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度工作总结和考评会顺利召开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24年1月7日-8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度工作总结和考评会”在湖北武汉顺利召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行业发展处王中力处长,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姚斌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院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柯枫英处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余锦平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宋小春副校长,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张拥军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刘兴斌书记、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赵书红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晏向华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科技处贾亚雄处长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赵桂苹研究员、呙于明教授、廖明教授、邹剑敏研究员、张宏福研究员、徐为民研究员、王济民研究员等全体岗位科学家,张德祥研究员、黄明教授、徐日福教授、赵振华研究员等全体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其部分团队成员,共约100余人参会。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研究员
此次会议由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联合承办。
会议对包括首席科学家在内的全体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2023年度工作进行考评,并总结年度成绩、研讨存在问题、展望2024年度工作。
华中农业大学宋小春副校长
华中农业大学宋小春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肉鸡产业是关乎老百姓肉盘子、菜篮子、钱袋子的重要产业。他表示华中农业大学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肉鸡产业体系的建设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勇担产业科技攻关使命;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体系创新效率;三是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支持产业体系高效运行。希望此次会议能为行业同仁构建广泛沟通交流的平台,希望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得越来越好,体系名片越擦越亮,引领肉鸡行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对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从科技突破、产品突破、全产业链打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几个方面提出我国畜牧业提升的有效途径。陈院士认为随着养殖智慧化、营养精准化、疫病防控高效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等产业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我国畜禽产品一定会服务全球,带动全球发展,早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柯枫英处长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柯枫英处长介绍,湖北省禽蛋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家禽年出栏6亿只,年产值超500亿,家禽产业贡献突出。湖北的科研人员涉及了37个国家产业体系,有两位首席科学家、104个岗位专家、55个综合试验站站长,其中包括国家家禽产业体系的4岗5站。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家禽产业的科技工作,通过设立核心攻关项目、生物育种专项科研条件建设、515院士团队等项目给予支持,近两年在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的引领和带动下,部省两级体系联动效果显著成果突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余锦平副院长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余锦平副院长表示,湖北省农科院一直以来重视家禽学科建设,通过资金支持与后勤保障工作,督促我院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交代的相关工作任务。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家禽团队的科研投入,同时完善承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管理和流程。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行业发展处王中力处长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行业发展处王中力处长对过去的一年中,体系的工作完成度给予高度认可,对体系工作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充分赞扬。他希望,体系接下来进一步围绕“应用当先”做好文章,不断推进自主白羽肉鸡品种推广、饲料原料替代和疫病综合防控等重点工作,将体系工作成效推上新的台阶。
壹、体系工作全面完成
2023年是新冠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和低迷,我国畜牧业生产整体效益下滑。然而,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下,坚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以产业需求为己任,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总体情况:
