之后逐渐减少,至6-8周龄时降低到每天10小时左右,从18周龄开始再按产蛋期的要求增加光照时间。
4、育成期的光照原则:光照时间维持恒定或逐渐减少,不能增加,光照时间最长不应超过10小时。
5、育成期的光照通过两个因素影响蛋鸡
1)光照时间长,鸡群采食量增加,身体发育快,体成熟快,能形成较好体质。
2)影响鸡的卵巢发育而影响鸡的性成熟。不合理的光照如光照时间过长或光照时间逐渐增加,会导致鸡群体成熟过早;而此时卵巢的发育尚未成熟(相对于体重),从而引起产蛋推迟,浪费饲料导致成本上升;鸡群性成熟而身体发育未成熟,鸡群体重达不到开产标准,会导致未到预产期提早产蛋,蛋的重量轻,产小蛋的时间长,脱肛、输卵管炎症严重。
6、育成末期的光照原则
体重依据:鸡群达到开产体重时,方可增加光照时间,不能过早加光;过早则极易导致产蛋率低、高峰维持时间短、蛋重小;如褐壳罗曼蛋鸡只有体重达到1400克时,方可增加光照而刺激鸡群开产。如果达到开产日龄而体重却不达标,也不能加光,而要等到体重到时方可加光。
(四) 育成期是决定鸡体形、体重的关键时间段
1、鸡的体重大小大致在12-15周时已经定型,在这之后无论怎样努力,体重小的鸡也难以改变其在鸡群中体重小的位置。所以必须在育成前期注意鸡群的体重,及时分出体重小的鸡单独组群,给予优良待遇。
2、体重小的鸡不仅开产晚,体质也差,一般产蛋也少。体重大的鸡易提前开产,过肥的鸡身体负担重,一般产蛋也不会持久,所以维持鸡群的正常体重(标准体重)具有重要意义。
(五) 育成鸡的限制饲养
育成后期应采取限制饲养,特别是对中型蛋鸡,目的是防止育成鸡在12周龄之后体内沉积过多脂肪,影响产蛋能力的发挥。是否采取限制饲养,明智的措施是每周抽测体重。寒冷季节气温低,鸡的热量损耗大,食欲比较好,不加控制就可能造成育成鸡过肥。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饲料,为了降低成本,一些杂饼、粕的利用量较大,饲料的能量水平比较低,本身就已经起到限制饲养的作用了。所以一般情况下,饲喂量维持在鸡熄灯前能吃尽就可以了。当然,重要的还是根据每周称测的体重情况来调整饲喂量和饲料的营养水平。
(六) 育成期温、湿度管理与通风换气
1、育成期的鸡对温湿度的变动有了很强适应能力,但应该避免急剧的温度变化,日温差的变化最好能控制在5℃之内。适宜温度为20℃-21℃,温度稍高些能节省饲料,实际生产中舍温在13℃-26℃的范围内,不会有多大影响。如果舍温在10℃以下、30℃以上,会对育成鸡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应该采取适当的对策。一定范围之内的舍温变化对鸡是一种有益的刺激,有利于提高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育成鸡对环境湿度不太敏感,湿度在40%-70%范围之内都能适应,但地面平养时应尽量保持地面干燥。育成鸡舍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应该加大通风换气量尽可能地减少舍内的氨气含量和尘埃,即使在冬季,也应设法保持舍内的空气新鲜。
三、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一)产蛋前期的管理目标
1、管理目标
(1) 让鸡群顺利开产。
(2) 让鸡群迅速地进入产蛋高峰期。
(3) 减少各种应激,尽可能地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4) 抗病能力的储备。
2、管理要点
(1) 给予一个安宁稳定的生活环境。
① 开产是小母鸡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是一个很大的应激。临产前三、四天内,小母鸡的采食量一般都下降15-20%,开产本身会造成母鸡心理上的很大应激。
