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可兽医和中医高手指教
什麽是补益药和温里药?举例说明。多谢 补益药------以补益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改善虚弱症状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补养药。多属气厚、味厚之品。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的功效,主治各种虚证。根据药性和主治病证的不同,一般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补气药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证,表现为少气乏力、易出虚汗、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脱肛等证。常用药物有党参、西洋参、白术、山药、大枣等。
补阳药 有补益心阳 、脾阳、肾阳的功效 。主要用于阳虚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白带清稀、遗尿遗精 、小便清长等证 。常用药物有鹿茸 、鹿角胶、巴戟天、肉苁蓉、杜仲、骨碎补、阳起石等。
补血药有补益心血、肝血的功效。主要用于血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甲苍白、眩晕、耳鸣 、心悸 、失眠,常用药物有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等。
补阴药有养阴、增液、润燥的功效。主要用于阴虚证,表现为口燥咽干、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潮热、盗汗、失眠、肠燥便秘等证。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石斛、枸杞子、龟版等。
但由于气虚易导致阳虚,阴虚每兼有血虚,因此,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常相须为用。
补气药和补阳药 ,多属温热之品 ,阴虚有热者当慎用;补血药和补阴药,多属寒凉、滋腻之品,阳虚及湿胜脾虚者慎用。补益药若须久服,一般多制成丸剂、片剂或膏剂,入煎剂则宜文火久煎。
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中药都是温热性质,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及心肾阳虚所引起的亡阳证。
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异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桂丁 山萘 八角茴香 母丁香
胡椒 荜澄茄 荜茇 丁香
花椒 高良姜 小茴香 吴茱萸
肉桂 干姜 附子 礜石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临床使用温里药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 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2. 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减轻。
3. 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阴虚患者均应慎用。
主要药:附子、肉桂、吴茱萸、干姜、高良姜。
◎祛寒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本类药物可用于真寒假热之症;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若是真寒假热,服祛寒药后出现呕吐现象,是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药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孕妇亦虚忌用。
四、祛寒药中的某些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
一、温中:砂仁、白豆蔻、草豆蔻(化湿药)、肉豆蔻(理气药)
二、温中止泻:炮姜(止血药)
三、散寒止痛:艾叶(止血药)
四、温肾:乌药、九香虫、沉香(理气药)、钟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药) 楼上朋友引用的是人医理论,中兽医中把补益类药又称为补虚药,是指能补益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包括补气药(黄芪)、补血药(当归)、助阳药(杜仲)、滋阴药(女贞子)四大类。温里药又称祛寒药,是指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一类药物,兽医常用的有附子、干姜、肉桂。 学习啦 谢谢 1楼 2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