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敬良:2019年部分地区鸭场常见疫病及防控建议
一、水禽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缺乏生物安全措施(几乎没有),免疫防治措施混乱,饲料品质低,种蛋/鸭苗流动频繁、范围大,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水禽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1. 鸭场生物安全的最基本要求:
鸭场的生物安全涉及选址与布局、养殖管理 (人员和设施管理)、饲料及其运输和贮存、水处理、垫料和害虫控制等多方面因素。最基本的要求:
(1)设施并不一定要全新的,但应充足。
(2)“全进/全出”养殖效益肯定优于不同日龄混养。
(3)针对疾病发生环节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合理安排和分配资源,包括人力、经费的投入和时间安排等。
(4)确保鸭群处于合适的场所并给以高质量的饲料和饮水,定期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降低环境应激,尽可能地掌握疫病控制的主动权才能获得最佳的预防效果。
2. 鸭场合理布局和设施
在鸭场内部设立饲养区--生物安全的核心区,包括缓冲带,周边有明确的围栏,入口处配备完备的清洁消毒设施。防止野鸟、啮齿动物,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进入。
█ 鸭舍地面和墙面应光滑、平整,有利于清洗消毒。
█ 养殖区地面应适当硬化,保持整洁,避免垃圾的乱堆乱放。
█ 鸭场的物流路线应设计为单向,避免清洁区与非清洁区的反向流动。
简单、实用的设计,保证鸭舍的通风和保温
最基本清洗消毒设施
鸭场可能存在的问题——生物安全不到位:① 缺乏有效的隔离和消毒设施;② 未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或时紧时松。
种鸭场必须制定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和操作规范,这是防止疫病传入的关键。特别注意人员、车辆和其它物流将病原带入
3.鸭场生产活动管理-手机APP
制定科学、合理的流程安排鸭群的引进、调动以及产品流动,最大限度降低疾病传入和扩散的风险。
记录和分析鸭群每天采食、死亡和产蛋数等,及时发现和掌握生产中出现异常变化。对生产区内鸭群和蛋等流动做详细的记录,便于对鸭群的健康状况和食品安全进行追踪。
4. 人员、设备和运输工具的流动管理
居住在场区的员工不许接触其他鸟类、家畜。工作服、雨靴不许再穿到生产区之外。
后勤服务和设备维护人员常来往于不同的生产区须更换防护服装和鞋套,进行消毒。
分批次养殖的鸭场,应在出栏后和终末消毒前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鸭舍入口处应设置雨靴和手消毒设施。
养鸭场应尽可能减少车辆的进入,所有车辆在进入养殖区之前应进行冲洗和消毒。
运输饲料、垫料和燃料的卡车每次完工后需进行清洁消毒,在不同生产区作业后需要进行清洁消毒。外来人员的车辆应停放在鸭场的外面。
5.水的处理
鸭舍用水包括饮用水、冷却降温系统(如水帘)和清洁冲洗等,使用前必须经过处理,未经处理的水不能直接供给鸭舍使用。
为了保证效果,消毒时水中有效氯浓度应达到5mg/L,并维持作用2个小时后再使用。
鸭场最好配备2个能够交替使用的水箱,以保证在消毒作业时能够正常供水。保证从水箱到饮水器的整个供水管网能有效消毒。
鸭舍饮水氯的浓度每周至少应检测2次,以保证供水的消毒质量。
鸭场每年需要通过微生物学方法对水处理系统的效果进行检验。