② 整个产蛋前期是小母鸡一生中机体负担最重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小母鸡的生殖系统迅速地发育成熟,青春期的体重仍需不断增长,大致要增重400-500克。蛋重逐渐增大,产蛋率迅速上升,这些对小母鸡来讲,在生理上是一个大的应激。
以上情况造成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巨大应激,消耗母鸡的大部分体力,使母鸡在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方面的机能相对下降。所以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外界对鸡的干扰,减少各种应激,为鸡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 满足鸡的营养需要
① 青年鸡自身的体重、产蛋率和蛋重的增长趋势,使产蛋前期成了青年母鸡一生中机体负担最重的时期,这期间青年母鸡的采食量从75克逐渐增长到120克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很可能造成营养的吸收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为使小母鸡能顺利进入产蛋高峰期,并能维持较长久的高产,减少高峰期可能发生的营养上的负平衡对生产的影响,从18周龄开始应该给予高营养水平的产前料或直接使用高峰期饲料,让小母鸡产前在体内储备充足的营养。临产前,小母鸡即使体重略高于标准也是有益的,这对于高峰期在夏季的鸡群尤其重要。
② 小母鸡在18周龄左右,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在生殖激素的刺激下,骨腔中开始形成骨髓,骨髓约占性成熟小母鸡全部骨骼重量的72%,是一种供母鸡产蛋时调用的钙源。从18周龄开始,及时增加饲料中钙的含量,促进母鸡骨髓的形成,有利于母鸡顺利开产,避免在高峰期出现瘫鸡,减少笼养鸡疲劳症的发生。
③ 对产蛋高峰期在夏季的鸡群,更应配制高能高蛋白水平的饲料,如有条件可在饲料中添加油脂,当气温高至35℃以上时,可添加2%的油脂;气温在30-35℃范围时,可添加1%的油脂。油脂含能量高,极易被鸡消化吸收,并可减少饲料中的粉尘,提高适口性,对于增强鸡的体质,提高产蛋率和蛋重有良好作用。
④ 检查饲料是否满足青年母鸡营养需要的标志。检查营养上是否满足鸡的需要,不能只看产蛋率情况。青春期的小母鸡,即使采食的营养不足,也会保持其旺盛的繁殖机能,完成其繁衍后代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小母鸡会消耗自身的营养来维持产蛋,所以蛋重会变得比较小。因此当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时,首先表现在蛋重增长缓慢,产小蛋,接着表现在体重增长迟缓或停止增长,甚至体重下降;在体重停止增长或有所下降时,就没有体力来维持长久的高产,所以紧接着产蛋率就会停止上升或开始下降。产蛋率一旦下降,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难以恢复了。
(二) 产蛋高峰期的管理
本期管理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让鸡维持较长的产蛋高峰。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① 长期的高产是和健康、体力充沛密不可分的,所以在管理上必须以维护鸡群健壮的体质为中心。
② 注意在营养上满足鸡的需要,给予优质的蛋鸡高峰料。根据季节变化和鸡群采食量、蛋重、体重以及产蛋率的变化,调整好饲料营养水平。
