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我 发表于 2008-9-27 17:14:58

大肠杆菌病

   
发生和分布

         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寄生于动物(包括人)的肠道并可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临订发病的病例多见于鸡\火鸡和鸭.
         大肠杆菌是禽类肠道的常在菌,其密度为106个/g .在幼禽,没有建立正常菌群的禽类及肠道后半段的数量要更高一些.该菌在饮用水中的存在常被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正常鸡内有10%~15%的大肠杆菌是潜在的致病性血清型,肠道内分离的菌株与同一禽体心包囊内的血清型不一定相同.致病性大肠杆菌常通过蛋传播,造成雏鸡大量死亡,它在新孵出雏鸡消化道中的出现率要比孵出这些雏鸡的鸡蛋高,这说明大肠杆菌在孵化后迅速传播.种蛋感染的最重要来源是其表面被粪便污染,然后细菌穿过蛋壳和壳膜侵入.垫料和烘中可发现大肠杆菌.禽舍中的灰尘大肠杆菌含量可达105~106个/g,这些菌可长期存活,尤其在干燥条件下。用水将灰尘打湿后,7天内可使菌量减少84%~97%。饲料也常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但常在饲料加热制颗粒过程中被杀死。啮齿动物的粪便中也常含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的进水也可将致病性血清型引入禽群。

病原学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染色均一、不形成芽胞的杆菌。通常有2~3um ×0.6um 大小,其大小和形态有一定差异。许多菌株可运动,菌体周身有鞭毛。在一项研究中发现,607株中的57%的菌是可运动的。

生长需要

      在18~44℃或更低的温度下,大肠杆菌可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生长。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 后,其菌落低而隆凸,无色光滑,直径为1~3mm ,边缘整齐,有颗粒样结构。在肉汤中生长良好,呈浑浊生长。

生化特性

      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甘油、鼠李糖、山梨醇和阿拉伯糖,产酸产气。但不分解糊精、淀粉或肌醇。少数菌株不发酵或缓慢发酵乳糖。对侧金盏花醇、蔗糖、水杨甙、棉子糖和卫矛醇的发酵不定。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在Kligler 氏铁培养基上不产生H2S,有氰化钾时不生长,不水解尿素,不液化明胶,不在枸椽酸盐培养上生长。从禽类分离获得的大肠杆菌与其他来源的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都相似。

抗原结构

      据分型方案,可将大肠杆菌分为各种不同的血清型。有关此菌的抗原结构及与其他细菌的抗原关系已有报道。目前有173个O抗原,74个K抗原,53个H抗原和17个F抗原。粗糙型菌自凝,无法定型。
      O抗原(菌体抗原)   O抗原是光滑型细菌溶解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其化学组成是多糖-磷脂复合物,并含耐煮沸的蛋白质。O抗血清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已介绍过。将抗原、抗体混合物置50℃,培育24h ,该血清可以高效价地(通常>1:2560)凝集抗原.
      K抗原(荚膜抗原)   K抗原是含有2%还原糖的聚合酸.这种抗原与细菌的毒力有关,存在于细菌表面,能干扰O凝集反应,可被100℃加热1h破坏,某些菌株则需121℃加热2.5h 。根据K抗原的热急定性,可将其分为:、A及B三种。抗血清的制备可通过用活菌给家兔静脉注射而获得。用试管凝集反应试验测定抗体效价时,可将抗原抗体混合物在37℃下作和2h ,然后置于4℃过夜,抗血清的效价较低,(1:100~1:400)。大多数抗原鉴定,可将血清作适当稀释进行玻片凝集试验。
      H抗原(鞭毛抗原)    H抗原在大肠杆菌分离株的鉴定中不常用,与细菌致病力无相关性。H抗原由蛋白质组成,加热至100℃即可被破坏,37℃作用2h 后可判定试管凝集反应的结果。
F抗原(菌毛抗原)菌毛抗原与细菌对细胞的粘附作用有关。根据F抗原对细胞的凝集作用能否被甘露糖阻抑,可将F抗原划分为甘路糖敏感型和甘露糖耐受型.哺乳动物的F抗原常与大肠杆菌的毒力有关,但在禽病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
血清型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已开展了与禽病相关的大肠杆菌血清型的调查工作,最常见的血清型为O1,O2,O35及O78.另有许多血清型不太常见,还有一些菌株属于未分型的血清型.
其他特性除依据血清型分型外,大肠杆菌还可依其对抗生素耐药性,产毒素性,粘附性(包括菌毛),对细胞粘附性,血凝反应,溶原性(噬菌体分型)及质粒等进行分型鉴定.DNA探针及多聚酶链式反应已用于检测细菌毒力的基因构成.多位点酶电泳可鉴定出特异的基因型,结果证明不同地区鸡和火鸡的不同类型的大肠杆菌病是由少数几种克隆型所引起.在同一克隆系中,菌株的毒力差异很小,但在不同的克隆系中,毒力变化则很大.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154个大肠杆菌血清型中,74种(48%)通过尿囊接种可致死13日龄鸡胚或通过气囊接种可引起3周龄雏鸡心包炎及死亡.如果采用其他接种途径,另外一些血清型的菌株也可能具有致病力.