养禽场的水供应和氯化消毒设计最好咨询专业的供水公司,也可以参照游泳池用水消毒体系。
6. 饲料的贮存和运输
慎用棉饼、DDGS、花生饼等替代原料。
饲料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避免与野生动物或啮齿动物接触造成污染。
饲料供应部门通过料车直接注入料塔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同一辆运输车需要在不同场舍来回,车辆在进入每个鸭场前必须认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对进出发病鸭场车辆必须严格消毒并控制其运行线路,禁止进入其它鸭场。
② 高温季节应避免饲料长时间存放在料塔中。尽可能在傍晚天气比较凉爽时灌装饲料,并根据鸭群采食量合理安排饲料贮存量。
饲料:不要降低种鸭饲料品质(任何阶段)。坚决反对在种鸭料中使用非传统的替代成分(棉饼、菜饼、DDGS等)。
高能量饲料能保证表面体重的增长,但种鸭器官发育不均衡。
1-5周龄应密切监测其生长和健康状态,之后间隔两周应检查其性成熟状态。
7. 垫料
据本地资源选择和使用适宜的垫料。垫料发霉极易引起鸭群呼吸道霉菌感染。
鸭群出栏或淘汰后,必须彻底清除和更新垫料。育雏舍在每一批雏鸭转群后要及时清除和更新垫料。
高质量的网床不仅可以保证鸭舍的环境质量,降低鸭群的发病率,方便于清洗消毒,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废弃物数量,降低环境污染。
8. 虫害控制
鸭场在设计和建设时应包含虫害控制项目,对鸭场及其周边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群进行监控并评估其对鸭群的潜在影响。
场内地面植被的草种选择要避免种植对野鸟有吸引力的草种。最好能在鸭舍周边设置一条宽1~2米的砂石带,铺上一层碎石(防杂草生长,保障鸭舍采光、通风和排湿,有利于防虫和防鼠。
场边栽种的树和灌木可以分散风力,但应适当远离鸭舍以利于避开野生动物。
二、常发病毒性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养鸭业无法回避的挑战 1. 危害
-水禽对高致病性(H5亚型)禽流感病毒高度易感,但不同日龄感染造成损害的表现形式不同:
<6周龄的鸭:高死亡率,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四季均有发生)。
后备鸭:感染可能造成生殖系统不可逆性损伤,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产蛋期种鸭:一过性采食下降,紧随产蛋率下降 (冬春季多发)。
鹅:年龄段均极度易感,死亡率高。
2. 应对措施
只要你养鸭,就必须做多次疫苗免疫。别无选择!
目标:尽可能减少损失
-利用现有的疫苗进行免疫
-种鸭虽然没有标准的免疫程序,但“接种疫苗+抗体监测”是可行的。每年10月底和来年的3月是感染的高发期,必须保证种鸭群常规疫苗抗体水平(HI效价>27)。
商品代肉鸭-开发非矿物油佐剂疫苗。
种鸭H5亚型油佐剂疫苗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7日龄 颈部皮下接种0.5 ml
3-4周龄(21-25日龄)颈部皮下接种0.5-0.6 ml
8周龄(56日龄)颈部皮下接种0.5-0.6 ml
15周龄颈部皮下接种0.7 ml (可用H5+H7)
20-21周龄接种0.7 ml(可用H5+H7)
3免后可定期监测抗体效价。
(二)坦布苏病毒感染(黄病毒感染)
2019年水禽感染呈明显增多趋势。开始在华东(中)地区,以小户养殖的蛋鸭和鹅群多发,之后逐渐扩散开。
发病原因:1)鸭群未进行免疫接种;2)免疫后对免疫效果未做监测/跟踪;3)病毒是否有变异?
