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警惕!初开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GVI型的发生和流行
近期部分初开产(蛋鸡或种鸡)鸡群发生了一过性的呼吸道疾病,经实验室检测,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六型(IBV-GVI型)。国内外学者根据传支病毒(IBV)S1核苷酸基因序列差异将IBV分为九个基因型(Ⅰ~Ⅸ型)。近几年IBV-GVI型检出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期初开产鸡IBV-GVI型发病率明显增加,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一、初开产鸡IBV-GVI型发病特点
1.主要发生在初开鸡群;
2.发病品种主要集中在商品蛋鸡或白羽肉种鸡;
3.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甩鼻;发生呼吸道的鸡群往往从前端或后端开始,有明显的传染性,呼吸道症状一般持续一周左右便可恢复或明显减轻;大群采食略降或不明显;死淘率正常。同一日龄的其他鸡舍会陆续发病,症状和愈后与早期发病的鸡群相同。
4.发病鸡群开产后产蛋率和蛋壳质量均正常。
二、初开产鸡IBV-GVI型发病原因分析
1.污染养殖环境:在病原检测中发现,很多鸡场存在IBV-GVI型,这说明IBV-GVI在养殖环境中普遍存在。
IBV-GVI型在2018年以前检出率较低,2019年后检出率逐渐增加,2022年1-10月份青岛易邦技术保障中心根据检测数据显示,IBV-GVI型检出率仅次于IBV-QX型,但远远高于IBV其他基因型。
该病毒是IBV-QX型病毒与其它未知IBV的重组变异株,但与IBV-QX型S1核苷酸的同源性低于90%。
2.鸡群体质差或发生冷应激是该病主要诱因。
初开产蛋鸡由于多次疫苗接种,再加换料等饲养管理因素,鸡群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鸡群在发病前均有冷应激的历史:气温骤降、舍内目标温度过低或通风量过大等。
3.并发感染可能是发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发病鸡群病原学分析发现,感染IBV-GVI型鸡群同时检出滑液囊支原体(MS)的几率较高,表明IBV-GVI型和MS存在相互伴发或继发的可能,也是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4.传支病毒容易变异或毒力增强,未来IBV-GVI对鸡群的危害越来越大。
目前大日龄健康鸡IBV-GVI型带毒现象普遍,而初开产蛋鸡多表现为一过性呼吸道症状,虽然危害不大,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传支病毒在流行过程中易发生变异或毒力增强。
因此未来IBV-GVI型对雏鸡和产蛋高峰鸡会产生威胁,因此要提前做好监控和预防。
三、IBV-GVI型的防控措施:
1.尽量做到“全进全出”;鸡群出栏后要严格清洗和消毒,再空场3-4周方可引进新的鸡群;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的抵抗力。
2.1提高鸡群的营养水平,选择优质饲料原料,均衡营养配比,做好育成料向产蛋料的过渡,减少换料应激;调剂肠道健康状态:水线定期消毒、可饲料中添加一些功能性添加剂,如有机酸、益生菌等。
2.2避免冷应激:鸡舍做好保温,科学通风。冬季基础通风温度设置建议21-23℃,同时关注实时天气变化,及时调整通风量和通风模式。
2.3减少免疫应激:比如优化免疫程序,减少免疫次数,严格按照疫苗免疫操作规范进行接种,选择应激反应小容易吸收的疫苗。
3.做好MS等其它疾病的防控,避免混合感染。
4.开展IBV-GVI型传支疫苗研发和接种:现有的疫苗对IBV-GVI型保护率低,因此研究新型疫苗已迫在眉睫。
活疫苗的开发周期较长,短时间内很难研发成功。传支灭活苗研发和生产相对简单,研发周期短,并且灭活疫苗能降低传支发病率,减少排毒,净化环境;种鸡开产前免疫灭活疫苗可提高雏鸡母源抗体,避免雏鸡的早期感染。
四、总结:养殖场应定期进行病原监控和检测,关注和重视IBV-GVI。
传支的防控是个系统工程,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和疫苗防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来源:禽世界,作者:王群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