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免疫问题的讨论
干油合用:
活苗优点是用量少成本低,形成抗体快,免疫力强;不足是:机体的母源抗体水平,上次残留抗体水平,机体营养健康水平,饲养环境不良因素等,对免疫应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保护期时间短。灭活苗对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保护期时间长。不足是形成抗体速度较慢。用量大成本相对较高。从提高免疫质量角度,采用“干油合用”两种疫苗同时做,达到优势互补,可显著提高免疫质量,临床效果理想。
增效调节:
广义上“能调动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物质”称为免疫调节剂,已知的约有三类:佐剂,中草药类,基因类。这里有两个感兴趣的问题给予讨论:
1 左旋咪唑:1 可以诱生干扰素;2 对机体正常免疫力没有影响,而对免疫力低下有增强功能作用;3 价廉有推广价值。临床信息反馈,抗免疫应激效果显著,但对免疫后的机体抗体水平变化尚不清楚。对使用片剂拌料口服时,其剂量?作用时间?尚不清楚。
2:黄芪多糖是大家常用的一种“非特异性抗病毒”中药制剂,它对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调节提高之功效,其药物机理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如果是这样,在做疫苗前饮水口服2—3天以“唤醒激活”免疫系统,为免疫应答做个铺垫;疫苗后继续使用2—3天以调节提高应答水平。临床信息反馈:整个免疫期间鸡群状态表现平稳,但对抗体水平没有做过对比试验。
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糖蛋白,当它进入其它“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它病毒复制,达到治疗目的。干扰素本身为“抑制性”作用,不是“杀灭”的作用。作用时间“早用”(疾病初期)效果比“晚用”(疾病后期)要明显。临床存在一个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正常菌群:
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是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素,对某些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强大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与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在使用抗生素杀灭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机体部分有益菌,造成体内微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降低机体自身抵抗力,存在“治疗与降低”的矛盾。由此:抗生素临床使用量要足,时间不易太长,更不易滥用;停药后要及时“添加补充”益生素类,恢复机体菌群平衡,虽然这种理解过于抽象性,道理是如此。
母源抗体:
来之母亲的抗体称为母源抗体。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制定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在条件约束情况下(抗体检测),蛋鸡首免日龄一般在7日龄左右,两点疑惑:一是母源抗体水平过低时,可能出现免疫(7日龄)前发病;二是母源抗体过高时,抗原有被中和的可能,使免疫效果不佳;另一个潜在因素:雏鸡机体的免疫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故在管理措施上:进雏前对饲养环境严格消毒,切断传染病源,避免早期感染;干苗滴鼻点眼同时油苗颈部皮下注,避免母源抗体过高的影响;饮水给3—4天的黄芪多糖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
初次免疫,抗体形成速度慢,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并很快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初次免疫应答。在抗体下降期甚至消失后,再次给以同样抗原时,抗体形成快,抗体水平高,维持时间长,这种现象称为---再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两点提示:初免后有必要加强预防性用药;二免的间隔时间要恰当,有检测抗体条件的更好,没有检测条件的经验做法一般为2--4周左右。
四系弱毒苗:
当四系弱毒苗免疫后,机体抗体水平先向下降再向上升,这个时间段约3—5天。假如此时饲养环境中存在着野毒,在“下降危险期”就易感染上疾病。临床鸡群状态还好,一用疫苗反而出现发病,这就是“赶巧”了。有些帖子或讲座常建议,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就饮一次四系弱毒,一是有被“上次残留抗体”中和的可能,二是怕“赶巧”了,故持疑惑态度。 好贴,有用 谢谢。值得收藏。
楼主辛苦了。 好帖 这样的帖子值得顶一下,楼主辛苦了!!!! 顶端 Posted: 2008-11-11 10:24 | [楼 主] 有些帖子或讲座常建议,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就饮一次四系弱毒,一是有被“上次残留抗体”中和的可能,二是怕“赶巧”了,故持疑惑态度。
但是也必须这样做了,两个月的时间,体内抗体水平已经下降很多了,如果此时不加强发生疾病的可能性比你所说的两种会更大.贴子写的不错,支持一下 高人!英雄所见略同!! 支持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