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诊断技术
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是预防、控制和治疗家禽疾病的前提和重要环节。没有正确的诊断作依据,就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对禽病的防治工作,盲目治疗,无效投药,导致疫情扩大,而造成重大损失。?
禽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达到正确地诊断,需具备全面而丰富的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知识,全面考虑,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禽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但在生产中常用的有:现场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又包括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各种禽病的发生都有其特点,只要抓住这些特点,采用一、二种诊断方法,就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而对很少或新发生的疾病,需多种诊断方法才能得出正
确的结论。
一、临场诊断
亲临发病禽场进行实地检查是诊断家禽疾病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这种诊断方法是通过对家禽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粪便、运动状况、呼吸情况等观察,对某些疾病作出初步诊断。临场诊断时可采取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发病禽场的家禽进行群体检查,然后再对发病禽只进行详细的个体检查。
1.群体检查:视检禽群,注意观察禽只的静态、动态和粪便情况。健康家禽全身羽毛丰满整洁,紧贴体表而有光泽,泄殖孔周围与腹下绒毛清洁而干燥。两眼明亮而有神,鼻、口腔及咽喉洁净,冠、髯鲜红发亮。鸡经常撩起尾羽,鼓动两翅,不时咯咯发声或啼叫,勤采食,对周围事物敏感,反应迅速。鸭、鹅精神充沛,性情活泼,常在水中觅食或倒立拍动两翅,上岸行走昂头举尾,喜合群,常用喙梳理羽毛。粪便成形。
患病家禽采食饮水减少,产蛋下降,畸形蛋增多,发病禽羽毛蓬松,翅、尾下垂,闭目缩颈,精神萎顿、摇头,离群独居,行动迟缓,不喜采食,有灰白色、灰黄色,色或红色稀便,泄殖腔周围和腹下绒毛经常潮湿不洁或沾有粪便,冠苍白或发绀,肉髯肿胀,鼻腔、口腔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有喘鸣音,嗉囊空虚或有气体、液体。病禽一般体温升高。凡有上述病态的禽只,均应立即剔出进行个体检查。
2.个体检查:对在群体检查中发现的可疑病禽,立即进行个体检查,以右手抓住两翅的根部,使其头向上作系统检查。先检查冠、肉髯以及头部无毛部分的颜色,是否苍白、发绀、发黄、出血及痘疹等现象,手压是否褪色,眼睛、口腔、鼻孔有无异常分泌物。再用左手中指抵住咽喉部皮肤,令其张开口腔,检查口腔内有无过多的分泌物,粘膜是否苍白、充血、出血;口腔与喉头部,有无假膜或异物存在。然后把禽体上举使颈部接近耳侧,听呼吸有无异常并压迫喉头和气管外侧,看能否诱发咳嗽;顺手触摸嗉囊有无积食、积气、积液。
鸡患新城疫时,嗉囊积液,并从口腔中流出大量酸性液体。触摸胸、腿部肌肉是否丰满,并观察关节、骨骼有无肿胀、脚皮鳞距增大等。最后检查被毛是否清洁、紧密、有光泽,并视检泄殖腔周围及腹下绒毛是否有粪污,并用手触摸腔上囊是否肿胀,用手拨开翅下、背部及大腿间绒毛,检查皮肤的色泽、外伤、肿块及寄生虫等。
临场诊断时,需将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不要单凭个别或少数病例的症状就轻易下结论,以免误诊。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有丰富经验的禽病工作者也难以根据现场观察和
检查就可作出诊断,而必须与其他诊断方法相配合。
二、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常与现场诊断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场诊断的同时,对疫病流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的调查和观察,最后作出初步判断。因为不同的疾病,具有各自不同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如鸡白痢多发生于雏鸡;包涵体肝炎发生于夏季和4-7周龄的肉仔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发生夏末秋初,昆虫多的季节;禽传染性脑脊髓炎发生于3-21日龄的雏鸡等。所以,即使是症状相似的疾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再结合现场诊断,也不难作出诊断。
进行流行病学诊断时,一般应查清下列问题:
①发病家禽的种类、数量、日龄、发病时间、季节、发病率、死亡率、致死率、传播速度和范围、饲养管理及用药情况,近期天气变化情况。
②传播途径和方式。为查清疫情是如何传播的,一般可从下列各方面进行了解和检查:家禽的卫生防疫措施,家禽粪便处理、病死禽处理情况,家禽来源、收购、流动情况,禽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等。