③ 高峰期的鸡群应提供较高的营养水平。正常的饲料可以提供日常的营养需要,但处于应激状态下的鸡群,对营养吸收的能力只有正常时的三分之一,所以要维持和保证鸡群的高峰产蛋率,就需要定期提高鸡群的营养供应和维护生殖系统完整性;“维金-100”“金喜维乐”是蛋鸡专用维生素制剂,在应激状态时,提高三倍量饲喂鸡群,能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④ 高峰期后每隔30-45天,免疫新城疫,最好采用点眼、滴鼻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抗体均匀和减少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具体免疫时间要根据鸡群状况如鸡群体质、抵抗力、抗体高低、蛋壳颜色变化、炎症反应、厚度变化、鸡冠的颜色变化、生理变化等因素来定;
⑤ 加强免疫时,Clone-30株与lasota株需交替使用;Clone-30株可使群体内抗体不断均匀,lasota株可提升抗体,交替使用,有助于抗体的提高和均匀化;
(三) 如何提高与稳定蛋鸡的产蛋率
1、产蛋鸡高峰前期主要致病因素
对于蛋鸡个体来说,产蛋对其本身的应激反应是非常大的,这包括开产应激、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体内物质的大量流失等因素;
① 开产应激;蛋鸡产蛋伊始,由青年鸡转为产蛋鸡,卵巢和输卵管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此时机体内雌性激素分泌还不稳定,生殖系统发育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较高的利用频率会引起母鸡不适,抵抗力下降,所以这时期输卵管炎的发生机率非常高;
② 体内物质的流失;母鸡开产后,每天获得的营养,除产下的鸡蛋 外,还应保证母鸡自身的营养供应及体重增加;此时饲料的转换、成分的更改(特别是蛋白质的增加、钙含量的加大)会引起产蛋鸡的应激反应;另一方面,产蛋消耗的营养逐渐加大,所以这时候的营养极易造成缺乏,引起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重要物质如钙、磷和维生素容易供应不足或利用不良;
③ 疾病的发生青年鸡经常发生的疾病如非典型新城疫、沙门氏菌感染等,会导致青年鸡发育不良,体成熟较晚。进入产蛋期后,产蛋的应激,营养的消耗,使母鸡的体质容易变差,影响自身的免疫力,这样会导致潜伏于母鸡体内的致病菌暴发和体外疾病的感染率增加;特别像流感、减蛋综合症这些病毒,长期潜伏于母鸡体内,青年鸡时不表现临床症状,而一旦到了产蛋高峰期,母鸡免疫力降低时就会暴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蛋鸡高峰期容易发病而导致产蛋率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2、预防措施
① 开产前期提前转换产蛋高峰期饲料,并适当增加蛋鸡营养,如蛋氨酸、维生素AD3、钙磷元素或磷酸氢钙等,提高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储备;
② 开产前后,定期投喂“卵必舒”“普杆新”等药物,减少输卵管炎的发生;
③ 高峰期到来前几天,连续投喂一周左右抗病毒或免疫增强类药物,抑制体内病毒繁殖以及增强机体免疫抵抗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特别是长效抗病毒药物或补中益气中药,效果会非常好;如“优瑞克”“精鉴金毒清”“精鉴热毒净”等;
④ 高峰期到来时,加强消毒。特别是饮水消毒,可连续饮用“欧福” 或“安立消”(每次饮用12小时,但最好连用不超过3天,过久容易引起肠道内菌群紊乱),对减少病毒感染能起到很大作用。
3、高峰期新城疫疫苗的使用
① 母鸡在开产前120天左右,需注射新城疫Ⅰ系苗和新城疫油苗,I系苗的毒力相对Ⅱ系、Ⅲ系、Lasota株、clone-30株等较强,生成体液抗体及细胞免疫抗体较高,可抵抗新城疫野毒及强毒的侵袭;新城疫油苗注射后,21天后可产生坚强的体液免疫抗体,抗体维持时间可达半年以上;
