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我国蛋鸡行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过去四十年,全球鸡蛋产量处于一个增长的阶段,它是代表亚洲的,包括北美洲第二、第三梯队相对稳定,但增长都不是很大。从全球蛋品产量前十名国家的变化来看,我国在1970年的时候排在第四位,到了1990年排到第一位,到了2010年中国继续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美国,然后是印度、日本和墨西哥。所以,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显著的。
我们是生产大国,但并不是贸易大国。在过去四十年以来,中国在蛋品出口的排位里面,1970年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三位,到了1990年以后排到了第六位,2010年依然是排名第六位,出口比例比较高的国家是荷兰,它的生产量将近30%用于出口。中国只有5%的比例不到用来出口。
虽然我们的产量不高,但是出口量当时还在世界的第三位,到了1990年以后就排到了第六位,到了2010年左右仍然是第六位,对世界上出口的贡献,我们并不大。出口比例里面高的国家是荷兰,它的生产量将近30%用来出口。一、我国蛋鸡业的基本特征我们国家蛋鸡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产业规模特别大,鸡蛋成了老百姓的一个重要的生命来源。我们生产的目标不是出口,是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基本状况。鲜蛋是我们主要的消费形态,深加工的鸡蛋不到1%。所谓的深加工就是做成液蛋、蛋粉或者增值的产品,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鸡蛋的市场是以国内需求为主,但是好的一面是鸡蛋的进口也很少。畜产品的生产面临着一个压力是来自于国外产品的竞争,肉产品包括牛肉,世界贸易协定启动以后,牛肉对国内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内猪肉的成本也比国外高,猪肉的市场可能也会受到冲击。鸡蛋是鲜蛋消费,不太适合长途运输,空运可以,但是运到中国价格就太高了。我们自己的市场需要,还是要靠自己来满足,这一点可能跟别的畜产品不大一样。深加工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只有1%,也不会受到国外大的冲击。这是我们整个判断的出发点来自于这儿。
二、我国蛋鸡行业的形势从整个产业发展的形势来看,有一个很好的变化,就是行业是在走向规范的。其中2010年开始,农业部推进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这一工作在蛋鸡里面发挥得效果非常好。三年以前,农业部发布实施《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对种业的规范和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要保持一个好的环境,所以国务院颁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这个对其它产业的冲击非常大,包括养猪和养牛。
还有一个好的现象,就是我们的产业升级需要钱,以前都是靠政府,靠私人老板个人投资,现在经营资本都在农业里头找金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金融资本对蛋鸡行业也是非常青睐的。
在行业规范的背景下,蛋鸡生产水平有显著的提升,尤其重要的一个提升是雏鸡的质量。在20年以前,大家都抱怨种鸡场不好,有各种病或者是品种的稳定性都不够。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尤其我刚才说的《蛋鸡遗传改良计划》,现在雏鸡的质量不管是它的健康状况还是它的遗传水平,都有非常大的提升。这里面抱怨种鸡场的少多了,主要的问题还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不是质量的问题。
蛋鸡产业对于养殖设施设备提升的速度非常快,这里面不一定说要花特别多的钱,大家注意到环境的精准控制越来越重要,夏天怎么样保证鸡舍内的通风、冬天换气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自动化不是主要的追求目标,不一定百分之百的自动化就是好。在劳动力成本增长比较快的情况下,在很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生产养殖的情况下,自动化是一些大场的必然的选择。
我们的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大浪淘沙,一些管理水平比较差的同行退出这个舞台了。我们看到竞争实力比较活跃的几家,应该是管理水平得到大力提升的场家,他们在企业的管理水平上、在生产管理水平上,包括在宣传和资本运作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跟国际在逐渐地接轨,我们以前经常妄自菲薄,觉得这个很好,那个也不错,其实我们现在要做得好的情况下,和国际水平并没有差那么大。目前在大规模的生产情况下,我们不管是国产品种还是进口品种,在雏鸡的存活率上都有很明显的提升,整个雏鸡的存活率可以保持在95%以上,这跟我们鸡舍内环境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产蛋率得到了明显提升,30年以前不敢想象一只鸡一年产300只蛋,20年以前在国外能看到这样的说法,10年以前慢慢地我们有些企业敢想这个事情。现在年产蛋单产超过300只应该是不难的事情,在我们相当多的企业能够做得到。现在鸡的遗传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鸡不需要很早地淘汰,可以达到80周龄甚至到90周龄。