③疫情来源的调查。本地区或附近地区其他禽场是否有类似疫病发生,过去是否有类似疫病发生,发病时间、地点、流行情况如何,是否经过确诊,采取何种防治措施,效果如果,发病前是否从其他禽场引进种禽,来源地有无类似疫病,与场外来往的人员、运输车船、装载用具有无受污染的可能。
三、病理学诊断
患各种疾病死亡的家禽,一般都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而且多数疾病具有示病性病理变化。所以,通过病理学检查从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依据这些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对缺乏特征性病变或急性死亡的病例,需配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病理学诊断包括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病理剖检
1.剖检方法:在剖检前先将病死禽用水将羽毛沾湿,然后将禽尸仰卧在解剖台上,在两侧腹股沟之间纵切皮肤和肌膜,再于胸骨后与肛门之间的软腹壁切开皮肤,即与两侧股腹之间的皮肤切口连接起来,并继续向前纵切胸颈部皮肤直至头部。这样便可将整个胸腹部、颈部皮肤和肌肉充分暴露出来,便于检查。然后两手紧握两腿股部向下按压,使股骨头与髋臼脱离。用剪刀在后腹中部横行切开腹壁,从腹壁两侧向前在椎肋与胸肋连接处剪开肋骨与胸肌,直至剪断乌喙骨和锁骨为止,最后将整个胸壁翻向头部,充分暴露胸腹腔器官。把肝脏与其他器官连接的韧带剪断,将脾脏、胆囊随同肝脏一起取出;再把食道与腺胃交界处剪断,将腺胃、肌胃和肠管一同取出体腔;最后剪开喙角,打开口腔,把喉头与气管一同摘出,再将食道、嗉囊一同取出,然后进行详细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2.检查内容
(1)外部检查:注意羽毛有无光泽,是否整洁、紧凑、有无脱落,营养状况如何,皮肤、翅、腿有无肿胀、外伤、结痂、寄生虫;冠髯颜色有无变化,是否肿胀、萎缩,有无结痂,眼、鼻、口腔有无分泌物流出,脸部是否肿胀,肛门周围有无粪便污染。
(2)消化系统检查
口腔:应注意口腔中有无粘液、泡沫,粘膜有无外伤、溃疡,嘴角有无结痂。
食道:注意粘膜是否干燥,有无溃疡、脓疱。
嗉囊:有无食物、液体,注意食物的性状。粘膜上有无外伤、溃疡。
腺胃:注意腺胃是否肿胀,乳头有无出血,是否有寄生虫,乳头间有无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腺胃与食道移行部交界处有无出血带。
肌胃:注意肌胃内容物的性状,是否发绿或发黑,有无杂物堵塞。角质膜是否溃烂,剥离角质膜,注意粘膜有无出血。
肠道:注意肠道是否肿胀,浆膜上有无出血点、白色结节、肿瘤、肉芽肿等。剖开肠管,注意肠内容物的性状,有无红色胶冻样内容物或干酪样栓子,盲肠有无出血,肠粘膜是否变薄,有无出血、肿瘤、溃疡、肉芽肿等。
肝脏:注意肝脏的大小、色泽、弹性有无变化,肝脏表面有无渗出物、出血点、坏死点、坏死灶,有无结节、肿瘤,有无白色的肉芽肿。
胰脏:注意色泽、硬度如何,有无出血、坏死、肿瘤、肉芽肿。
(3)呼吸系统检查
鼻腔:注意鼻腔有无分泌物,鼻孔有无结痂,粘膜是否有出血,颚裂有无结痂。
喉头:注意喉头是否有出血点、纤维素性渗出物。
气管:气管环有无出血、管腔内有无分泌物。
气囊:注意气囊是否增厚、混浊、囊腔中有无黄白色渗出物。
肺脏:注意肺脏有无出血、瘀血、水肿、结节、肿瘤等变化。
(4)泌尿系统检查
肾脏:注意肾脏是否肿大,有无出血、肿瘤、坏死,是否苍白,有无尿酸盐沉积。
输尿管:是否扩张,有无尿酸盐沉积。
(5)淋巴系统的检查
脾脏:注意脾脏是否肿大,有无出血、坏死、肿瘤等变化。
法氏囊:在鸡应检查法氏囊的变化,注意法氏囊是否肿大,弹性、色泽如何,囊腔中有无脓性分泌物,皱褶有无出血、坏死等变化。
盲肠扁桃体:注意盲肠扁桃体有无出血,溃疡。
(6)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重点检查坐骨神经、臂神经和小脑。注意两侧神经是否粗细均匀,横纹是否清晰,有无肿瘤,是否水肿,小脑是否水肿。
(7)运动系统检查:注意皮下有无水肿、气肿、出血、溃烂,肌肉有无出血、坏死、浆液浸润、肿瘤等。胸骨是否弯曲,骨骼是否变软,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是否肿胀。
(8)生殖系统检查:注意卵巢、睾丸发育是否正常,有无肿瘤,卵泡有无出血、变形、破裂等,输卵管是否肿胀,有无黄白色分泌物。据上述检查内容,综合分析,对于形态变化不明显的,须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
(二)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包括组织块的采取、固定、冲洗、脱水、包埋以及切片、染色、封固和镜检等一系列过程。要使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准确可靠,关键的一步是组织标本的选取和固定。为此,必须注意:
①取材部位适当。必须选择正常组织与病灶组织交界处的组织。
②取材完整。切取的组织块应包括该器官的主要构造,例如肾组织应包括皮质、髓质、肾盂,肝、脾等组织应连有被膜。
③切取的组织块的大小为1.5厘米×1.5厘米×0.5厘米,如做快速切片则厚度不能超0.2厘米。
④病理组织应尽早固定,越新鲜越好,以免时间过长,组织腐败。固定前,切勿摸、挤、揉、压、拉等,以防改变组织的原有性状。
⑤组织固定时,不要弯曲、扭转肠壁、胃壁等,可先平放在硬纸片上,然后慢慢放入固定液中。固定液的数量不能太少,一般应为组织块体积的10倍,否则会影响片的质量和诊断。
