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冰鲜者得天下,您认可吗?
在讲养鸡之前,先讲一下二师兄--猪。因为养猪的生意太大了,结果就是牧原这样的养猪公司股价一年可以翻5倍,市值超过2000亿,秒杀一众高科技公司不说,也直接把老板秦英林送上河南千亿首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九的位置。二师兄如此多娇,引无数上市公司竞折腰,万科、万达、阿里、京东这些地产和互联网大佬都禁不止诱惑,杀入养猪大战。
人离不开蛋白质,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猪肉面对的是14亿已经富起来的消费群体,加上非洲猪瘟导致的供应急剧下降,猪肉生意犹如坐上火箭,直冲云霄。不过,说到蛋白质含量,鸡肉比猪肉还丰富,每一百克鸡肉含量是19.3克,猪肉是13.2克;而鸡肉属于白肉,脂肪含量低过红肉(猪牛羊),可以有效降低患“三高”、乳腺癌、结肠癌、冠心病的风险。在全球的肉类消费结构中,禽肉(鸡肉为主)已稳居全球第一大类动物蛋白,产量与用量已连续4年超过猪肉。
大家的印象中,美国人吃牛肉比较多,但数据统计却显示,美国年人均肉类消费中,鸡肉以44公斤超过牛肉(43公斤),成为美国人第一大消费肉类。
反观中国,猪肉的消费占比仍然高达63%,鸡肉只有不到25%,随着国人对健康的重视,鸡肉消费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猪肉一年的生意额可以超过一万亿,如果鸡肉可以和猪肉持平,那鸡肉同样也是接近万亿的大生意。这样大的赛道,出现千亿级别的养鸡公司,并不会意外。这是我们经过对养鸡公司深入调研后得出的结论,而且养鸡公司的未来,将是得冰鲜者得天下。1香港经验启示1997年3月,香港某农场暴发禽流感,全部鸡死亡,其后证实是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所致。5月,香港一个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并死于“雷氏”综合征,后经检验被证实是然感染H5N1。自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后续研究指出,H5N1病毒最可能的来源就是活禽市场。香港和广东一衣带水,饮食以粤式为主,强调原汁原味,喜欢吃新鲜而不是冰冻的家禽,这种饮食倾向导致大量活禽零售市场的存在。虽然其后几个月没有新病例报道,香港人也放松了警惕,活禽市场照常营业。然而12月初在活禽市场出现禽流感,病例不断上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临时控制措施,包括暂停活禽市场交易和加大活禽市场清洁力度。但病例仍不断增多并伴随死亡病例,18个病例中就有6例死亡,当局决定灭杀香港所有农场和活禽市场的鸡,5天内大约150万只家禽被灭杀。过程中,多个跨学科调查同时进行,不断有证据显示家禽和活禽市场在流行病学中的重要性,市场的家禽感染率很高,在大面积家禽屠宰期间市场上感染率近20%,这也证明在市场采取措施以控制感染是非常重要。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参与香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发病前7天内到过活禽市场是主要危险因素。经过1997年惊心动魄的突发事件后,公众和政治的预期是H5N1禽流感不会再在香港发生了,并且病毒在家禽中可被控制,在增加了对禽类的检验检疫力度后,活禽市场也被重新开放。但是,到了2001年,香港活禽市场再次检测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并出现了大批禽类死亡,引发了香港所有活禽市场上再次扑杀了1,300,000只家禽,更严重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发生了变异,被重组的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取代,与97年的H5N1完全不同。家禽市场管理上很多新的控制措施开始实行,包括在家禽批发、零售市场全部休市。休市期间市场必须是零存栏,同时也要进行市场清洁、消毒处理。后来一项以流行期间家禽H9N2亚型作为观察指标的研究显示休市对降低病毒的分离率有很大的作用,也显示病毒虽不经常入侵市场,但在活禽零售市场却可以增殖并持续存在。由于有新的家禽投放到市场,大量新鲜的家禽在屠宰前在市场中会存放1天或2天,而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市场没有明显大规模的禽鸟死亡,而未采取措施,则足以使病毒传播开。