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育成,要做对哪些事?
蛋鸡养殖一个漫长过程,根据发育特点可将全程分为育雏(0-5w)、育成(6-15w)、产蛋(16-90w)三个阶段。其中育雏期是基础期,育雏期养殖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未来的生产成绩,所以大家都很重视。育成期是调整期,可以修正育雏期的一些问题,像均匀度发育,消化系统发育等;因育成期的鸡已脱温、抵抗力较强,往往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蛋鸡育成期是骨骼系统、大肌肉系统、生殖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会影响到产蛋期生产性能(初产鸡脱肛、瘫痪、产蛋率低、高峰时间短)。而在育成鸡管理过程所犯的错误,多是因认知错误所致,以下是青年鸡管理阶段容易犯的错误以及解决方案。
1 、过于重视增重指标
很多养殖场评估鸡群发育只看增重指标,育成期由于受转群和免疫应激等影响,易发生鸡群采食量减少,影响体重增加。一旦出现体重不达标(尤其是14周龄以后),便会改变一些程序,对鸡群进行增肥操作,甚至出现饲喂高能饲料,这容易造成鸡群脂肪沉积快于骨骼生长,形成肥胖鸡群。
育成期跖骨发育蛋鸡产蛋成绩呈正相关。在育成期要重视青年鸡骨骼发育而不是光看体重达标。一旦出现不达标情况,可适当提高日粮营养浓度,也可采取槽拌料(少量清水喷于料槽中)或增加料车启动次数(空驶)和匀料等,刺激鸡群采食,确保体重增长。12周龄开始,应注意蛋白与能量均衡,保证生殖系统早期发育时蛋白质需求,为后期快速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不重视光照管理
根据蛋鸡发育规律可知,为保证产蛋期生产成绩,青年鸡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证开产体重、骨骼发育、性成熟三者同步。青年鸡阶段光照时长恒定,但一些养殖场担心体重不够,为促进鸡群采食,在青年鸡阶段增加光照时间,这也造成很多鸡群提前开产,体重不足,或者晚开产,影响上高峰时间,全程生产成绩不理想。
育成期间,每周监测体重发育,只要体重发育没有问题,光照强度与时间便无需调整(维持在8-10h),避免光照程序改变,造成性成熟提前,如出现体重不达标现象,可以通过增加饲喂次数刺激采食,或增加鸡舍亮度的方式刺激采食,而不能改变光照时长。
3 、不重视青年鸡饲养面积
青年鸡在饲养过程中,有两个转群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为60-70日龄,第二个时间点为90-105日龄,70日龄的鸡群占位面积一般再280cm2,105日龄鸡只占位面积350cm2。受进雏数量与转群时间影响,往往会出现养殖密度大,鸡只占位面积不足的现象。鸡群密度过大引起的鸡群混乱,采食位不足,易造成鸡群均匀度差。
为保证鸡群均匀,应合理养殖密度,应控制好进雏数量,与转群日龄,做到鸡笼面积与养殖数量相匹配。对于已经出现均匀变差的鸡群,应及时进行分群,并根据体重差异进行差异化管理。体重大的按照标准日耗料供给饲料,体重较小的降低饲养密度,刺激采食,增加采食量,必要时可以提高营养标准进行饲喂。
4 、不重视均匀度管理
很多养殖场在育成期仅称重,算均重,不对均匀度进行评估,即便评估,所称重数量也有限,仅取样100只-200只。一般评估均匀度,要求称重数量应达到5%,对于规模群体特别大的也应达到2%,确保采样数能够分布于整个鸡舍。有研究表明,青年鸡均匀度每提高1%,每只母鸡在一个产蛋周期内平均增加4枚鸡蛋。
根据蛋鸡发育规律特点,骨骼系统在15周龄后停止发育。对于体况均匀度调整,即胫长度(跖骨发育)均匀度的调整必须在14周龄之前完成,重点调整跖骨长度小的母鸡。可降低饲养密度,增加日粮中乙酰乙酸乙酯(EAA)、必需脂肪酸(EFA)、钙、磷、维生素D的浓度。超过16周龄体重与胫长度仍未达标,也不宜再进行强制增重,应该调整饲养方案,做不达标鸡群与开产方案与管理。
结语
在青年鸡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上环节,培育出一只合格的青年鸡,才能保证产蛋期的生产性能保持在最佳水平。
来源:新希望大学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