⑥做好待检标本的记录。说明组织块的来源、剖检时肉眼所见的病变、器官组织名称、必要时可将组织块贴上标签,以免混淆。
四、实验室诊断
在现场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和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疑难病症,特别是传染病,必须配合实验室诊断。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实验室诊断又分为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
(一)微生物学诊断
运用微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病原检查是诊断家禽传染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直接抹片镜检、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等步骤。
进行微生物学诊断时,病料的采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病料采取不当,不但不能检出真正的病原体,而且可能由于病料污染其它病原体而造成误诊。为此,应根据初步诊断结果,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部位的病料,而且应无菌操作。一般来说,当疾病为全身性的或处于菌血症阶段时,从心、肝、脾、脑取材较为适宜。局部发病时,则应从有肉眼可见病变的组织器官取材。无论什么疾病,作为病原分离的病料,应该在疾病流行的早期还未进行过药物治疗的病禽中取材,因为在流行后期,或者经药物治疗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某些症状和病变,但往往很难分离出病原。也有某些疾病在流行后期,甚至在症状或病变消失后仍然可以分离出病原,但其分离的百分率远不如流行初期高病料采取后应装于灭菌的器皿中,而且一般要求低温下运送和保存,以减少病原体的死亡,也抑制杂菌的生长。
1.抹片镜检:通常用有明显病变的组织器官或心血抹片,待自然干燥固定后,用各种方法进行染色、镜检。
2.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根据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一般细菌可用普通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及血液琼脂培养基。真菌、螺旋体以及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细菌则用特殊培养基。接种后,通常置37℃恒温箱内进行好气培养,必要时进行厌氧培养。病毒的分离可接种于健康鸡胚或鸭胚,接种途径应根据病毒的性质而定,一般呼吸道感染的病如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接种于尿囊腔或羊膜腔;嗜皮肤性病毒如禽痘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接种于绒毛尿囊膜;嗜神经性病毒如禽脑脊髓炎病毒接种于卵黄囊、脑内或绒毛尿囊膜。胚龄的大小取决于接种途径,一般以9-10日龄为宜,胚龄太大如超过15日龄,由于卵黄被利用,往往在鸡胚液中出现母源抗体,抑制相应病毒的生长繁殖。为避免接种材料的细菌污染,可将病料研磨制成悬浮液并离心沉淀后,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万单位/毫升,
置于4℃冰箱感作4小时。
病毒材料接种于鸡胚、鸭胚或细胞培养后,一定时间即引起接种对象的异常或死亡。但某些野外毒株不能很好地适应鸡胚或细胞培养,第一代接种可能没有明显异常,需连续继代多次,才出现病毒。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一般野外毒株在鸡胚接种后,需3—5代才引起胚体萎缩、畸形等病变。
获得的细菌或病毒纯培养物,必须用各种方法作进一步的鉴定,同时于本动物的人工发病中复制出与自然发病时一致的症状及病变。
3.动物接种:动物接种是病原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一项重要方法。当病料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要求提纯或由于病料在运输、保存过程中病原体大量死亡,残存数较少,需要增殖,或获得的病原体纯培养后,需要最后证实是否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物,均可用动物接种的方法,所接种的动物,一般选择对该病原体最敏感的动物。
动物接种的途径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而异,能引起全身性疾病或菌血症的,一般采用皮下、肌肉或静脉内接种,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气管内、腭裂或点眼、滴鼻接种;消化系统疾病,则逐只灌服或通过饲料、饮水口服接种。此外,还可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采取腹腔内注射、脑内注射、嗉囊内注射、皮内注射、皮肤刺种等接种方法。
动物接种后应详细观察和记录,发病及死亡的动物应逐只剖检,必要时还应进
行病原体的分离。