细菌毒力因子

从病禽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许多可能性毒力因子已被鉴定(表4.1).除引起鸡胚或雏鸡死亡以外,单个毒力因子不能区分致病性菌株与非致病性菌株.由K1荚膜抗原介导的对补体的抵抗(血清抗性)可能与大多数菌株的毒力有关.致病性菌株在肠存在的时间与数量都要比非致病性菌株多,这可能与正常肠道大肠杆菌所产生的大肠杆菌素有关.

表4.1与禽大肠杆菌毒力有关的因子

因子    参考文献
遗传相关的克隆系
某些O血清型(O1,O2,O35,O78
k1和K80荚膜抗原
发酵侧金盏糖醇
抗生素耐药性
刚果红染料结合能力
大质粒存在
产生大肠杆菌素(Col V除外)
有载铁体(aerobactin)
菌毛
运动性
外膜蛋白(twaT, iss )
光滑型脂多糖(内毒素)
细胞粘附(禽细胞)
补体抵抗力
抗吞噬或杀灭作用
细胞毒素
侵入细胞及组织能力
在组织及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能力    (89)
(15,47,78)
(12,20)
(74)
(14,91)
(9,81)
(85,90,91)
(85,95)
(12,52,85,90,91)
(19,13,41,91,97)
(91)
(67)
(93)
(12,97)
(65,66,85,91,93)
(5)
(1,26)
(85)
(5,20
       *没有某个因子可以鉴定所有的毒株,大多数因子与已知的毒力相关性有冲突。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生化特性及药物敏感性方面相似,溶血素,耐热毒素,代高血压活性,运动性,R质粒及噬菌体耐受性第一般与细菌毒力无关。

宿主敏感因素

      与细菌毒力因子相比,宿主的敏感因子可能是导致大肠杆菌病发生的重要环节[表4.2]。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禽类具有完整的防御系统,足以抵抗大肠杆菌甚至致病性菌株的自然感染。当皮肤或黏膜的防御屏障破坏时,就很容易被感染,如没有愈合好的脐带,伤口,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感染所造成的黏膜损伤以及缺乏正常的菌九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到损害(如病毒感染、毒素、营养缺乏),免疫抑制(如病毒感染、毒素)过度暴露于不良环境(如环境污染、通风或过多)、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火鸡感染出血性肠炎及暴露于氨环境中都可以促发大肠杆菌病。关于传染性支气管炎及大肠杆菌的交叉感染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且作为鉴定二种病原毒力及衡量免疫程序是否有效的指标。
      据报道,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这可能是因为免疫系统与细菌接触后产生免疫力或增强机体防御机制并使其处于预备状态。另据报道,刺激呼吸系统使用之产生温和的非特异性的炎性反应可增强对大肠杆菌的抗感染能力。个体存活需要依赖饲料来提高机体抗菌能力。由于大多数大肠杆菌病多继发于其他某种或多种因素,所以必须确定促发因素才能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鸡胚和雏鸡的早期死亡

