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215A01 发表于 2021-10-22 09:41:03

很重要易忽略的中药资料

清·石寿棠对药性润燥的性能十分推崇,其所著《医原·用药大要》中,药物分为润燥两大类,并对这一性能的临床意义颇有发挥。认为:“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又有微润、甚润,微燥、甚燥之不同。

  辛燥如:羌活、独活、苏叶、荆芥、薄荷、藿香、佩兰、香薷、木香、香附、麻黄、桂枝、牵牛、芫花之类。

  温燥如:苍术、厚朴、半夏(半夏虽燥其汁尚滑)、南星、蔻仁、砂仁、益智仁、破故纸、山楂、青陈皮、槟榔之类。

  燥热如:附子、肉桂、干姜(肉桂、桂枝、干姜,质虽微润,究竟气厚)、炮姜、吴茱萸、椒目之类。

  平燥如:茯苓、琥珀、通草、苡仁、扁豆、山药(体微燥而精尚多)、甘草、神曲、炒谷芽、猪苓、泽泻、川牛膝、萆薢、茵陈、防己、豆卷、蚕砂、车前子、海金沙(车前子精汁颇多,但其性走泄,海金沙质微燥,两者在利水药中,尚不甚伤阴)之类。

  凉燥如:连翘、栀子、霜桑叶、丹皮、地骨皮、钗石斛、滑石、寒水石、柴胡、升麻、蝉蜕、钩藤、槐米、枳壳、枳实、葶苈子之类。

  寒燥如:黄连、黄芩、黄柏、木通、苦参、金铃子、龙胆草、大黄、玄明粉、大戟、甘遂之类。
  
现在的大多数医生对这些一点感觉也没有.

张彭蒲南 发表于 2021-10-22 11:51:03

顾植山和田合禄等五运六气学派对此章大赞有加。

老杨头 发表于 2021-10-22 16:21:03

自己不去吃附子就不认识附子,
自己不去吃半夏就不认识半夏,
就说生姜,天天炒莱用,
也没有谁去试,
那来的感觉!

可兽医 发表于 2021-10-22 20:06:58

收藏了,谢谢分享

可兽医 发表于 2021-10-22 20:10:14

收藏了,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很重要易忽略的中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