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chunmei 发表于 2008-8-27 13:47:29

请教:怎么通过HI试验判定鸡群是否发病?

请教高手,怎样通过HI试验判定鸡群是否发病,在北方地区一般多大日龄滴度为多少为正常水平?
看过这方面的资料感觉还是非常迷糊,请各位给与指点。

了了了了 发表于 2008-8-27 17:39:18

禽流感的诊断技术与防制措施
包红梅,田国彬,陈化兰,李雁冰,李艳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S 852. 65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6419(2003)0420075205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 , A I)简称禽流
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
的禽类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PA I)被国际兽
疫局(O IE)列为A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A IV)可
感染几乎所有野生禽及家禽,且和其他动物的流感
有紧密联系,甚至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 ].A I的暴发
和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世
界各国对A I的早期诊断和防治都很重视.近年来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血清学试验技
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A I的快速诊断,流行病
学调查,免疫监测以及病原学研究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新型疫苗的研制为A I的预防提供了
保障.
1 病原
A 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2
tinin ,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 NA)的糖
蛋白进行分类[ 2 ],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
其血清型有H1N1,H4N2,H5N1,H5N2,H7N2,
H9N2等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含H5和H7血凝
素的A IV.这些病毒常表现出具有或转变为高致
病性的潜力(短期内变异),出现这种变异的原因是
最初的病毒未受到强有力的控制而得以在许多鸡群
中繁殖和传播.根据A IV致病力的不同,可将其分
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A IV.有时很难
将实验室分类的结果与病毒可能在某一鸡群中引起
的病情关联起来,即无致病性A IV在有些情况下也
可能表现明显的致病性[ 3 ].
禽类之间A IV可相互感染,其传播方式是极为
复杂的.A型流感病毒在鸡,火鸡,鸭,野生鸟类,水
收稿日期:2002209202
作者简介:包红梅(1971),女,内蒙古通辽市人,研究
实习员.
禽间如何传播目前仍不清楚,但已知的鸭,野生水
禽,鸟类是流感病毒的巨大贮存库,而鸡,火鸡为放
大器,A IV在它们之间产生的变异及其毒力强弱变
化的复杂性,仍须进一步探讨.以往认为,该病毒在
不同宿主间传播的链条为:禽类W猪(马,海豹)W
人类,这个链条的确立在流感病毒的公共卫生学方
面有一定意义.但是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及
1999年3月香港H9N2感染人的事件表明,禽源流
感可以不经过猪而直接感染人.
A IV不稳定,可因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4 ]
而发生抗原性变化,从而易于产生致病性更强的生
物变异株.在不同宿主间感染一种以上的A IV时,
则病毒于宿主细胞间可发生遗传重组即抗原转变
(antigenic shift)[ 4 ],这将导致来自于不同病毒型
A IV的HA和NA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病毒型,即
A IV有很大的变异性.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因禽的年龄,种类
和并发感染情况不同而异.
高致病性A IV感染主要表现为暴发性,大批禽
急性死亡,产蛋停止,头部,颜面部,颈部浮肿,无
毛部(冠,肉髯,脚鳞)皮肤发绀,肿胀,出血,坏死,
排白绿色痢.多不表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往
往伴有较高的死亡率,甚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
到100 %.
低致病性A IV感染的发病鸡症状变化多端,且
基本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5 %~15 % ,
产蛋率下降50 %~55 %.气管水肿,有干酪样
渗出物,气囊炎,肾肿胀,尿酸盐沉着等症状也常
出现.
本病仅仅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很难确诊,
57中国兽医科技 第33卷 第4期 2003年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必须依赖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5 ].
2.2 病毒分离
因为A IV通常在呼吸道和(或)肠道复制,所以
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组织,分泌物或排泄物都适合于
作病毒分离材料.可用棉拭子拭取喉,气管和(或)
泄殖腔的分泌物,并置于含高浓度抗生素的无菌运
输液(1~2 mL)中.采取组织器官病料时,应尽量
分别收集内脏器官,因为从内脏器官分离出病毒通
常意味着全身散播,且为高致病性毒株.A IV在鸡
胚中生长良好,因而常用来分离病毒.若初次传代
未检测到血凝活性,可再盲传2~3代,因为在鸡胚
的初次传代中尿囊液有时不能显示血凝活性,呈现
HA阳性所需的病毒量为105~106EID50/ mL.若检
测有血凝活性,可进一步确定分型;若仍为阴性,则
认为病毒分离阴性.在病毒分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防止污染实验室.
2.3 毒力测定
A IV的致病力这一生物特性极不一致,不能依
据病毒的宿主来源或血凝素亚型(HA)来预测,须进
行致病性(毒力)的测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静脉接
种致病指数(IV PI)和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I)的
测定[ 6 ].IV PI > 1. 2可判为高致病力毒株;而ICPI
的判定标准为:缓发型毒株ICPI 1. 5.
2.4 血清学诊断
2. 4. 1 血凝(HA)及血凝抑制(HI)试验 当检测
出具血凝素活性的样品后,需要用已知阳性血清进
行HI试验来验证,并据此确定其亚型(H1~H15),
同时也可用HI试验来测定和定量感染后或注射疫
苗后的特异性血清抗体.HI试验是通过特异性抗
体与相应亚型的A IV作用后,封闭了其血凝素的活
性从而抑制了HA现象.HA和HI试验常用世界
卫生组织推荐的常量法和微量法.此外,还有加酶
法,即将抗原和抗体在4℃或室温下作用1~2 h ,加
入1 %鸡红细胞,用该法检测的抗体效价比常规方
法高2~4倍.若抗原用乙醚裂解,其敏感性比常规
方法高4~16倍,但观察时间宜在30 min内为好,
否则易出现假阳性.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HI试
验时,使用的抗原和抗血清要避免神经氨酸酶同型.
2. 4. 2 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 IT) N IT主要用
于鉴定流感病毒的另一重要的表面抗原NA.NA
具有酶的活性,按目前对A IV的命名,A型A IV有
9种NA亚型,即N1~N9 ,这9种亚型都曾从A IV
中发现过.特异性抗体对NA活性的抑制是N I试
验的基础.1983年, van Deusen等[ 7 ]对常量N I试
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平板微量N I试验方法,
该方法不仅降低了抗原用量,而且可对多种分离物
同时进行抗原分类.
2. 4. 3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A GP) A GP是用来检
测A型流感病毒群特异性血清抗体的一项试验,即
抗核糖核蛋白(RN P)和基质蛋白(M P)的抗体,因而
适用于检测所有A型A IV感染产生的血清抗体,也
适用于鉴定A IV.A GP最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双扩
散(IDD)[ 8 ,9 ].而免疫单辐射扩散试验(SRD)可对
A IV及其抗体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对流免疫电
泳(CIE)相对而言较为敏感,操作简单,所需时间最
短,1 h即可出结果.李海燕等[ 10 ]用0. 5g/ mL的
N P240处理病毒蛋白作为A GP试验用抗原,能检出
A I各型阳性血清,而与ND,MD,IB等15种其他鸡
的疫病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也有人用A IV核
蛋白作为抗原进行A GP试验,并取得了良好效
果[ 11 ].
2. 4. 4 病毒中和试验(VN) 由于能中和病毒的抗
体是针对病毒囊膜的,所以VN与HI试验结果相
似.VN试验的操作与其他病毒(NDV)的中和试验
相似,用α法和β法均可.试验通常在鸡胚或细胞
上进行,每个稀释度接种4枚9~11日龄鸡胚或细
胞瓶,37℃孵育3~4 d ,检测接种鸡胚尿囊液的血
凝活性或细胞培养的血细胞吸附作用,按标准方法
计算中和效价,能使不出现HA活性或细胞吸附作
用的最高稀释度即为血清中和抗体滴度.鸡胚死亡
或呈现HA活性或两者同时呈现,表示鸡胚感染
A IV.Thomas等[ 12 ]报道,他们建立的用于A IV
H5N1检测的微量中和试验的敏感性要高于HI试
验,如同时结合运用H5型特异的Western blot试
验,其敏感性可达80 % ,特异性可达96 %.
2. 4. 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 EL ISA以其
无可比拟的敏感性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疫病的诊断.
现已建立了用于检测流感病毒的各种EL ISA方法.
以表达的A IV重组核蛋白和单克隆抗体建立的间
接EL ISA和竞争EL ISA诊断方法[ 13 ]已用于检测
抗A型A IV的核蛋白抗体,这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且间接EL ISA已研制出试剂
盒[ 14 ,15 ].Skosihalli建立了用于A IV快速诊断的抗
原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EL ISA.我
国建立的A I间接EL ISA和A I抗体斑点EL ISA诊
67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3 No . 4 2003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断技术,既可用于早期诊断,又可用于抗体的监
测[ 16 ,17 ].斑点EL ISA结果易于判定,特别适合现
场A I抗体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由这两项技术研
制的试剂盒,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检出时间早,
检出持续期长,检测速度快等特点,便于大批量
检测.
2. 4. 6 酶免疫测定EIA技术 EIA技术在A I的
诊断与监测方面已被广泛采用.Doller等[ 18 ]建立
了一种从鼻咽分泌物中直接检测流感病毒抗原的酶
免疫方法,该方法无须对病料进行超声处理,而且在
4h即可出结果.Cherian等[ 19 ]建立了一种用于检
测呼吸道分泌物中A型流感病毒RNA的PCR2酶
免疫(PCR2EIA)方法,该方法对感染后4d的病料A
型A IV的检测特别有效.Schweiger等[ 20 ]建立了
用于检测A型A IV N1和N2型的DNA酶免疫
(D EIA)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可进行大批样品的
检测.
