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鸭病毒性肝炎(D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引起的一种雏鸭的高度致死性和高度传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样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的雏鸭,2-3-周最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呀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
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DHV-I、DHV-II、DHV-III,DH病毒的三种病毒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其中DHV-I是鸭肝炎病毒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病原的分离比较容易。
DHV-II型属于星状病毒,可以经鸡胚盲传几代后,再在鸡胚中增殖,但是不能再鸡和鸭的细胞培养物中增殖,病原的分离很困难。
DHV-III的病毒分类学,有不同的意见,百度百科“DVH-III属于小RNA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在2005年也认同DVH-I和DVH-III属于属于小RNA病毒科的两个种。
而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水禽体系专家刁有祥教授的《禽病学》2012年版,指出2007年爆发的台湾新型和韩国新型的鸭肝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DVH-III属于星状病毒(DAstV),并指出:现在比较科学的认知应该描述为炎病毒性肝炎可以有2类病原引起,一是小RNA病毒科禽甲肝病毒属鸭肝炎病毒的3个型(即传统DVH-I型,台湾新型,韩国新型),二是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的2个种引起(DAstV-I,DAstV-II)。即传统的II型和III型是星状病毒。
我认为刁老师的说法是权威,而百度的有问题。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鸭和带毒禽。雏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尚未证实经卵传播。感染动物为鸭,仅雏鸭发病,成年鸭不发病。自然条件下,鸡和火鸡有抵抗力。本病主要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雏鸭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与病鸭日龄有关,小于1周龄鸭病死率可高达95%,1~3周龄为50%或更低,而4~5周龄鸭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低,成年鸭则不发病也不影响生产。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注明为7天。临床症状:发病急,死亡快。病初表现为精神委顿,不能随群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随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数小时后发生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人工感染大约24小时。雏鸭均为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不能随群走动,眼睛半闭,打嗑睡。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死前头向后倒,呈角弓反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亡。人工感染的病鸭一般都在接种后第4天死亡。鸭群感染后在3-4天内全部死亡,绝大多数在第二天死亡。有些发病很急的病鸭往往突然倒毙,常看不到任何症状。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的雏鸭的死亡率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的死亡率50%左右。诊断:病毒免疫荧光试验 取病死鸭肝脏涂片、固定,滴加鸭肝炎病毒的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镜检,肝细胞内有颗粒状荧光,证明病死鸭肝脏被鸭肝炎病毒感染。为进一步确诊,用病死鸭的肝组织悬液,加青霉素钾处理后,接种在9日龄鸡胚的尿囊腔内,鸡胚5~6天死亡,死亡鸡胚表现为腿部和腹部水肿,尿囊液呈淡绿色,卵黄囊内容物黏稠,肝脏淡绿色,表面有淡黄白色的坏死斑点。镜检 取病死鸭肝、脾等组织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染色后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鸭肝、脾等病变组织,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恒温37℃培养24小时,可见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透明、直径约0.5~1毫米的菌落,逆光观察菌落呈蓝绿色。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无菌落生长,说明无大肠杆菌。