      正常母鸡所产蛋内有0.5%~6%含有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母鸡所产蛋中大肠杆菌含菌量可高达26%。从死胚分离到的245个菌株中,有43个菌株有致病力。若污染此菌时,正常卵黄囊内容物从黄绿色黏稠状变为干酪样或黄棕色的水样物[彩图4.1A],偶尔也可从外观正常的卵黄中分离到此菌。在患有蔫雏病(Mushy Chick Disease)的雏鸡中,70%的卵黄囊中含有大肠杆菌,其特征是水肿和卵黄感染。其他常能分离到的细菌包括变形杆菌、芽胞杆菌和肠球菌。

表4.2   影响禽类对大肠埃希氏菌敏感性的因素

增加敏感性    降低敏感性
病毒
    腺病毒
    禽传性贫血病毒
    出血性肠炎病毒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流感病毒
    新城疫病毒
    呼肠孤病毒
    火鸡鼻气管炎病毒
细菌
    禽波氏杆菌
    鹦鹉衣原体(?)
    产气荚膜梭状杆菌(?)
鸡败血支原体
火鸡支原体
    滑液囊支原体
寄生虫
    鸡蛔虫(幼虫)
    十二指肠艾美尔球虫
    嫩艾美尔球虫
    贝氏隐孢子虫
    火鸡组织滴虫
毒素
    氨
    环磷酰胺
    铁—非肠道
    霉菌毒素(?)
生理
    年龄—幼
    低蛋白饲料
    应激—轻度或严重
    性别—雄
环境因素
    水源污染
    干燥、灰尘
    限饲/限水
    通风不良
    过度拥挤
    垫料不良
    温度过高或过低    免疫力
    被动
    主动
    免疫刺激剂(?)
    促发吞噬细胞
生理
    遗传
    年龄—较大
    性别—雌
    适度应激
    群居
    脱氧皮质激素
    正常肠道菌群
营养
    高蛋白
    维生素A
    ß-胡萝卜素
    维生素C
    维生素E
    高铁—口服

资料来源:(7,11,64,68,84)

      粪使污染的鸡蛋是最重要的感染来源。另外一些来源可能是由于卵巢感染或输卵管炎。雏鸡刚孵出时感染率增高,孵出后6天左右感染率下降。
      鸡胚卵黄囊是最易感染的部位。许多鸡胚在孵出前就已死亡,尤其是在孵化后期,一些雏鸡在孵出时或孵出后不久即死亡,一直持续3周左右。1日龄雏鸡卵黄囊接种10个LA:K1:H7血清型菌休,可使雏鸡死亡率达100%。卵黄囊感染的雏鸡多数发生脐炎[彩图4.1B]。存活4天以上的雏鸡或雏火鸡经常发生心包炎和卵黄感染,表明细菌从卵黄囊向全身扩散。此种情况下的鸡胚或雏鸡可能不死亡,仅是受感染的卵黄滞留及增重减慢。
      感染的卵黄囊壁有轻度的显微病变,呈现水肿,囊壁外层结缔组织区内有异嗜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的炎性细胞层,然后是一层巨细胞,接着是由坏死性异嗜细胞和大量细菌构成的区域,最内层是受到感染的卵黄,有些卵黄内含有一些浆细胞。
      将蛋暴露于大肠杆菌肉汤培养物可人工复制出鸭的脐炎和卵黄囊感染。18日龄鸭胚感染率要比孵1日龄鸭胚感染率高。育雏温度过低或禁食都要增加本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呼吸道感染