2.5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R T2PCR分子诊断技术,可
从基因水平检测A IV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并可大大缩短A IV的检出时间,克服了传统的
A I诊断技术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试验周期长的缺点,
为A I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敏感,快速,实用的方
法.现已建立了可以直接从临床病料的感染组织中
检测A IV的R T2PCR诊断技术[ 21 ,22 ],可应用于所
有亚型A IV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还建立了对临
床病料或鸡胚接种物中H5和H7亚型A IV进行快
速分型检测的R T2PCR诊断技术.Taisuke等[ 23 ]用
R T2PCR方法来快速地测定HA裂解位点基因,用
于强毒或弱毒感染鸡的病料检测时, R T2PCR均能
检出HA基因,甚至对那些用标准方法从鸡胚中检
测病毒阴性的病料仍能检测出HA基因.结合HA
裂解位点的序列分析,这种R T2PCR方法是用于评
价A IV致病潜力的理想方法.黄庚明等[ 24 ]用PCR
技术制备了核蛋白基因片段(N PC)的地高辛标记
cDNA探针,建立并优化了检测A IV的探针杂交
法,该探针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从分子水
平探讨A I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
新的研究手段.
3 防制
3.1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预防A IV的第一道防线,中心问题
是预防病毒的最初传入和控制传播,让养禽者了解
病毒是怎样传入和传播的,以及怎样预防这类疫病
的发生[ 25 ].为了有效控制A I的流行,从生物安全
角度,必须在宏观和微观的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措
施,加强动物检疫,严格入境手续,防止外来A IV的
传入;采取综合配套的卫生防疫体系,落实以防为主
的方针,保证生物安全:①建立全国性的检测网络,
定期对禽群(包括野禽,鸟类)进行抽查;②各交通要
道设立检疫点,严格控制禽产品的流动;③规范饲养
区域,建立必要的隔离带,控制饲养种类,密度;④养
鸡场建立严格的综合性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对鸡群
进行检疫.
3.2 疫苗免疫
疫苗是预防A I的第二道防线.研究表明,注
射疫苗的免疫鸡群比非免疫鸡群的抗病力明显提
高,排毒量也明显减少,大大降低了病毒传播的可
能性[ 26 ].
目前最常用的A I疫苗为灭活全病毒疫苗.灭
活全病毒疫苗安全性好,抗原组分齐全,免疫原性
强,不会出现毒力返强和变异的危险,能够经受同亚
型A IV的攻击,给免疫鸡群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针对已分离鉴定的所有不同亚型
A IV的灭活疫苗,并均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
果[ 27 ].H9亚型A IV灭活疫苗在我国许多地区开
展了区域试验,对我国广泛存在的H9亚型A I的局
部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8 ].
尽管灭活疫苗在控制A I传播,降低免疫鸡群
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起了相当大
的作用,但接种灭活疫苗的机体会产生针对病毒内
部结构蛋白(如N P)的特异性抗体,而这类抗体是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判定指标,所以灭活疫苗
的应用将导致无法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接种鸡,这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疫情检测的难度.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反向遗传操
作等技术研制新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
疫苗,核酸疫苗等)应运而生.亚单位疫苗具有很好
的安全性,并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Johansson[ 29 ]采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了A型A IV
HA和NA蛋白,纯化后制备含单一成分的亚单位
疫苗单独和联合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抗2种抗原成
分的特异性抗体,无论是采用EL ISA还是HI试验
检测,抗NA抗体水平联合免疫均高于单独免疫,
HA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用同种亚型和
77中国兽医科技 第33卷 第4期 2003年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亚型的A IV攻击时免疫小鼠
完全阻止了感染的发生,即使对亲缘关系较远的不
同亚型病毒的攻击,其抑制病毒复制的程度也优于
常规灭活疫苗.Crawford等[ 30 ]利用重组杆状病毒
表达系统生产的H5,H7含佐剂HA亚单位疫苗免
疫1日龄雏鸡,对重组佐剂疫苗接种组用A IV强毒
攻击,结果所有的鸡都不发病;而未免疫组攻毒后全
部死亡.
将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原基因重组到载体病毒
中,随着载体病毒的增殖而不断表达外源基因,可以
有效诱导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发生.程坚等[ 31 ]
构建了含H9亚型A IV分离株A/ Chicken/ China/
F/ 1998 HA基因的禽痘病毒重组疫苗.用该疫苗
免疫7日龄SPF鸡7 d后即能诱生可检出的HI抗
体,14 d后诱生的HI抗体达高峰,具诱生的HI抗
体保持较高水平达55 d.
核酸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陈化兰等[ 32 ,33 ]研制
的H7亚型HA基因DNA疫苗,在较小剂量下即可
成功诱导免疫保护反应,并有效阻断同源低致病力
A IV在机体内的感染和排毒.
4 结语
A I的传染源广泛,且A IV亚型众多,极易发生
基因重组与突变,弱毒株随时可能转强,而目前尚无
一套固定成熟的防制方法.因此,A I对世界范围内
的养禽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预防控制A I应加强
生物安全管理,研究更先进,更科学的诊断技术进行
A I早期监测,建立全国性A I监测网络,严格检疫,
并有选择地将降低禽群数量与疫苗接种等措施结合
起来,以避免A I的潜在危害,确保我国养禽业的
发展.
参考文献:
Subbarao K , Katz J .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fecting humans . Cell Mol Life Sci ,2000 ,
57 ,(12): 177021784.
[ 2 ] Alexander D J . A review of avian influenza in
different bird species . Vet Microbiol ,2000 ,
74(1 ,2): 3213.
[ 3 ] Perdue M L , Suarez D L . St ruct ural feat ures of
t 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t hat in2
fluence virulence . Vet Microbiol ,2000 , 74
(1 ,2): 77286.
[ 4 ] McCapes R H , Bankowski R A. Use of avian
influenza vaccines in California t urkey breeders2
medical rationale [ A ] . Proceedings of t he Sec2
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vian Influen2
za [ C ] . At hens , Georgia : U nited States Ani2
mal Healt h Association , 1985. 2712278.
[ 5 ] 卡尔尼克B W.禽病学[ M ] .第9版.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 6 ] Allan W H. Newcastle disease vaccine : t heir
production and use [ A ] , 1978 , FAO/ UN .
[ 7 ] van Deusen R A , Hinshaw V S , Senne D A ,et
al. Micro neuraminidase2inhibition assay for
classific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 neuraminidase
. Avian Dis ,1983 , 27 : 7452750.
[ 8 ] Beard C W. Avian influenza antibody detection
by immunodiff usion [ J ] . Bull WHO , 1970 ,
42 : 7792785.
[ 9 ] Dowdle W R , Schild G C. Laboratorypropaga2
tion of human influenza viruses , experimental
host range , and isolation f rom clinical materials
[ M ] . New York : The Influenza Viruses and
Influenza Academic Press , 1975. 2432268.
[ 10 ] 李海燕,于康震,辛晓光,等.禽流感病毒抗
原成份免疫活性的分布研究 .中国预防
兽医学报,2000 ,22(增刊):94297.
[ 11 ] 邓国华,唐秀英,田国彬,等.禽流感病毒重
组核蛋白在琼扩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预
防兽医学报,2000 ,22(增刊):25227.
Thomas R , Abernat hy R A , Hu2Primmer J ,
etal. Detection of antibody to avian influenza
A(H5N1)virus in human serum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erologic assays [ J ] . J Clin
Microbiol ,1999 , 37 : 9372943.
[ 13 ] Zhou E M , Chan M , Heckert R A ,etal. E2
valuation of a competitive EL ISA for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avian influenza virus nu2
cleoprotein [ J ] . Avian Dis , 1998 , 42(3):
5172522.
[ 14 ] Shafer A L , Katz J B , Eernisse K A. Devel2
op 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mpetitive en2
zyme2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onof Type A influenza antibodies in
aviansera . Avian Dis ,1998 , 42 : 28234.
87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3 No . 4 2003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5 ] Slemons R D , Brugh M. Rapid antigen
detectionas an aid in early diagnosis and
cont rol of avian influenza [ A ] . Proceedings
of t he Fourt 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vian Influenza [ C ] . At hens , Georgia :
U nitedStates Animal Healt h Association ,
1998. 3132317.
[ 16 ] 李海燕,辛晓光,田国斌,等.禽流感抗体斑
点EL ISA诊断技术的研究 .中国预防兽
医学报,1999 ,21(5):3212325.
[ 17 ] 李海燕,辛晓光,田国斌,等.禽流感抗体间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的建立 .中国
畜禽传染病,1998 ,20(增刊):1572159.
[ 18 ] Doller G , Schuy W , Tjhen K Y ,etal. Di2
rect detection of influenza virus antigen in na2
sop haryngeal specimens by direct enzyme im2
munoassay in comparison wit hquantitating
virus shedding . J Clin Microbiol , 1992 ,
30 : 8662869.
Cherian T , Bobo L , Steinhoff M C ,etal.
