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鼻炎
引 言
传染性鼻炎(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在早期的文献中,其临诊症状被描述为鸡瘟、接触传染性或传染性卡他、伤风和无并发症鼻炎。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并且主要感染鼻道,所以被命名为传染性鼻炎。其造成的最大损失是由于育成鸡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明显下降(10%~40%)。本病主要限于鸡,没有公共卫生意义。
历 史
早在1920年,Beach 就认为IC是一种独立的临诊病症。由于本病经常被混合感染,特别是被禽痘所掩盖,因此对本病发病因子的鉴定被忽略了一些年。在1932年,De Blieck 分离到病原体,并将其命名为鸡鼻炎嗜血红蛋白杆菌(Bacillus hemoglobinophilus coryzae gallinarum ).
发生和分布
传染性鼻炎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是一种具有经济意义的疾病。在美国,本病主流行于加利福尼亚和东南部各州。
病原学
分类
基于在30年代进行的研究,由于IC病原生长需要X-(血红素晶)和V-(烟酰胺腺嘌啉二核苷酸)因子,所以被划为鸡嗜血杆菌(H.gallinarum )然而,到1962年,Page 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所有IC病例的分离株生长只需要V-因子。于是提议将只需要V-因子的细菌命名为一个新种—副鸡嗜血杆菌,并被广泛接受。鸡嗜血杆菌和副鸡嗜血杆菌的其他生长特性和致病潜能是一致的。这些研究加上1962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所有分离株在生长需要X——因子方面的突然改变,使得一些研究者们对早期研究人员把他们的分离株划为鸡嗜血杆菌所使用试验的有效性提出疑问。而且,已有人提出早期将IC病原描述为X-和V-因子依赖菌是不正确的。
最近,南非已从患鼻炎的鸡中分离到不依赖V-因子的副鸡嗜血杆菌。因此,正如Kilanh 和Biberstein 提出的那样,严格按照在体外生长因子需要进行嗜血菌的分类可能会出现误导。
形态及染色
副鸡嗜血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运动性杆菌。24h培养物表现为长1~3 um、宽0.4~0.8 um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并有形成链状的趋向。强毒株可带有荚膜。该菌于48~60 h内发生退化,出现碎片和不规则的形态。此时将其移植到新鲜培养基将再次形成典型的杆状形态。杆菌可出现单个、成双或短链的形状。
生长需要
还原型BAD(NADH)(1.56~25ug/mL培养基)或氧化型(20~100 ug /mL)对副鸡嗜血杆菌的大部份分离株的体外生长是必需的。所提到的南非的NAD非依赖分离株是一个例外。氯化钠(NaC l)(1.0%~1.5%)对该菌生长是必需的。 一些菌株需要鸡血清(1%),而其他菌株添加后只表现促进生长。脑心浸出物、胰蛋白琼脂和鸡肉浸液作为基础培养基需要添加补充成分。在特殊的研究中,为了使细菌的浓密生长,需要更为复杂的培养基。不同培养基的PH变化范围在6.9~7.6。一些能分泌V-因子的细菌可支持副鸡嗜血杆菌的生长。
确定禽源嗜血杆菌的生长因子需要并不简单。用于该止的的商品生长因子片可能得出一种不真实的结果,所测出的X-和V-因子都需要的分离株比实际的要高。对商品的品牌和所使用的培养基应当仔细检查其是否适合。条件好的实验室,对于X-因子检测建议进行吡咯碱试验;也可考虑使用纯化的血红素晶和NAD作为添加物添加到不同的完全培养基内。
该菌一般于5%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但二氧化碳并非必需,因为该菌可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生长。生长的最低和最高温度分别为25℃和45℃,最适温度范围是34~42℃。通常培养于37-38℃。
