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0:08

家禽解剖生理整理

   感觉器官的分类



感觉器官分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几部分,禽类的视、听觉较发达。鸡的嗅觉很差,敏感的味蕾使鸡喜欢某些食物滋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鸡喜食的饲料类型。

(一)视觉器官
    禽的眼由眼球和辅助装置两部分组成,眼球为扁型的,眼球又由眼球壁和屈光装置两部分组成。眼球壁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屈光装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眼的辅助装置包括眼肌、眼睑、眶腺,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禽的下眼睑大于上眼睑,睫毛被细小的羽毛所代替,具发达的瞬膜(亦称第三眼睑),且能将眼球前面整个覆盖。瞬膜具泪腺,泪腺分泌的泪液可浸浴眼球表面,眼球巩膜有一透明软骨内层,在角膜与巩膜连接处有一环,由骨样巩小膜形成,供支持眼之用。

(二)听觉器官
    禽类的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和中耳是传导音波的辅助器官,内耳是听觉器官。外耳无耳廓,外耳道口周围由许多小羽毛保护,以防止啼叫时震动过剧和防止昆虫和污物的侵入,外耳道短而宽,鼓膜将外耳与中耳分开。中耳由鼓室、耳咽管和听小骨组成。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是骨性隧道,膜迷路位于其中,形状与骨迷路相似。内耳分上、下两部,椭圆囊、半规管居于上部,球囊、蜗管居于下部。膜迷路包括膜性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蜗管。

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1:35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鼻腔

鸡的鼻腔短狭,呈尖端向前的不正锥体形,软骨性鼻中隔与后方的眶间隔相接。鼻腔底壁大部分是软组织,其前上方由上颌骨和颌前骨的腭突支持着,后方有细长的腭骨和纤细的犁骨支撑着。鼻腔顶壁前方是颌前骨和鼻骨,较后方是泪骨。鼻腔侧壁的骨性支架是鼻骨和泪骨。每侧鼻腔几乎被三个覆有粘膜的软骨性鼻甲骨所占据。鼻腔以鼻外孔与外界相通。



鸡的左、右肺各呈海绵样结构,不分叶,粉红色,紧贴于胸腔背壁。气管入肺后,分叉成左、右支气管,支气管入肺后,成为初级支气管,向后,其管径逐渐变小,末端与腹气囊直接相通。初级支气管前后发出4组粗细不一的次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与颈气囊、锁骨气囊、前胸气囊和后胸气囊直接或间接相通,同时还发出三级支气管,遍及全肺。三级支气管不仅本身彼此吻合,头尾相连,构成弯曲的环状支气管回路,而且还有短的吻合支沟通附近的次级支气管,少数甚至直接开口于初级支气管。每条三级支气管壁被许多辐射状排列的肺房所穿通,肺房是不规则的球性腔,其深层是广泛的弹性纤维网。肺房底壁形成一些小隐窝,即漏斗,由此导入呼吸毛细管网,呼吸毛细管是气体交换区,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肺泡,其中存在网状纤维支架和大量的毛细血管。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呼吸毛细管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气体交换区。



禽的喉分前喉和后喉,前喉由环状软骨和两个杓状软骨组成,环状软骨相当于哺乳动物的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的合并体,无会厌软骨和甲状软骨,无声带,不能发音,后喉又叫鸣管,是禽的发音器官。

气管

气管前接喉,后接鸣管。气管由许多软骨环组成,禽类的气管较长,能伸缩,保证颈的灵活运动。气管是借蒸发散热从而调节体温的重要部位。

气囊

气囊是禽类特有的器官,是肺的衍生物。鸡有九个气囊,即锁骨内气囊(一个)、颈气囊、前胸气囊、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各一对),气囊的作用是可以贮气,加强肺的气体交换、平衡体位、加强发音气流、发散体热、调节体温。腹气囊与睾丸紧靠,能使局部温度降低,有利于精子成熟。

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2:27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肾脏

家禽肾脏呈红褐色长条豆荚状,每侧肾脏按其位置可明显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有时在中部另有一侧部突出。禽肾无肾盏、肾盂。肾前部略圆,中部较狭长,后部略为膨大。鸭的肾前部最狭,后部最宽。禽肾由许多肾小叶构成,肾小叶中分布着许多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单位分皮质型肾单位和髓质型肾单位。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连接小管组成,髓质型肾单位中还有髓袢。近曲小管是肾小管中最长的一段,连接小管是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之间的连接部。集合小管是肾的排泄部的收集管道系统,将尿液从肾单位运送到输尿管,也是尿重吸收的部位。