Use of PCR2enzyme immunoassay for identifi2
c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 mat rix RNA in
clinical samples negative for cultivable
virus . J Clin Microbiol , 1994 , 32 :
6232628.
Schweiger B , Lange I , Heckler R ,etal.
Rapid detection of influenza A neuraminidase
subtypes by cDNA amplification coupled to a
simple DNA enzyme immunoassay . Arch
Virol ,1994 , 139(3 ,4):4392444.
[ 21 ] Peiris M , Yam W C , Chan K H ,etal.
InfluenzaA H9N2 : aspect s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 J Clin Microbiol , 1999 , 37 :
324623247.
刘明,于康震,崔尚金,等. R T2PCR快速诊
断禽流感的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 ,22(增刊):176.
[ 23 ] Taisuke H , Yoshihiro K . Direct reverse
t ranscriptase PCR to determine virulencepo2
tential of influenza A viruses in birds . J
Clin Microbiol ,1995 , 33 : 7482751.
[ 24 ] 黄庚明,辛朝安. PCR制备地高辛标记的探
针检测禽流感病毒核酸 .中国兽医杂志,
2001 ,37(12):327.
[ 25 ] David A , Halvorson. The cont rol of H5 or H7
mildlypat hogenic avian influenza : a role for
inactivated vaccine [ J ] . Avian Pat hology ,
2002 ,31 :5212.
[ 26 ] Swayne D E , Beck J R , Mickle T R. Efficacy
of recombinant fowlpoxvirus vaccine inpro2
tecting chickens against a highlypat hogenic
Mexican2origin H5N2 avian influenza virus
. Avian Dis ,1997 ,41 :9102922.
[ 27 ] 唐秀英,田国斌,于康震,等.禽流感油乳剂
灭活苗的研究[ J ]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1999 ,21(6):4012405.
[ 28 ] 于康震,付朝阳,崔尚金,等.我国禽流感防
制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学报, 2001 , 21
(1):1032106.
[ 29 ] Johansson B E. Immunization wit h influcenza
a virus hemagglutinin and neuraminidasepro2
duced in recombinant baculovirus result s in a
balanced and broadened response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vaccine . Vaccine , 1999 , 17 :
207322080.
[ 30 ] Crawford J , Wilkinson B , Vosnesenskey A ,
etal.Baculovirus2derived hemagglutinin vac2
cinesprotect against let hal influenza infections
by avian H5 and H7 subtypes . Vaccine ,
1999 ,17 :226522274.
[ 31 ] 程坚,刘秀梵,彭大新,等.表达H9亚型禽流
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及其免疫
力 .微生物学报,2002 ,42(4):4422447.
[ 32 ] 陈化兰,于康震,田国斌,等.禽流感病毒血
凝素基因的克隆及其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中国兽医学报,1997 ,17(6):5552558.
[ 33 ] 陈化兰,于康震,田国斌,等. DNA免疫诱导
鸡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保护反应 .中国
农业科学,1998 ,31(5):63268.
97中国兽医科技 第33卷 第4期 2003年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了了了了 发表于 2008-8-27 17:43:31

家禽主要传染病
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了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脑脊髓炎,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禽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贫血,鸡产蛋下降综合症,鸡白血病,禽大肠杆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禽巴氏杆菌病,鸡传染性鼻炎,鸡葡萄球菌病,支原体感染,禽曲霉菌病,鸭瘟,小鹅瘟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重点掌握常见,多发传染病的病的发生,诊断方法及具体防制对策.
自学内容: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细小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症和多病因呼吸道貌岸然病.
基本要求:
l,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
2,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3,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
4,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5,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6,掌握症状病变类似的家禽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
重点按每个家禽传染病分述,难点为类似症状和病变的家禽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学时:
12学时.
第一节 禽流感(2学时)

重点:
1,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症状及病变;
2,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措施.

一,简介
禽流感(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它是一种由A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多种病征为特点.高致病性禽流感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一些国家先后爆发高致病力禽流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在我国的有些省市的一定范围内爆发,给我国养禽业带来极大的威胁,加强该病的防制已刻不容缓.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禽流感病毒(AIV)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的成员.禽流感病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及多形性,病毒粒子直径为80~120nm,为有囊膜的RNA病毒.病毒表面有一层棒状和蘑菇状的纤突;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称血凝素(HA),后者有将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病毒粒子解脱下来的作用,称神经氨酸酶(NA).HA和NA诱发的抗体,对病毒的感染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病毒对红细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自细胞的解脱.
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至今A型流感病毒的HA已有16种,NA已有10种,在自然界它们组合成众多的亚型毒株.A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由分子质量不同的80个片段组成的,每个片段分别转录和复制不同的蛋白质,由于核酸为不同片段所组成,两个以上不同的亚型毒株混合感染时,易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这是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基础.
该病毒能凝集鸡和某些哺乳动物红细胞,并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这一特性常被用来鉴定病毒和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毒对紫外线敏感,对热的抵抗力较低,加热60℃10min或70℃2min可被灭活,对大多数防腐消毒药和去污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2周,在4℃条件下可保存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之久.在冻干或甘油中保存可使病毒存活数年.
2.易感动物 禽流感病毒可多种感染家禽和野禽,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的易感性为最高.禽流感病毒不仅感染家禽和野禽,也感染猪,马和人以及鲸鱼,血貂等多种动物,迁徙鸟也是传播本病的传染源之一.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多样性的特点,使得禽流感防不胜防.
3.传染源 家禽流感的传染来源较多,可来自感染或发病的家禽,其他种类的家禽,来自外来捕获的鸟,野生鸟类,移徒的水禽及其他动物,其中病禽是主要传染源.
4.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污染饲料,饮水及其他物体,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发生感染,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和眼结膜等引起传染,呼吸道和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此外人员和车辆的来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病禽的种蛋可以带毒,并能经卵垂直传播.
5.流行特点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暴发于冬,春季节,由A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株或新亚型引起的流感时,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病率很高.
三,临诊症状
1.急性禽流感 多见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H7亚型引起),该型特点是潜伏期短(潜伏期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d),发病急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传播范围往往不大.禽群突然暴发,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时,病禽体温升高(达43℃以上),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废绝,羽毛松乱;有咳嗽,啰音和呼吸困难,甚至可闻尖叫声;鸡冠,肉髯,眼睑水肿,鸡冠,肉髯发绀,或呈紫黑色,或见有坏死;眼结膜发炎,眼,鼻腔有较多浆液性或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病鸡腿部鳞片有红色或紫黑色出血;病禽有下痢,排出黄绿色稀便;产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产蛋率可由80%或90%下降到20%或以下,甚至停产;产蛋下降的同时,可见软皮蛋,薄壳蛋,畸形蛋增多.有的病鸡可见神经症状,共济失调,不能走动和站立.
2.亚急性或低毒力型禽流感 多见于致病力较低的H9N2等血清亚型引起的禽流感.该型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发病比较缓和,病程稍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差异大,疫情范围逐渐扩大,疫情持续期稍长,主要引起产蛋鸡发病,青年鸡和雏鸡发病较少(肉鸡也可发病),一旦发病,疫情难控制,疫区难根除.
病鸡采食量明显减少,饮水增加.病鸡精神不振,沉郁,羽毛蓬松,散乱,缩颈,呆立.从鼻腔流出分泌物,鼻窦肿胀.眼结膜发红,流泪,流出分泌物.头部肿胀,变大,鸡冠,肉髯淤血,重者呈紫黑色,肉髯可变厚,变硬,触之有热感.腿部毛少处可见出血斑.
呼吸道症状一般较轻,严重程度不一.有的病鸡表现为咳嗽,有呼吸音,有的呼吸困难,伸颈张嘴,发出呼吸尖叫声.有的呼吸道症状较轻,3d左右消失.病鸡腹泻,排出水样稀粪,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有的排出黄色,绿色或浅绿色稀粪.
患病鸡群产蛋量下降,有的鸡群出现呼吸道症状后不久即可造成产蛋下降,有的鸡群先出现产蛋下降,后再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产蛋下降的幅度与持续时间各个鸡群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产蛋下降20%~35%,甚至60%,同时可见软壳蛋,退色蛋,沙皮蛋,畸形蛋等明显增多.一般7~10d后下降到最低点,在此水平停留2周左右才缓慢回升.产蛋下降幅度与回升快慢等与当地鸡群感染毒株的毒力,是否用过疫苗,饲养管理好坏,是否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等密切关系.总的情况是,鸡群感染的毒株为低毒力的,曾经用过禽流感疫苗,饲养管理条件较好,及时进行了对症治疗等,其产蛋下降幅度较小,产蛋恢复也较快,有的鸡群甚至可恢复到发病时的产蛋水平.
青年鸡的症状不十分明显,较少出现死亡.如小鸡发病,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发病率高,死亡率与并发感染密切相关,可达5%~60%.鼻流粘液,少数头部肿胀.病情发展,患鸡咳嗽,打喷嚏,有啰音.呼吸困难明显,张口呼吸,有叫声,甩头等.患鸡下痢,呈黄色或黄绿色的稀粪.羽毛松乱,无光.
在亚急性禽流感发生时,如果鸡群有并发和继发感染时,其症状更为严重,病情更为复杂,还会有并发和继发病的症状,要密切观察,分析,以求较正确的判断.