菌落形态
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可形成直径0.3mm 细小的露滴样菌落。在斜射光线下,可观察到黏液型(光滑型)虹光和粗糙型无虹光以及其他中间型的菌落形态。
生化特性
禽嗜血菌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发酵葡萄糖但不产气。有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不产生吲哚、不水解尿素或不液化明胶。有关禽嗜血菌的碳水化合物发酵模式较为混乱。大部分可能是由于使用不同的基础培养基所造成的。假阴性结果主要与生长不良有关,这也可能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近期的研究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一种由1%(w/v)NaCl, 25ug /mL nadh ,1%(v/v )鸡血清和1%(w/v )碳水化合物的酚红肉汤组成的培养基。对于常规的鉴定,使用上述酚红肉汤及高密度接种对确定碳水化合物发酵模式是一种最适合的方法。对于大规模研究,一种重复平板接种技术可能更适合。
在鸡中可发现一些表面上与副鸡嗜血杆菌相似的细菌。特别是曾一度被称为鸡嗜血杆菌的细菌在鸡中最常见,并且被看做是非致病性的。在DBA杂交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鸡嗜血杆菌最少由三个DBA 同源群组成,命名为禽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vium )、沃尔安的巴氏杆菌(P.volantium )和A种巴氏杆菌(pasteurella species A )。然而,仅依靠其表型特征并不能将所有禽嗜血杆菌的分离株划归到这三个新的群中。表8.1列出的这些特点可以对禽嗜血杆菌进行充分鉴定。副鸡嗜血杆菌不能发酵半乳糖和海藻糖,并且没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将其与其他禽嗜血杆菌清楚地分开。表中所列特性对于从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德车、日本、和美国获得的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株具有代表性。区分BAD依赖副鸡嗜血杆菌与NAD非依赖副鸡嗜血杆菌的主要特性是,后者无ß-半乳糖苷酶活性并且不发酵麦芽糖。
表8.1 禽嗜血菌的区别试验
特性 副鸡嗜血杆菌 鸡嗜血杆菌 禽巴氏杆菌 沃尔安的巴氏杆菌 A种巴氏杆菌
色素
过氧化氢酶
空气中生长
ONPG
产酸
阿拉伯糖
半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山梨醇
蔗糖
海藻糖 -
-
-
+
-
-
+
+
V
V
- 黄色
+
+
V
V
+
V
V
V
+
+ -
+
+
-
-
+
-
-
-
+
+ 黄色U
+
+
+
-
+
+
+
V
+
+ -
+
+
V
+
+
V
V
-
+
+
U=通常;V=不定;+=阳性;- =阴性。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脆弱的细菌,在宿主体外很快失活。悬浮在自来水中的感染性渗出物在常温下4h 即失活;当悬浮于盐水中时,于22℃感染性最低可保持24h,渗出物或组织的感染性在37℃可保持24h ,有时可达48h ;在4℃,渗出物可保持感染性数天。温度在45-55℃时,嗜血菌于-10min内死亡。感染性胚液用0.25%的福尔马林于6℃处理,在24h内灭活;但在同样条件下用1:10000的硫柳汞处理时,细菌可存活数天。
本菌可通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每周传代的方法保存。保存于烛罐中的幼龄培养物在4℃可存活2周。可用单个菌落或肉汤培养物通过卵黄囊接种6-7日龄鸡胚;24-48h 死亡的鸡胚卵黄含有大量细菌,可将其在-20至-70℃冰冻或冻干。
抗原结构