国内和国外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对蛋重的追求有所下降,中国大量地做品牌蛋和盒装蛋的厂家,希望蛋小一点,这是对育种和繁种提出了要求。 我们有这样一些成绩,对自己要做适当的肯定,但是仍然发现目前遇到挑战是非常多的,最大的挑战是现在的产业结构混杂。有30年以前建的鸡场,也有5年、10年前按照国际标准建的非常好的鸡场,这种混杂的产业结构发生比较混乱的情况。如果避免盲人摸象,可能我们需要对产业了解得更清晰。在两年多以前,我们对9个省展开调查,发现现在遇到的挑战实际上是各种问题混杂在一起,简陋鸡场有简陋鸡场的问题,现代化的鸡场有现代化鸡场的问题。
区域调整的速度在加快
传统的场区饲养量产量都在减少。所谓传统的消费区域,在南方的区域产量在增加。湖北、新疆都属于是鸡蛋调出比较多的地区。
产能过剩
我们的产业不是需要无限的发展,我们是有限度地发展。现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相当得严重,从种鸡来讲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商品鸡也有一定的过剩,2014年的状态是很好的,当时大家认为是平衡的,因为2013年H7N9流感事件,在2014年时总的饲养量比正常年度少8%左右,这个少8%实际上会带来价格上非常好的状况。供求关系没有完全破坏,并不是说供不应求,但是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这时候的价格是非常理想的。如果产业有机制调整一下,不要盲目地扩产,对大家也许是一个好事。
疾病风险
这两年疾病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逃得掉。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每一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重视对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问题。疫苗不是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最后一道防线。任何的防疫措施,一定要把工程防疫首先做好,日常管理要做好,最后才能依靠疫苗,这个问题我们要反复地强调。
食品安全
这个对蛋鸡的影响比肉鸡要小一点,但是我们仍然不要掉以轻心,其实白羽肉鸡这两年受到的冲击,有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鸡肉现在的消费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一个场出现问题不要造成对整个行业出现问题。其实关于假鸡蛋的报道都是错的,很多情况下这种报道是不负责任的报道,包括现在提的抗生素的问题。抗生素在鸡蛋的蛋鸡市场里面明文规定不能用,用了不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不要把局部的问题无限地放大化,而造成对我们产业的一种致命的打击。
专业化育成鸡生产发展迅速
这是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潮流,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产蛋期不只是在产蛋期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育成鸡没有解决好,所谓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你的育成鸡的质量不好,不能指望它是一个高产的蛋鸡。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育成鸡的饲养问题。以前雏鸡刚买来都很珍贵,都花很大的精力,产蛋期每天要出蛋,大家很重视,中间这一段受的影响比较大。关于育成鸡的饲养管理,目前我们感觉是缺乏标准的,所以造成的质量参差不齐。在行业需要制定一些标准出来,真的能够为产业提供一个好的马上进入产蛋状态的优秀的育成鸡。
人员和经营
我们调研了覆盖1.8亿只鸡的饲养量,占到饲养量的10%,这些大大小小的养殖场的负责人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文化程度是初中。但是我们发现对下一步的发展、人员的储备仍然是不够的。在经营方式上也有些问题,蛋鸡行业品牌的意识并不高,基本上是被流通的链条控制。
饲养规模
当时我们调研了全国的场均产蛋鸡饲养规模5409只,人均饲养4530只。这个数据远远比我们想像的小很多。
饲养方式
以阶梯笼养为主(近90%),部分是叠层笼养,77.03%的场子是采用人工喂料。饲料有一半多是买原料自己加工,有不到一半是买全价料,也给饲料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我们推广乳头饮水器已经20多年,现在还有11.5%的是采用水槽饮水,这是造成疾病尤其肠道疾病、消化道问题的主要原因。水槽绝对是不卫生的方式,必须尽快改进。水源以地下打井为主,大家对水的认识越来越重视了。鸡蛋的收集是以人工收蛋为主,自动收蛋率不高,这跟我们的劳动力便宜有关系,也跟设备有关系。大型场收蛋的设备没问题,但是小型的一万只左右或者几千只鸡左右的收蛋设备完全没有,有的话也是质量不过关,这个下一步还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对死鸡的处理,主要是深埋为主,对地下水会有污染。
三、我国蛋鸡养殖模式的发展
现在政府倡导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我国蛋鸡业发展的方向,它的重要性、必要性都是毫无问题的。农业部已经挂了500多家场子的牌了,在蛋鸡里面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
蛋鸡标准化建设主推模式:一是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模式。一个场子一建就是50万只、100万只,它们可以有适当的发展,但不应该是我们将来发展的重点。这个是针对的高端品牌化以及蛋品深加工服务。对于超百万的蛋鸡场,对管理能力是非常大的挑战。二是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模式。目前还有一些养殖场都是几千只鸡的饲养规模,这部分场子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去改造和提升的。
