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精神 发表于 2020-10-26 15:28:22

结合案例,与您聊聊新玉米该如何使用?

      玉米作为大宗饲料原料,其变化直接影响了饲料的品质,进而影响鸡只的生产性能。为了减轻新玉米带来的影响,需要去了解新玉米的特点,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轻或避免对鸡只的影响,保持鸡只良好的生产性能。

      一、案例介绍

      某养殖户鸡群270日龄,产蛋率95%,蛋重61克,采食量112克。饲料配方:玉米60.8,豆粕24.5,石粉8.2,W451为5.5,油1。秋季来临,陈玉米储存逐渐减少,当新玉米投放市场时,直接使用。

      使用新玉米7天后,产蛋率87%(下降8%),蛋重变轻60.2克(减轻0.8克),采食量118克(上升6克),同时蛋壳颜色变浅,粪便稀,过料。精神状态尚可,无死亡。



      结合当地无流行疾病发生的调查,初步判断是由于新玉米使用不当造成的生产性能下降。

      新玉米送实验室化验水分,得出结果为20%。

      新玉米由于其营养价值低,吸收利用差,在使用后会造成生产性能的下降,包括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蛋壳颜色变浅、采食量增加等影响。新玉米的水分越高,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出现越早。这是使用新玉米打破原来的营养平衡造成的直接后果。长期使用下去,除了原来的表现加重以外,还会出现体重下降、死淘率增加的现象。

      建议措施:

      1、采购陈玉米时,按照陈玉米80%、新玉米20%的比例使用,逐步缓慢过渡,过渡时间25-30天;同时对饲料配方进行调整。


      2、采购不到陈玉米,只能使用新玉米时,测量玉米水分,超过18%水分的玉米不能使用,同时调整饲料配方。


      3、玉米淀粉酶、脱霉剂的适量添加。

      4、玉米粉碎粒度适当大一些8mm,延长饲料的消化吸收时间,间接提高饲料消化吸收利用率。

      5、防止其他应激叠加,防止疾病发生。

      7天后电话回访,产蛋率上升至92%,并仍处于逐步回升阶段,蛋壳颜色变好,粪便恢复正常。

      二、新玉米特点

      1、新玉米水分高,稀释了饲料营养浓度

      以14%为基准,玉米蛋白7.8%,禽代谢能3240Kcal估算,每升高1%水分,蛋白降低0.1%,代谢能下降37Kcal。


      可以看出,随着水分的增加,其禽代谢能及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在采食量相同的情况下,鸡只能量摄入和蛋白摄入逐渐降低。

      当由于新玉米的使用导致原有的营养平衡被打破时,则鸡只的生产性能,包括产蛋率、蛋重、体重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新玉米未经过后熟化过程,消化利用率低

      玉米属于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含较高不易消化吸收的抗性淀粉,导致饲料转化率低,同时易发生拉稀,过料现象。

      3、杂质、不完善粒多,易发霉变质

      新玉米杂质含量高,细菌含量易超标;新玉米不完善粒多,细菌含量超标,易发霉变质。

      新玉米的收购应当有严格的标准,首先是水分,水分应低于18%,其次是容重,应当达到二级玉米水平,685g/L;再次是杂质,应不高于2%;再次是霉变粒,不高于1%;最后是不完善粒,不高于5%。


      三、新玉米使用注意事项

      新玉米投放市场,采购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新玉米水分测定,水分超过18%的不进行采购;

      2、新玉米过筛和过风,减少杂质和不完善粒的含量,提升新玉米的质量;

      3、储存、陈化。储存6-8周,经后熟化以后再使用;

      4、新陈玉米过渡以及饲料配方的调整,减轻原料变化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5、现用现粉碎,粉碎粒度可以适当大一些(8mm);

      6、其他物质(玉米淀粉酶、脱霉剂、抗氧化剂等)的适量添加。

      总之,新玉米的上市意味着大宗原料的变化,应未雨绸缪做好陈玉米的储备工作,同时了解新玉米的特性,制定饲养管理预案,指导新陈玉米的逐渐过渡。根据玉米水分的不同调整配方,密切观察新玉米使用过程中生产性能的表现,主要包括采食量、产蛋率、蛋重、死淘率、粪便、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变化,减轻换料应激,保持良好的效益。
来源:峪口禽业 连海平

可兽医 发表于 2020-10-26 18:52:03

刚收获的新玉米真能把鸡喂垮了,养蛋鸡的最好是春节前不要使用新玉米

A@张晓黄 发表于 2020-10-26 20:42:23

没有旧玉米,不吃新的咋整?

牧鱼郎 发表于 2020-10-27 08:56:37

有老玉米尽量还是混着用,真搞不来,那也就喂了。

使用新玉米确实有弊端,使用新玉米的时候饲料添加些微生态会好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结合案例,与您聊聊新玉米该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