      并发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新城疫病毒(NDV)(包括疫苗株)感染和支原体感染的鸡常出现大肠杆菌呼吸道感染。
      很明显,受损伤的呼吸道对于大肠杆菌从呼吸道侵入极其敏感,由此导致的疾病称气囊病或慢性呼吸道疾病(CRD)。除气囊炎可以扩散至相邻组织外,也常见肺炎、胸膜肺炎、心包炎及肝周炎病变(彩图4.1C~F)。偶尔也可见败血症后的病鸡发生眼球炎和输卵管炎及骨骼、滑膜感染。气囊病主要发生于4~9周的肉鸡,由此造成鸡的发病、死亡及加工时被淘汰而造成很折经济损失。
       大肠杆菌经气囊感染,很容易复制出无并发症大肠杆菌感染的病变。接种后1.5h内发生气囊病变,6h出现菌血症和心包炎,接种发48h 存活的病鸡出现明显的病变。死亡主要发生在头天。如果耐过最初的感染,通常可迅速康复,但仍有一部分病鸡持续性厌食、消瘦,最终死亡。
      支原体感染可导致接种后约12~16天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染性增加,并持续至30天。除支原体感染外,感染IBV或NDV的病鸡也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加,且易感期出现的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单独感染IBV发BDV的病鸡也可增加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接种BDV疫苗株4天后,呼吸道对气雾接种的大肠杆菌的清除能力降低。显微镜下检查发现,气管内的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被3~8层未成熟的无纤毛细胞所代替。IBV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比其各自单独感染更严重。
      易感气囊发生感染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是吸入污染有大肠杆菌的灰尘。鸡舍的尘土和氨气可使鸡的上呼吸道纤毛失运动性,从而使吸入的大肠杆菌易于增殖并导致气囊感染。