Page 使用平板凝集试验将分离到的副鸡嗜血杆菌分为A、B和C三个血清型。虽然今天仍可得到Page 的A型0083株和B型0222株,但所有的C型菌株都在60年代中期丢失。Matsumoto 和Yamamoto 所分离的Modesto株后来由 Rimler 等分类为一个C血清型。
根据Page 的凝集试验分型方案,德国分离的分离株为A和B血清型,西班牙的为A、B和C型,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尼西亚的被子分为A和C型,马来西来的被分为A血清型。
也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对Page 分型方案进行分类的分离株进行分型。使用该方法,从中国分离的分离株被分为A血清型,阿根廷和巴西的分离株被分为A、B和C血清型。
第三种办法是通过使用由日本科研人员开发的一系列单克隆抗体将副鸡嗜血杆菌分离株划分为Page 血清型。该方法的不足是没有B血清型特异单克隆抗体,一些从南美分离的Page 血清型A菌株未能与血清型A单克隆抗体反应,并且这些抗体没有商品供应。
曾经提出Page 血清型B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血清型,更可能是由丧失了型特异性抗原的血清型A或C的变种所组成。但最近的研究表明Page 血清型B是一个真正的血清型。
日本学者Kato和 Tsubahara 将副鸡嗜血杆菌分为I、Ⅱ和Ⅲ三个血清型;但以后的研究认为,血清型Ⅱ和Ⅲ是血清型I的变种。Sawata 等扩展了Kato和 Tsubahara 的研究,并区分为1和2两个血清型。血清型1的代表株是来自Kato subahara 的221株,新的血清型—血清型2的代表株是H-18。后来证实血清型1和2与Page 的血清型A和C相同。
Page 方案的重要性在于许多研究表明Page血清型和免疫型特异性之间有相关性。一种血清型制备的菌苗免疫鸡只能对同源强毒的攻击提供保护。近期研究显示Page 血清型B之间只有部分的交叉保护。
Kume 等通过使用硫氰酸钾处理并经超声裂解的菌体细胞,兔高免血清和用戊二醛固定的鸡红细胞进行HI试验是出另一种血清学分类方法。该方法将Page 的血清型A、C和B三个血清型增加为Ⅰ、Ⅱ、和Ⅲ3个血清群,并在此3个血清群中发现了7个血清型(HA-1到HA-7):I和Ⅱ各有3个,Ⅲ有1个。有趣的发现是,菌株的血清型似乎与其地理来源是一致的。许多用Page 的凝集试验方案不能分型的分离株,使用Kume的方案则很容易地进行分型,在澳大利亚已发现第8和第9个血清型。Kume 方案的命名法最近已被改变,以使之为进一步进行血清型分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改变了的命名法将Ⅰ、Ⅱ和Ⅲ3个血清群重新命名为A、C和B,以强调Kume 血清群A、B和C与Page 血清型A、B和C相符。在每一个血清群中,血清型按数安顺序排列,以使新的血清型可以按数字顺序添加。这样,现在发现的九种血清型为A-1、A-2、A-3、A-4、B-1、C-1、C-2、C-3和C-4。由于操作的技术要求,Kume 方案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因为Kume 血清群与Page血清型相符,所以有理由认为 Kume 血清群之间不会出现交保护。目前还没有对Kume 血清群间的交叉保护进行坦步研究。按照Kume方案通过对过去发表的文献重新检查,加上最近的一些试验,已经证实 Kume 血清型C-1和C-2间可交叉保护,Kume 血清型C-2和C-4间可交叉保护。
已报道了使用琼脂凝胶沉淀(AGP)试验检测热稳定抗原决定簇的另外一种血清分型方案。用此方案可识别出6种血清型,但与免疫型无关,并且该方案未被广泛使用。
有人报道,一种血清杀菌试验能够将分离株分类为Kume 血清群A和C(与Page血清型A 和C相附。
菌株分类
传统上应用血清分型对副鸡嗜血杆菌分离株进行种以下分型(见抗原结构),查以便用碳水化合物发酵模式和对抗生素的抵抗模式进行分型,但只能分出很少的亚型。可溶性全细胞蛋白和外膜蛋白都只存在两条主要带型,这些技术还没有用于分型。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的DNA指纹技术已证实是一种合适的分型技术,不论在体内还是体外都表现稳定。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也证明是有用的,也证实了最近从南非分离的NAD非依赖副鸡嗜血杆菌是自然克。一组单克隆抗体已经用于区分副鸡嗜血杆菌的血清型A和B疫苗株和野毒。同样使用这组抗体将不需要NAD的副鸡嗜血杆菌分离株分为血清型A。