输尿管

禽类输尿管两侧对称,起自髓质集合管,可分为肾部和骨盆部。输尿管骨盆部从肾后方直达骨盆腔,开口于泄殖道背侧。

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3:19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甲状旁腺


紧接甲状腺的后端,各为两枚,呈黄色、圆形。其功能是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钙磷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


位于胸腔入口处,气管两侧,左右各一枚,呈暗红色,卵圆形,甲状腺的大小,随个体之生理状况及外界环境如年龄、性别、季节、气温、饲料等而变化,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与生长、生殖、换羽等均有密切关系。


脑垂体


位于脑底部,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前叶与后叶间由一结缔组织鞘将其隔开,前叶分泌的激素有下列几种:

    1.促卵泡激素 刺激卵巢内卵泡的生长,分泌雌激素,对公鸡则刺激睾丸细管生长及精子的产生。

    2.促黄体素 刺激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与引起排卵。

    3.促甲状腺素 调节甲状腺的功能。

    4.催乳素 促进鸡抱窝和换羽。 

    5.生长激素 具有促进生长作用。

垂体后叶又称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加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减少尿分泌的作用,催产素刺激输卵管平滑肌收缩,促进排卵,促进子宫收缩引起产蛋。

肾上腺

位于肾脏前叶内侧,左右各一枚,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激素,其功能为调节体内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其主要功能是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抑制内脏平滑肌,增加血糖含量。

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4:23

生殖系统器官的组成





公禽生殖系统器官的组成


公禽的生殖系统是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媾器组成。


    1.睾丸 鸡的睾丸呈长圆形,以睾丸系膜悬于肾前叶腹侧,紧贴脊柱两侧,左右成对,左侧较大,其颜色、重量及大小常因品种、年龄、性机能的变化而变化,通常为淡黄色或乳白色。鸭的睾丸呈不规则圆筒形,睾丸外面包有一层白而薄的纤维膜,内部有数千条弯曲的精细管,其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精细胞,精细胞成簇地以头部附于足细胞(滋养细胞)上,而尾部伸至管腔内。


    2.附睾 附睾是在每个睾丸内侧附着的一个扁平的小突起,呈长纺锤形,与睾丸共同包在很薄的白膜里。



    3.输精管 输精管为与输尿管平行的两条弯曲细管,末端形成乳突状射精管,开口于泄殖腔内输尿管下方。输精管是储存精子的主要场所,精子通过输精管,达到最后成熟。


    4.交媾器 公鸡的交配器官不发达,无真正的阴茎,位于泄殖腔腹面内侧,由一八字状襞(外侧阴茎)和生殖突起(中央阴茎体)组成。公鸭与公鹅的交媾器较发达,由一对输精管乳头与阴茎组成。表面有一条螺旋状的精沟,勃起时精沟因边缘闭合而成管状,以输导精液。


母禽生殖系统器官的组成


母禽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两大部分,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就停止发育并逐渐退化,仅存残迹,不具备生殖功能。


1.卵巢 卵巢位于腹腔中线稍偏于左,左肾前叶的下方,一面以卵巢系膜韧带附着于背侧体壁,另一面又以腹膜褶与输卵管相连,幼禽的卵巢小,呈扁椭圆形,黄白色,表面呈桑椹状。性成熟母鸡的卵巢呈葡萄状,其上面有许多大大小小发育不同的白色和黄色卵泡,每个卵泡都含有一个生殖细胞,即卵母细胞,由一根细梗连接在卵巢上,成熟后排入输卵管中。


2.输卵管 输卵管是受精和形成蛋清、壳膜、蛋壳的场所,其前端开口于卵巢下方,后端开口于泄殖腔,输卵管可分为五部分:

(1)漏斗部(喇叭部、伞部) 为输卵管入口处,形如漏斗,为接纳卵黄和受精的地方。

(2)膨大部 为输卵管最长的部位,此部密生腺管,从此处分泌蛋白。

(3)峡部 为输卵管较窄较短的一段,为形成壳膜的地方。

(4)子宫部 形状如袋,管壁厚,肌肉发达,为分泌子宫液、蛋壳、壳上保护膜和色素的地方。

(5)阴道部 为输卵管末端,开口于泄殖腔左侧,此处对蛋的形成不起作用,蛋到阴道部,只等产出。蛋壳表面在此涂上一层薄膜,以减少蛋内水分的损失和防止细菌侵入蛋壳。

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5:29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器官的功能






肠分为小肠、大肠,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成。小肠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消化、吸收,小肠分泌的肠液中含有淀粉酶,胰液中含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加上肝分泌的胆汁有助于脂肪乳化和加强胰液的消化作用,小肠粘膜上有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和隐窝,扩大了吸收面积。大肠分为盲肠和直肠,盲肠左右各一,具有消化纤维和少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吸收含氮物质和水分的功能。直肠很短,肠粘膜上的短绒毛有吸收水分的功能。

肝和胰

肝分左、右两叶,鸡肝左右两叶大小相似,鸭右叶比左叶约大一倍,右叶肝管与胆囊相连,胆管通向十二指肠末端,左叶肝管直接通入十二指肠末端。肝脏可分泌胆汁,胆汁为酸性,胆汁内不含消化酶,其主要作用是中和食糜的酸性并使脂肪乳化而促其开始消化。胆汁贮于胆囊中,经胆管注于十二指肠下端。水禽的肝脏具有很强合成与贮存脂肪能力,生产鸭、鹅肥肝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胰位于十二指肠襻处,为一长条分叶状的淡黄色腺体,鸡有三条胰腺导管,鸭、鹅为两条,与胆管一起开口于十二指肠末端。胰腺可分泌胰液,胰液沿胰管进入十二指肠,胰液所含的五种强大的酶就在十二指肠中帮助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胰液还可中和前胃分泌物的酸性。


口和咽

家禽的嘴为角质化的喙,鸡为圆锥形,啄食粒料十分方便;鸭、鹅的喙为扁平形,边缘有锯齿状的沟,便于在水中采食时排出泥水。口腔中无明显的唇、颊和齿,依靠喙将饲料撕碎,口腔底部为舌,鸡的舌较硬,肌组织较少,鸭和鹅的舌较软,肌组织较多。禽类舌粘膜上的味蕾不发达。口腔和咽之间无明显界限,饲料在口腔中经唾液湿润,靠舌的协调作用很快进入食道。

食管和嗉囔

食管在颈部偏于气管右侧,食管仅是饲料通道,无消化腺,食管进入胸腔之前,形成膨大的嗉囊,嗉囊有临时贮存和浸软食物的作用。



胃分腺胃和肌胃,腺胃为食管末端膨大部,内壁表面有很多乳头状突起,能分泌胃液,其中含蛋白酶和盐酸,有消化蛋白质和溶解矿物质的作用,饲料在腺胃中暂时停留与消化液混合后进入肌胃。

肌胃是禽类特有的消化器官,前接腺胃后连小肠,内壁附有黄色的角质膜,肌胃粘膜内有很多小腺体,它分泌的胶样物质能迅速硬化形成一层淡黄色、坚硬的鸡内金,使胃壁在磨碎坚硬饲料时不致受损。肌胃不分泌消化液,其重要功能是磨碎饲料,肌胃内常贮有沙粒、小石砾,辅助完成此功能。

泄殖腔

泄殖腔为排泄粪尿、射精、产蛋的共同开口,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粪道,与直肠相通,中部为泄殖道,是输尿管、输精管或输卵管的开口处,后部为肛道,肛道向后通肛门,消化道经肛门与外界相通。

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6:41

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淋巴管、淋巴器官

鸡体内的淋巴管最大者为左右胸导管,沿腹腔脊椎两侧前行,开口入前腔静脉。鸡的淋巴器官据其在免疫活动中的作用,从形态学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级淋巴器官或中枢淋巴器官如胸腺和腔上囊;另一类是次级淋巴器官或周围淋巴器官如脾脏。鸡无淋巴结,鸭等水禽有数量不多的淋巴结。淋巴器官的功能是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指挥和协调禽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它通过各种反射活动,使禽体各部分生理功能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禽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外周神经、植物性神经和感觉器官组成。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不如晡乳动物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延脑三部分,禽类无明显的脑桥。大脑由两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之后为小脑,大脑是体内各部分活动的总指挥,小脑维持平衡,延脑协调呼吸、消化和血液循环。禽类脊髓细长,从枕大孔与延髓连接处起向后延伸,其后端不形成马尾。

