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兽研:我国出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仍在全球肆虐。2021年以来,全球有18个国家和地区发生995起家猪和3333起野猪的非洲猪瘟疫情。从1921年,非洲猪瘟病毒首次在肯尼亚报告,迄今已有100年的时间。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非洲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哈兽研最新一份研究文章显示,他们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山东和河南地区分别分离到了基因I型的非洲猪瘟病毒,两个毒株均为低毒力毒株。随后他们对分离到的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性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并分析了病毒可能的来源。
两例基因I型的确诊
2021年6月,山东某猪场一头重约80公斤的育肥猪出现麻痹症状,被安乐死后进行剖检。收集了肺部样本并运送到中国国家非洲猪瘟辅助参考实验室(CNASFPL)进行非瘟检测。在河南省的另一个猪场,育肥猪出现了慢性感染症状,包括体重减轻、间歇性发热、皮肤溃疡和关节炎;还观察到零星死亡。收集了四头死猪的样本,包括淋巴结和脾脏,并将其运送到 CNASFPL 进行 ASFV 检测。所有样本均通过针对病毒 p72 基因的 qPCR 确认为 非洲猪瘟阳性。对 p72 基因的进一步序列分析表明,这些样本中的 非瘟病毒属于基因型 I。
基因I型感染的症状
为了确定所分离到的基因I型毒株的致病性,研究者把山东株在活猪上进行了测试。每组6头SPF猪分别肌注10^3 TCID50 和10^6 TCID50剂量的病毒。在接种后的第3-18天,所有被攻毒的猪都不同程度表现出间歇性发热。在10^6剂量的攻毒组中,三头猪在第11天开始在颈部、耳后、腹部甚至全身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从第 13 天和第 17 天开始,所有六头猪都开始出现关节病;两只猪分别在接种后第 14 天和第 25 天开始跛行。两只猪分别在注射后第 17 天和第 20 天出现多发局灶性皮肤坏死。在 28 天的观察期内,所有的猪都存活了下来。
基因I型的排毒情况
为了评估病毒脱落和病毒血症的情况,对实验猪进行了口腔拭子、直肠拭子和血液样本的采集,每隔一天使用 qPCR 检测ASFV基因组DNA。对于接种了 10^6 TCID50 山东株的猪,在第5天的口腔拭子、第7天的直肠拭子和第7天的血液中可检测到病毒 DNA。对于接种了 10^3 TCID50 病毒的猪,在接种后第 9 天的口腔拭子、接种后第 11 天的直肠拭子和接种后第 7 天的血液中可检测到病毒 DNA。在所有接种猪感染后超过 28 天,在口腔和直肠拭子中检测到病毒 DNA。一般来说,与直肠拭子相比,口腔拭子中的病毒脱落更早且水平更高。
来源:猪相关
相关阅读
各型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近年来,非瘟疫苗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显著突破,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疫苗到底研究到了哪一步。
灭活苗
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历史中,灭活苗是最早被开发出来的,不同实验证实灭活苗的保护率只有0%-70%。
可分为病毒灭活和病毒致弱灭活;
不能对强毒攻击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可产生高效价的抗体,很难检测到中和抗体;
新型佐剂 Polygen 或 Emulsigen-D的应用:可产生ASFV特异性抗体,但未能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
细胞免疫在ASF灭活疫苗免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低代次和高代次的ASFV毒株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减毒活疫苗
可以诱导强烈持久的免疫应答,与其他类型疫苗相比,弱毒苗的保护性更高,但生物安全是其使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目前可通过基因重组、靶向缺失以及一次性侵染技术来增强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 弱毒苗主要分为自然弱毒苗、传代弱毒苗和重组弱毒苗。
自然弱毒苗
自然弱毒苗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非洲猪瘟弱毒株,如天然致弱毒株OURT88/3或NH/P68;
自然弱毒苗可以产生对同源强毒株的攻毒保护,依据实验动物和攻毒毒株的不同,保护率介于66%-100%;
OURT88/3毒株产生的免疫保护与病毒特异性IFN-γ产生细胞呈正相关;
交叉保护疫苗: OURT88/3免疫并用致病性OURT88/1毒株进行加强免疫,产生针对 ASFV-I型不同分离毒株的保护;
这类疫苗在强毒攻毒的实验中得到的保护率很高,很多可以达到100%,但是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突出。副反应: 发热、关节肿胀、肺炎、流产、死亡等,慢性感染;
其中研究比较多,比较有前景的是Lv17/WB/Rie1毒株。
已公开的自然弱毒苗
传代弱毒苗
强毒株经过猪骨髓来源细胞、Vero和COS-1等敏感细胞系进行的传代致弱。
ASFV致病力逐渐下降,但病毒免疫原性和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1960年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使用传代致弱毒株免疫动物用于非瘟净化,但是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呈现出肺炎、流产和死亡等副作用;
田间多次感染和异源强毒株存在的条件下,免疫动物呈现ASF慢性感染。
重组弱毒苗
一般通过敲除病毒功能基因、毒力基因、免疫抑制基因来设计疫苗;
降低病毒毒力或增加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
比传统弱毒疫苗安全性更好, 效力更高的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
目前研究设计的毒力基因包括TK(K196R)、9GL(B119L)、CD2v(EP402R)、DP148R、 NL(DP71L)、UK(DP96R)和多基因家族360,505(MGF360/505)
缺失毒株接种宿主毒力减弱, 产生针对同源毒株或异源毒株的免疫保护
已公开的重组弱毒苗
活载体疫苗
通常使用腺病毒或痘病毒作为载体:可引起细胞免疫和CTL反应;
“鸡尾酒”式免疫:人腺病毒Ad5载体+ ①ASFV-p32、p54、p72和pp62;或②ASFV-A151R、B119L、B602L、EP402RΔPRR、B438L和K205R-A104R;
可引起良好的抗原特异性CTL反应,以及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
核酸疫苗
将编码病毒主要抗原的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后直接导入机体内,在宿主细胞内完成转录翻译后产生抗原蛋白,从而同时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ASFV DNA疫苗(p72、p30和p54):不能够提供攻毒保护;
ASFV DNA疫苗(p30、p54、猪白细胞抗原II):无ASFV抗体,部分动物获得攻毒保护;
ASFV DNA疫苗(表达文库):60%的保护力,有待于发掘更多保护性抗原;
亚单位疫苗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p72、p30和p54等,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攻毒保护,说明仅仅依靠上述抗原刺激产生的中和抗体很难 获得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
人源293(HEK)细胞表达系统:B646L(p72)、E183L(p54)和O61R(p12),与痘病毒载体疫苗进行首免-加强免疫,获得较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
展望
对于减毒活疫苗来说,无论是采用经典方法还是通过基因操作,它们都能提供较好的保护水平,(至少对同源毒株是如此)。这一战略被认为更接近市场,几乎所有的研究小组都寄希望于此。
来源: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希望早日研究出疫苗 谢谢分享 变的快 一直在研发,一直在翘首企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