3.慢性型禽流感 在实际中,可以见到禽流感发生后,病势缓和,病情逐步发展,蔓延,先发病的鸡群已经恢复,而未发病的鸡群才开始发病,一般症状不明显,仅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病状,采食稍见减少,消化道症状也不明显,产蛋鸡的产蛋率下降10%以内,软皮蛋,畸形蛋也不多,褪色蛋,沙壳蛋相对多点.这些临床表现与慢性呼吸道症状相似,采用慢性呼吸道的防治办法不能收到效果,建议重视是否有慢性禽流感的可能.

四,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病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高致病性AIV的主要特征是暴发时的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可能见不到明显的病变.急性死亡鸡,营养状况良好,亚急性或慢性病死鸡,瘦弱,脱水,皮肤及皮下干燥;眼,鼻有分泌物,鸡冠及肉髯发紫或见水肿,有的可见颜面,头部肿大.鼻窦内充满粘液,或见眶下窦内积有粘液或干酪样物物,喉头,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在粘膜表面有多量粘性分泌物;肺淤血;气囊膜增厚,内有纤维素性或干酪样物.消化道病变比较明显,口腔内有粘液,嗉囊内积有酸臭的液体;腺胃乳头出血,有脓性分泌物,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带状出血;肌胃角质膜下出血;十二指肠及小肠粘膜红肿,有程度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直肠粘膜及泄殖腔出血.火鸡还能见到卡他性或纤维素性肠炎和盲肠炎.生殖道病变也较明显,卵泡充血,出血,呈紫红,紫黑色,有的卵泡变形,破裂,卵黄液流入腹腔,形成卵黄性腹膜炎;卵巢和输卵管充血,出血,管腔内有黄白色粘性或脓性分泌物,间或见纤维素性及干酪样物,米粒大小橘粒样结节.公鸡睾丸肿大,出血.
肝脏肿大,有出血点,可见灰黄色坏死点,血肿(毛细血管破裂);心包膜增厚,冠状沟及心外膜出血,心肌条状或点状坏死;皮下,内脏浆膜,腹部脂肪及心冠状沟脂肪可见出血点;胰腺出血和淡黄色斑点状坏死点;肾脏肿大,肾小管中含有尿酸盐沉积.
青年鸡,仔鸡和肉鸡因流感死亡的病理变化与蛋鸡病变基本相似.仔鸡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消化道.眼结膜充血,喉头,气管粘膜充血,出血,严重时水肿,并伴有黄色纤维素渗出物或干酪样物.支气管中也可见到渗出物.肾脏常见肿大及尿酸盐沉积.心外膜,冠状沟脂肪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腺胃粘膜出血.肠道粘膜有出血点,出血斑或有溃疡.泄殖腔粘膜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肝脏肿大淤血.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 病毒的分离和血清学试验:用灭菌的棉花拭子擦拭鼻咽部分泌物,接种于9~11日龄的鸡胚,培养至5d,收获尿囊液做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亚型和毒力鉴定需送国家级参考实验室.
2.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症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禽流感(AI)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鉴别诊断见表5-1和表5-2.
表5-1: 禽流感(AI)与鸡新城疫(ND)的鉴别诊断
鉴别项目
AI
ND
1 鸡冠,肉垂,眼睑肿胀
+++
-
2 气囊壁增厚,纤维素性渗出
+++
-
3 出血性素质
++++
++
4 心肌弛缓,柔软
+++
-
5 肠管伪膜性,溃疡性病变
-
+++
6 心脏,肝脏灶状坏死
+++
-
7 肝脏的铁反应
++++
++
8 脾脏的铁反应
在动脉管周围
在红髓区内
9 肾小球坏死
++++
-
10肾髓质及集合管坏死
++++
+
11淋巴组织坏死
+
+++
12脑神经细胞坏死
+++
+
13脚鳞出血
++
-
14鸡新城疫血凝抑制(HI)试验
-
+
15禽流感血凝抑制(HI)试验
+
-
16禽流感琼脂扩散试验
+
-
17凝集马,驴,骡,绵羊,山羊红细胞
+
-
表5-2: 禽流感(AI)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的鉴别诊断
鉴别项目
AI
ILT
1呼吸困难
++
++++
2咳出血样渗出物
-
++
3鸡冠,肉垂,头,颈肿胀
+++
-
4喉头,气管内干酪样凝固物
+
++++
5出血性素质(皮下及胸内脂肪,腺胃及泄殖腔等处)
+++
-
6 喉头,气管上皮细胞核内包涵体
-
+
7禽流感琼脂扩散试验
+
-
8禽流感血凝抑制(HI)试验
+
-
9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琼脂扩散试验
-
+
六, 防制
当前预防禽流感仍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检疫,彻底消毒,杜绝病原传入.候鸟可传播本病,当发现有鸟死亡时,应就地烧毁.疫苗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禽流感病毒抗原复杂且易变异,亚型多且各亚型之间缺乏明显的交叉免疫,这给疫苗的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已有不同类型的禽流感疫苗研制成功和应用,如我国研制成功的H5Nl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亚型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禽流感灭活疫苗(H5亚型,N28株),能彻底切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
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节 新 城 疫(2学时)
重点:
1, 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分型指标;
2, 新城疫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作用;
3,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特点;
4, 新城疫的症状病变;
5, 新城疫的诊断;
6, 新城疫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强毒感染易感禽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本病1926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1948年证实了本病的存在,近年来,国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暴发性为特征的典型新城疫较为少见,但是,低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淘汰率,散发的非典型新城疫却呈上升趋势.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新城疫(ND) 又称新城鸡瘟,亚洲鸡瘟,伪鸡瘟等.我国一般俗称新城疫为"鸡瘟",但学名上的鸡瘟是指禽流感.新城疫和禽流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性传染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粘病毒副粘病毒属,为单股RNA,至今认为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分为几种类型:①嗜内脏速发型,引起各种年龄的鸡急性致死性感染,消化道出血明显.②嗜神经速发型,感染各种年龄鸡,以神经症状为特征.③中发型,感染后仅引起幼禽死亡.④缓发型,表现轻微或不明显的呼吸道感染,可作弱毒苗.⑤无症状型,主要为肠道感染.
该病毒能在鸡胚中生长繁殖,以尿囊腔接种9~10日龄鸡胚,强毒株在30~60h内引起鸡胚死亡,弱毒株90~120h内引起鸡胚死亡.死亡的鸡胚,以尿囊液含毒量最高,胚胎全身出血,头部,足趾,翅膀出血尤为明显.
该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吸附于鸡,火鸡,鸭,鹅及某些哺乳动物(豚鼠等)的红细胞表面,引起红细胞凝集(HA),这种血凝现象能被抗NDV的抗体所抑制(HI).
鸡新城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热和光等物理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病毒稍强,在pH2~12的环境下1h不被破坏.加热至60℃经30min,或煮沸1min可死亡;在直射阳光下,病毒经30min死亡;一般的熏制方法不能杀死鸡肉中的病毒,若先在90~95℃热水中煮40min后熏制,可杀死鸡肉中病毒.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如2%~3%的氢氧化钠溶液,4%~5%甲醛及甲醛蒸汽,1%来苏尔,5%漂白粉溶液,3%~5%碘酊及70%酒精等均内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毒.
2.易感动物 鸡,火鸡,鸽子,鹌鹑及野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易感.各种年龄的鸡中以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鸭,鹅对本病有抵抗力,但可从体内分离到NDV.哺乳动物对本病有很强的抵抗力,但人可感染,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临诊症状.
3.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感染鸡可通过口鼻分泌物,粪便,蛋等排出病毒.病死鸡的血,肉,内脏,羽毛,消化道的内容物和洗涤水等,如不加以妥善处理,也是主要的传染源.带有病毒的飞沫和灰尘,对本病也有一定的传播作用.非易感的野禽,外寄生虫,人,畜均可机械地传播本病毒.
4.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染主要是通过病鸡与健康鸡的直接接触.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主要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此外,亦可经眼粘膜,伤口和交配感染.
5.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多.近年来免疫鸡群常因免疫失败而发生非典型新城疫.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5d,根据临诊表现和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常无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鸡.
2.急性型 病初体温升高达43~44℃,食欲减退或停食,有渴感,精神萎靡,不愿走动,垂头缩颈或翅膀下垂,眼半开或全闭,似昏睡状,鸡冠及肉髯呈暗红色或暗紫色,母鸡产蛋停止或产软壳蛋.随后出现比较典型的症状,病鸡咳嗽,呼吸困难,有粘液性鼻漏,伸颈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尖锐的叫声.嗉囊内充满液状内容物,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角流出.拉稀,粪便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时混有少量血液,后期排出蛋清样的排泄物.有的病鸡还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腿麻痹等,最后体温下降,昏迷死亡.病程2~5d,1月龄的小鸡病程较短,症状不明显,病死率高.
3.亚急性或慢性型 初期症状与急性相似,但同时出现神经症状,患鸡翅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反复发作,瘫痪或半瘫痪,10~20d死亡.此型常发生于流行后期的成年鸡,病死率较低.产蛋鸡常表现产蛋下降.
个别患鸡可以康复,部分不死的病鸡遗留特有的神经症状,表现腿翅麻痹或头颈歪斜.有的鸡状似健康,但若受惊扰刺激或抢食时,突然后仰倒地,全身抽搐就地旋转,数分钟后恢复正常.
