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所有抗菌抗支原体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通过特异性干扰细菌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质膜之外,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它能适应多样的环境变化,并能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这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的原因。
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使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胞外水分进入细胞,致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因此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均为杀菌药。
二、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子能与胞质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细菌内物质外露导致细菌死亡;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能选择性的与真菌胞质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真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露,造成真菌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细菌核糖体为70S核糖体复合物,可解离为50S和30S亚基。而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为80S,核糖体复合物可解离为60S和40S两个亚基。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不同,因此,抗菌药物在临床常用伎俩能选择性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不影响人体细胞功能。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在胞质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
①起始阶段:氨基苷类抗生素阻止30s亚基和50s亚基合成使动复合物;
②肽链延伸阶段: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酸tRNA在30S亚即A为的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和领克霉素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内酯类抑制移位酶;
③终止阶段:氨基苷类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合成不正常、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四、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复制产生杀菌作用;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而杀灭细菌。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必须自身合成叶酸,供菌体使用。细菌以蝶啶、对氨苯甲酸为原料,在二氢蝶酸合酶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二氢蝶酸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载体的辅酶参与了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磺胺类与对氨苯甲酸结构相似,与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蝶酸合酶,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由于叶酸缺乏细菌体内核苷酸合成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
使用规定
一、合理使用抗菌素
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二、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的诸方面
选用对病原菌或感染无效、疗效不强的药物;量不足或过大;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有效药物;给药途径不正确;发生严重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不确当的联合应用抗菌素;依赖抗菌素的抗菌作用而忽视必要的外科处理;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忽视疗效/价格比。
三、合理用药涉及的问题
应用抗菌素及联合用药的适应症;抗菌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抗感染的经验 用药;抗菌素的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和防治;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与预防;特殊情况下抗菌素的应用等等。
四、抗菌素应用的基本原则
1、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4、常用抗菌素的合理使用。
5、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6、下列情况抗菌素的应用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预防用药、皮肤、粘膜的局部用药;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联合采有抗菌药物。
7、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
五、抗生素的经验应用
在病原菌未明时,早期应用抗菌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非常重要;选用广谱的抗菌素,尽量选用杀菌剂;在重症感染中则往往采取联合用药,常用的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多肽类等;在特定感染中:磺胺类药、克林霉素、甲硝唑以及利福平等应用较广泛。抗菌素经验性应用时,应根据临床资料判断可能的病原菌来选用抗菌素。不同类的广谱抗菌药物在抗菌活性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以及耐药的变迁等因素来选用抗菌素。
来源:兽药药理与处方技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