病理学

      受到感染的气囊增厚,呼吸面常有干酪样渗出物。最早出现的组织学病变是水肿和异嗜细胞浸润。接种后12h常见有单核吞噬细胞出现随后,单核吞噬细胞大量出现,坏死区边缘有巨细胞,干酪样渗出物内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大量坏死的异嗜细胞聚集。常常出现促发性呼吸道感染病变,病变包括淋巴滤泡、上皮增生和由上皮细胞环绕的气道,可能含有异嗜细胞。
      心包炎    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在发生败血症时常引起心包炎。心包炎常伴发心肌炎,一般在显微病变出现前有明显的心电图异常,心包囊混浊,心外膜水肿,并覆有淡色渗出物,心包囊内常充满淡黄色纤维蛋白渗出液[彩图4.1C]。显微镜下观察,首先是心外膜内有许多异嗜细胞。不到24h ,出现更多巨噬细胞。心肌内,尤其是靠近心外膜的心肌内有许多淋巴细胞聚集。7~10天时有许多浆细胞出现,随后在心包囊内出现渗出物[彩图4.1G]。存活鸡因为处于慢性被动充血、瘀血而导致其发生狭窄性心包炎和肝组织纤维化。心包炎心肌炎病鸡在即将死亡前颈动脉压从正常的19998Pa降至5333Pa
      输卵管炎    当左侧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后,母鸡可发生慢性输卵管炎,其特征是在扩张的薄壁输卵管内出现大干酪样团块(彩图4.1H )。干格样团块内含许多坏死的异嗜细胞和细菌,可持续存在几个月,并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鸡常在感染后6个月死亡,存活的鸡极少产蛋。产蛋鸡、鸭、鹅也可能由于大肠杆菌从泄殖腔侵入而患输卵管炎(彩图4.2A)。
      输卵管组织内的反应较轻,仅仅在上皮下有异嗜细胞聚集。病鸡输卵管内雌激素活性升高可能与大肠杆菌生长有前。向输卵管内或子宫内注射大量细菌(109个)可人工复制该病。已烯雌酚的移植物质可提高机体的易感性,使大肠杆菌在输卵管内大量繁殖。
      腹膜炎    大肠杆菌腹腔感染主要发生在产蛋鸡,其特征是急性死亡、有纤维素和大量卵黄(彩图4.2B)。大肠杆菌经输卵管上行至卵黄内,并迅速生长,卵黄落入腹腔内时,造成腹膜炎。
      急性败血症    有时从患类似于禽伤寒和禽霍乱的急性传染病的患病成年鸡,育成鸡和火鸡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病禽体况良好,嗉囊内充满食物,表明这是一种急性感染.病禽最有特征的病变是肝脏呈绿色,脾明显肿大及胸肌充血(彩图4.2C).有些病例中,肝脏内有许多小的白色病灶.存活禽显微镜下病变最初可见有急性坏死区,随后出现肉芽性肝炎(彩图4.2D).因大肠杆菌败血症常和呼吸道疾病有关,所以有发生心包炎和腹膜炎的趋势.火鸡感染出血性肠炎病毒后最易发生急性败血症.
      滑膜炎/骨髓炎   从鸡的关节感染中已分离到大肠杆菌(彩图4.2E).静脉注射某些分离株的肉汤培养物,可复制出该病.滑膜炎一般是败血症的后遗症,在禽的免疫力低下时可能发生.多数病禽可在1击左右康复,而有些病禽仍维持慢性感染,机体逐渐消瘦.病变也可发生在病鸡脊椎胸腰段关节腔,引起脊椎炎及进行性麻痹和瘫痪(彩图4.3).火鸡感染出血性肠炎病毒后可使大肠杆菌呈血源性扩散,导致滑膜炎,骨髓炎及肝脏绿变.
      全眼球炎    全眼球炎是大肠杆菌败血症不太常见的后遗症.一般是病鸡的一只眼睛积脓,失明(彩图4.2F).虽然有些病鸡康复,但多数在发病后很快死亡.显微镜下可见全眼有异嗜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坏死区域周围有巨细胞,脉络膜充血,视网膜完全被破坏.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Hjarre 氏病)   鸡和火鸡的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是以肝,盲肠,十二指肠和肠膜肉芽肿为特征,但在脾脏无病变(图4。4)。此病虽然不太常见,但个别群体死亡率可高达75%。大肠杆菌有时可引起类似白血病的浆膜病变,肝脏可见有融合的凝固性坏死,可遍及半个肝脏,仅有散在的异嗜细胞以及在坏死区边缘有少量巨细胞,这种病变可能是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的前奏。已报道过火鸡发生的以盲肠结核和盲肠破裂为特征的脓性肉芽肿性盲肠肝炎,此病可能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有关。

******************** 图4.3***********************

图4.3   大肠杆菌病
      脊椎炎(包括脊椎胸腰段炎症)脊髓角的损伤引起椎管的病变,大肠杆菌是造成该病的常见因素,但其他可在骨和滑液内生长的细菌也可引起该病。

      肿头综合征    肿头综合征是鸡头部皮下组织及眼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蜂窝织炎(彩图4.2G)。首次报道肉仔鸡发生该病是在南非发现的有关大肠杆菌和一种尚未鉴定的冠状病毒的联合感染。世界上养禽密度较大的地区,也常有本病发生的报道。与大肠杆菌病的其他发病形式一样,该病的发生也有不同的前期发病因子。大肠杆菌虽是发生本病的最常见原因,但在感染病鸡中偶尔也可检测到其他细菌。禽肺炎病毒(火鸡鼻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通风条件不好及禽舍内氨含量较高,这些因素往往是造成本病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发因素。
      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其发生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氨气刺激使结膜淋巴组织呈现炎性反应,从而为细菌侵入皮下组织提供了条件。发病的早期可见眶周炎症,同样支气管淋巴组织发炎也为细菌侵入黏膜创造了机会。损伤结膜滴注大肠杆菌纯培养物可以复制病变。其他可能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咽鼓管感染。最近在美国发现火鸡腺病毒感染是一个促发因素。在火鸡中,大肠杆菌亦可与肺病毒并发感染(见第20章)。

