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防控
由于母源性免疫在雏鸡的马立克的保护中并不起作用,而孵化厅接种的主动免疫力通常需要2-3周才完全建立,因此马立克氏病的防控主要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降低早期感染风险,辅以高效准确的疫苗接种来达成。基于这样的思路,不同日龄鸡必需分开隔离饲养,以确保鸡群在育雏期免受野毒的感染。应严格遵守全进全出的原则,并且应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程序,包括清洁,冲洗,栏舍、设备和交通工具的消毒,同时严格的程序也适用于垫料的转运或灭菌处理。MD的免疫接种可以减少MDV在体内的复制及排毒,使MDV毒血症的形成推迟,降低细胞结合性MDV毒血症;同时减少病毒在毛囊中的复制、减少排毒;良好的免疫可预防神经病变及内脏型淋巴瘤,预防MDV引起的免疫抑制。但是MD的免疫并不能阻止野毒的感染。一般来说,免疫接种后5-10天才产生保护力,由于MDV在现场到处存在,且灰尘皮屑中的病毒可存活长达一年,因此孵化厅和育雏场的生物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重复使用垫料的养殖场来说,空栏期要清除MDV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即使是饲养白羽肉鸡,也有可能感染发病的可能,并导致较高的胴体废弃率,这也是美国等国家在白羽肉鸡进行MD免疫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1 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接种与肉鸡胴体废弃率的关系
目前市场上有关MD的疫苗种类很多,包括血清1型的CVI988、814,血清2型的SB1,血清3型的FC126,血清1+3型二价苗及HVT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毒株以及同一毒株不同代次的种毒生产出来的疫苗保护力会有明显不同。因此在选择疫苗时,根据需要尽可能选择免疫力产生快、保护效果佳的疫苗。研究表明,血清型1+3或1+2+3的组合疫苗并没有明显增加血清1型的保护效果。同时,有研究表明,蛋内注射比当前常用的1日龄皮下注射要产生明显更快的保护力。因此,仅从这点来说,蛋内注射可以成为MD防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公母鉴别的问题,因为无论是蛋鸡还是黄鸡,多数公雏鸡不会用于饲养。
由于马立克氏病通常在10周龄以后才会出现典型发病,而免疫通常在孵化厅进行,并且MD免疫失败的原因众多,一旦发病,本批次损失已无法挽回,因此需要养殖者尽可能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可能的损失。归纳起来,MD免疫失败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 与疫苗及免疫相关(包括疫苗质量、运输保存、配制、免疫操作等);b. 与病毒相关(包括病毒可以长期存活、可随灰尘毛屑传播、毒力增强等);c. 与鸡群和环境相关(包括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早期受到应激、母抗干扰、生物安全不到位导致早期感染、多日龄混养环境等)。因此,MD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人员认清问题、各司其职。
我们很多人在马立克的防控上有很多误区,本文比较系统地描述了马立克防控的相关问题,很有指导性意义,谢谢。
很多人认为马立克病在肉鸡上不会发生,这是错误的,马立克在肉鸡仍然能够发生,只是因马立克出现明显症状和病变需要在10周龄以上,所以被人们所忽视。马立克在雏鸡阶段发生不容易被发现,但仍然能导致免疫抑制,这也是肉鸡免疫力差的一个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生物安全措施来解决病毒的污染问题,这在肉鸡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佐君畜牧 发表于 2016-12-2 15:57
我们很多人在马立克的防控上有很多误区,本文比较系统地描述了马立克防控的相关问题,很有指导性意义,谢谢 ...
佐君畜牧老师跟帖很精彩,指出了马立克的在肉鸡的潜在危害 在国外有的厂家专门生产童子鸡的,他们要求孵化场做马立克疫苗接种。这样加工后的童子鸡皮肤光滑,卖相好。而不接种马立克疫苗的鸡常表现毛囊粗大,显得皮肤粗糙,卖相不好。
这也旁证了马立克病毒早期感染肉鸡是常见的。 贴子不错,很有指导意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