致病性
副鸡嗜血杆菌的致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集中在HA抗原.通过缺少HA活性的变异株证明,无论Page 血清型A还是C,HA抗原在细菌定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荚膜也与细菌定植有关,并且认为是引起IC相关病变的主要因素110,119。副鸡嗜血杆菌的荚膜可以保护细菌抵抗正常鸡血清的杀细菌活性。也有人提出带有荚膜的细菌在体内增殖期间所释放的毒素与临诊病症有关。
副鸡嗜血杆菌可以从鸡和火鸡转铁蛋白中获得铁,表明铁分离可能并不是宿主一种适当的抵抗机制。相反,三株鸡嗜血杆菌尽管有相同的受体蛋白,却不能从这转铁蛋白中获得铁。
从副鸡嗜血杆菌粗提的多糖对鸡有毒性,并可能与使用菌苗后的中毒症状有关。还不知道此成分在该病的自然发生方面有何作用。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自然和实验宿主
鸡是副鸡嗜血杆菌的自然宿主,任何年龄的鸡都易感,但幼鸡一般不太严重。成年鸡潜伏期缩短,病程延长。
Yamamoto 对其他禽类感染副鸡嗜血杆菌引起IC的报道进行了综述。对这些报告的解释应当小心。因为在鸡以外的其他禽已有很多嗜血菌报道,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副鸡嗜血杆菌。只有那些有详细细菌学的研究才能看做是副鸡嗜血杆菌感染。火鸡、鸽子、麻雀、鸭子、乌鸦、家兔、豚鼠和小鼠对人工感染的抵抗力。
传播、带菌者和媒介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慢性和表面健康的带菌鸡是感染的主要宿主。最近使用分子指纹技术已证明了带菌鸡在IC传播中的作用。传染性鼻炎在秋季和冬季最常,这种季节性分布可能与饲养管理是一种巧合(如存在IC的鸡场引进易感的后备鸡)。在不同日龄鸡群混养的鸡场,鸡从育雏舍移到感染鸡群附近的育成舍时,通常1~6周后交会发生该病向相继年龄群的传播。传染性鼻炎不经蛋传播。
麻雀不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流行病学研究认为病菌可能通过空气传到另一个独立的鸡场。
潜伏期
传染性鼻炎的一个特征是潜伏期短,接种培养物或分泌物后24~48h 内即可发病,不过,接种分泌物后致病作用更为一致。易感染鸡与感染鸡接触后24~72h 内出现该病的症状。
本病的病程随接种方式和细菌毒力不同而不同。早期研究表明,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连续传代会迅速失去毒;因此,用培养物诱发的鼻炎的病程(6~14天)较用感染鸡鼻窦分泌物诱发的病程(50天以上)短很多。实验室毒力致弱的培养物经过在鸡上快速连续传代后毒力提高,达到类似于分泌物诱发疾病的水平。但由于这些研究是在发现鸡败血支原体前进行的,分泌物诱导疾病的病程延长也可能是由此或与其他因子共同感染造成的。已经证明,用副鸡嗜血杆菌和鸡败血支原体混合感染SPF鸡引起的鼻炎的潜伏期很短(2天),而病程较长(36天以上)。当无并发感染时,IC病程通常在2~3周内。
症状
最明显的症状是鼻道和鼻窦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分泌物流出、面部水肿和结膜炎(图8.1)。肉垂可出现明显肿胀,特别是公鸡。下呼吸道感染的鸡可听到罗间音。
******************图8.1*****************
图8.1 传染性鼻炎人工感染病例
A、 成年公鸡鼻炎和面部水肿;B、成年母鸡出现结膜炎、鼻分泌物,并张口呼吸。
一种已报道了肉鸡与副鸡嗜血杆菌有关的肿头症状(类肿头综合征),在肉鸡群中已有报道,其病原没有肺病毒,但有或无其他细菌,如滑液支原体和鸡败血支原体。而关节炎和败血症在肉鸡群和产蛋鸡群已分别有报道,有引发该病症的其他病原体存在。
鸡可出现腹泻,饲料和水的消耗通常下降。育成鸡群淘汰鸡增加,产蛋鸡群产蛋率下降(10%~40%)。当出现慢性病变并伴发其他细菌感染时,鸡群中可闻到恶臭的气味。