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仅表现呼吸道和神经病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称做"非典型新城疫".
鸽感染NDV时,其临诊症状是腹泻,神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幼龄鹌鹑感染NDV,表现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成年鹌鹑多为隐性感染;火鸡和珠鸡感染NDV后,一般与鸡相同,但成年火鸡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
四,病理变化
本病表现为败血症变化,尤以消化道的变化最为明显,即消化道粘膜的弥漫性出血和溃疡.腺胃粘膜出血,大多限于腺胃乳头突起和乳头间,在腺胃与食道或腺胃与肌胃的交界处常呈带状或不规则的出血斑,近食道的腺胃粘膜的出血斑点常形成溃疡.这些是富有特征性的变化.肌胃角质层下的肌肉有出血点,从小肠到盲肠和直肠粘膜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出血点.小肠肠粘膜红肿,有小点状或麸皮样坏死灶,有些大似枣核状,单个,突出于肠表面,黄褐色,脱落后成溃疡.这种局灶性溃疡在肠浆膜面可以清楚见到,呈紫红色.盲肠与直肠粘膜皱褶常呈条纹状出血,在盲肠基部的扁桃体呈紫红色肿大,出血或坏死.
鼻腔及喉头充满污灰色粘液,粘膜充血或有小点出血,偶有纤维素性坏死点.气管内集有大量粘液,粘膜充血或出血.肺淤血或水肿.心冠脂肪,心内外膜有小点出血.产蛋鸡卵黄膜充血或出血,甚至卵黄破裂流入腹腔.
非典型新城疫仅见粘膜卡他性炎症,喉头和气管粘膜充血,腺胃乳头出血少见,直肠粘膜,泄殖腔和盲肠,扁桃体多见出血.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和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特别是免疫鸡群或雏鸡群发病时,因缺乏典型病变,更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1.病原学检查 采取病死鸡的脾,脑,肺等病料混合磨碎,加生理盐水制成5~10倍组织乳剂,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各1000IU,作用于2~4h,经离心沉淀,取上清液作接种材料.取0.1ml接种于发育8~10日龄鸡胚的尿囊腔内.接种后5d以内鸡胚死亡.取尿囊液,用配制好的0.5%~1%红细胞液与之进行红细胞凝集试验(HA)红细胞凝集试验为阳性者,再用已知的新城疫阳性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也可用鸡肾或鸡胚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并分离病毒.
用病死鸡的气管,脾,肺,肝,脑等组织制作冷冻切片,或用接种病料的发育鸡胚的胎儿脑细胞,尿囊膜细胞,用荧光抗体法来确诊病毒.
2.血清学诊断 应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鉴定待检病鸡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凡未接种新城疫疫苗的鸡,血清凝集抑制抗体再1:40以上稀释度,可判定未新城疫阳性鸡.已免疫鸡群,血清HI滴度再1:256以上,表明鸡群已有强毒感染.(如接种新城疫灭活苗时,其滴度较高,应予以区别).
3.鉴别诊断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本病应注意与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相区别,特别要与禽流感区别.
根据我国近些年鸡新城疫发生的新动向,要特别重视非典型性鸡新城疫的诊断,这已是我国鸡新城疫发生的主要方式.
六 防制
目前对于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之发生后传播迅速,病死率高,往往给鸡群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对于养鸡业来说,预防本病乃是防疫工作的重点.
1.一般措施 建立和健全并执行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防止一切带毒动物(特别是鸟类)和污染物品进入鸡群;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应严格消毒;饲料来源要安全;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苗鸡;新购进的鸡须接种新城疫疫苗,并隔离观察2周以上,证明健康者方可合群.
2.预防接种 合理做好预防接种,增强鸡的特异免疫力,对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疫苗的性质,使用对象及方法 目前我国使用的鸡新城疫活疫苗有五种,即Ⅰ系苗(或称Mukteswar株),Ⅱ系苗(或称HBl株),Ⅲ系苗(或称F株),Ⅳ系苗(或称Lasota株),V4弱毒苗.
Ⅰ系苗为中等毒力的活苗,用于经2次弱毒力的疫苗免疫后的鸡或2月龄以上的鸡,多采用肌肉注射或刺种的方法接种.幼龄鸡使用后会引起较重的接种反应或发病.Ⅰ系苗产生免疫力快(3~4d),免疫期长(6个月以上).
Ⅱ,Ⅲ,Ⅳ系苗都属于弱毒力的活苗,最常用的是Ⅳ系及其克隆株,大小鸡均可使用,多采用滴鼻,点眼等方法接种.对于大群雏鸡可用Ⅲ系或Ⅳ系苗作饮水免疫,要求倍量使用或复饮一次,如作气雾免疫,最好在2月龄以后采用,以减少诱发呼吸道传染病.
V4弱毒苗为嗜肠道型且耐热性较好,适用于热带地区的农村养鸡,多采用饮水免疫,与Ⅳ系苗联合使用效果较好.
(2)母源抗体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母鸡经过鸡新城疫苗接种后,可将其抗体通过卵黄传递给雏鸡,雏鸡在3日龄抗体滴度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每日大约下降13%.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既有一定的免疫力,抵抗强毒的侵袭,又对疫苗的接种有干扰作用,因此有人主张在7日龄作第一次疫苗接种,在25~30日龄时作第二次接种,或在第一次免疫同时接种灭活苗.
(3)建立免疫监测 根据HI抗体水平确定初免和再次免疫时间.如果HI效价高于5log2时,进行首免几乎不产生免疫应答,因此可以以4log2作为免疫接种的界线.为此要定期对免疫鸡群抽样采血做HI试验,既可以作为制定程序的理论依据,又可以了解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
(4)免疫抑制 疫苗免疫接种后,抗体产生受到抑制,其保护能力受到影响.如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等均会导致免疫抑制,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与新城疫疫苗同时使用也会干扰新城疫的免疫.营养缺乏,应激均会导致ND免疫抑制,因此在进行ND疫苗免疫接种时,应注意其他病的防疫工作及饲养管理.
3.发生新城疫时防制 鸡群一旦发病,应封锁鸡场,紧急消毒,分群隔离,将病鸡和接触过病鸡的可疑鸡分群,对全场鸡群用Ⅰ系或Ⅳ系苗进行紧急接种.在病初用ND高免血清进行紧急注射,也能减少死亡.应做好病鸡和死亡鸡的无害化处理.当疫区最后一个病例处理后2周,经严格的终末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第三节 马立克氏病
重点:
1,马立克氏病毒的血清分型及变异趋势;
2,马立克氏病症状和病变;
3,与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鉴别诊断;
4,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制要点.
一,简介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最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以来,本病的损失已大大下降,但疫苗免疫失败屡有发生.近年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现毒力极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给本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问题.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为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线状双股DNA,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存在鸡体组织内的病毒有两种形式,即病毒粒子无囊膜的裸体病毒和有囊膜的完全病毒.MDV有三个血清型:①致瘤的MDV;②不致瘤的MDV;③火鸡疱疹病毒(HVT).羽囊上皮细胞中的病毒粒子有囊膜,随角化细胞脱落,成为传染性很强的细胞游离病毒.
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污染的垫料和羽屑在室温下其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但常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5%福尔马林或熏蒸的甲醛蒸汽,2%氢氧化钠,3%来苏尔,0.2%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可在10min内杀灭病毒.
2.易感动物 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均能感染MDV,但对发生的MD的抵抗力差异很大.伊莎,罗曼,海赛等蛋鸡品种和国内的北京油鸡,狼山鸡和乌骨鸡均对MD高度易感.感染时鸡的年龄对发病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
4.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带毒的尘埃通过呼吸道传播.在羽囊上皮细胞复制的传染性病毒,随羽毛,皮屑排出,使污染鸡舍的灰尘成年累月保持传染性.很多外表健康鸡可长期持续带毒排毒.
5,流行特点 鸡群所感染的MDV的毒力对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很大.MDV分为温和毒(mMDV),强毒(vMDV)和超强毒(vvMDV).病毒随疫苗的使用出现毒力不断增强的趋势,应激等环境因素也可影响MD的发病率.
三,临床症状
本病是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潜伏期长.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和临床症状,本病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急性型),皮肤型和眼型.有时混合发生.
1.神经型 又称为"古典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由于被侵害神经部位的不同,则症状亦异.当坐骨神经丛或坐骨神经受害,表现运动失调和步态异常,富有特征性的姿势是病鸡的一只脚伸向前方,另一只伸向后方,似"劈叉"姿势;或横卧,麻痹等不正常姿势,这是由于肢腿发生单侧性不全麻痹或麻痹的结果所致.当臂神经丛或翅神经发生病变时的特征是翅膀下垂,俗称"穿大褂".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到损害,病鸡即发生头下垂和可能出现头颈歪斜.颈部迷走神经经受侵害时,可引起嗉囊发生麻痹或扩张,俗称"大嗉子"以及无声的张口呼吸.
2.内脏型 又称为"急性型",该型多呈急性爆发,病性急骤,开始时以大批鸡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羽毛散乱,行走缓慢,常缩颈呆立于墙角为特征.几天后部分病鸡出现共济失调,脸色苍白及下痢,随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部分病鸡死亡而无特征临诊症状.很多病鸡表现脱水,消瘦和昏迷.这种病例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对肉鸡威胁严重.
