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精神 发表于 2018-9-4 19:30:00

切不可把不是“病”的鸡群异常当做病去治疗

蛋鸡在养殖过程中,鸡群常常会出现呼吸道症状、产蛋率下降、蛋壳变差、下痢等等异常现象。这当中有些是疫病造成的,但也有很多是管理、天气变化、免疫、营养不足、转群等应激造成的。盲目使用抗菌药,把不是疫病的鸡群异常当做病来治,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会造成浪费,甚至影响鸡群的健康。


一、青年鸡呼吸道疫病的久治不愈,跟育雏期的通风不良、抗体水平低下关系很大


我们常常遇到育雏从5~6周开始出现或轻、或重的呼吸道疫病。表现为“咳咳”,仿佛抢吃饲料呛着似的,用药治疗时轻些,停药又反复,甚至持续到开产才逐渐痊愈(有的贯穿一生)。这种“病”的根源是育雏早期的通风不良造成的。鸡群体质差,免疫新城疫、H9等疫苗后免疫应答不良、抗体水平低下,造成大肠杆菌、支原体的继发感染。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育雏舍的通风模式,特别是注重早期的通风:
对育雏舍进行改建,使用自动化通风设备或在每间鸡舍地下设置进风管道,利用舍顶小型风机定时抽风。特别要注重3周前的通风工作,采取半量通风,小间隔、高频率,升温2~3℃后再通风的换气模式。
2、定期监测雏鸡的新城疫、H9抗体水平,治疗时坚持不免疫、不用药的原则:
虽然诊治过程中,从解剖到临床症状都表现出大肠杆菌包心包肝的病症,但是大肠杆菌、支原体等并不是原发性病因。为此,一次治不好就不要再频繁用药,而是在抗体监测的基础上,及时补免新城疫-H9油苗,同时配合药物(对大肠杆菌、支原体均有效)治疗1~2次就可以痊愈。
二、使用霉变玉米、鸡转群及初产鸡容易发生下痢,这种情况要通过管理和益生素调整
鸡群采食霉变玉米后,会出现或轻、或重的下痢,甚至拉烂西红柿样的稀便;青年鸡等转群后,由于巨大应激引起的肠道异常收缩而出现几天便稀薄的现象;初产鸡由于生理活动旺盛、内分泌的巨大变化,石粉、蛋白添加过快等原因,鸡群很容易出现下痢。在这种情况,不加以区分而盲目用药就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出现下痢久治不愈的异常现象。

1、更换玉米后出现拉稀,首先要严格检查玉米的质量:
玉米霉菌毒素不仅对鸡的肝、肾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而且可以引起口腔、肠道的出血溃疡,进而出现下痢等临床症状。为此,要严格控制玉米的质量和水分(水分小于14%),注意仓储环境并做好玉米的晾晒工作。出现问题首先更换为优质玉米,随后在饲料内添加VC、VD、脱霉剂和优质益生素,以便解毒、修复受损的肠粘膜、调整肠道的正常功能。
2、减轻转群的应激:
选择夜间或夏季凉爽的造成转群;转群后鸡舍的光照强度、时间,饮水器的高度,所用预混料的品牌、原料的组成、比例尽量与原来保持一致;转群前后在饲料内添加专用多维,并在转群后使用益生素5~10天;对于下痢严重的,可按照1克/公斤体重的量,用纯中药的白头翁散治疗5~10天。
3、初产鸡管理要细心:
石粉的添加要循序渐进,我们以使用5%的预混料为例,一般在80~90日龄添加2~3%的石粉,在105天左右添加4~4.5%的石粉(钙大于2%),在产蛋率5%左右添加石粉6%,在产蛋率10~20%,添加石粉6~7%,产蛋率20~30%添加石粉7~8%,产蛋率50%添加石粉8%以上(钙大于3.5%);豆粕的添加也要缓慢,在产蛋5%,豆粕添加23%,10~30%产蛋率豆粕添加24%,产蛋率在50%以上豆粕才能添加25%。之后根据品种、季节不同适当提升粗蛋白的添加;初产鸡长期使用益生素和适当使用纯中药白头翁散等保健很必要。