发病率和死亡率
细菌的毒力影响本病的病程。Delaplane 等所描述,产毒素高的毒株可引起高死亡率,不过IC通常以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为特征。年龄和品种的不同可影响临诊表现。禽舍条件不良、寄生虫和营养不良等并发因素也可增加该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伴发其他疾病时,如禽痘、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和巴氏杆菌病,病情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并且死亡率增加。
大体病变
副鸡嗜血杆菌可引起鼻道和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经常出现卡他性结膜炎和面部及肉垂的皮下水肿。很少出现典型的肺炎和气囊炎;但最近有关肉鸡发病报道指出,尽管没有任何其他的病毒或细菌病原体存在,气囊炎淘汰率高达69.8%(图8.2) 。
***************图8.2******************
图8.2 传染性鼻炎野外感染病例
出现干酪样脓性气囊病变。
病理组织学
Fujiwara 和Konno 对鸡经鼻腔接种后12h 到3个月的病理组织学反应进行了研究。鼻腔、眶下窦和气管的主要变化包括黏膜和腺上皮脱落、崩解和增生,黏膜固有层水肿和充血并伴有异染细胞浸润。病变最早在20h 左右出现,7~10天时最为严重,然后在14~21天内出现修复。下呼吸道受侵害的鸡,可观察到急性卡他性支气管炎,并在第二天第三级支气管的管腔内充满异嗜白细胞和细胞碎片;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肿胀并增生。气囊的卡他性炎症以细胞的肿胀和增生为特征,并伴有大量的异嗜白细胞的浸润。另外,在鼻腔黏膜固有层可见显著的肥大细胞的浸润。肥大细胞、异嗜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产物与严重的血管变化和细胞损伤有关,并导致引发鼻炎。在肉鸡和产蛋鸡中也报道过一种慢性禽霍乱相似的弥散性脓性纤维蛋白性蜂窝织炎。
免疫力
感染康复鸡对再次感染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在育成期感染过IC的小母鸡一般可保护其以后的产蛋不下降。首次经窦内感染的鸡在2周可以产生对两年次感染的抵抗力。
实验感染鸡可产生血清型(Page 方案)交叉保护。相反,如前面已经讨论,菌苗只产生血清型特异性免疫。这说明交叉保护抗原只在体内表达,而它在体外却不表达或表达水平很低。
副鸡嗜血杆菌的保护性抗原还没有确定。已提出副鸡嗜血杆菌的荚膜包含保护性抗原。对于Page 血清型A和C株,都发现一种多糖粗提物可提供血清型特异性保护。
对于HA抗原作为保护性抗原的作用已引起很多人关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注意到Page血清型A细菌免疫鸡的HI效价与保护力和鼻腔对攻毒菌的清除密切相关。从 Page血清型A细菌和中纯化的HA抗原已被证实具有保护性。 Takagi 和他的同事已证实一种对Page 血清型A的HA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提供被动保护,并且用该抗体纯化的HA抗原也具有保护性。
就现有研究来看,有大量证据证明副鸡嗜血杆菌的保护性抗原位于表面。相关的抗原为Page 分型中检测到的抗原、HA抗原和细胞含有的一些成分或多糖成分。其他的抗原(外膜蛋白、多糖、脂多糖)都有可能包括在内。
诊断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已经开发了多种可支持副鸡嗜血杆菌生长的培养基。尽管副鸡嗜血杆菌被看作是一种营养需求复杂的细菌,但分离并不困难,只需要简单的培养基和操作程序。应从2~3只处于急性发病阶段的病鸡中采取(1~7天的潜伏期)样品。烧烙拉于眼下的皮肤并用无菌剪刀剪开窦腔,将无菌棉拭子伸入窦腔深部,这里的细菌往往很纯净。也可用无菌拭子采取气管和气囊分泌物。将拭子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划线,然后再用葡萄球菌与之交叉划线,并将其置于有螺丝口的蜡烛罐中于37℃培养,让罐中的蜡烛自行熄灭。由于不是所有菌株都可产生V-因子,因此,对作为“饲养菌”的表皮葡萄球菌或猪葡萄球菌应当事先进行检验。