3.皮肤型 较少见.大多见于大腿,颈,翅膀,背部或尾部皮肤上,毛囊肿大,皮肤变厚,形成小结节及瘤状物.多在宰后的退毛鸡身上才发现.
4.眼型 少见,表现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虹膜色素消退,呈同心的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性的清蓝色或淡灰色的浑浊,俗称"眼鱼","灰眼","珍珠眼"或"白眼病".瞳孔收缩,边缘不整齐,似锯齿状,逐渐失去对光调节的能力.严重时,整个瞳孔最后缩至针头大的小孔,病鸡视力减退或消失.
四, 病理变化
1.神经型(古典型) 最常见病变是周围神经,以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臂神经及迷走神经为常见.病变的神经肿大,比正常增粗2~3倍,甚至更多,表面光亮,失去原有的银白色条纹外观,而呈灰白或黄白色,有的呈水肿样,有的可见到明显结节状,神经变成粗细不匀.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和水肿所致.病变的神经大多数是一侧性的,与对侧神经对比时,有助于诊断.
2.内脏型(急性型) 鸡病,肿瘤可出现在各个器官,如肝,肾,心,肺,卵巢,睾丸,腺胃等器官,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单个或多个灰白色肿瘤.最常见的是性腺器官,肝,肾,脾肿大,比正常增大数倍,肝,肾肿瘤由小米粒大到核桃粒大小,粗糙,颗粒状,质坚实,常突出于脏器表面,亦有肿瘤组织浸润在实质中,切面平整,呈油脂状.卵巢肿瘤如菜花状,表面光亮,淡灰色,有的如脑样,大如核桃.睾丸肿大,可达正常的10倍,重者可被肿瘤代替.腺胃肿大2~3倍,浆膜下有灰白色块,变硬,乳头变大而突起,顶端溃烂.心脏肿瘤呈灰白色,小如米粒,大如玉米粒,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出心外膜,质韧.法氏囊常萎缩,不形成肿瘤,这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不同.
3.皮肤型 皮肤的病变多发生在毛囊部,呈孤立或融合的白色隆起结节,严重时似疥癣样,表面为淡褐色结痂,不形成肿瘤,这不同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4.眼型 主要见有虹膜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五,诊断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可根据病鸡显现的特征性的劈叉,麻痹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确定诊断.症状轻微而不能确定的病变,需同其他疾病加以鉴别,例如与鸡新城疫所见到的神经症状,鸡脑脊髓炎所引起的运动障碍以及因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所发生的运动障碍和发育障碍等.
内脏型马立克氏病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因两者病理变化相似,仅根据内脏的病变还不能区别是马立克氏病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但两者有各具临床诊断特点,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
1.在周围神经确认有病变者,为马立克氏病.
2.在皮肤,肌肉确认有病变者,为马立克氏病.
3.在120日龄以内发病且仅在内脏器官上有病变,虽未见有周围神经病变,亦可能为马立克氏病.
4.达150日龄开始发病,且不见有上述神经或皮肤,肌肉病变,仅有内脏病变者,虽不能区别为马立克氏病或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但当法氏囊肿大,肝,肾]脾等器官有肿瘤病变时,则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5.眼球的虹膜褪色,瞳孔不整齐,可能是马立克氏病.
本病的确诊断是分离并鉴定本病毒.采取病鸡与症状有关的某些周围神经和内脏的病变材料做组织切片检查.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用细胞培养,雏鸡接种及用荧光抗体法做诊断.
羽囊琼脂扩散沉淀试验的方法比较简单,我国许多化验室都可进行,它是用马立克氏病高免血清或自然康复鸡血清来检查病鸡的羽毛囊中有否病毒(抗原)存在,以确定诊断.可在病鸡腿外侧,肋布,背腹部等处,拔下数根羽毛,剪下毛根尖端约5mm的一小段,放在琼脂板的外围孔内,每只鸡的2~3根羽毛占用一个毛孔,再将定量的马立克氏病高免血清放入扩散板的中央孔内,在室温中放置2~3d,最后观察反应结果.在放羽毛的孔和放血清的中央孔之间,如果出现一条白色不透明的沉淀线,即为阳性反应.
六,防制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
我国生产有两种疫苗,一是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另一种是马立克氏病冷冻苗.火鸡疱疹病毒(HVT)冻干菌,使用于各品种的1日龄雏鸡.按瓶签说明头份和剂量用专用稀释液稀释后,每只鸡肌肉后皮下注射0.2ml(含2000个以上蚀斑单位),注射10~14d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以上.鸡马立克氏病冷冻苗按瓶签注明头份及剂量,每只雏鸡肌肉或是皮下注射,注射8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以上.冷冻疫苗,在-196℃液氮中保存,使用时按要求取出后,迅速放在38℃水中融化后按要求注射.我国还生产有二联或三联苗,按疱疹病毒血清型配苗,可根据各地的疫情选用.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素很多,如母源抗体干扰,早期感染,应激,免疫抑制病等.针对每个环节,必须制定相应措施,才能有效提高疫苗保护率.选育生产性能好的抗病品系商品鸡,是未来防制马立克氏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生马立克氏病的鸡场或鸡群,对病鸡必须检出淘汰,特别是种鸡场,严格做好检疫工作,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或淘汰,以消除传染来源.严重感染的种鸡群或商品鸡群,除淘汰更新外,养鸡的环境及饲养全过程,均应严格消毒.
第四节 传染性法氏囊病(1学时)
重点:
1,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抵抗力;
2,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3,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症状和病变;
4,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要点.

一,简介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腿肌和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为特征.雏鸡感染后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目前本病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双股双节RNA病毒属,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股RNA构成.病毒能在鸡胚上生长繁殖,经尿囊腔接种后3~5d鸡胚死亡,胚胎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充血和小点出血,肝有斑驳状坏死.由变异株引起的病变仅见肝坏死和脾肿大,不致死鸡胚.
目前已知IBDV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Ⅰ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Ⅱ型(火鸡源性毒株).血清Ⅰ型毒株中可分为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这些亚型毒株在抗原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毒株之间抗原差异性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够在鸡舍内长期存在,且特别耐热.
2.易感动物 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
3.传染源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
4.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
5.流行特点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染性强,传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3d,最初发现有鸡自啄泄殖腔.病鸡羽毛松乱,采食减少,畏寒,常聚堆.随后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由IBDV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诊病状,炎症反应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低,但免疫抑制严重,造成更大危害.
四,病理变化
病死鸡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法氏囊内粘液增多,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比正常值重2倍,5d后法氏囊开始萎缩,切开后粘膜皱褶多混浊不清,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严重时,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若为超强毒毒株感染,则出血程度更为严重.
五,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和病变特征就可作出诊断.由IBDV变异株感染的鸡,只有通过法氏囊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分离才能作出诊断.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1.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死鸡的法氏囊和脾,磨碎后无菌处理,经绒毛尿囊腔接种9~12日龄鸡胚.感染鸡胚3~5d死亡,可见胚胎水肿,出血.用中和试验鉴定分离出IBDV.
2.琼脂扩散试验 常用于IBD诊断.应用此法还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疫苗免疫后的IBD抗体,但是不能区分血清型差异,不能查出群特异性抗原.
3.易感鸡感染试验 取病死鸡的典型病变的法氏囊,磨碎制成悬液,经滴鼻和口服感染21~25日龄易感鸡,在感染后48~72h出现病状,死后剖检法氏囊有特征性的病变.
六防制
鸡感染IBDV后,或用疫苗免疫后,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是该病保护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目前发现应用血清Ⅰ型的疫苗毒株,对雏鸡免疫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不能抵抗亚型或变异毒株的感染.为此,防制本病不能仅用疫苗,需采取综合措施.
1.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在鸡舍内长期存活.因此,应注意对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育雏室.用有效消毒药对环境,鸡舍,用具,笼具进行喷洒,经4~6h后,进行彻底清扫和冲洗,重复2~3次消毒后再引进雏鸡,以防IBDV的早期感染.
2.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种鸡群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经2次接种IBD油佐剂灭活苗后,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并传递给子代,使雏鸡获得较整齐和较高母源抗体,在2~3周龄内得到较好的保护,防止雏鸡早期感染.
3.雏鸡的免疫接种 目前我国常用的活苗一是弱毒苗,对法氏囊无任何损害,受母源抗体干扰严重,免疫保护率较低;二是中等毒力疫苗,接种后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对血清Ⅰ型强毒的保护率高,一般推荐在14~18日龄进行免疫.灭活苗是由鸡胚细胞毒,鸡胚毒,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制备的.变异株病毒制成弱毒疫苗或灭活苗,既可预防变异株引起的感染,又可对血清Ⅰ型IBDV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4.发病时的防制 除对鸡舍和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外,发病早期用IBD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进行注射,也可用高免鸡所产蛋制备卵黄抗体进行注射,对鸡群有较好的疗效.治愈后应对鸡群进行主动免疫.
第五节 禽脑脊髓炎(0.5学时)
重点:
1,禽脑脊髓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2,禽脑脊髓炎的症状病变.
