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大肠杆菌病预防与治疗
(一)客观认识该病有助于拓宽防治思路 大肠杆菌是一个庞大的生物菌群,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也是畜禽肠道的正常栖居菌,其中许多菌株无致病性或有益,只有一部分血清型的菌株具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是指---由不同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一系例疾病的总称。即便是致病性菌株,也不是就“一定要”造成疾病,当机体健康水平良好,抵抗力强时---不表现致病;反之,特别是在应激情况下,才表现其致病性使机体发病。所谓的“条件性”致病菌就表现于此。该病发病机理大多为“附带”出现,即“激发”性感染,往往起到加重病情推波助澜的效应。可见大肠杆菌病能否“成病”,与宿主的健康水平,抵抗能力,多因素应激,有着密切相互之关系。
(二)应激是诱发该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是动物对机体内外刺激或挑战的反应。应激反应的目的是动员机体的防御机能克服超阈值强度应激源的不良作用,保持机体在极端情况下的稳态。抽象的说应激与炎症都是机体防御功能的表现,“好的一面也存在着不良的危害性”。 应激源的广泛性(温度,密度,断喙,转群,疾病,通风不良,疫苗接种,不良饲料,“超负荷生产”,不良饲养环境…)都是包括该病在内的多病因诱发因素。大肠杆菌病的条件性特性,充分反映于这些方方面面。夸张的说有应激就有可能激发大肠杆菌病。所以减少应激源,降低应激反应,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饲养条件,注意饲养环境保护,从全面“综合性”预防思路给予考虑。
(三)营养不良是该病的潜在因素多样化的,满足需要的,无有害物质的食物来源,不仅保障着机体生命活动营养之需要,而且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与抗病能力。就该病主要指“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损伤与破坏。肠道粘膜是阻挡病源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屏障,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发霉变质,残留毒素,蓄积中毒)会破坏肠道粘膜的完整性,从而降低或失去这种自我保护屏障而发病。大肠杆菌主要寄宿在肠道,肠道粘膜的屏障保护作用,可以说是预防该病的第一道防线。粘膜如同一道堤坝,阻挡着病源的洪水泄流,一旦溃坝病源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就形成病变了,所以重视饲料使用的安全性,足量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供给,保护与恢复肠道粘膜,在防治时添加配伍维生素A(鱼肝油),或其它有益物质,拓展提高防治该病的思路。
(四) 贯彻预防为主的实践活动在日粮添加(益生素类)微生态制剂,保持肠道有益菌群的“生物占位效应”与菌群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对预防大肠杆菌病有积极效果。举例:禾苗与杂草同在而“苗壮草不生,草旺苗不长”。有益菌占据“空间”,相对就抑制了有害菌的泛滥,(这就是生物的占位效应);某些有益菌本身具有抑制有害菌的作用即---相生相克,益生素的产酸抑制(病菌)作用,补充恢复增强保持肠道菌群,使其始终处于最佳“动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寄予这种粗浅的感悟,多年来在日粮中添加0.3—0.5%益生素(长期使用),后在益生素中加入黄芪多糖成分,“抑(制)调(节)结合”长期坚持,在蛋鸡生产上取得较为满意的预防效果,一般不对该病作“重点药物处理”。应用中对产品的菌种组合,含菌量,菌的活性,菌体包被技术处理,应与关注。。
(五)临床诊断处治点滴体会根据致病菌血清型的多样性,有的将其归纳为8个分型,也有分为12个分型,但就其危害性主要是急性败血型。临床早期肉眼观察难发现典型的病理变化,中后期“三个纤维性炎”具有诊断意义即:纤维性心包炎,纤维性肝周炎,纤维性腹膜炎”。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纤维性心包炎,次为纤维性气囊炎和纤维性肝周炎。所以在临床剖检中要留心(经常看到)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混浊,不透明等病理变化,以提示该病的存在,不至于误诊或延误。急性败血型的危害性较大,且易形成连锁反应激发多种疾病,前期:庆大霉素+氨卞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对败血症效果较好。就本病造成的损失,觉得卵黄性腹膜炎较大(治疗价值不大)。 补充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说得太好了。这的确是预防肠道大杆最有效也使最好的办法。 改善环境,加强预防,提高管理水平,大肠杆菌不是那么可怕的! :victory: :victory: 在临床上单一的大肠杆菌感染较少,更多的是混感,特别是在肉禽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肠杆菌比较顽固的重要原因。 益生素等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对大肠杆菌等的防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是绿色养殖一种用药方法。 大肠杆菌病是人们容易忽视的疾病,楼主的论述很有道理,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理念值得学习,好贴!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