② 现实生产中,I系苗的抗体效力能维持两个月左右,之后新城疫黏膜抗体及循环抗体便会逐渐降低,不能抵抗新城疫强毒以及野毒的侵入,此时若群体内抗体不均匀或低下便会发病;所以母鸡在高峰期180天左右就必须加强免疫来提高新城疫黏膜抗体水平以及循环抗体水平,最晚不能到200天;加强免疫可选用新城疫弱毒苗Clone-30株或V4S株、VG/GA株等毒力较弱且提升、均匀抗体能力强的毒株,既能提升抗体,对鸡群反应又较小;
③ 180-200天免疫后,每隔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可根据鸡群状况做加强免疫,鸡群状况可根据蛋壳颜色、鸡冠变化做出判断;
4、产蛋高峰期药物预防
生产实践中证明,在各种疫苗免疫的比较成功的前提下,如果能很好的控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等细菌性疾病,有利于提高母鸡自身抵抗力,减少AI、ND、EDS-76等多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进入高峰期后,药物预防的程序为每20—25天一次,投喂预防量“立本康”或“优倍康”,每次连用3天,以及在饮用新城疫苗前连续投喂3天;对减少输卵管炎和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很有作用。
5、消毒剂使用方法
消毒程序为:每3天一次喷雾消毒,对鸡群体表和鸡笼、粪便等有效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可在饮用抗生素的同时进行;每两周一次饮水消毒,每次连饮一到二天,对减少饮水和饮水器内病原微生物含量都非常有效,且能清洗饮水器。同时,使用“欧福”或“安立消”饮水,对减少血斑蛋、砂皮蛋的发生,效果很明显, 所以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要轮流有序进行,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6、定期驱虫
母鸡在青年期已经驱过两次蛔虫、线虫和多次球虫了,但进入高峰期后,仍应坚持定期驱虫,特别是经过夏天虫卵繁殖迅速季节的鸡,除应注意蛔虫、线虫、球虫外还应注意绦虫的发生;所以高峰期内,如发现鸡群营养不良或粪便内有白色虫体时,应注意驱虫。可以使用左旋咪唑、吡喹酮、阿维菌素等对产蛋没有影响的药物,近年来,产蛋鸡隐性球虫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应注意加强预防。
7、环境条件特别是光照的刺激对产蛋鸡的影响
母鸡得到的营养全部从饲料中获得,所以饲料全价是保证母鸡产蛋量的重要因素。另外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都应该特别注意。母鸡进入高峰期前后光照就应该从青年鸡的不超过12小时逐渐增加,达到高峰期的16—16.5个小时。光照刺激是母鸡产蛋的决定因素,如光线时间短且暗,那么鸡群是上不了高峰的,但应注意增加光照时间应逐渐进行,不可突然增加,导致鸡群应激反应大,脱肛、输卵管炎的发生增加。
温度:鸡群最适宜的产蛋温度为13℃—26℃,冬天问题不是十分严重的,没有必要增加炉子,但应注意饲料中能量原料的添加,以产生热量。夏天应减少饲料中能量原料的添加,增加饮水中能量元素及促进饲料转化的物质,如硫酸钠。在高温条件下,蛋鸡采食量降低,饮水量增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导致生产性能下降,饮水中加入0.05%的硫酸钠对提高蛋鸡饲料利用率及产蛋率有显著效果,同时还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通风:通风不良的鸡群容易造成鸡群氧气供应不足以及有害气体的吸入增加,导致生产性能不高,特别是冬季,有些养殖户害怕贼风进入或病毒入侵,把鸡舍四周全都堵得一孔不留,使得鸡舍内氧气严重不足,甚至引发鸡群得病。
8、根据鸡冠和蛋壳质量、颜色来判断鸡群的健康与否