2001年,同时发现G1同源的H9N2来源于家禽市场的鹌鹑,为了减少H5N1和 G1同源的H9N2病毒的重组机会,避免如1997年那样的新型H5N1病毒的出现,便在生产和市场的各个环节将活鹌鹑和其他家禽隔开,实际上,这就意味着活鹌鹑不能在香港活禽市场出售,而是进口外地新鲜屠宰的鹌鹑进行贩卖。到了2002年1月,在活禽市场再次检出H5N1,市场、供货农场以及和该农场临近的所有家禽随即被宰杀。到2月中,附近18个农场中有17个因有病毒感染而进行了禽类杀灭。随后的研究表明,活禽销售使得市场和农场之间的传染风险都大大增加,病毒可以从农场传到市场,也可以从市场传回农场,活禽销售起到了病毒放大器的作用,该观点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市场和交易中得到了验证。尽管香港的控制和监测措施从未停过,中间也成功阻击过H5N1,然而,病毒总是阴云不散,并正在大范围地区发生着变异,不断冲击香港人的餐桌和健康。2003年2月,正值SARS疫情初期,从福建省回港的一家人中发现了两个H5N1禽流感病例。感染人的病毒H5血凝素均来源于gs/GD/96 ,H5N1同系物,也就是说引起1997年香港暴发的毒株是源于gs/GD/96具有进化枝0的血凝素基因,而2003年人感染病例的血凝素基因则属于病毒进化枝1,但有不同病毒的内部基因(基因Z+),这种H5N1病毒基因型更容易感染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禽流感,使得香港政府彻底反思养殖场和销售市场的卫生状况,并开始转变思路,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全力阻断病毒在活禽市场的传染链,推行集中屠宰、冰鲜上市,这一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禽流感的病例开始直线下降,香港人可以更放心地吃上安全的鸡肉,香港才算真正意义上战胜禽流感。虽然其后几年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发生过禽流感疫情,但很快在养殖和屠宰源头就可以及时控制疫情,避免病毒进入消费环节。该过程中,香港禽业也做出了重大牺牲,尽管政府补贴了相关的利益方,但事实上,很大比例的养殖场和活禽商户从此退出这门生意。1997年,香港有160家农场和800多个卖活禽的摊档,到2012年只有30家农场和132个卖活禽的摊档了,活禽交易量从每天100,000只跌到16,000只。而时至今日,香港街市的活鸡销售近乎绝迹,冰鲜鸡销售则大行其道。作为受益方,广东一批供港冰鲜鸡企业顺势崛起,包括温氏、广州江丰、广州百兴等,尤其是温氏,一年供港冰鲜鸡超过1700万只,占据40%的香港市场。香港的案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活禽销售始终是禽流感传染的温床,而要彻底解决禽流感问题,必须大力减少活禽交易,加大集中屠宰、冰鲜上市。在2013年,内地经历了严重的禽流感疫情后,这个观点逐渐被政府采纳,并在全国推广。2养鸡行业的大变局,谁能最终跑出?冰鲜鸡将取代活禽,成为行业大趋势,这是包括温氏、立华、湘佳在内的养鸡大公司的共同观点。除了政府因素,还有另一种重要因素,年青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后,更喜欢到干净整洁的超市或者网络购买,这些地方只有冰鲜鸡(或者白羽鸡冻品)出售。这也给传统的养鸡企业指明了方向,今后不能只顾着把鸡养大卖掉就万事大吉,而应该围绕冰鲜模式去养鸡,思考是采用公司+农户这种打游击的方式,还是采用自建养殖基地,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要如何加大对下游屠宰、加工、冷链运输、C端销售等环节的投入,触及、抢占到更多的终端市场份额,如何最强有力地保证食品安全。尽管国内已经有大的养鸡上市公司,但行业集中度还不高,黄鸡中,最大的温氏占比只有18%,立华为6%,湘佳1%,白鸡的圣农也只有10%,意味着大量的中小鸡企存在,因为目前从养鸡公司的交易中,活鸡交易比例仍然高达70%。在冰鲜鸡趋势下,活禽交易逐渐减少,中小鸡企会面临两难境地,如果要做冰鲜鸡,就得投资屠宰场、冷链配送、开发渠道,这将是一大笔投资;如果不做冰鲜鸡,就会面临渠道商的压价,损伤企业的盈利。因此,养鸡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最终获利的就是大公司,当年的香港活鸡市场和温氏就是最好的证明。另外,活禽交易的毛利,温氏和立华只有25%,而湘佳的冰鲜鸡可以去到40%。市场集中度和盈利能力的双提升,最终会使得大型养鸡公司出现双击机会。