***************图8.3**************
图8.3传染性鼻炎卫星现象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靠近葡萄球菌培养物(宽线)生长的副鸡嗜血杆菌的小露滴样菌落。
根据疾病传播迅速,主要表现为鼻炎,结合分离到的细菌呈卫星生长(图8.3)并且过氧化氢酶阴性等可以诊断为IC。条件好的实验室应如前所述进行更为全面的生化鉴定。怀疑是NAD非依赖性副鸡嗜血杆菌时,有必要进行进一步鉴定。一种副鸡嗜血杆菌特异性DNA探针已被报道,并可能在实验室推广使用。副鸡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型对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预防很重要(见抗原结构)。
另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是将窦内分泌物或培养物经窦内接种2~3只分离鸡,若在24~48h 产生鼻炎即可作出诊断;但是,如果接种物只有很少细菌,其潜伏期可延长至1周,正如某些持续时间较长的病例那样。
血清学
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包括平板或试管凝集、AGP和HI。
由于三个血清型有共同抗原,所以,用一种血清型制备的凝集抗原可用于所有三个血清型的抗体检测。在感染后7~14天可检测到凝集素,并可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该试验可用于检查鸡群过去是否感染以及评价菌苗免疫反庆。
对于某些抗原制剂出现的自凝和非特异凝集,有时可通过用胰酶和透明质酸酶处理菌体细胞消除。另有人发现胰酶可破坏功能性抗原决定簇群。
将多糖抗原吸附到乳胶微粒表面建立了一种血清型特异性凝集试验,,该试验似乎可以检测近近期感染(3周)。
AGP试验可检出感染或免疫2周后的抗体,并至少持续11周。
检测血清型A菌株HI抗体的试验使用全菌细菌和新鲜鸡红细胞。尽管血清型A的其他菌株也凝集红细胞,但最常用作抗原的是Kato 氏的221株。诸如基础培养基的类型、使用鸡血清的浓度以及培养时间长短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HA抗原的产量和质量。鸡红细胞的表型也可影响HA抗原的反应性。也可以使用经戊二醛固定的红细胞。用胰酶和透明质酸酶处理221株细菌细胞可增强其HA活性。透明质酸酶处理可去除透明质酸荚膜,并可将一些无血凝性的菌株变为有血凝性。HI试验检出感染鸡或免疫鸡的抗体不如凝集试验或AGP那样早。该试验可检出与保护性免疫有密切关系的血清型特异性抗体。
使用硫氰酸钾处理、超声裂解的菌体细胞和戊二醛固定的红细胞可以使用血清型C菌株凝集红细胞,根据这一发现建立了一种检测针对血清型特异性HA抗原抗体的试验。尽管有一些不同意见,但该试验已用于血清型C菌苗保护效力的评价。为了消除非特异性凝集素,两种HI试验都必要事先用红细胞对血清进行处理。关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研究工作已有报道。
鉴别诊断
传染性鼻炎必须与慢性呼吸道病、慢性禽霍乱、禽痘、肿头综合征和维生素A缺乏症等具有相似临诊症状的疾病相区别。由于副鸡嗜血杆菌感染经常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发生,应当考虑有其他细菌或病毒与IC并发的可能性,特别是死亡率高和病程延长时(见致病性、发病率和死亡率)。
治疗
各种磺胺药物和抗菌素生素对减轻本病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用。应当注意细菌产生抗药性。治疗中断后经常复发,并且不能消除带菌状态。红霉素和土霉素是两种最常的抗生素。