(二)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是禽病诊断中常用的方法,在免疫学诊断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有凝集试验、(平板或试管凝集试验、红细胞凝集试验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沉淀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环状沉淀试验)、中和试验(病毒血清中和试验、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免疫荧光试验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原理都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用抗原与抗体中的已知任何一方,去检查未知的另一方。
1.凝集试验: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颗粒抗原被凝集形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
(1)平板疑集
试验:将已知的诊断液与不同量的被检血清各1滴,滴于玻板上,充分混合,数分钟后,根据呈现凝集反应的强度作出判定,如为阳性,1—3分钟后即从液滴的边缘开始发生菌体凝集,如为阴性,则液滴保持均匀混浊。本法常用于检测鸡白痢、鸡伤寒、鸡败血霉形体等。
(2)试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用于测定被检血清中有无某种抗体及其滴度,以辅助临床诊断或作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时,先将受检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然后加入已知抗原,作用一定时间后,呈现明显凝集现象的稀释血清的最高稀释度,即为该血清的效价或滴度。判断结果时,应考虑家禽正常的抗体水平,有无预防接种史。用于试管凝集试验的待检血清必须新鲜、不溶血、没有明显的蛋白凝块,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判定。
(3)红细胞凝集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引起家禽传染病的某些病毒,例如鸡新城疫病毒、A型禽流感病毒毒,由于具有血凝素,可以使鸡或其他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称为红细胞凝集现象。如果在这些病毒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的免疫血清,则病毒凝集红细胞的作用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现象。
红细胞凝集试验常用于测定病毒的含量,例如测定新城疫活毒疫苗的滴度;及用于病毒的鉴定、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接种效果的监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1%鸡红细胞制备:心脏采取未经新城疫疫苗免疫注射的健康鸡血5—10毫升,装入含抗凝集的试管中。平衡后,以2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吸去上清液,注意要将血细胞泥表面的一层薄膜吸净。然后用血细胞泥5—10倍的生理盐水洗红细胞,离心10分钟,弃上清,如此反复洗3—5次,末次用生理盐水将血细胞泥稀释成1%浓度备用。
②红细胞凝集试验(HA)
a.取一块洁净的96孔V型微量血清反应板,用微量吸液器在一列孔中加生理盐水,每孔加50微升。
b.取待检病毒液50微升加入第1孔中,充分混合后取50微升加入第2孔中,如此直至第11孔,混合后吸取50微升丢弃,第12孔不加病毒为对照孔。
c.更换吸液器前端的塑料吸头,每孔加1%鸡红细胞各50微升。
d.将反应板置微型混合器上,振动混合3分钟,取下置室温15分钟开始观察,每5分钟观察一次,直至60分钟,判断并记录结果(表2-1)。
#红细胞全部凝集,均匀分布于孔底。
++红细胞部分凝集沉积于孔底呈小圆点状。
-红细胞全不凝集,沉积于孔底呈圆点状。
以上红细胞全部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该病毒的凝集效价(表2—1中病毒血凝效价为256倍)。
表2—1鸡新城疫病毒血凝试验(微量法)(单位:毫升)
孔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病毒稀
释倍数
2
×
4
×
8
×
16
×
32
×
64
×
128×
256×
512×
1024×
2048×
对照
生理盐水
病毒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
1%鸡
红细胞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混匀,室温下放置15—60分钟
结 果
#
#
#
#
#
#
#
#
-
-
-
-
注:#:红细胞全部凝集;++红细胞部分凝集;-红细胞不凝集。 弃去0.05
③血凝抑制试验(HI)
a.取清洁的96孔V型微量血清学反应板,在每孔中加生理盐水50微升(每一份血清加一列)
b.将被检血清50微升加入第一孔中,充分混合后,取50微升加入第2孔中,如此稀释直至第11孔,第12孔不加血清作为对照。
c.根据血凝试验测定的病毒(如新城疫Ⅳ系)效价,配制4个血凝单位的病毒稀释液。