1. 体系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2项、农业主推技术4项、农业主导品种2个。
2.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
3. 5个地方品种资源通过国家鉴定,4个肉鸡新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公示)。
4. 获得新兽药证书1项,授权发明专利136项。
5. 制定地方标准15项,行业标准5项。
6. 发表科技论文360篇,其中SCI论文219篇,出版专著6部。
一、产业重大关键问题技术攻关方面
1. 持续升级我国肉鸡种质资源保护、精准表型和基因组育种技术,鉴定黑水凤尾鸡等新资源5个,岭南黄鸡5号等4个新配套系通过审定(公示),体系平台推广黄羽肉鸡占国内总量35%以上、国产白羽肉鸡市场占有率达到20%。
2. 开发高活性大豆黄酮新产品和霉菌毒素降解复合酶新产品,研发植物提取物保护肠道健康技术和无抗饲料配制技术,建立肉鸡净能需要量模型,研发低蛋白低豆粕日粮技术,豆粕用量降低20%-60%,饲料营养技术累计示范推广超过1200万只;完善舍内巡检机器人技术设备,优化规模化鸡舍通风排风降尘减臭技术,设施化立体养殖技术在黄羽肉鸡养殖中示范850万只,在白羽肉鸡和小型白羽肉鸡中应用 1.05 亿只。制定养鸡场生物安全技术指引3套;研制新型抗菌制剂5种;新型疫苗分别获得临床批件和农业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证书各1项;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获新兽药证书;禽流感(H5+H7)三价灭活疫苗应用120亿羽份。
3. 建立冰鲜鸡屠宰加工企业技术规程2项、抗生素多残留同检技术1项:完成了鸡汤冻融稳定性提升、高生物利用度的血红蛋白螯合肽稳态化、鸡油的微波提制(得率>82.05%)等技术5项,在温氏食品等3家龙头企业示范推广。
二、服务县域经济和科技帮扶工作方面
1. 对接江西崇仁、山东牟平、吉林德惠、福建光泽和安徽宁国5个肉鸡主产县,举办技术培训班40余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1800人次。
2. 支持宁国建立中国小白鸡专家工作站,德惠建立吉林省无抗肉鸡养殖基地。
3. 技术在5个县示范推广,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应用罐式智能发酵鸡粪生产工艺,生产有机肥超9万吨。
4. 体系专家在26个县开展产业科技帮扶工作,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持,制定当地产业发展规划13个。
三、产业咨询、应急服务方面
跟踪监测市场形势,形成13份月度/年度产业监测报告:及时提交《HS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分析》等疾控报告:修订《肉鸡产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手册》,一线指导河北涿州等10余地受灾养殖场户复产;上交10份支撑国家宏观决策的政策建议并获得批示。在宣传方面,《农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针对肉鸡品种等内容报道达到10篇/次,发布体系重要活动和科技进展相关公众号原创文章80篇;产业基础数据库新增数据36万条。
贰、体系工作亮点纷呈
一、重大关键技术方面
1. 自主培育品种保障市场产品稳定供给:新鉴定和培育多个国家鸡地方品种及配套系,推广黄羽肉鸡超过15亿只,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20%。
2. 肉鸡设施化立体养殖技术推广覆盖度超60%:累计应用1亿只,优化设施化立体养殖技术,节省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3. 肉鸡低蛋白低豆粕日粮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提出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配制技术方案,节约豆粕20%-60%以上。
4. 新型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持续保障肉鸡产业安全:创制禽白血病检测试剂盒产品,占据70%市场,三价灭活苗应用120亿羽份,控制禽流感疫情发生。
二、产业提质增效和企业对接服务方面
1. 科技合作和示范帮助企业提质增效:与辽宁、河北、江苏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型地方龙头企业紧密对接,通过技术合作、示范和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在提质增效、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促进了产业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
2. 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助推品牌创建: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和科技人员长期派驻的合作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助推企业品牌的创建。例如,与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稳定树立“岭南黄”品种品牌基础上,助其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上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也产生了新产品的开发、货架期的延长和新型产业的推动等成果。
3. 种业科技创新促进新品种应用:通过举办高峰论坛、开展配套系育种和种源性疾病净化工作等方式,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推动自主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与江苏立华牧业、广西富凤农牧等企业合作开展配套系育种和净化工作,推动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提升。
4. 技术示范提升企业和产业效益: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和优化养殖技术等措施,加强技术示范,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效益。营养与饲料专家与企业开展精准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示范与推广,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企业合作制定技术规程、优化技术工艺,推广使用通风系数参照表等措施,提升鸡的生产性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科技支撑县域经济方面