1)鸡冠是鸡的第二性征,鸡冠的发育良好与否与鸡群本身健康与否有很大关系;鸡冠正常呈鲜红色,手捏质地饱满且挺直;鸡进入产蛋期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流失,特别是高产鸡,鸡冠都不同程度的有些发白和倾斜,这些是营养供应不足的表现;因为鸡冠是鸡的身体外缘,营养不足时它表现的最敏感;
2)如果检查鸡冠,见鸡冠顶端发紫或深蓝色,则见于高热疾病,如ND、AI、鸡霍乱等;如见鸡冠上面有黑色坏死点,除鸡痘和蚊虫叮咬外,应考虑AI、非典型ND或鸡白痢等;如果鸡冠苍白、萎缩或颜色淡黄,手捏质地发软,则常见于AI、非典型ND、EDS-76、变异性传支(传支4/91);如果鸡冠萎缩的特别严重,那么输卵管也会萎缩;如鸡冠表面颜色淡黄且上面挂满石灰样白霜,则见于产蛋鸡白痢、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如鸡冠整个呈蓝紫色,且鸡冠发软,上面布满石灰样白霜,则基本丧失生产性能,属淘汰之列。
3)蛋壳质量也能表示出许多疾病;血斑蛋或蛋壳上挂有血痕,则为子宫内部有炎症出血点;砂皮蛋多,则表示鸡群患有传染性疾病,如AI、ND、EDS-76、IC等导致输卵管炎症或鸡群本身钙元素或VA、VD元素摄入不足;软壳蛋、薄壳蛋多同于砂皮蛋,但疾病可能更严重;如蛋壳内部有阴影,似针尖大小黑点,则为感染沙门氏菌的表现;如褐壳蛋的蛋壳颜色变浅,上覆一层石灰质样物质,表示鸡群新城疫抗体偏低或有输卵管炎发生;
9、观察鸡群外表,判断鸡群正常与否
正常的高产鸡鸡冠会随产蛋日期增长而微有发白,脸部呈红白色,嘴部变白,脚部逐渐由黄变白;肛门扁圆形湿润,摸裆部有四指或三指,腹部柔软,如出现裆部少于二指的鸡应挑选出来。如产蛋高峰期的鸡,鸡冠、脸鲜红色,鸡冠挺直,羽毛鲜亮,腿部发黄,则为母鸡雄性化的表现,不是高产鸡,应挑选、淘汰。如鸡群中有鸡精神沉郁,眼睛似睁似闭,则应挑出,单独饲养。
观察鸡群羽毛发育情况,如果鸡群头顶脱毛,且脚趾开裂,则为缺乏维生素B3的症状;如脚趾开裂且整个腿部跗关节以下鳞片角化严重,则为锌缺乏症状,应及时补充。
10、产蛋正常与否的判定
一般情况下,如鸡群无重大疾病,每天的鸡蛋上午要收绝大部分,达90%以上,下午收3%—10%左右,如果发现下午鸡群的产蛋率升高和产蛋增多,则应考虑鸡群是否营养不足或患有疾病;如果发现鸡群产蛋率忽高忽低,也是产蛋要下降的症状,此时应加强营养,控制输卵管炎的发生。
(四)产蛋后期的管理
1、产蛋后期鸡群的特点
① 鸡群产蛋性能逐渐下降,蛋壳逐渐变薄,破损率逐渐增加。
② 鸡群产蛋所需的营养逐渐减少,多余营养有可能变成脂肪使鸡变肥。
③ 由于产蛋后期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对疾病抵抗力也逐渐减弱,并且对各种应激比较敏感。
④ 部分寡产鸡开始换羽。
以上现象出现得早晚与高峰期和高峰期前的管理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对日粮中的营养水平加以调整,以适应鸡的营养需求并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
2、产蛋后期的营养调整
产蛋后期由于产蛋性能逐渐下降,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多余的能量和蛋白质有可能变成脂肪沉积于体内,导致鸡变肥。另外,鸡对钙的利用能力也逐渐降低。
营养调整的方法:
① 降低日粮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② 增加日粮中的钙含量;每只鸡每日摄取钙量提高到4.0-4.4克。
③ 限制饲料摄取总量。
轻型蛋鸡(白壳)产蛋后期一般不必限饲。中型蛋鸡(褐壳)为防止产蛋后期过肥,可进行限饲,但限饲的最大量为采食量的6%-7%。
④ 产蛋后期的限饲要慎重进行。限饲要在充分了解鸡群状况的条件下进行,每四周抽称一次体重,称重结果与本品种《饲养手册》的标准体重进行对比,体重超重了再进行限饲,直到体重达标。