一,简介
禽脑脊髓炎又称流行性震颤,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雏鸡中枢神经系统,其主要特征为共济失调,头颈肌肉震颤和两肢轻瘫及不完全麻痹,母鸡产蛋量急速下降.虽然大多数鸡群最终感染病毒,但临床的发生率较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证实在大多数商业化养禽地区存在本病.我国将其列入三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禽脑脊髓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无囊膜.病毒抗原集中存在于鸡胚的胃肠道(腺胃,肌胃,肠道)肌层中,这些器官的组织匀浆是琼脂扩散试验的最佳抗原.病毒对氯仿,酸,胰酶,胃蛋白酶,DNA酶有抵抗力,双价镁离子可保护其不受热影响.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2.易感动物 本病自然感染于鸡,野鸟,鹌鹑和火鸡.各年龄的鸡均有易感性,但3周龄以内的雏鸡易感性最高.
3.传染源 病禽及带毒禽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4.传播途径 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草等污染物是主要的传播媒介,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尘埃经呼吸道,伤口传播,也能垂直传播.
5.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及死亡率随易感鸡的多少,病原的毒力强弱,感染日龄的大小等的不同而异.雏鸡的发病率一般为40%~60%,死亡率10%~25%,甚至更高.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经胚胎感染为1~7d,通过接触传播至少为11d.
发病初期表现精神不振,嗜睡,头颈震颤,站立不稳,运动失调,行步时两翅开张以保持平衡,或以肘和胫爬行,仍能自行采食,饮欲正常,最后由于瘫痪,不能采食和饮水而体重减轻,衰竭死亡.有些病雏常发生晶状体浑浊或瞳孔反射消失.
病程一般为7d左右,长的可达1个月.成年鸡感染可发生轻微腹泻,产蛋率下降10%~20%,种蛋孵化率也明显低下,3周后恢复正常.
四,病理变化
禽脑脊髓炎唯一的眼观变化是病雏肌胃有带白色的区域,是由浸润的淋巴细胞团块所致,但该变化易被忽略.严重病例可见肝脏脂肪变性,脾肿大和轻度的肠炎.
五,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有流行特点和临诊病状可作出初步诊断.在鉴别诊断时需与新城疫,维生素E缺乏症,雏鸡佝偻病和马立克氏病相区别.通过病毒分离,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以确诊.
取脑,胰或十二指肠等进行病毒分离,接种来自易感鸡群5~7日龄鸡胚卵黄囊,待孵化出壳后观察10d是否出现症状.有症状时取病鸡脑,胰和腺胃检查显微变化或用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通过病毒中和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被动血凝试验来检测血清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
六,防制
急性型病鸡尚无有效疗法.首先是不从有该病的地区引进种鸡,种蛋,防止本病的传入;其次是种鸡群在开产前4周接种疫苗,保证其在性成熟后不被感染,以防止病毒通过蛋源垂直传播.母源抗体也可保护雏鸡在2~3周龄内不受禽脑脊髓炎病毒的接触感染.大多数鸡群都用鸡胚繁殖的活疫苗通过饮水和喷雾等自然途径免疫,也可用灭活油剂苗注射免疫.病愈雏鸡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应将其淘汰.

第六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1学时)
重点:
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胚分离培养特性;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和病变;
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发生啰音.在雏鸡还可出现流鼻涕,蛋鸡产蛋量减少和质量低劣,肾病变型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该病1930年首先在美国发现,目前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本病蔓延.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个代表种.多数呈圆形,直径约80~120nm.单股RNA,有囊膜,其上有花瓣状纤突.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呼吸道渗出物中,肝,脾,肾和法氏囊中也能发现病毒.在肾和法氏囊内停留的时间可能比在肺和气管中还要长.IBV没有凝血蛋白,无自然凝血活性,但经1%胰蛋白酶(或乙醚)在37℃处理3h后,则能凝集鸡红细胞.IBV能干扰鸡NDV在雏鸡,鸡胚和鸡肾细胞中的增殖,而鸡脑脊髓炎病毒则又能干扰IBV在鸡胚内的增殖.病毒能在9~11日龄的鸡胚中生长.多数病毒株在56℃15min灭活,-20℃能保存7年之久.病毒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用0.01%高锰酸钾3min内死亡.病毒在室温中能抵抗1%HCl(pH2),1%石炭酸和1%氢氧化钠(pH12)1h,鸡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痘病毒在室温中不能耐受pH2环境,这在鉴别上有一定意义.
2.易感动物 本病仅发生于鸡,但小雉可感染发病,其他家禽均不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有一定的抵抗力(约4周).
3.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
4.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从呼吸道排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染给易感鸡.此外,通过饲料,饮水等,也可经消化道传染.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d,在35d内具有传染性.
5.流行特点 本病无季节性,传染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有接触史的易感鸡都发病.过热,严寒,拥挤,通风不良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缺乏以及疫苗接种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36h或更长一些,人工感染为18~36h.突然出现呼吸病状,并迅速波及全群为本病特征.4周龄以下鸡常表现伸颈,张口呼吸,喷嚏,咳嗽,啰音,病鸡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昏睡,翅下垂.个别鸡鼻窦肿胀,流粘性鼻涕,眼泪多,逐渐消瘦,康复鸡发育不良.5~6周龄以上鸡,症状是啰音,气喘和微咳,同时伴有减食,沉郁或下痢症状.成年鸡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产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蛋的质量变差,如蛋白稀薄呈水样,蛋黄和蛋白分离以及蛋白粘附于壳膜表面等.
肾型毒株感染鸡,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出现,或呼吸症状消失后,病鸡沉郁,持续排白色或水样稀粪,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窦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于酪样渗出物.气囊混浊或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在死亡鸡的后段气管或支气管中可能有一种干酪性的栓子.在大的支气管周围可见到小灶性肺炎.产蛋母鸡的腹腔内可发现液状的卵黄物质,卵泡充血,出血,变形.有的输卵管发育异常,致使成熟期不能正常产蛋.
肾病变型,肾肿大出血,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沉积而扩张.在严重病例,白色尿酸盐沉积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
五,诊断
肾型IB一般易作出现场诊断,一般的IB和混合感染的IB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1.病毒分离 无菌采取数只急性期的病鸡气管渗出物和肺组织,制成悬浮液,每毫升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万IU,置4℃冰箱过夜,以抑制细菌污染.经尿囊腔接种于10~11日龄的鸡胚,初代接种的鸡胚,孵化至19d,可使少数鸡胚发育受阻,而多数鸡胚能存活,这是本病毒的特征.若在鸡胚中连续传代几次,则可使鸡呈现规律性死亡,并出现特征性的病变.收集尿囊液再经气管内接种易感鸡,如有本病毒存在,则被接种的鸡在18~36h后可出现病状,发生气管啰音.也可将尿囊液经1%胰蛋白酶37℃作用4h,再作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初步鉴定.
2.干扰试验 IBV在鸡胚内可干扰NDV-Bl株(即Ⅱ系苗)血凝素的产生,因此可利用这种方法对IBV进行诊断:取9~11日龄鸡胚10枚,分为两组,一组先尿囊接种被检IBV鸡胚液;另一组作对照.10~18h后两组同时尿囊内接种NDV-B1,孵化36~48h后,置鸡胚于4℃8h,取鸡胚液作HA.如果为IBV,则试验组鸡胚液有50%以上HA滴度在1:20以下,对照组90%以上鸡胚液HA滴度在1:40以上.
六,防制
1.疫苗接种 常用M41型的弱毒苗如H120,H52及其灭活油剂苗.一般认为M41型对其他型病毒株有交叉免疫作用.H120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鸡;油苗各种日龄均可使用.一般免疫程序为5~7日龄首免用H120;25~30日龄二免用H52;种鸡于120~140日龄用油苗作三免.使用弱毒苗应与NDV弱毒苗同时或间隔10d再进行NDV弱毒苗免疫,以免发生干扰作用.弱毒苗可采用点眼(鼻),饮水和气雾免疫,油苗可作皮下注射.
对肾型IB,弱毒苗有Mа-5,1日龄及15日龄各免疫一次,方法同上.除此之外还有多价(2~3个型毒株)灭活油剂苗,按0.2~0.3ml/雏,0.5ml/成鸡皮下注射.
2.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发病鸡群注意保暖,通风换气和鸡舍带鸡消毒,增加多维素饲用量.为了补充钠,钾损失和消除肾脏炎症,可以给予复方口服补液盐.有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等.
第七节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1学时)
重点:
1,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2,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症状和病变;
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和气管粘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为特征.该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或流行.我国有些地区呈地方流行,死亡率较高,是当前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呼吸道传染病之一.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双股DNA,有囊膜.病毒大量存在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含量少.病毒容易在鸡胚中繁殖,使鸡胚感染后2~12d死亡,胚体变小,绒毛尿囊膜增生,坏死,形成混浊的斑块病灶.
病毒的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都敏感,如3%来苏尔或1%氢氧化钠溶液lmin即可杀死,低温冻干后在冰箱中可存活10年.
2.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鸡,不同年龄的鸡均易感,但以成年鸡的症状最为特征.野鸡,孔雀,幼火鸡也可感染.
3.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
4.传播途径 病毒存在于气管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出血液和粘液经呼吸道传播.康复鸡可带毒长达2年,接种活苗的鸡可在较长时间排毒,若与易感鸡长时间接触,可使后者感染发病.污染的垫料,饲料和饮水,可成为传播媒介.