    (二)外周神经系统

禽的外周神经系统与猪、牛相似,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9~41对,其中最大的为坐骨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分两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分布于身体各部分,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与胸腔、腹腔。

心脏

家禽的心脏是圆锥形的,外覆有心包。鸡心脏位于体腔前部稍偏于右,夹在肝的左右叶间,可分为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房与心室间有房室口相通连,左右心室内有动脉起始部开口,称动脉口,有特殊瓣膜,防血液倒流,心脏的左右两瓣膜有中隔,互不相通,左右心房与心室间分别有房间隔和室间隔。鸡心脏搏动比较迅速,每分钟约150~200次。

血管

鸡的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中细胞的分类及各自的作用

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和凝血细胞,禽的红细胞有一个较大的核,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核。白细胞据其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无颗粒白细胞和颗粒白细胞。无颗粒白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有颗粒白细胞据颗粒的着色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淋巴细胞能固定毒物,产生免疫抗体。单核细胞有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能力,可形成巨噬细胞。异嗜性粒细胞有明显的吞噬能力。禽的凝血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少林寺 发表于 2009-6-9 15:28:14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骨骼的构成


    躯干骨骼主要包括脊柱、肋和胸骨


    其中脊柱又包括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


    (1) 颈椎 鸡、鸭、鹅脊柱中最弯曲、较长的部分。颈能很自由灵活地伸缩及转动,方便捕食、喙食和驱逐体表蚊蝇,并能以喙抵尾部尾脂腺梳理润泽羽毛。鸡、鸭、鹅颈椎数目不等,鸡13~14枚,鸭14~16枚,鹅17~18枚。


    (2)胸椎 鸡有7枚胸椎,鸭、鹅各9枚,且大部分互相愈合或与邻近的腰椎互相愈合。


    (3)腰椎、荐椎 由11~14枚椎骨构成,它们不仅完全愈合成不能活动的腰荐骨,而且与前数枚尾椎、后肢骨盆带相连形成骨盆,容纳生殖系统的器官。


    (4)尾椎 鸡有5~6枚,鸭和鹅有7~8枚,后几枚尾椎向上弯曲,最后一枚尾椎很发达,形状特殊,叫尾综骨,活动性很大,是尾脂腺和尾羽的支架。


    (5)肋的对数与胸椎数目相同,除第一、二对肋和最后一对肋不与胸肌相连外,其他各对均与胸骨相连。每一肋又分为椎骨肋和胸骨肋两段,且连接成直角。家禽解剖时,常切断椎骨肋和胸骨肋间的连接以取下胸肌和胸骨,暴露内脏器官。除最前和最后1~2对外,椎骨肋有一扁平而向后上方伸延的钩状突,与后面的肋接触以增强胸廓的坚固性。


    (6)胸骨 鸡、鸭、鹅的胸骨特别发达,长而宽,向后一直伸延到骨盆部,构成胸腔的底壁和腹腔的大部分底壁。胸骨下方正中具有发达的、突出很高且长的龙骨突,以增长胸肌在胸骨上的附着面。


胸骨、肋和胸椎一起构成坚固的胸廓,保护心、肺、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头骨由颅骨和面骨两部分构成


    颅骨中各骨缝早已消失、互相融合。头骨中还有一块特殊的方骨,呈不正的四角形(猪、牛、马等哺乳动物没有此骨),它能使鸡、鸭、鹅的口张得很大,便于吞食较大的食物。


面骨中有一舌骨,由舌骨体和舌骨支构成。舌骨体分为三段,由前向后为舌内骨、基舌骨和尾舌骨。舌骨体的两端各延长为软骨。舌骨大部分位于下颌支之间,不与头骨中任何部分相连结。