*********************图4.4*********************
      图4.4   上市日龄火鸡大肠杆菌肉芽肿胃肠道(包括肝脏)大量结节状病变,脾脏无此病变。分离出黏液样大肠杆菌。

      禽蜂窝织炎   禽蜂窝织炎是一个炎性感染过程或IP,是感染肉鸡腹部的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其特征是皮下组织有块状异嗜性干酪样渗出物。病变常见于大腿与腹中线之间的皮肤(图4.2H)。自1984年报道本病以来,该病呈逐渐上升趋势,并成为禽类死亡的重要因之一。虽然偶尔也能从病变部位分离到其他细菌,但大部分为大肠杆菌。造成该病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以O2和O78常见,还有一些尚未分型,可产生aerobactin 和大肠杆菌素,与从大肠杆菌病中分离到的细菌血清型相似。禽蜂窝织炎在某些群中是暴发大肠杆菌病的早期预兆。
      在皮肤损伤处接种大肠杆菌培养物可人工复制本病。与气囊或粪便的分离菌相比,鸡感染与自然发病流行病学相关的菌株最易出现病变。饲养密度过大、垫料差及雏鸡的质量都有可能是诱发蜂窝织炎的因素。脐炎可导致脐部轻度的蜂窝织炎。
      肠炎   大肠杆菌引起的原发性禽肠炎很少,或者根本不引起。但最近从腹泻鸡中分离到肠毒源性大肠杆菌(ETEC),该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结扎的鸡小肠环液体积聚。从人工和自然感染的鸡和鸽中,也已分离出了有附着作用的大肠杆菌(AEEC),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和鸽感染腺病毒被认为是AEEC感染的诱发因素。
      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病变是湿润的颗粒状和大小不同的凝乳状渗出物,可引起小鸭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剖检死鸭时常有一股异味。肝脏常肿胀,色暗,被胆汗染色,脾肿大,色深。通常可从任何脏器内分离到大肠杆菌(常为O78)。鸭疫里默氏杆菌常引起类似的病变,可通过适当的细菌培养来鉴别(见第6章)
      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可发生在整个生长季节,但以深秋和冬季最为常见。任何年龄的鸭都易感染。疾病的发生与分布表明,传染源是个别鸭场,而不是孵化场。

诊    断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将病料在伊红美(EMB)琼脂、麦康凯琼脂或tergitol-7琼脂及非抑制性培养基上划一培养,必须注意避免粪便污染待检样本。若大多数菌落在伊红美兰琼脂上出现特征性黑色,并有金属闪光,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出现这红色菌落,并向培养基内凹陷生长,或在tergitol –7琼脂上呈现黄色菌落花流水时,即可作出初步判断。大肠杆菌很少能缓慢发酵乳糖,菌落为不发酵乳糖菌落,基于本菌的特征(见病原学)即可作出最后诊断。
      鉴定分离菌株的抗原性和毒力因子可能有好处,特别是将其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一部分更是如此。研究细菌毒力与机体补体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了解不同分离株致病性的一个好方法。一种相对简单的快速比浊法已经报道过。
      用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与攻毒后存活的相关性,比用间接血凝检测的结果更好。

鉴别诊断

      其他许多微生物可引起类似于上述大肠杆菌引起的病变。滑膜炎关节炎也可由病毒、支原体、葡萄还应菌、沙门氏菌、念株状链杆菌及其他微生物引起。可从雏鸡和胚卵黄囊内单独或同时分离到多种微生物,如气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芽胞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以及梭菌。心包炎也可由衣原体引起,巴氏杆菌或链球菌有时也可引起腹膜炎。气囊炎也可由支原体、衣原体和其他细菌引起。急性败血症疾病也可由巴氏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和其他微生物引起,引起肝脏肉芽肿的病因很多,如真菌属和拟什菌属的厌氧菌。

