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诊断与防治系统培训(连载2)
二、病禽所在禽群的临床症状观察在了解上述情况后,应对禽群的群体状态进行观察。兽医技术服务人员观察时往往在禽舍的一角或运动场外直接观察,开始时应静静地查看全群的情况,尤其是家禽群的各种异常表现,观察时不要惊扰家禽,必要时可将其中有代表性的病禽挑出,仔细观察。
1. 一般状态的观察
(1)精神状态
健康的家禽精神活泼,听觉灵敏,白天视力敏锐,周围稍有惊扰便伸颈四顾,甚至飞翔跳跃。公禽鸣声响亮,站立有神,翅膀收缩有力,紧贴躯干,行走稳健,食欲良好,神志安详。病禽的一般临床表现有:
精神沉郁:表现为食欲减少或废绝,两眼半闭,缩颈垂翅,尾羽下垂,蹲伏在舍内一角或伏卧在产蛋箱内,体温显著升高。常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等。如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急性禽霍乱、雏鸭肝炎、小鹅瘟、球虫病、维生素E/硒缺乏症等。
精神极度委顿:表现为食欲废绝,缩颈闭目,蹲卧伏地、不愿站立。见于频死期家禽。
精神尚可但蹲伏于地:见于由传染病、营养代谢病或外伤等引起的腿部疾患,如葡萄球菌性关节炎、佝偻病、骨折等。
精神尚可但少数家禽出现旁视:见于由眼型马立克氏病、禽脑脊髓炎;也可见于大肠杆菌性眼炎、葡萄球菌性眼炎等。
炸群:临床上多见于有鼠害、噪音等引起的惊扰。
病禽兴奋、不安、尖叫、两翅剧烈拍打向前奔跑:见于肉鸡猝死综合征、一氧化碳中毒、氟乙酰胺中毒等。
(2)营养程度
健康的禽群整体生长发育基本均匀一致,表现肌肉丰满、皮下脂肪充盈、被毛光泽、躯体圆满而骨骼棱角不突出。病禽则表现为营养不良。
整群家禽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见于饲料营养配合不全或因饲养管理不善引起的营养缺乏症。
整群家禽表现为大小不等,部分家禽营养不良、消瘦:表明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如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结核病、慢性新城疫、慢性禽霍乱、内外寄生虫病等。
(3)运动、行为、姿势
健康家禽活动自如,姿势自然、优美。病禽则出现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劈叉”姿势:见于马立克氏病。
“观星”姿势:见于维生素B1缺乏症。
“趾蜷曲”姿势:见于维生素B2缺乏症。
“企鹅式”站立或行走姿势:见于严重的肉鸡(鸭)腹水综合征、蛋鸡输卵管积水(囊肿)、蛋鸡卵巢腺癌;偶见于家禽卵黄性腹膜炎。
“鸭式”步态:见于前殖吸虫病、球虫病、严重的绦虫病和蛔虫病。
两腿呈“交叉”站立或行走姿势,运动时则跗关节着地:见于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也可见于禽脑脊髓炎、弯曲杆菌性肝炎等。
两腿行走无力,行走间常呈蹲伏姿势:见于佝偻病、成年家禽骨软病、笼养鸡产蛋疲劳综合征、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性关节炎、传染性病毒性关节炎、肌营养不良、骨折、一些先天性遗传因素所致的小腿畸形等。
“角弓反张”姿势:见于雏鸭肝炎、鸭流感、鸭曲霉菌病。
趾骨发生弯曲或扭曲(滑腱症):见于锰缺乏症。
运步摇晃,呈不同程度的“O”型“X”型外观或运动失调:见于雏禽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症、锰缺乏症、胆碱缺乏症、叶酸缺乏症、生物素缺乏症等。
头部震颤、抽搐:见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
扭头曲颈或伴有站立不稳及返转滚动的姿势:见于神经型新城疫、禽流感、严重的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E缺乏症等。
甩头(摇头)、伸颈:见于禽的呼吸困难或饮水中有异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