联合用药对IC治疗有效,包括磺胺氯吡嗪—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氯吡嗪—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磺胺二甲氧嘧啶—三氧苄二氨嘧啶以及磺胺间甲氧嘧啶—2,4-二氨基-5-嘧啶。不少新的抗生素要用于治疗IC。对多种抗生素有抗药性的副鸡嗜血杆菌不携带质粒。
预防和控制
管理措施
因为康复的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所以不提倡从不明来源的地方购买种公鸡和开产鸡的习惯做法。
除非知道鸡群来源于无IC鸡场,否则只应购买1日龄鸡作为后备鸡。预防和控制本病的理想措施是远离老鸡群进行隔离饲养。要从鸡场中消除病原,必须首先清除感染鸡或康复鸡,因为在这种鸡群中有传染的贮存宿主。对禽舍和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后,在重新饲养清洁鸡之前,禽舍应空闲2~3周。
免疫接种
有许多商品IC菌苗。最近对影响菌苗效力各种因素的文献已有综述。在此仅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尽管已用鸡胚、肉汤或细胞培养制造了疫苗,但目前大多数商品是用肉汤培养物制造的。最少必须含有108CFUml才有效。以下部分仅对用肉汤生产菌苗的文献进行综述。
至于不同灭活剂对菌苗效力的影响各种文献有不同看法。已证明硫柳汞和福尔马林有效。有三项研究直接对福尔马林和硫柳汞进行了比较,福尔马林可降低菌苗的效力,尽管证实这种影响是佐剂特异性的。与硫柳汞比较,有两项研究发现使用福尔马林导致氢氧化铝苗的效力下降,但在第三项研究中没有这种影响。与此类似,和硫柳汞比较,福尔马林对含有铬明矾作为佐剂的疫苗,以及对矿物油基质的疫苗的效力也有影响。这些研究认为,尽管含有福尔马林作为灭活剂的疫苗可以提供保护,但类似的含有硫柳汞的疫苗可能更为有效。
已证明不少佐剂对IC菌苗有效,特别是氢氧化铝胶和矿物油。矿物油不如氢氧化铝胶可可能是由于配方问题造成的,而不是作为佐剂的矿物油本身的不足。任何含有佐剂的菌苗,特别是矿物油,在注射部位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这些产品时要加以注意。
通常在10~20周龄之间接种苗,在预计本病自然暴发前2~3周注苗可产生最佳免疫效果。对产蛋鸡在20周龄前间隔4周2次注射的结果优于一次注射。育成鸡接种菌苗可减少由于呼吸道合并感染造成的损失。皮下和肌肉注射两种途径都有效,经腿部肌肉注射提供的保护较经胸部注射好,经鼻腔接种无效。IC菌苗经口免疫有效,但这种途径所需菌数多达非肠道途径的100倍。已经证明接种后的有效免疫期约9个月。
由于灭活IC菌苗只提供针对疫苗中含有Page 血清型的保护,因此菌苗中关键要含有目标鸡群中存在的血清型。Page 血清型B已证实是一种真正存在的具有完全致病性的血清型,并且发生很广(见抗原结构),这就是说,在存在血清型B的地区使用的灭活菌苗必须含有这一血清型。然而,由于血清型B的不同菌株间只能提供部分交叉保护,因此在血清型B流行的地区可能有必要制备自家疫苗。
鉴于副鸡嗜血杆菌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为获得免疫原性最好的菌苗,应谨慎地筛选适宜的菌种、培养基和培养期。
已报道了含有灭活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和副鸡嗜血杆菌的混合疫苗。据报道副鸡嗜血杆菌—败血支原体联苗可保护免疫鸡不发生一过性和慢性鼻嗜血杆菌的抗体应答受到抑制。
在流行地区预防IC的另一途径是有意地暴露感染,常用的方法是在15~18周龄时对鸡进行免疫,然后在20周龄时使鸡接触强毒。应使用自家菌或已知特征的分离菌。在此期间鸡群应避免接种活病毒疫苗。对个别有严重症状的鸡可用抗菌素进行治疗。有控制的暴露感染应在兽医的监督下进行。
如果有致弱的副鸡嗜血杆菌菌株的话,可以制备活疫苗,对有控制的暴露感染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有关免疫用的副鸡嗜血杆菌致弱菌的前期工作已有报道。一项关于血清型A的可表达HA活性并诱导鸡产生保护性免疫的重组疫苗的研究也很的前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