确切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可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角弓反张(神经症状)+发病日龄(一般7-21d)+剖检(一般仅肝脏出血点或者出血斑)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实践证明,暴发本病的鸭场多是由于从疫区或发病鸭场购入带病的雏鸭所致。因此应严禁从发病鸭场或孵化房购买雏鸭,严禁场外人员不经消毒进场或窜圈,育雏室门前设消毒池,严格按卫生消毒要求处理病死鸭等。进雏前与饲养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卫生消毒制度,确保饲养环境卫生洁净。2、提高防疫意识,进行特异性预防进雏前应了解种鸭场对该病的免疫情况。若母鸭免疫确实,其雏鸭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时间,基本可度过易感危险期:如果饲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提倡在10—14日龄进行鸭肝炎疫苗的主动免疫。若母鸭未经免疫,雏鸭应于1日龄主动免疫疫苗。一旦小鸭发生本病,应迅速注射卵黄抗体,可迅速有效降低死亡率和防止流行。亦可用卵黄抗体进行被动免疫预防,一次免疫有效期为5-7天。在流行鸭病毒性肝炎地区,可以用活疫苗免疫产蛋母鸭。力法足在每只鸭开产之前2-4周肌肉注射0.5毫升未经稀秆的胚液,这样母鸭所生的蛋中即含有多最母源抗体,孵出的雏鸭获得被动免疫,田而能够抵抗感染,免疫力能维持3周。这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预防方法。此外,用无致病力的病毒株制成疫苗(弱毒苗)直接免疫刚孵出的雏鸭。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措施,最重要的是雏鸭群,特别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群必须严格隔离饲养。最新的疫苗厂家在做的灭活苗包括流行的I型和III型的病毒,是一个突破,效果值得期待(商业机密)。治疗方法:康复病鸭的血清和高度免疫血清中都含有能够中和病毒的抗体,可以用来治疗病鸭或作为被动免疫之用,效果很好。当雏鸭群刚开始流行病毒性肝炎时,立即给每只雏鸭肌肉或皮下注射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0.5毫升,能够防止感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添加葡萄糖或者黄芪多糖等体感免疫力。此外,应用鸭高免蛋黄匀浆(卵黄抗体)治疗病鸭作为被动免疫,效果也较满意。有的用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母鸡,采用高免鸡蛋蛋黄匀浆代替鸭蛋蛋黄,供治疗和被动免疫之用,也获得了良好效果。它的优点是能避免应用同源蛋黄匀浆可能带来的疾病传播。 发生本病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鸭和同群鸭,并深埋或焚烧。受威胁区的雏鸭群应用抗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蛋匀浆注射预防,必要时注射灭活疫苗。污染场地、工具、车辆、外来人员等应彻底消毒。
本文大部分文字摘自百度及刁老师的禽病学,但是标红的地方及图片为本人的补充及讨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这算讨论,不是原创。
图片补上了 学习了。谢谢。
有个地方值得商榷,既然是不同类型的病毒,那么就不是同类病毒的三个血清型。
成鸭也发病!
此病打抗体,成本低,见效快。
另有个问题请教楼主,刚来的雏鸭,种苗厂让苗到舍后3-5小时后甚至时间更长后饮水,饮10个小时水再开食,是否合理? licc1233 发表于 2015-11-19 10: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图片补上了
你能否联系到鸭3高免蛋的疫苗?
不让鸡说话 发表于 2015-11-19 10:41
我们即使都知道了病原意义也不大,关键是如何防控。这方面本人的确有心得
你有心得就应该发表出来大家学习一下,不要只说一半。请多发点有用的帖子。有付出才有收获。 潇湘雨竹 发表于 2015-11-19 10:34
学习了。谢谢。
有个地方值得商榷,既然是不同类型的病毒,那么就不是同类病毒的三个血清型。
是不同病毒的引起的,没说一种病毒的三种血清型,以一种笼统的说法。后面不是说了吗,有甲肝和星状病毒,挑刺没意思,讨论点实际的。
不让鸡说话 发表于 2015-11-19 10:41
我们即使都知道了病原意义也不大,关键是如何防控。这方面本人的确有心得
既然有髙见,为啥不分享一下,是商业机密??
微山 发表于 2015-11-19 11:15
成鸭也发病!
这个还真不知道。谢谢啊。 是文献说的,这是经验??
中创益康源药业 发表于 2015-11-19 11:35
此病打抗体,成本低,见效快。
另有个问题请教楼主,刚来的雏鸭,种苗厂让苗到舍后3-5小时后甚至时间更长 ...
原则上的说法是,先饮水,在开食。具体两者相隔多少时间合适,这是个经验问题,我真不清楚。希望养过鸭的网友、专家帮你解答。 老铁 发表于 2015-11-19 11:35
你能否联系到鸭3高免蛋的疫苗?
如果市面上没有,那就是商业机密,我有个同学在南方一个动物疫苗企业上班,闲聊时知道的,你确实需要的话,我可以问问,那边是否已经成熟,还是在研究。 鸭病毒性肝炎在肉鸭和鸳鸯鸭发病较高,丛临床观察看主要是接触感染和代谢物传播。人员流动传播是他的一个大的传播方式。很多新养殖者鸭棚发病很明显是因为技术员不小心传播的。一般来说主要发生于二十天以前的雏鸭,二十天以后即使有感染发病也是隐性的,多于感冒等疾病混发。以前的发病大多是1型,近两年来很多公司生产的抗体效果不理想就是因为3型的混感,同样的私人制作的粗制抗体则较好,是因为大多是发病地区制作的自家苗。楼主的文章很系统,很适合技术人员学习。谢谢整理分享。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