四肢骨骼包括前肢骨骼和后肢骨骼


    (1)前肢骨骼由肩带骨和翼骨构成。肩带骨包括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乌喙骨在鸡、鸭、鹅较发达,与胸骨形成关节,且该骨有一小孔通锁骨间气囊,成为含气骨,其下端与胸骨相连。肩胛骨狭长,一端与乌喙相连,紧贴于肋的背侧部,和胸椎相平行,向后伸达骨盆。锁骨呈下垂的骨杆状,其上端与肩胛骨、乌喙骨相连,下端则与对侧锁骨融合形成一个"V"形的分叉,故又称叉骨。锁骨以韧带与胸骨相连,形成坚固的结构,且使肩带富有弹性。翼骨分三段,平时折叠成"Z"形,紧贴胸廓。第一段为臂骨,是一粗大而略弯的长骨,一端有一大的气孔与锁骨间气囊相通。第二段为前臂骨,由桡骨和尺骨构成。两骨平行,之间有一宽大的间隙称为前臂骨间隙。第三段为腕骨、掌骨和指骨。由于适应飞翔,这些骨均已不同程度退化,数目也相应减少,仅保留两枚腕骨和第二、三、四掌骨与第二、三、四指骨。鸡每指分别有1、2、1枚指节骨,鸭每指分别有2、3、2枚指节骨。


    (2)后肢骨骼包括骨盆骨和腿骨。骨盆骨:鸡、鸭、鹅骨盆很大,特别是母禽。骨盆骨由髂骨、坐骨、耻骨共同构成。髂骨是其中最大的一块,坐骨小,耻骨后端略向内弯,但两侧耻骨末端并不相接,形成开放性骨盆,以便于产蛋。在家禽生产中,常把耻骨间距离大小作为鸡、鸭、鹅产蛋性能高低的标志。腿骨:包括股骨、小腿骨、膝盖骨、跗跖骨和趾骨。鸡的股骨较长且粗大,鸭、鹅较短。小腿骨由胫骨和腓骨组成。内侧大的为胫骨,比股骨细长,特别是鸭、鹅更长。腓骨大部分已退化。膝盖骨呈三角形,位于股骨远端和小腿骨近端的前方。跗跖骨为跗骨和跖骨愈合的结构。公鸡跖骨内侧有一骨质突起,构成跖的骨质基础。趾骨共形成四趾,第一趾向后伸,短而小,第二、三、四趾分别具有3~5枚趾节骨。其中最末一枚趾节骨呈爪状,藏于爪内,构成爪的物质基础。


    鸡、鸭、鹅的四肢骨与人一样,互相连结成关节,在前肢形成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在后肢则形成髋关节、膝关节、胫跖关节及趾关节。


骨骼的构造特征和功能


骨骼的是构成身体的支架,供肌肉附着,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鸡、鸭、鹅从鸟类进化而来,因此骨骼具有适于飞翔的特征轻便而坚固。它们的许多长骨骨髓为空气所取代,形成含气骨。同时,它们的骨骼又含有丰富的钙盐,属密质骨。这样既使骨骼质量减轻,又使骨骼保持原有形态。鸡、鸭、鹅骨骼的第二个特征是许多骨愈合成一整体,如颅肯、腰荐骨和骨盆带等,构成整体坚固性。


肌肉的分类及功能


1.肌肉的分类


    鸡、鸭、鹅的肌肉和其他动物一样,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心肌三种。心肌是构成心脏的肌肉。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横纹肌主要附着在骨骼上,又称骨骼肌,构成可食用的主要部分。横纹肌颜色有两种,即红肌和白肌。红肌颜色较深,如腿肌和鸭、鹅的胸肌;白肌颜色浅,如肉鸡的胸肌。


2.肌肉的功能


    肌肉的主要功能是运动。鸡、鸭、鹅皮肌发达,能使皮肤、羽毛抖动。颈部肌肉发达,所以头颈运动灵活。为便于飞翔、行走和划水,胸部和大腿部肌肉特别发达,仅胸部肌肉就占全身肌肉的40%以上。

江苏高勇 发表于 2009-6-9 16:14:52

很有学习价值

wangjun1978 发表于 2009-6-9 16:20:41

好贴!收藏了!

热呼呼 发表于 2009-6-9 16:23:51

学习了

新机手 发表于 2009-6-9 16:41:26

好东东! 谢谢了。

高志强 发表于 2009-6-9 17:20:37

写的很详细,谢谢楼主

87529847 发表于 2009-6-9 20:43:08

很详细,谢谢楼主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09-6-9 20:58:49

图文并茂,有实用价值。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家禽解剖生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