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白羽肉鸡鸡苗弱雏问题的防控措施
关于当前白羽肉鸡鸡苗弱雏问题的防控措施2016年春季以来,在中国白羽肉鸡传统养殖区如:山东、江苏、辽宁、河北等区域,普遍反映在育雏期间死淘率与往年相比相对偏高,后期抵抗力较弱,易发病等特点,主要表现为:1、鸡苗弱雏较多,导致前两周死淘率较高,有的在20日龄前连续出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发病情况(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现象普遍),用药效果不理想,大群总出现病鸡,始终感觉淘汰不干净,有的持续整个养殖周期。2、有的鸡群表现死淘率不高,但机体抵抗力明显低下,表现为稍有应激即引起发病(主要是免疫或饲养管理出现冷热应激等情况下),且病情持续时间较长,久治不愈。3、前期即出现腺胃炎、肌胃炎(有的在一日令即出现明显的肌胃炎症状),一般持续到二十日龄左右,造成免疫力低下,疫苗免疫效果不好,后期抵抗力差,料比升高,生产性能发挥较差。4、呼吸道发病非常早有的在3-4天开始出现呼吸道症状,并且非常难以根除,稍不注意就会转变为气囊炎或者支气管栓塞。实验室诊断:经实大量验室检测表明,分离鉴定多数为免疫抑制病和垂直传播的病原菌,主要病原体为:流感H9、腺病毒、J亚型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传染性贫血、大肠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发病原因分析: 1、种鸡垂直传播:由于祖代鸡引种量受到严格限制,祖代鸡、父母代的强制换羽导致种鸡的抵抗力下降,以及去年鸡苗行情较差很多种鸡场的防疫和保健措施不到位导致垂直传播的疾病非常普遍,加上今年鸡苗价格较高孵化场为了多挣钱很多鸡苗都没有严格挑选,弱雏较多的现象比较普遍。 2、今年是流感流行大年,H9的垂直传播和大环境的普遍存在,也是导致雏鸡前期发生呼吸道疾病的根源。 3、生物安全体系防控措施不到位,以及跨区域的引种,以及饲料运输车的流动传播,是本来相对洁净的养殖区域受到病原菌的污染,这也是导致前期雏鸡发病的根源之一。 防控措施: 1、严把鸡雏质量关,尽量选择管理技术成熟,人员稳定,质量稳定的信誉好的大型种鸡场,必要时可在孵化前、孵化中对蛋胚进行跟踪检测,确保鸡雏质量。尽量不要跨区域引种,避免外来病原体的进入,或者同一种鸡场的鸡苗固定安排在同一区域饲养,避免病原的传播和扩散。 2、据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措施及选择质量过关的疫苗。 3、做好前期细菌病净化:在2-5日龄选用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等进行净化。 4、做好机体抵抗力的保健; 5、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轻各种应激因素,减少发病诱因,根据鸡群状况调整温度和通风,提前做好调整预案,避免猛增猛减,避免通风不当造成的通风受凉和通风不足。 6、合理化淘汰弱雏:淘汰弱雏越早越好,这样不仅可以节约饲料,还能减轻疾病的传播。 7、做好生物安全的建立,加强进场人员、物品消毒工作,尤其是饲料车的消毒非常关键,消毒水池必须使用5%火碱,每三天更换一次,做好去鸟和灭鼠工作,避免外来病毒的入侵。
谢谢分享,文章不错,但H9可不可以垂直传播有没有证明依据?尚存疑虑。 赞一个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H9尚没有垂直传播的有利证据,只是H9在社会上的发病非常普遍而已。
谢谢你的分享,文章写的很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