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精神 发表于 2020-1-14 16:52:15

蛋鸡饲养过程中饲料怎样才能合理搭配,让鸡体充分吸收?

       1、蛋雏鸡用肉雏鸡料,换料早有的养殖户用肉雏鸡料饲喂0~14日龄蛋雏鸡,这是不科学的。

       肉雏鸡料蛋白高、能量高,是针对快速生长肉鸡品种设计的,如果用在蛋雏鸡阶段会使心血管发育系统不适应,也不利于蛋鸡育成阶段的体型发育,还会发生营养代谢疾病。有的养殖户将蛋雏鸡料和肉雏鸡料掺半使用。这样也存在许多问题,掺半使用会造成药物的剂量不够,达不到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的效果。不仅发病率高,也影响长势,降低均匀度。也可能出现肉雏鸡料和蛋雏鸡料药物使用上的配伍禁忌,产生副作用。

      育雏期对氨基酸、能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要较高,使用育成料就会缺乏营养,甚至产生应激,严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由于雏鸡料贵,养殖户为了节约饲料成本,有时只使用 3~4 周就换成育成料。育成料和育雏料营养成分相差很大。如果过早换成育成料,满足不了育雏期的营养需要

      应对措施:育雏期使用优质雏鸡颗粒配合饲料。雏鸡开口料重点保证雏鸡消化道健康。严格按照使用阶段使用优质雏鸡开口料和雏鸡配合饲料,可以提高鸡只消化 系统生理功能,减小饲料对消化道的应激,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2、蛋白有余,能量不足,导致饲料蛋白利用率低的现象

       能量决定鸡群产蛋率的高低,蛋白决定蛋重。当饲料中的蛋白偏高,在蛋白分解成能量的同时,还产生大量尿酸,引起鸡的痛风,同时还增加饲料成本,所以说高蛋白低能量的饲料不是优质饲料。要保证能量与蛋白平衡;饲料中蛋白质的营养,实际就是氨基酸的组成不一样,利用率也不一样,要配制饲料时,必须考虑所用蛋白质的利用率和氨基酸的组成是否平衡,不能只考虑价格,否则易出现蛋白缺乏,甚至出现啄羽等异食现象。

      3、用料数量不准确,没有确切的量的控制。       实践证明,过多用料易造成蛋鸡过肥、早产(特别是中鸡阶段),甚至造成饲料浪费,增加养殖成本;过少则难以达到标准的产蛋体况,或在产蛋期蛋小,产蛋率不高,养殖效益差。还有,在蛋鸡预防治疗疾病时,用药拌料,准确计算用料特别重要。

       改正方法:一个准确用料的计算公式,可供养殖户参考。

       10日龄前 :日用料量=日龄数+2,如 7 日龄的蛋小鸡日用料量为7+2=9 克。

       11~20 日龄 :日用料量=日龄数 +1,如 15 日龄的蛋小鸡日用料量为 15+1=16 克。

       21~50 日龄 :日用料量=日龄数,如 30 日龄的蛋小鸡日用料量为 30 克。

       51~150 日龄 :日用料量= 50+(日龄数 -50)÷2,如 100 日龄的蛋中鸡日用料量为 50+(100-50)÷2=75 克。150 日龄以上的产蛋鸡日用料量应稳定在 100±12 克。如此计算,1 只母鸡到 150 日龄时累计耗料约 8.84 千克,到 550日龄累计用料量约 36.50 千克。当然,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用料量应略有差异。

       4、忽视育成料,使用低质量的便宜料 。

      有的养殖户认为育成蛋鸡又不产蛋,用料好坏都一样,就用低质量的便宜料。其实育成期是保证鸡均匀度高的重要时期,必须保证育成期的营养供给。

       改正方法:在青年鸡阶段,如果体重不达标或均匀度不够,建议在青年鸡阶段,使用“增重倍+百”,可明显提高标准体重和提高均匀度。


       5、盲目使用添加剂,有的养殖户随意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

       添加剂不是使用的越多越好,各种阶段的蛋鸡料都添加了足够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果养殖过程中再添加,就会添加过量,导致各成分的不平衡,产生腿病、软壳蛋等现象,使生产性能下降。

       改正方法: 对这些物质采用的原则是多则减、少则补。正常情况下不用额外使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发生应激时、免疫前7-10天使用,能全面提高鸡只抗病力,提高疫苗的抗体效价,减小各种应激对机体的损害。
来源: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蛋鸡饲养过程中饲料怎样才能合理搭配,让鸡体充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