1. 在生产技术水平方面,通过科技支撑,各县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种源性疾病净化工作的完成和禽病阳性率的降低,白羽肉鸡培育、立体养殖技术、大数据养殖平台等技术的引导和推广,以及鸡粪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技术的示范等。这些举措提升了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 在产业发展能力提升方面,各县域着力发展肉鸡产业,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和奖补办法,优化产业链结构,推广新品种,提升了肉鸡产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此外,还帮助企业获得产品供港资格,推动家禽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3. 在市场竞争力方面,通过研发新产品、建立产业利益联盟和推广新品种等措施,提升了县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开发崇仁麻鸡熟食、卤制品等新方便食品,增加了就业和人均收入。另外,推广新配套系父母代种鸡和提升地方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4. 在经验模式方面,建立了科技服务协作机制和产业合作联盟,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技术服务和农户等多方合作的格局。这种模式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5. 科技特派团的参与也是取得成效的关键。科技特派团在肉鸡养殖方面提供了全产业链技术支持,推广了多个品种和技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技术培训和咨询等工作。他们的帮扶促进了肉鸡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6.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进一步巩固优势,推广科技成果,加强良种繁育体系,优化智能化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加强疾病防控与净化技术,提升品牌宣传,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应急与咨询服务方面
1. 市场形势跟踪监测:建立定点监测网络,跟踪1099户肉鸡养殖户的关键指标数据,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监测信息。提供市场波动的应急预案建议,并开展肉鸡市场供需均衡模型构建和市场预测,为行业主体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 重大疫病监测:建立“三位一体”监测网络,加强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监测。跟踪全国家禽主产区的禽流感状况和国际禽流感流行动态,采集大量病原学样品和血清样品。撰写相关研究报告,提供疫情预警和决策支撑。
3. 风险防控:修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指导手册,快速做好自然、疫病和市场风险的防控工作。研发家禽产业数字化平台,帮助应对短期滞销问题。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自然灾害预报,提供应急预警和实地指导,帮助受灾养殖场户复产。
4. 政策建议和支持:关注重大难点问题,提供多份政策建议。其中一些建议得到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如《关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建议》。相关报告也得到了中央安全委的采纳,支持国家宏观决策。
五、机制改革创新方面
1. 协同合作机制创新:肉鸡体系加强内部协同,确保重大任务的高质量完成。通过专家、试验站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协议合作,明确任务分工和成果共享机制,发挥各方优势,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岗站的深度融合和执行体系的任务成效提升,推动了肉鸡新品种培育、疾病防控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重要成果。
2. 科技帮扶和应急任务机制创新: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科技特派团工作中,增加体系专家参与科技帮扶任务。在防灾减灾应急工作中,建立全体系专家参与的应急工作任务清单,形成可提供全产业链支持的技术队伍,保障肉鸡产业的平稳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 部省体系联动和协同机制创新:肉鸡体系的专家兼任多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成为推动部省体系联动协同的纽带。召开部省联动交流会,邀请各肉鸡主产省家禽体系首席作报告交流,并建立部省联动协作组,旨在协议建立全国肉鸡产业的专家资源和产业资源共享组织,全面支持肉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体系岗位科学家
姚斌 院士
赵桂苹 研究员
廖明 教授
呙于明 教授
张宏福 研究员
邹剑敏 研究员
徐为民 研究员
王济民 研究员
张细权 教授
常国斌 教授
杨朝武 研究员
张慧 教授
舒鼎铭 研究员
蒋守群 研究员
蔡辉益 研究员
田国彬 研究员
罗青平 研究员
高玉龙 研究员
周红波 教授
姜润深 教授
李绍钰 研究员
占秀安 教授
谢恺舟 教授
陈长喜 教授
王鹏 教授
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
张德祥 研究员
黄明 教授
徐日福 教授
赵振华 研究员
曹顶国 研究员
陈智武 高级畜牧师
冯甫荣 畜牧师
耿爱莲 副研究员
郭龙宗 高级兽医师
刘爱巧 推广研究员
马杰 副研究员
马翔 高级畜牧师
申杰 副研究员
魏立民 研究员
魏忠华 研究员
武艳平 研究员
肖凡 高级畜牧师
许传田 研究员
张成先 高级畜牧师
张海涵 副教授
叁、下一步工作方向
未来的中心和方向是以体系“十四五”任务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做好年度计划制定和任务组织实施工作。通过岗站深度融合和部省联动协同等机制创新,持续聚焦推进体系的三大重点任务,为五个肉鸡主产县的县域经济提供服务,确保26个科技帮扶县任务的有效落实,为肉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度工作总结和考评会合影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作者:段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