例如上述血凝效价为256倍时,将病毒原液稀释至64倍(256/4=64),即为4单位病毒稀释液。在每孔中加入4单位病毒稀释液50微升。
d.将反应板置混合器上振荡3分钟,取下放室温10分钟。
e.在每孔中加入1%鸡红细胞各50微升。
f.置微型混合器上振荡3分钟,取下放室温15分钟开始观察,至60分钟判定记录结果(见表2-2)。
以使红细胞凝集全部被抑制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例如表2—2中的血凝集抑制效价为128倍)。
2.琼脂扩散试验(AGP):抗原、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凝胶中,可以向四周自由扩散,当抗原、抗体相互扩散至适合的部位相遇时,则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这就是抗原、抗体
的特异性结合物。只要一方已知,即可测定标本中未知的另一方。琼脂扩散试验目前已广泛用于表2—2鸡新城疫病毒血凝抑制试验(单位:毫升)
孔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血清稀
释倍数
2
×
4
×
8
×
16
×
32
×
64
×
128×
256×
512×
1024×
2048×
对 照
生理盐水
被检血清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
4单位
病毒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混匀,室温下放置10分种
1%鸡
红细胞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混匀,室温下作用15—60分钟
结 果
-
-
-
-
-
-
-
++
#
#
#
#
弃去0.05
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脑脊髓炎、病毒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
(1)琼脂板制备:用含8%氯化钠pH7.0 0.1摩尔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1%的琼脂,并加入适量的防腐剂如0.01%硫柳汞、0.1%的石炭酸或1000—2000单位/毫升的青、链霉素。加热融化后,稍冷即可倾注入培养皿中,厚度以2—3毫米为宜,凝固后置4—8℃冰箱内备用。
(2)打孔:打孔器用薄金属片制成,孔径4毫米和6毫米两种。在坐标纸上画好7孔型图案。把坐标纸放在带有琼脂的平皿下面,照图案用上述打孔器打孔,外孔径为6毫米,中央孔径为4毫米,孔间距3毫米。用注射针头挑去孔中琼脂,将琼脂平板底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孔底琼脂微融而封孔底。
(3)加样:打孔后用琼脂写字墨水,在琼脂板上端标上日期及编号等。在7孔型的中央孔加抗原,外周孔按顺时针方向2、5孔加标准阳性血清,其余1、3、4、6孔分别加入被检血清至孔满为止。加盖平皿,待孔中液体吸干后,将平皿倒置以防水分蒸发,将琼脂板放入铺有数层湿纱布的带盖搪瓷盘中,置15—30℃条件下进行反应,逐日观察3天并记录结果。
(4)结果断定:当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只有一条明显致密的沉淀线时,受检血清孔与抗原死之间形成一条沉淀线,或者阳性血清的沉淀线末端向毗邻的被检血清孔内侧偏弯者,被检血清判为阳性。若被检血清与抗原之间不形成沉淀线,或者阳性血清的沉淀线向毗邻的被检血清孔直伸或向外偏弯者,被检血清判为阴性。
在观察结果时,最好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平皿上抗原与被检血清孔之间有无沉淀线。为了便于观察,可在与平皿有适当距离的下方,置一黑色纸片。
3.中和试验(VN):特异性的免疫血清(中和抗体)可以与病毒发生中和作用,而使病毒对易感的动物、鸡胚或人工培养的器官、细胞失去感染能力。应用已知的病毒,通过中和试验,可检测病禽体内中和抗体的存在及其效价。中和试验具有高度的特异和敏感性,不但可以对被检血清或病毒定性,而且可以按其被中和的程度进行定量。
病毒中和试验可以采用固定病毒量与不同稀释度的血清进行中和,也可采用固定血清量与不同稀释度的病毒进行中和。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中和,中和后的病毒都必须接种到易感的动物、鸡胚、器官培养物或细胞培养物上,以观察是否有感染力,从而判断是否已被中和,并计算中和指数。方法如下:
(1)血清标本:将测定抗体前被检血清置56℃水浴灭活30分钟,以破坏血清中不耐热的非特异性病毒抑制因子。然后用平衡盐溶液或组织培养维持液将血清作1∶4、1∶8、1∶16……1∶128一系列的倍比稀释。使每管含量均为0.5毫升。
(2)病毒:将病毒稀释到0.1毫升中含100TTCID50(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
(3)感作:每管加入病毒悬液0。5毫升,充分混匀后,置37℃水浴中1小时,对于易失活的病毒,可置4℃冰箱中感作。
(4)接种:感作后,迅速将病毒血清混合物接种于组织细胞或实验动物。接种量为小白鼠脑内0.03毫升,1日龄乳鼠腹腔0.03毫升,11—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腔0.1—0.2毫升,组织培养瓶0.2毫升。接种后每天观察并记录组织培养的细胞病变(CPE)或实验动物的发病死亡情况。