3、及时剔除弱鸡,寡产鸡
饲养蛋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鸡蛋。如果鸡不再产蛋应及时剔除,以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料费用。同时部分寡产鸡是因病休产的,这些病鸡更应及时剔除,以防疾病扩散,一般每2-4周检查淘汰一次。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挑出病弱、寡产鸡。
(1) 看羽毛。产蛋鸡羽毛较陈旧,但不蓬乱,病弱鸡羽毛蓬乱,寡产鸡羽毛脱落正在换羽或羽毛新洁已提前换完羽。
(2) 看冠、肉垂。产蛋鸡冠、肉垂大而红润,病弱鸡苍白或萎缩,寡产鸡已萎缩。
(3) 看粪便。产蛋母鸡排粪多而松散,呈黑褐色,顶部有白色尿酸沉积或呈棕色(由盲肠排出),病鸡有下痢且颜色不正常,寡产鸡粪便较硬呈条状。
(4) 看耻骨。产蛋母鸡耻骨间距(竖裆)在3指(35毫米)以上,耻骨与龙骨间距(横裆)4指(70毫米)以上。
(5) 看腹部。产蛋鸡腹部松软适宜,不过分膨大或缩小。有淋巴白血病、腹腔积水或卵黄性腹膜炎的病鸡,腹部膨大且腹内可能有坚硬的疙瘩,寡产鸡腹部狭窄收缩。
(6) 看肛门。产蛋鸡肛门大而丰满,湿润,呈椭圆形。寡产鸡肛门小而皱缩,干燥,呈圆形。寡产鸡的体质、肤色、精神、采食、粪便、羽毛状况与高产鸡不一样。
4、减少破损,提高蛋的商品率。
鸡蛋的破损给蛋鸡生产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特别是产蛋后期更加严重。
(1) 造成产蛋后期蛋破损的主要因素:
① 遗传因素。蛋壳强度受遗传影响,一般褐壳蛋比白壳蛋蛋壳强度高,破损率低,产蛋多的鸡比产蛋少的鸡破损率高。
② 鸡开产后随鸡的年龄增长,蛋逐渐增大,随着蛋的增大,其表
面积也增大,蛋壳因而变薄,蛋壳强度降低,蛋易破损,后期破损率高于全程平均数。
③ 气温和季节的影响。高温与采食量、体内的各种平衡、体质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影响蛋壳质量,导致强度下降。
④ 某些营养不足或缺乏。如果日粮中的维生素D3、钙、磷和锰有一种不足或缺乏时,都会导致蛋壳质量变差而容易破损。
⑤ 疾病。鸡群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新城疫等疾病之后,蛋壳质量下降,软壳、薄壳、畸形蛋增多。
⑥ 鸡笼设备。当笼底网损坏时,易刮破鸡蛋,收蛋网角度过大时,鸡蛋易滚出集蛋槽摔破;角度较小时,鸡蛋滚不出笼易被鸡踩破。鸡笼安装不合理也易引起蛋被鸡啄食。每天拣蛋次数过少,常使先产的蛋与后产的蛋在笼中相互碰撞而破损。
(2) 减少产蛋后期破损蛋的措施:
① 查清引起破损蛋的原因,掌握本场破损蛋的正常规律。发现蛋的破损率偏高时,要及时查出原因,以便尽快采取措施。
② 保证饲料营养水平。
③ 加强防疫工作,预防疾病流行。对鸡群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抗体效价低时应及时补种疫苗。尽量避免场外无关人员进入场区。及时淘汰专下破蛋的母鸡。
④ 及时检修鸡笼设备。鸡笼破损处及时修补,底网角度在安装时要认真按要求放置。
⑤ 及时收拣产出的蛋。每天拣蛋次数应不少于2次,拣出的蛋分类放置并及时送入蛋库。
⑥ 防止惊群。每日工作按程序进行,工作时要细心,尽量防止惊群引起的产软壳蛋、薄壳蛋现象。 资料详实科学,指导意义较大,对生产实践有益的帖子。(育雏第一周的温度好像有些欠妥,请楼主查证一下)
回 1楼(小新) 的帖子
的确是个好资料。育雏温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夏天可以低一些,冬天可以高一些。
关键在于根据鸡群的表现来控制温度——即看鸡施温。 辛苦,学习,多谢 楼主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