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消化:警惕饲料中的未消化蛋白
蛋白质,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粗蛋白、理想蛋白、氨基酸营养、小肽营养,人们对于动物蛋白质营养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蛋白质利用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更高效、更合理地使用蛋白质成为饲料研究的热点方向。长期以来,蛋白质一直以粗蛋白的形式被标注在饲料标签中,并不是研究的程度在此,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很多养殖场户的关注点也在此。粗蛋白的概念究竟会给养殖业带来多大的误导,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说明,但粗蛋白含量的标注并无法说明一个饲料配方中真正有效的蛋白质的含量,一些无法消化的蛋白质甚至会引发肠道健康问题。
一、影响蛋白质消化的因素
动物生产中影响蛋白质消化的因素众多,如动物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动物年龄、不同品种等;饲粮因素,包括饲粮组成、营养水平、抗营养因子等;加工因素,如微粉、热处理、发酵、酶解等。
二、未消化蛋白的危害
动物摄入的蛋白质通过消化作用降解为小肽和氨基酸被吸收和利用,如果饲粮中含有的粗蛋白水平过高或者蛋白质量较差,就会造成营养的过剩和相对过剩,导致部分蛋白质在动物消化道前段并没有水解或者完全水解,未消化的蛋白进入动物肠道被有害微生物利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诱发腹泻,而通过有害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如胺类、NH3等会被机体吸收,再通过肝脏的处理转化排出,使得原本用来维持机体生长和健康的能量被这个生理过程消耗。另外,由于未消化蛋白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供动物适宜的营养,提高消化率,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消化蛋白进入后肠道应是动物营养研究的新方向。
三、降低未消化蛋白进入后肠道的主要措施
蛋白质在机体内消化的主要场所是胃和小肠,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其主要通过转运蛋白完成氨基酸和小肽的吸收,通过谷氨酰基循环完成氨基酸的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的部分则会进入大肠发酵产生腐败作用,因此,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应该在进入大肠前完成。
1、适当降低蛋白浓度,配比平衡
随着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推广,动物饲料配方中粗蛋白的含量已不能完全彰显配方的营养价值,很多厂家推出的低蛋白日粮逐渐被用户认可并得到良好的反响。低蛋白日粮虽然从表面看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但其中的可消化蛋白含量、氨基酸配比较之以前更为合理,而蛋白质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应遵循不同动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配比。研究认为,在中低蛋白日粮中合理配比氨基酸和能量等,可以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
2、提高消化道前段蛋白质消化率
提高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率的主要手段除了适量,最重要的是质优,而质优则意味着价高,因此养殖低成本与饲料配方高品质的矛盾长期存在。于是,非常规、低品质原料的优化处理被提上日程,即在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增加体外预消化过程,降解抗营养因子、大分子物质、提高原料消化性的同时赋予功能性,一举多得。另外,体外消化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动物体内消化,对于幼龄动物、应激期动物作用更为显著。目前,饲料中应用的酶解蛋白、小肽类、生物发酵类原料都属于预消化原料的范畴,为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四、待解决的问题
体外预消化饲料原料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工艺上仍有待细化和深入研究,如发酵产品的稳定性、周期长问题,酶解工艺中不同酶系的互作效应、不同原料的酶解条件优化等,预消化原料的品质鉴定、国家标准等也有待于设定和完善。
在未来的饲料工业发展中,加工工艺的深入研究将对饲料的功能化、无抗化,养殖的健康化、生态化发挥巨大作用。另外,预消化处理技术有利于非常规原料的资源优化利用,对减少资源浪费,开发新型饲料原料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 康普利德梁丽萍
以氨基酸平衡为主而不是以粗蛋白为标准进行饲料配方。 说的好.
但是,发酵及其相关的工艺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