病毒中和试验操作比较复杂,而且需要应用活的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物等,判断结果所需时间也较长,相对来说是较费时费力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4.免疫荧光试验(IFA):免疫荧光试验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与形态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其原理是某些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丽丝胺罗丹明B等受紫外线照射时能发出荧光;在一定条件下,荧光素与抗体分子结合后,可不影响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当用这种荧光抗体对受检的标本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在黑暗的视野中,看到闪烁荧光的细菌等。利用这种现象便能对标本中相应抗原进行鉴定和定位。
荧光抗体技术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方法:
(1)直接法:滴加荧光抗体于待检抗原的标本上,经一定时间,洗去未着染的染色液,干燥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本中若有相应抗原存在,即与荧光抗体结合,在镜下可见有荧光抗体围绕在受检抗原的周围,发出草绿色的荧光。本法的缺点是,每检查一种抗原,必须制备与其相应的荧光抗体染色液。
(2)间接法:首先往待检抗原的标本上滴加特异性抗体,作用一定时间后,再滴加用荧光素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或称抗抗体),作用一定时间,水洗、镜检,阳性者,则形成抗原—抗体—荧光抗抗体的复合物。本法的优点是制备一种荧光标记的抗抗体,可用于多种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查。
(3)补体法:往待检抗原标本上滴加免疫血清的同时,并滴加补体,使其形成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然后再滴加用荧光素标记的抗补体抗体,则形成抗原—抗体—补体—抗补体抗体的荧光免疫复合物。
荧光抗体试验常用于检查禽传染性脑脊髓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溃疡性肠炎等疾病的诊断。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原或抗体与酶以化学方式结合后,仍保持各自的生物学活性,遇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则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在底物参与下,就会产生可以观测的有色物质,这称为免疫酶技术。免疫酶技术是6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的,主要用于组织切片中细胞内抗原和抗体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发展成为能用于检测血清和组织培养液中抗原或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由于它的灵敏性高,已广泛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免疫水平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以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检测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将特异抗体或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吸附在固相载体(聚苯乙烯)上,孵育后,冲洗,然后滴加被测抗原样品溶液,孵育后,冲洗,若样品中有相应抗原,则与固相载体表面上的抗体形成复合物,仍附着在载体上。当加入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特异抗体后,与抗原发生反应,也结合到载体的表面上,孵育后,洗去过剩的酶标记抗体,再加入酶的底物溶液(由H2O2和供氢体3,3?二氨基联苯胺组成),底物在酶的催化下被分解,此时无色的3,3?二氨基联苯胺生成有色的氧化型染料,产生不同程度的黄褐色,其颜色的深浅与被检溶液中的抗原量成正比。因此,可用酶标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以此确定样品溶液中是否存在抗原,及其含量的多少。
(2)检测抗体的间接法:先将已知抗原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然后加入待检血清,如有相应抗体,则与在载体表面上的抗原形成复合物,冲洗后,再加入酶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与之反应,冲洗后,加底物显色,产生的有色产物的量与待测抗体的含量成正比。然后用酶标分光光度计测定。 老贾,辛苦了啊!谢谢你的支持! 向老贾学习,就是来这里太晚了,养户的损失呀/欢迎加入/ 辛苦了谢谢 : 谢谢各位老师和朋友.
希望我一起来把我们的区块做好.做精.为禽业做一点点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