三、产蛋鸡产蛋率下降,很多时候不一定是疫病。
鸡连续产蛋的时间长短不一,当较多不产蛋的鸡集中在某一天或几天,鸡产蛋率就会出现1~3%不等的波动(即使是高峰期);并且鸡群产蛋率也随着产蛋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品种、管理水平、营养、健康状况、季节等不同,产蛋高峰4~10个月不等),正常情况下从35~40周开始,产蛋率每周有1%左右的正常降低;鸡群的营养状态、饮水不足也影响鸡的产蛋率;天气变化(过热、过冷、温度的剧烈波动、连续阴雨、雷电、暴风雪等强对流天气);抗体的降低;注射疫苗(注射H5流感疫苗会有3~5%的产蛋率降低,并持续7~15天不等)、鞭炮、狗、猫等动物进入也会造成鸡群产蛋率的下降,甚至是10%以上的降低。如果不认真分析产蛋下降的原因就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甚至大剂量、长时间使用药物(有的标注的是中药,而实际添加了抗病毒的西药),就会对鸡的肝、肾造成伤害,鸡群出现痛风(常见长期用药后蛋壳表面有石粉样沉积、鸡拉是石灰样稀便)等营养代谢性疫病,造成产蛋率长期得不到回升。

1、分析产蛋率下降的幅度和应激因素,采取必要干预措施:
产蛋率下降幅度不大,且鸡群精神、采食量正常,就要结合鸡群日龄、产蛋高峰持续时间、天气变化(高温、高湿、低温、连续阴雨)、免疫接种等情况综合考虑,查明原因,尽量消除不利影响,结合管理改善、补充光照、添加维生素去解决。
2、能通过营养解决的产蛋率下降,就不要使用药物:
初产蛋鸡采食量低下,对营养需要较高,如营养不足不仅高峰上升缓慢,而且高峰期持续时间短、产蛋率下降幅度大;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鸡群采食量会慢慢降低(特别是南方地区5月份之后),此时如果不改善环境、提高营养浓度,不仅蛋重会降低,随之的产蛋率也会持续下降;鸡群饮水不足,不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且直接影响产蛋率。所有这些问题要通过满足维生素、氨基酸、粗蛋白的需要去解决,特别是初产蛋鸡和夏季的高峰鸡,其营养浓度要比春秋至少高20%以上。
3、抗体下降造成的产蛋率减低,要通过经常性抗体抗体监测,及时补免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鸡群抗体水平逐渐减低,当抗体下降到一定的数值,就会出现蛋壳变差、产蛋降低的现象。因此,鸡开产后每月都要监测鸡群新城疫、H9、H5、H7等抗体水平,确保新城疫、H9抗体水不低于9,H5(Re-8、Re-6等)抗体水平不低于8,H7等抗体不低于4,离散度不大于3。发现抗体抗体降低及时进行补免,特别是寒冷的冬季和气温变化频繁的春、秋季节。作者:赵君和

刘艳飞 发表于 2018-9-4 21:13:11

共享老师讲的很全面,顶一个

可兽医 发表于 2018-9-4 22:19:51

挺好的文章,谢谢分享

哈哈大叔 发表于 2018-9-5 07:10:55

如果研究明白了鸡群的群体特征,这样的问题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多数兽医只研究病,不研究健康,他们才会把鸡群的异常表现都看作是病,即便是看不出有病变和症状,也会给它冠上个“非典型XX病“。

又一村 发表于 2018-9-5 13:11:04

谢谢分享

玉林兽医 发表于 2018-9-6 09:46:59

谢谢谢老师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切不可把不是“病”的鸡群异常当做病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