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梵课题组最新研究:新型重组H10N3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存在较大威胁
该研究确定了新型H10N3亚型AIV的重组来源,探明了受体结合特性以及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等关键信息,为防控H10N3在家禽中的流行以及防止再次发生人感染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近日,刘秀梵院士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a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virus(H10N3) in Eastern China with high pathogenicity and respiratory droplet transmissibility to mammal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和人源毒株高度同源的禽源H10N3在江苏地区活禽市场存在的直接证据,系统分析了该类型毒株的受体结合特性以及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和传播性。该研究为防控H10N3亚型AIV在家禽中的流行以及防止再次发生人感染事件提供数据支撑。禽源H10N3毒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HA基因和NA基因分别来源于浙江地区流行的H10N8和H7N3,内部基因全部来源于S基因型(G57)H9N2,为新型重组病毒。AIV要具备感染人的能力,第一步是受体结合特性的改变。研究表明新型重组H10N3毒株具备较强结合人源受体的能力。进一步评估发现病毒无需提前适应,即可在小鼠体内各器官高水平复制,对小鼠表现为高致病性。AIV形成大流行的关键是具备在人群中持续传播的能力。该研究表明新型重组H10N3感染豚鼠后,鼻腔排出高滴度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途径在豚鼠中传播。人感染AIV病例通常都是由直接接触带毒活禽导致的,因此了解AIV在家禽中的适应性同样是制定防控措施的关键。该研究发现新型重组H10N3病毒对鸡为低致病性,感染后可通过泄殖腔持续排毒,但在鸡群中仅可通过直接接触方式传播。
图: H10N3生物学特性分析。1)为双受体结合特性;2)对小鼠为高致病性;3)在豚鼠中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途径传播。
该研究确定了新型H10N3亚型AIV的重组来源,探明了受体结合特性以及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等关键信息,为防控H10N3在家禽中的流行以及防止再次发生人感染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刘开拓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晓泉副教授和刘秀梵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和动物疫情“赛跑”的人1998年,H9N2亚型禽流感突然在全国爆发。刘秀梵带领团队在禽流感主要流行地区开展H9N2亚型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了13个省市的病毒,进行系统分析鉴定和遗传发生分析,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疫情分析,都争分夺秒。半年后,国内第一个禽流感疫苗(H9亚型)诞生,并于2002年2月获得生产许可。此后几年间,这种亚型禽流感得到很好控制,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刘秀梵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全国历年累计仅有9个一类新兽药证书。该产品为世界首个鹅用新城疫疫苗,也是国内首个将减少排毒作为效检质量标准的新城疫疫苗,显著提升了国内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转让7家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自应用以来,已累计生产销售超50亿羽份,减少经济损失近40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由于长期从事动物病原的研究,刘秀梵熟知,70%的人类病原体来源于动物,只有把动物疫病的源头问题控制住了,才能控制人畜共患病。“动物与人,是一个大的公共卫生系统。”刘秀梵表示,“我们不单要考虑人类的健康,而且要考虑动物的健康,应该把生态环境的健康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来源: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国际畜牧网综合整理 很可怕,人类将不断和各种病毒做斗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