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坏死性肠炎研究进展
概况
坏死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常见的家禽肠道疾病,该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可在15~50℃的温度范围内生存并可形成孢子,孢子能耐受100℃2小时,因此标准饲料加工工艺很难杀灭孢子。产气荚膜梭菌在33~49℃环境中不到20分钟即可传代。家禽坏死性肠炎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疾病,以前通常使用抗球虫药和抗生素生长促进剂进行预防控制,然而目前由于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禁止使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以及被该菌污染的废弃物再利用,使坏死性肠炎再次成为家禽养殖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坏死性肠炎分为急性临床和亚临床型。急性临床症状为肠道的严重坏死和鸡群高死亡率,通常造成的肉鸡2%~10%死亡率,严重时高达50%;而亚临床症状引起肠粘膜损伤,损坏绒毛、隐窝等微观结构,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导致生产性能降低。
坏死性肠炎诱发因素
营养:坏死性肠炎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有利于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肠道环境。日粮性质是影响坏死性肠炎发病率重要的非细菌因素。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含量高的日粮由于不易消化,易使家禽患坏死性肠炎,如小麦、黑麦、燕麦、大麦,这可能与它们食糜粘度增加、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和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延长有关,而玉米则无上述情况。一般来说,富含蛋白质的日粮含有较高浓度不易消化的蛋白质,导致胃肠道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从而作为底物被细菌利用。日粮中脂肪来源也可能影响产气荚膜梭菌数量。与植物油相比,动物脂肪易增加产气荚膜梭菌数量。饲料的物理形态也会影响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饲喂粒度不均的饲料比粒度均匀的饲料更易发生坏死性肠炎。
应激:除饲料外,应激能改变肠道环境,导致患坏死性肠炎的风险升高。饲养制度的程序性变化(前期日粮换成后期日粮)通常容易导致坏死性肠炎。此外,免疫抑制病毒如鸡贫血病、传染性法氏囊或马立克氏病病毒降低机体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另外,饲养密度过大容易导致坏死性肠炎发生。
球虫病:坏死性肠炎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由球虫引起的黏膜损伤。在实际情况中,球虫病通常先于或与坏死性肠炎同时发生。在试验性感染研究中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和艾美尔球虫属在诱导坏死性肠炎病变中具有协同作用。当存在球虫病时,坏死性肠炎发病过程如下:艾美尔球虫在小肠定植并杀死肠上皮细胞,由此产生的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缝隙使血浆蛋白渗漏到肠腔中,产气荚膜梭菌可利用血浆蛋白作为其生长基质。此外,球虫感染诱导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能促进肠道黏液生成,由于产气荚膜梭菌能以黏液为底物,因此粘蛋白合成增加也为产气荚膜梭菌提供了有利生长条件。致病性产气荚膜梭菌菌株通过产生细菌素而抑制其他产气荚膜梭菌菌株,尽可能地获得由球虫感染而增加的营养物质。坏死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始于肠上皮细胞的基底层和外侧区域,然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固有层。宿主胶原酶和致病性产气荚膜梭菌分泌的胶原蛋白水解酶可能在此过程中起作用。NetB可使肠细胞产生小孔,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诱发坏死性病变。细胞外基质分子暴露到肠腔中,产气荚膜梭菌结合到细胞外基质分子上,稳定定植。
来源:御风飞翔的蜘蛛,作者:米立
如果坏死性肠炎死的鸡,经过煮熟了(不褪毛不刨内脏)以后孢子还存活吗 平静如水 发表于 2023-09-16 21:01
如果坏死性肠炎死的鸡,经过煮熟了(不褪毛不刨内脏)以后孢子还存活吗
煮熟后不能存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