大场的最大难度是难以实现全进全出。在一个场子里头养100万只鸡甚至300万只鸡,从兽医的安全角度来讲是风险很大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操控这件事情。一栋鸡舍太大了,10万只鸡、16万只鸡甚至在国际上有四五十万只鸡,在国外可能没太大问题,但是现在他们也不大敢了。这次美国禽流感打击最大的标准饲养量可以达到600万只蛋鸡,实际存栏量将近500万只鸡,可以想像这么大的场子风险有多大。我们目前需要对禽流感做大规模免疫的情况下,一个鸡舍超过一万只鸡的饲养量,操作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鸡舍内消毒也是个问题,包括环境。不要盲目追求太大规模,一定要权衡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有没有一个好的技术领头人和管理负责人,有没有一个好的团队能够帮助你把这样一个大的超大规模的鸡场管好。
要做这种比较大规模的鸡场,可能单栋养5万只蛋鸡目前是相对适宜的。这里面的矛盾在什么地方?一栋养9万只鸡、12万只鸡或者一栋养16万只鸡,它的成本投资是不一样的。单栋规模越大,每只鸡的成本可以降低不少。这方面我们需要有个取舍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够在投资和将来的管理能力之间取得一个好的平衡,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模式,这个是比较符合我们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发展现状的。家庭农场最大的问题首先是雇人有约束,如果是夫妻两人能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要雇人,一旦变成他人管理的话,对农户是很大的挑战。单栋可以是5000~2万只,全场1万或者5万只鸡。这种场自动化程度高一点的话,一家人是可以管下来的,可以有不同饲养方式,阶梯笼养或者叠层笼养都可以。清粪系统一定要改进,刮粪板的模式一定要淘汰。不管是阶梯笼还是叠层笼,用一个传送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鸡舍内的环境得到明显的改进。对于小场的鸡粪最好能够农牧结合,鸡粪能够直接还田。一个小场做这么一个有机肥厂的话不太现实,但是把所有场的鸡粪收集在一起,再加工成有机肥,并不一定很合适,所以能直接农牧结合最好。阶梯笼底下也可以加传送带,这个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鸡舍内的环境,包括空气环境和卫生状况都得到很好的改善。
标准化建设怎么发展?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说总量要稳定甚至说要减少。官方的统计数据是比较大的,鸡蛋是2400万吨,现在的一个估计是,全国在场产蛋鸡不超过10亿只鸡,可能我们还有一些地方品种,占的比例不大,有一些特殊的类型的品种占的比例并不是特别高。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大部分建新场,建的都很大。我们特别担心的一点是,大家一窝蜂而上,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怎么样定义这个落后产能?可以通过环保的措施,在农村人鸡混居的一定不行,可以通过环保的法律把它们消灭掉。还有设施特别简陋的,30年以前建的没有环境控制能力的鸡舍,应该逐步地让它们消亡。饲养规模太小,养一两千只鸡的,希望人员是专业化的人员,他不是兼职的,如果他种着地又捎带着养鸡,他也养不好鸡,对我们产业也不好。这部分怎么样做?各地政府包括我们行业协会,首先要引导,在舆论和政策上要引导。另外,我们有环保的限制。香港是有牌照的,你本来有1万只鸡的饲养牌照,政府一个月之内给你发40块钱或者50块钱,但是大陆没有这么做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为标准化建设腾出20%的空间,也就是全国要有2亿只鸡配出去的话,可能下一步比较好的那些场才有发展的空间。
家禽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新建的场或者改造的场,首先要知道全进全出,没有全进全出就没有科学管理。在鸡场的其它管理方面,希望通过一定的投入,使它的整个鸡场运作有一定的设施设备有很大的改进,人来管理设备,设备来养鸡,鸡产生的效益来养这些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标准化方面一定要舍得做一些投入。我们古人讲了一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像这种红外热像仪不是很贵,但是它可以帮助判断你鸡舍内部的状况。我们有好的设备能够替代我们人的眼睛和鼻子,才有可能做到科学的管理。这个投资不大,但是能够帮助有效地改进管理。
四、展望
现在的产业规模足够大,但是太分散,我们不像肉鸡场那么集中。温氏上市以后成了整个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值最大的公司,别人都没法想像。这个东西对别的行业冲击很大的,他们想像不到养殖业出现这么大的一个企业。我们蛋鸡产业按照这么一个金字塔(图)来看,全国祖代场所有的加在一起最高的时候不超过4个亿,差的时候有2个亿的样子。父母代鸡市场有30~40个亿,最多也就这么个数。但是我们的商品代场有超过2000亿的产值。现在大家看问题的重心要下移,要往产业链的最底座上考虑问题。 我们希望的目标是扩大终端的消费。鸡蛋这东西太好了,鸡蛋的营养是孕育着生命,它这么好的营养价值,理应在人类的生命中应该做更大的贡献。我们的价格已经做得这么低廉,但是仍然感觉到消费没有增量或者增量非常缓慢。行业应该在产业链的最下游做大量的工作,能够带动我们的消费。鸡蛋的作用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但是消费渠道太窄了,在食品工艺里面鸡蛋的用处还是很大的,蛋鸡的产业下游能够有大的发展和突破。
看了受益匪浅,现代化,标准化,全进全出,是关键 还有适度规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