目前,四大养鸡公司的市值中,温氏养鸡业务(按营收比例计)500亿,圣农322亿,立华163亿,湘佳109亿,距离千亿市值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14亿人口的消费群体下,随着养鸡企业不断的产能扩张,触及千亿市值就只是时间问题。这四大养鸡股个性鲜明,有区别也互相学习、融合。1、温氏黄鸡养殖规模和营收都是最大,每年出栏近10亿羽,有十多年供港冰鲜鸡的经验,13年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拓展国内的冰鲜鸡业务,不过目前还是活禽交易为主。2、立华黄鸡养殖规模和营收排名第二位,每年出栏近3亿羽,只有温氏的1/3,立华的冰鲜鸡也在推进,屠宰场也在建设当中,总体转型节奏偏慢,以活禽销售为主,公司的战略中心正转向养猪。3、湘佳黄鸡养殖规模和营收都是三者最小,每年出栏只有5000万羽,产能瓶颈明显,但冰鲜鸡业务是国内最大。4、圣农国内最大的白羽鸡一体化企业,全程引进美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年出栏5亿羽,涵盖养殖、屠宰、配送、食品加工、废物环保回收再利用等全产业链,是国内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最高、围绕鸡产业链延伸得最广的企业,是KFC、麦当劳等快餐集团、各大食品公司的白鸡肉原料最大的供应商。当中,重点介绍一下湘佳,这也是我们刚深度调研完的公司。到了湘佳总部所在地的湖南石门县,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这种十八线县城,还能跑出了一个全国冰鲜鸡第一的企业,这与董事长的眼光和魄力有关。2007年,湘佳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养鸡公司,由于偏居内地,消费水平、养殖规模、销售额都无法和温氏、立华相比,要发展,只能走差异化路线,董事长请了个咨询公司,为公司的战略进行梳理,在经过了市场调研、参考香港和欧美的养鸡销售模式之后,确立了以冰鲜鸡为主的发展方向。这条路一开始并不好走,黄羽鸡不像白羽鸡,品种繁多,消费习惯千差万别,不管是养殖还是食品,标准化程度都非常低,这也是黄羽鸡一直是活禽交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既然确定路线,就必须走下去。湘佳以白羽鸡标准化企业-圣农作为学习对象,开始一步步地探索标准化养殖黄羽鸡、引进自动化屠宰线、冷链物流线,到全国各地进行终端市场的开拓、实施商超专柜销售、派驻销售人员,10多年一路走来,最终做到行业第一。此次新冠疫情,活禽市场被关闭,在温氏、立华这些养鸡大佬都出现大幅亏损的情况下,湘佳却交出了亮丽的一季报,销售额同比增长42%,净利润同比增长230%,再一次证明老板提前布局冰鲜鸡的独到眼光以及常年的坚持。对于未来的发展,湘佳除了继续巩固和开拓冰鲜鸡市场,还计划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至黄羽鸡深加工食品环节,对标美国食品巨头--泰森公司,推出更多的熟食产品,扩展品牌影响力,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之所以选择泰森食品(Tyson Foods Inc.),这家创建于1935年、全球最大的鸡肉、牛肉、猪肉生产商及供应商、年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的知名食品公司作对标,除了泰森已被验证过的经营模式,还在于泰森的核心经营--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确保从鸡蛋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这些都是要走标准化养殖和食品加工路线企业绕不开的地方。参考那些已经被验证过的发展路径,可以预见,中国的养殖企业,不管是养鸡、养猪,还是养鸭、养鹅,都会出现数家全产业链巨头,而这些公司,不应该只称为养殖企业,而应该称之为食品公司,因为食品这个赛道,需求最大、也最持久。未来哪家养鸡公司会跑得最快,必定是那些已经跳出纯养殖框框,涉足各类标准化操作、冰鲜鸡和深加工食品领域,一路坚持并已经看到成绩的公司,在这方面,温氏的供港冰鲜鸡,湘佳的内地冰鲜鸡,圣农的自建自养的全产业链模式,都是被证明的成功模式。而那些还没跳出来这个框框的企业,还是以活禽交易为主的企业,即使现在日子过得还不错,大概率会被时代淘汰。
冰鲜鸡,利于政府监控,企业运作。但对小散不利。 一切都要慢慢过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