1. 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诊断 -实验室检测和病毒分离是确诊的关键。
2. 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预防-灭活疫苗免疫接种
(1)BPL灭活疫苗对蛋鸭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评价指标:产蛋率
BPL二次免疫效果>一次免疫效果
BPL灭活苗免疫效果>甲醛灭活苗免疫效果
(2)BPL灭活疫苗能刺激蛋鸭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
一免14天:26/40
一免21天:39/40
二免14与49天:抗体高峰期
二次免疫后,抗体可在蛋鸭体内持续存在 4个月以上。
(3)灭活疫苗对雏鸭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临床症状:攻毒对照组发病率100%,死亡率33%;
免疫组:(一免21天)发病率13%,死亡率0%。保护指数87%;
组织载毒量显著降低 (一免21天);
二免14天完全阻止病毒繁殖。
影响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1)抗原含量;2)病毒灭活剂(甲醛灭活很大长度上破坏了病毒的抗原性)。
种鸭场油佐剂疫苗免疫后抗体监测结果(12周龄和17周龄免疫)
3. 弱毒疫苗-高代次适应毒株在蛋鸭上的免疫原性
对蛋鸭无致病性;
产蛋率无影响;
脾脏与卵巢无剖检病变;
组织载毒量显著降低;
刺激蛋鸭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
免疫10天后可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对产蛋量的保护率达100%;
(1)低代次细胞适应毒株对雏鸭有潜在的致病性
适应毒株对雏鸭的致病力逐渐减轻:强毒感染雏鸭精神沉郁、共济失调等;150代开始,感染雏鸭无明显临床症状;强毒感染雏鸭脾脏肿胀钝圆、颜色暗红;随着病毒代次的增加,感染雏鸭脾脏剖检病变逐渐减轻。
(2)适应毒株对雏鸭的致病力研究
随着代次增加,感染雏鸭血液与组织脏器载毒量逐渐降低;
150代开始,毒血症显著降低;
280代开始,脾脏载毒量显著降低,脑组织未分离到病毒;
(3)细胞传代适应的弱毒株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准种群(以某个基因型突变株为主体的多突变株构成)
(4)经过克隆纯化的310代弱毒疫苗毒价高,无致病性(鸭体内一过性繁殖)
克隆化的弱毒株基因组发生23个氨基酸突变,多个基因突变协同导致病毒的致弱。
4. 预防-接种疫苗
油佐剂疫苗需在开产前免疫2-3次;
活疫苗最好避开生殖系统发育阶段接种,可考虑提前免疫;
开产前应做一次抗体监测(单抗阻断ELISA方法)。
(三)鸭呼肠孤病毒
番鸭呼肠孤病毒(经典鸭呼肠孤病毒):仅发生于番鸭和半番鸭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可感染番鸭、北京鸭、鹅等
1. 危害:
损伤免疫系统,引起并发感染
2. 临床感染:
1)引起雏鸭生长受阻和死亡--5日龄前后即有发病和死亡
2)种鸭群感染--产蛋率波动和垂直感染→雏鸭
3. 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和RT-PCR检测)
4. 控制措施
1)有呼肠孤病毒感染的肉鸭群,一定要注意饲料的质量,保证玉米的质量(霉变),不要使用DDGS和杂饼。
2)实验室疫苗免疫的研究表明弱毒苗对雏鸭有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雏鸭免疫后10天攻毒免疫组 脏器无肉眼可见病变,病毒核酸载量显著低于非免疫组。
(四)鸭肝炎与种鸭感染
鸭肝炎在我国商品肉鸭场普遍存在(血清1型和3型);
星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病例也偶有发生;
种鸭和产蛋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产蛋下降需引起重视;
不建议种鸭在育雏期使用高免蛋黄;
种鸭在育雏期免疫弱毒疫苗,产蛋前再免疫。
1. 临床诊断
2. 防控-鸭肝炎免疫程序(韩国学者)
1日龄肌注免疫
12周龄口服免疫1次
18周龄口服免疫1次
口服免疫方法:鸭群停水1小时。往5升清洁的饮水加80克脱脂奶粉,混匀后倒入盛有35升水的清洁饮水中,混匀,然后静置20分钟(消除水中的残氯),加入1000羽份肝炎疫苗,让鸭群饮用(﹥2小时)。
(五)鸭细小病毒感染(大舌头病)
由小鹅瘟病毒感染引起。最早由台湾学者吕荣修教授报道。欧洲在1999年也发生过。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前后出现比较多的病例。病毒感染后可通过粪便持续排毒,极易引起同居感染。可垂直传播。
分离病毒实验感染雏鸭可引起典型的喙变形和发育迟缓
应注意,GPV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和中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防治:卵黄抗体是权宜之计,长远目标是免疫净化。建议种鸭免疫灭活疫苗或自家苗。
三、常见细菌感染
(一)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里默氏菌感染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商品肉鸭和鹅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绝大多数商品肉鸭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近年来商品鹅群中普遍发生。
