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群啄癖的行为学分析
摘要:鸡的啄癖是一种常见的、易对生产造成极大危害的异常现象。本文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啄癖产生的本质原因。关键词:鸡 啄癖 动物行为学
http://rs.phpwind.net/E___5454ZHYXPWFG.gif前言
啄癖是鸡相互啄某个部位或者互相攻击伤害的一种癖症,表现为啄肛、啄羽、啄冠、啄趾等。鸡群一旦出现啄癖就很快蔓延全群,严重时患病率可达80%以上,死亡率约50%左右。
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啄癖是一种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动物自身行为特性受到压制,心理受到压抑而产生的异常现象。营养因素(如氨基酸的不平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环境因素(温度、空气质量、光照条件等)以及管理措施(饲养密度、应激等)均可引起啄癖,但都只是诱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人工环境与动物行为习性和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动物福利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应认识到仅充分满足动物的营养生理需要是不够的,还应尽量满足动物行为习性和心理上的需要。
动物的行为是个体与其有机、无机环境维持动态平衡的手段,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动物适应环境主要有三条途径:遗传变异、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其中,行为反应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多而且是最快速的初始应变办法。动物在野生情况下,如非疾病条件下几乎没有异常行为,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行为反常现象屡见不鲜,这就折射出人工环境与动物天性之间的矛盾。
成年动物的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复合起来的,而一个特定物种的行为特点是其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它同器官的形成一样,是由系统发育的惰性与生态压力相互作用决定的。人们不可能象育成新品种一样在十几年之内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因此在不能完全消除啄癖这一行为的情况下,就有必要深入的认识由鸡自身的行为习性和心理需求。
http://rs.phpwind.net/E___5454ZHYXPWFG.gif一.争斗性
鸡具有群序行为,即合群性和争斗性。所谓合群性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指其通过互相联系而形成一个紧密的群体。然而群体内也有生存竞争,需要通过争斗建立群体序位。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动物种内争斗行为具有许多生物学利益,如促使动物个体保持栖息地的均匀分布,合理利用食物资源;保持群体动态的密度平衡,防止过密引起的发病与传播;还能通过雌雄选择的形式保证优生。早在1922年挪威学者(Schjelderupp-Ebbe)就观察到鸡群中存在着一种等级现象,即一只鸡可以啄其它的鸡,他命名为“啄序”(Peck-order)。这说明在一个稳定的群体中,个体间必须通过争斗互相认识并建立起优势序列(Dominance Order)。一旦这种优势序列建立了,以群序为约束,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活动,群体内额外的严重争斗就能减少到最小,在该群体内保持一种平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争斗在某种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鸡争斗序列的确立从1周龄就开始,到12周龄结束,高峰在3~5周龄。公雏啄斗性强,母雏较轻。因此,公鸡较强的争斗性表现在啄冠、啄头、啄尾的发生率高于母鸡,而母鸡啄肛、啄趾、啄羽发生率高于公鸡。
饲养管理方式的不当对加剧这种争斗性有明显的作用。例如,料槽、水槽位不够,容易引起鸡在确立采食序列时的争斗。鸡群组成发生变化时,必须通过啄斗建立新的群序,因此在饲养过程中频繁的并群和调换鸡,由于无法建立地位序列,将加剧啄癖的形成。饲养密度过高,鸡群活动空间受限制,啄癖增加的机率会增大,因此笼养鸡啄癖发生率高于散养鸡,蛋鸡较肉鸡多发。研究表明,一只雏鸡通常能识别同类50只左右,如果超过80只的鸡群,趋向于分成两个鸡群,而且至少可以建立两个独立争斗序列。采食序列是争斗性在优势序列上的具体体现,如鸡舍中偶然掉落一些树叶、或一条(只)昆虫可以引起鸡群争先恐后互相抢啄争食而诱发啄癖。
http://rs.phpwind.net/E___5454ZHYXPWFG.gif二.神经活动类型
动物在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强度、精细程度和稳定性方面或者在对疾病的抵抗力,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以及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常常是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整合运动的个体特点而发生的。根据大脑皮层神经活动以上三方面的个体差别,可以把动物的神经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鸡属于活泼型,它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能力较强、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发展得比较均衡,而且能够较易地和迅速地相互转化。在行为上的表现是:活泼,好动,能对周围发生的微小变化迅速发生反应。
与家畜相比鸡活泼好动,有较高的敏感性。目前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饲料供应充分,采食时间短;活动空间小,缺乏运动;环境稳定,缺乏新鲜感;无沙浴和阳光照射,生活单调,心理压抑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不同反应,破坏鸡体内的生理平衡,造成机体内激素分泌失常。鸡只兴奋性受到压抑,在受到外界应激的情况下攻击行为会突然加强,这往往是导致啄癖的直接原因。
另外,在性成熟阶段,性激素分泌旺盛,第二性征出现,鸡更加表现不安,对环境变化极易敏感,攻击行为增强,易发生啄斗和互伤。
饲养密度过大造成过多的群体接触和相互竞争,导致促肾上腺皮质素的过量分泌,引起过分恐惧、焦虑和神经质,容易诱发啄癖。同时肾上腺皮质可产生具有雄性激素性质的类固醇,从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产生,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此外,光紊乱也可影响鸡的正常新陈代谢,造成鸡生理上不平衡,心理上烦躁不安,易引发啄癖。如鸡舍内光照过强,照射时间过长,会使鸡的神经系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心理上表现烦躁不安而引发啄斗,形成啄癖。鸡舍有垫草、有时垫草缠住鸡趾,其他雏鸡、小鸡以为是小虫,便去啄食,而形成啄趾癖。据报道,在鸡舍内悬挂高粱穗子、青绿饲料、颜色鲜艳的布条、玩具,即人为创造条件使鸡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可有效地减少啄癖。.
