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鸭副伤寒(沙门氏菌)病
鸭沙门氏菌病,又名鸭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雏鸭感染发病时常出现大批死亡,成年鸭常成为带菌者。病原该病病原为沙门氏菌,系革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大小为0.4~0.6 um x I~3 um。为兼性厌氧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良好生长。引起鸭感染的沙门氏菌血清型比较复杂,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较多见。
流行病学特点
1.易感动物沙门氏菌可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禽类和人类。
2.易感日龄主要是l~3周龄雏鸭发病。成年鸭力;可被感染,但往往不表现临床症状。
3.传染途径该病可通过污染的饲料(尤其是鱼粉、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原料)、饮水等途径直接感染,也可经垫料、用具、鸭场的鼠类等媒介传播。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种鸭被感染后经种蛋垂直传播,或者孵化出雏过程中造成传播。
4.发病率和病死率该病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严重时可高达80%以上。种蛋污染后可引起死胚和孵化率严重下降。
饲养管理差和环境状况不佳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症状雏鸭感染时常表现为精神沉郁、呆立、垂头闭眼、食欲减退、饮水增加,并且常见下痢,肛门粘有粪便。病鸭眼睑常水肿,鼻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有的在病后期出现神经症状,痉挛抽搐突然倒地,头向后仰或间歇痉挛,持续几分钟后死亡。
剖检病变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肝表面色泽不均匀,有时呈灰黄色,肝表面及实质中有细小密集的灰白色坏死点整个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表面可见针头大的灰白色坏死点(见图74)。剪开肠道,可见肠粘膜脱落,形成糠麸样的内容物。少部分雏鸭盲肠肿大,内有干酪样物质形成的栓子,胆囊肿胀,充满胆汁。气囊混浊不透明,肾脏色泽较淡,有尿酸盐沉积。 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综合分析后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2.类症鉴别鸭沙门氏菌病应注意与鸭霍乱、鸭传染性浆膜炎相区别。鸭霍乱一般发生于1月龄以上鸭,且发病与死亡比鸭沙门氏菌病快,心脏和心冠脂肪出血,肠道肿胀、臌气、内充满胶胨样内容物,且有一种特殊的腥臭味等。鸭沙门氏菌病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区别主要是根据鸭沙门氏菌病的特征剖检变化(肝有灰白色坏死灶,盲肠肿大)加以区分。
防制措施
1.预防该病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雏鸭必须与成年鸭分开饲养,以防患病时相互感染。患病母鸭所产的蛋不能留作种用。
(2)加强雏鸭饲养管理,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要避免地面潮湿。鸭合和运动场要定期消毒。
(3)及时收集种蛋并清除表面污物,人孵前进行消毒(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消毒液浸泡)。孵化和出雏用具必须保持清洁,定期消毒。2.防治方案5日龄用氟菌清,连用3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