治疗

       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敏感,如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呋喃类药、庆大霉素、碘胺间二甲氧嘧啶、萘啶酸、土霉素、多粘菌素B、壮观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美国养禽业近年来普遍采用氟喹诺酮类(恩诺沙星、沙洛沙星)来治疗大肠杆菌病。证明氟喹诺酮类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很好。抗球虫药-莫能菌素也有抗菌活性,可以减少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植,与未给药或饲喂其他抗球虫药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14天检测不到细菌。
      从禽分离的大肠杆菌常对一种或多种药物耐药,尤其是对那些长时间广泛使用的药物(如四环素),应对与某一疾病有关的大肠杆菌各菌株作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免应用无效的药物。即使是药效很好的药物,若剂量太小或药物不能到达感染部位,药物也很难改善群体状况。剂量不足常会导致耐药性产生,低剂量逐渐增加的氨苄青霉素(1.7g/t和5g/t)饲喂小鸡可看到药物耐药性与饲料中抗生素的含量有直接关系.

预防和控制

      已研制出针对血清型O2:K1和O78:K80的有效灭活疫苗.超声灭活后辐射制备的疫羁对同源和异源菌都可产生保护.灭活的O78血清型疫羁能保护鸭免受感染.由菌毛制备的多价疫苗,其蛋白质水平很低(每份含180ug),可降低攻毒后感染程度。吸收血清试验表明,血清型O1、O2和O78菌毛的抗原性不同。被动免疫可提高血液中清除细菌的能力和增强对气雾攻毒的大肠杆菌的抵抗力。用灭活苗免疫种鸡,雏鸡在出壳后2周或更长时间对同源菌有被动保护能力。
      用自然发生的非致病性的有纤毛菌株(BT-7)制备的活苗,对大于14日龄的雏鸡有效,对同种或异种菌感染有抵抗力。O2血清型的一种carAB变异株对精氨酸和嘧啶利用有缺陷,即增加该菌对其需求。由于机体内精氨酸和嘧啶的含量都较低,微生物侵入机体便不能维持正常的需要,从而引起自限性感染。该变异菌株稳定,具有免疫原性且毒力较弱对感染出血性肠炎病毒的火鸡给予口服免疫后,证明该菌株有保护火鸡免患大肠杆菌病的作用。
       饲养无支原体家禽和减少禽类过多暴露于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环境,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的机会。良好的畜舍通风状况可减少呼吸道损伤,减少病原菌入侵的机会。
      以下因素不应忽视:1、颗粒饲料中大肠杆菌含量比粉料中的含量少;2、啮齿类动物的粪便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一个来源;3、受到污染的饮水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菌,但目前仍没有已知的能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的方法。采取饮用含有氯化物的水及密闭性的饮水系统(滴头)等措施可降低禽类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减少大肠杆菌性气囊炎所带来的损害,接种来自有抵抗力的自然菌丛,可竞争性排除肠道内大肠杆菌的致病菌株,鸡败血支原体和/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可诱发已受保护的鸡排出大肠杆菌。
      粪便污染种蛋是禽群间致病性大肠杆菌相互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可以采取对种蛋产后2h 内进行熏蒸或消毒、淘汰破损明显有粪迹污染的种蛋等办法来加以控制。如果感染种蛋在孵化期间破裂,其内容物将成为严重的感染来源,特别是内容物污染操作人员及用具时,孵化前的蛋以污染尤其敏感,目前尚没有办法来预防孵化器和出雏器对病原菌传播作用。向外打开孵化器和出雏器,尽量减少每一单元中种群数,将有助于减少损失,保暖和避免饥饿可提高感染小鸡的存活力,高蛋白饲料和提高维生素E水平可明显促进病雏存活力。

何世龙 发表于 2008-9-27 22:24:51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肠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