1. 病原
本病病原为鸭疫里默氏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瑞氏染色两极着染稍深。
根据凝集试验和琼扩试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报道该菌共有20个血清型。不同血清性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2. 流行病学特点
近年来各地分离血清多于8个,不同地区和鸭场分离的菌株毒力和血清型有很大差异,同一鸭群中可同时有多个血清型菌株感染。
感染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菌,污染环境、饮水和饲料等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从运送1日龄雏鸭的车辆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到的1株鸭疫里默氏菌,也从“外表正常” 鸭呼吸道可分离到鸭疫里默氏菌。
呼吸道、特别是足部皮肤伤口易引起感染,不同感染途径的死亡率差异较大。
皮下和静脉注射均可明显的引起死亡,口服和鼻内感染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仅高剂量出现死亡。
促发因素:饲养密度低、干燥和通风条件好的鸭群的发病率低。本病于冬春季多发,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等均可促发本病。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应关注后备种鸭输卵管栓塞和鸭关节感染。
4. 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荧光抗体技术
细菌分离鉴定
PCR检测
细菌分离培养是许多实验室和化验室都能完成的工作。
大型养殖集团(公司)化验室应该自己制备一些抗血清用于日常诊断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进行检测。与相关高校或研究所相关实验室建立必要的联系,对某些新分离菌株做必要的鉴定(PCR、 MALDI-TOF-MS )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雏鸭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等感染相区别。
根据在麦康凯琼脂上能否生长可将本病和大肠杆菌病区别
5. 防治
(1)饲养管理措施
预防本病首先要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及降低饲养密度,地面育雏要勤换垫料。做到“全进/全出”,彻底消毒/空舍处理。
(2)免疫预防
灭活疫苗:矿物油佐剂灭活疫苗—效果确实,但不适合生长周期短的肉鸭;铝胶/蜂胶佐剂灭活疫苗—产生免疫快,但持续时间短,需要接种2次。
弱毒疫苗:美国有1、2和5型三价,1日龄滴鼻/气雾免疫可保护到上市日龄,目前仍以自家菌灭活苗为主。
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生物安全评价周期长。
细菌血清型多样性始终会困扰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效果。
(3)药物防治
应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 极其被动且效果不好 。
█ 药物残留-风险很大!!
(二)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 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脐炎/卵黄囊感染、蜂窝质炎等。
心包炎和肝周炎
(三)鸭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可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甚至昆虫的肠道中。带菌或发病动物是沙门氏菌病的传染源。
养鸭和加工环境,包括鸭场、孵化场、水塘、冲洗用水、土壤、地板、运送箱、饲料、饮水和桌面等污染率最高,平均为32.5%;
其次为鸭肉及其产品,包括胴体、胴体清洗液、零售胴体、心脏 、肝脏、鸭胗和脾脏,平均为28.4%;
第三位是活鸭体,包括泄殖腔、盲肠、粪便、肠道、脏器、产蛋鸭和雏鸭,平均为19.9%;最低的是鸭蛋、蛋壳及内容物,包括蛋壳、蛋内容物、卵黄和死胚,平均值为17.5%。
总体感染率从0~82.6%不等,平均为24.3%。
死亡病例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来源:中国养殖业联盟 好文章!!! 好文章!!! H好文章!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http://bbs.jbzyw.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http://bbs.jbzyw.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http://bbs.jbzyw.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