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育雏应注意的问题
1. 及时修理笼具育雏笼每使用一次均有或多或少的损坏.所以在育雏前必须进行彻度的检查修理。确保雏鸡放入后无跑鸡、无串笼、无挂伤、无卡死、无夹死鸡只的现象发生,尤其是采食、饮水孔易活动的部分以及松动的调节盘最容易发生死伤情况。其次,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认真检查育雏笼各部位部件,发现问题及时修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另外,在育雏笼底铺设一层塑料网,在保证能使鸡粪漏下的情况下,可以避免雏鸡腿爪误被笼底孔内别卡造成扭挫损伤。实践证明在育雏前两周铺网是十分有益的。
2. 适时开水开食
在雏鸡人笼前,就必须把灌满含有药物的温水饮水器均匀放入笼内.以便从容饮之。切忌雏鸡入笼后再每个笼依次放饮水器。这样会延误后边的鸡只饮水。致使雏鸡饮水不均、淋湿羽毛、甚至脱水死亡。同时还应备足清洁的饮水以满足需要,一旦开水就不能出现断水现象。开水后当鸡群中有1/3的鸡只有觅食表现时就可开食,即向笼内料盘上均匀撒满颗粒料或用湿水拌好的湿料,让全部鸡只自由采食,然后在后笼壁的料槽内加上干料,以便及时引诱雏鸡到料槽吃料。
3. 控制好湿度和温度
在鸡舍温度上,笼养育雏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即由于多层笼养,上、下层及离热源的远近,都存在较大的温差。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会给雏鸡的生长发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前2周只使用最上面两层育雏,把雏鸡大致分两群,较小些的鸡只放上层,较大些的放下层,同时将弱小鸡只单独挑出放在温度较高的笼内饲养。此外。结合免疫、称重等机会进行上下或左右调整倒笼。把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以确保鸡群的均匀度和成活率。在湿度上。笼养育雏往往容易出现早期偏低、后期偏高的现象。这是由于早期育雏室温度要求高且雏鸡排泄物少。而后期恰恰相反,加上鸡只逐渐长大,在喝水时很容易甩出水滴溅湿地面。我们在生产中经常采取的措施是:早期通过向地面撒水或加热蒸发水蒸气来增加湿度,后期除湿只能通过加强通风换气、勤除粪便、水槽加水不应过满等来解决。
4. 合理的饲养密度
合理的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重要条件。密度过大时,雏鸡拥挤、采食不均、生长发育不齐。易感染疾病和发生啄癖等。密度过小时,育雏面积和设备利用不充分。造成浪费从而影响经济效益。笼养育雏往往比平养密度大,造成雏鸡活动的局限性也就较大。在生产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分群,防止过度拥挤。经常使鸡群保持良好的状态。
5. 做好加料和加水
由于笼养鸡活动局限较大,所以投料应做到快、准、匀。使鸡群在大致相同时间里采食到基本相同的料量。还有较重要的一点是做好匀料,除在加料时一手布料另一手同时匀料外.在鸡群采食过程中视情况每隔一定的时间匀一次料,以调整加料过程中的不均匀,这样对提高鸡群均匀度很有必要。此外,育雏后期鸡只采食量加大,为了保证饲料需要又不浪费料,应随时调节料槽高度,并做到分次加料,切忌在吃完全部料后再进行加料。在加水方面。由于育雏室温度较高.笼密度又大,故鸡群对水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应及时添加洁净的饮水以满足鸡只对水的需要。加水时应做到少量勤添并保持水槽的两端必须平衡。
6. 认真观察鸡群
笼养育雏密度大,并且分上下四层进行饲养,观察起来很困难,尤其是最下面一层,位置低且光线又暗就更不容易看清,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责任心,如听到怪叫声、鸡群骚动不安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察看并进行处理;发现地面有鸡只跑动,应立即捉回原笼(经查数并对笼具进行维修),确保笼内鸡数的准确,这样可大大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另外,利用每天喂料和关灯后等最佳时机,仔细观察鸡群精神状态、饮水、采食情况、呼吸有无异音等,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证鸡群处于良好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最大限度地提高育雏成活率。 :P先顶下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感謝分享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