http://rs.phpwind.net/E___5454ZHYXPWFG.gif三.嗜红性
鸡在采食时有“为能而食”的本能,而红色给予动物的视觉冲击首先会引起对能量需求的冲动,因此红色对鸡是强烈的刺激和诱惑。鸡冠,换羽时的羽根,肛门部位外露的可视粘膜以及外伤引起的出血对鸡都是强烈的刺激,都可刺激鸡无意识的去啄。鸡从出壳到成年要经过三次换羽。换羽期间,尤其是育雏期换羽时,旧羽脱落,新羽乍露尖角,毛囊供血充足呈鲜红色,皮肤有痒感,脱落和新生的小羽毛可食,极易引起自啄和互啄。
鸡对光色有较强的特异性反应。实践证明,鸡不适应黄色和青色光照。在黄色光和青色光刺激下,鸡极易发生啄癖现象。相反,鸡在红色光、兰色光和绿色光里表现安静,因此,红色、兰色和绿色光照,能预防和治疗鸡的啄癖。采用红光的环境可减少啄癖是因为红光模糊了鸡的视线,减少了羽根红色血管、肛门部位红色粘膜对鸡的刺激,使鸡变的安静,互啄和啄羽癖停止。但究竟需要多少强度的红光才不会引起食欲下降而能制止恶癖还不明了。有研究表明,红光有镇静作用,在夜间或无窗鸡舍内捕鸡时,用红光鸡不能迅速移动,很易捕捉。
http://rs.phpwind.net/E___5454ZHYXPWFG.gif四.摹仿和学习
摹仿和学习是动物的天性。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表明,摹仿学习包括四个步骤:1)观察;2)记忆;3)行动;4)效果。动物先观察某一榜样,对其特征加以辩识;再记忆由观察所得到的行为特征;然后透过记忆表现出以前观察到的行为;行为表现之后,依其效果好坏决定以后发生类似行为的多寡。
摹仿对啄癖这种不良行为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鸡性好奇,善于摹仿学习,尤其当有的鸡表现出新奇行为时,周围鸡争相摹仿,很快啄癖就蔓延开来。鸡只感染疥癣虫、羽虱等外寄生虫,因癣引起的瘙痒使鸡啄食自身羽毛,周围的鸡通过摹仿迅速形成啄羽癖。啄蛋癖的开始有可能是因为摔碰、践踏等原因使鸡蛋破裂,内容物流出,其他鸡看到后好奇而进行啄食,然后逐渐从好奇到主动采食,从而形成啄蛋癖。换羽时,鸡自啄解痒偶尔出血亦可引起群体啄食就是通过摹仿和学习扩散的。
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所谓的“人造病”渐渐的引起人们的注意。“人造病”的产生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人类不仅改变了动物的饲料和环境,而且改变了动物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鸡有自己特殊的生存方式,如群居性、好奇性、从众性、色敏性、争斗性、排外性、异食性等,对蛋鸡来说还有定巢性、喜暗性、隐蔽性和可调教性。这些习性大多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物种进化而形成的,因此要解决不断演变的人为环境与家禽行为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掌握动物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并根据各种动物的行为特点改进我们的饲养管理方法。
http://rs.phpwind.net/E___5454ZHYXPWFG.gif
参考文献:
1. 李世安 应用动物行为学 黑龙江出版社1985
2. 朱景瑞 家畜行为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3. Schjelderupp-Ebbe,T. Zeitschrift fur Psychologie 88:225~252,1922
4. 田兰俊 规模养鸡啄癖的发生及预防 山东畜牧兽医 2002(1):25
5. 章红兵 雉鸡啄癖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山东家禽 2001(1):22~23
6.吉学仁 鸡发生啄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山东家禽 2002(2):36~39
7.黄昌澍. 家畜气候学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8.井文倩 等 鸡的啄癖发生与营养因素 山东家禽 2001(2):10~11
9.高际生 鸡群易发啄癖的自身因素分析 2001,18(14):30
10.Bowlby, C.M.S., 1957, World’s Poult. Sci., 13:214.
11.North,M.O.,1978,Commercial Chinchen Production Manual,2nd ed .,AVI Publ. Co., Connecticu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