5.流行特点 本病在易感鸡群内传播迅速,感染率可达90%,病死率为5%~70%不等.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6~12d,急性病例的特征症状是鼻孔有分泌物和呼吸时发出湿性啰音,继而咳嗽和喘气.严重病例,呈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出带血的粘液,有时死于窒息.检查口腔时,可见喉部粘膜上有淡黄色凝固物附着,不易擦去.病鸡迅速消瘦,鸡冠发紫,有时排绿色稀粪,衰竭死亡.
发病比较缓和的鸡群其病状为生长迟缓,产蛋量下降,流泪,结膜炎,眶下窦肿胀,发病率仅为2%~5%,病鸡多死于窒息.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喉和气管粘膜肿胀,充血,出血,甚至坏死.气管内有血凝块,粘液,淡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可能会将气管完全堵塞.炎症也可扩散至支气管,肺和气囊或眶下窦.比较缓和的病例,仅见结膜和窦内上皮水肿及充血.
五,诊断
根据特征性病状和典型的病变,结合流行病学即作出初步诊断.在症状,病变不典型时,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支原体感染,禽流感等病不易区别,须进行实验室鉴别诊断.
1.鸡胚接种 以病鸡的喉头,气管粘膜及分泌物,无菌处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尿囊膜上,4~5d鸡胚死亡,见绒毛尿囊膜增厚,有灰白色坏死斑.
2.包涵体检查 取发病后的2~3d的喉头粘膜上皮或有灰白色坏死斑的绒毛尿囊膜做包涵体检查,可见细胞核内包涵体.
六,防制
坚持严格隔离,消毒,免疫措施是防止本病流行的有效方法.因此,易感鸡不与病愈鸡接触,新购进鸡群可放入少数易感鸡混合饲养,观察2周易感鸡不发病,此时方可与原来鸡合群,疫区和发生过该病的地区免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药物治疗仅是防止继发感染和使呼吸困难的病状缓解.目前有两种疫苗可用于免疫接种.一是弱毒疫苗,经点眼,滴鼻免疫,一般较安全.另一种是强毒苗,可涂擦于泄殖腔粘膜,4~5d后,粘膜出现水肿和出血性炎症,表示接种有效,但排毒的危险性很大.
第八节 鸡病毒性关节炎(0.5学时)
一,简介
鸡病毒性关节炎又称病毒性腱鞘炎,是由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传染病.以跗,趾关节肿大,跛行,瘫痪,腱鞘,滑膜,心肌发炎为特征.多发生于肉鸡.本病首先发生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鸡群中均有发生.我国将其列入三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呼肠病毒属.病毒直径为70~75nm,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对脂溶剂有抵抗力.病毒的合成与成熟发生在细胞浆内,可形成包涵体.
禽呼肠病毒采用中和试验方可区分出11个血清型.禽呼肠病毒经鸡胚卵黄囊内或尿囊膜接种,均可分离到病毒.经卵黄囊内接种时,在接种后5~7d胚胎死亡,表现全身充血出血,胚体萎缩,剖检肝肿大,脾有坏死灶.尿囊膜接种时,在尿囊膜上可形成小的坏死斑.病毒对鸡以外的动物不感染.
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卵黄囊中的病毒能耐60℃8~10h,56℃22~24h, 37℃15~16周,22℃48~51周,4℃3年,-20℃可存活4年以上.对pH3,过氧化氢,2%来苏尔,对乙醚,氯仿和酸具有抵抗力.但70%乙醇,0.5%有机碘可使其灭活.
2.易感动物 本病仅见于鸡,多在4~7周龄发病.肉鸡比蛋鸡易感.
3.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病毒可长期存在于带毒鸡的盲肠扁桃体和跗关节内,特别是幼龄受到感染的鸡常是同舍感染的主要来源.
4.传播途径 本病在鸡群中既能经水平传播,又能经垂直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和周围环境,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易感雏鸡.
5.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季节性.本病感染率高可达100%,病死率低,通常低于6%.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自然感染28~150d,人工感染1~13d.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生长迟缓.跗,趾关节肿胀.多见一侧跛行或单腿跳动.病鸡因行走困难不能饮食足够的水和饲料而日渐消瘦,贫血,发育迟滞,少数病鸡逐渐衰竭而死.
大多数鸡受感染后,不出现任何症状呈隐性经过,偶有少数鸡只发生跟腱断裂,患部肿胀,硬化等变化.在感染的鸡群中,有症状的病例一般占鸡群总数的1%~20%不等.成年种鸡群或蛋鸡群受感染后,产蛋鸡群的产蛋量可下降10%~20%.
四,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患肢的跗关节,关节周围肿胀,切开皮肤可见到关节上部腓肠肌腱水肿,关节腔充满淡红色透明粘液,趾屈腱和腓肠肌腱周围水肿.病程较长者,周围组织可与滑膜脱离.大雏或成鸡易发生腓肠肌腱断裂.由于腱断裂,局部组织可见到明显的血液浸润.患肢的其他关节腔中淡红色关节液增加.慢性经过的鸡(主要是成鸡) 关节腔内渗出物较少,腓肠肌腱增厚,硬化,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粘着,关节硬固,不能将附关节伸直到正常状态.
五,诊断
根据本病的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经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可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病毒分离和鉴定等方法诊断.
六,防制
病毒性关节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若发现病情,可将病鸡剔出集中隔离饲养,症状严重的应淘汰,以免扩大感染面,同时做好兽医卫生工作.在换群的间歇期,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扫和严格消毒,以免下一次进雏后再次感染本病.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肉鸡可在开产前2~3周注射油乳剂灭活苗,产生的抗体可通过卵传递给雏鸡,一般可使雏鸡在3周内不受感染.此外,雏鸡也可在1~7日龄和4周龄时各接种一次弱毒苗,在开产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剂灭活苗.
第九节 鸡传染性贫血(0.5学时)
重点:
1,鸡传染性贫血的病性特点;
2,鸡传染性贫血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鸡传染性贫血(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鸡的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可以造成免疫抑制,是危害养鸡生产很大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多数养鸡发达的国家都先后有发生本病的报道,1992年我国也有分离到此病毒的报道,并引起国内养鸡业人士的普遍重视.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科属.呈球形,无囊膜,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无血凝性.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病毒株毒力有一定差异,但抗原性无差别.病毒能在鸡胚中增殖,卵黄囊接种时有些毒株可在16~20日龄时引起胚胎死亡.
CIAV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在60℃耐1h以上,100℃经15min可使其灭活.对酸稳定,在pH3经3h仍然稳定.在5%酚中作用5min,在5%次氯酸37℃作用2h失去感染力.福尔马林和含氯制剂可用于消毒.
2.易感动物 鸡是本病毒唯一的宿主,所有年龄的鸡都可感染,自然发病多见于2~4周龄,1~7日龄的雏鸡最易感,随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
3.传染源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
4.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母鸡感染后3~14d内种蛋带毒,带毒的鸡胚出壳后10~15d发病并死亡.也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水平传播,但通常只产生抗体反应,不引起临床发病.
5.流行特点 CIAV能使1~7日龄鸡发生贫血,并引起淋巴组织和骨髓肉眼可见病变,感染后12~16d病变最明显,第12~28天出现死亡,死亡率一般为30%.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8~12d.临床特征主要是贫血.病鸡表现沉郁,衰弱,羽毛粗乱,消瘦和体重减轻.一般发病后的第2天,病鸡开始出现死亡,病死高峰发生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5~6d,其后逐渐下降,再过5~6d恢复正常.濒死鸡可能有腹泻,常有局部皮肤病变,见于翅膀,也可出现于头,尾,胸,腹侧,腿和爪部,表现为出血,坏死.继发感染其他细菌后,可成为坏疽性皮炎.血稀如水,血凝时间延长,血细胞比容值可下降到20%以下,重者甚至可下降到10%以下,红,白细胞数显著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变化较大,在自然感染情况下,发病率一般为20%~60%,病死率为5%~10%,但有时也可高达60%.
四,病理变化
病鸡主要表现全身贫血,消瘦,肌肉与内脏器官苍白,贫血;肝脏和肾脏肿大,褪色,或淡黄色;血液稀薄,凝血时间延长.骨髓萎缩是在病鸡所见到的最特征性病变,大腿骨的骨髓呈脂肪色,淡黄色或粉红色.在有些病例,骨髓的颜色呈暗红色.胸腺萎缩是最常见的病变,呈深红褐色,可能导致其完全退化,随着病鸡的生长,抵抗力的提高,胸腺萎缩比骨髓病变更容易观察到.法氏囊萎缩不很明显,有的病例法氏囊体积缩小,在许多病例的法氏囊的外壁呈半透明状态,以致于可见到内部的皱襞.有时可见到腺胃粘膜出血和皮下与肌肉出血,严重贫血鸡可见肌胃粘膜糜烂或溃疡.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可见到坏疽性皮炎,肝脏肿大呈斑驳状以及其他组织的病变.部分病鸡有肺实质病变.心肌,真皮及皮下可能有出血点.组织学变化特征是所有造血组织被脂肪样组织所取代.淋巴组织普遍萎缩.
五,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本病所出现的精神沉郁,发育不良和贫血等症状并不是其特有的,有多种原因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尤其要注意与原虫病,黄曲霉毒素中毒及服用过量磺胺等相区别,因为这些病均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出血综合症和免疫抑制.此外,本病常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容易混淆.因此,为了确诊,还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
感染鸡的所有组织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常用肝脏悬液加等量氯仿处理后接种1日龄SPF雏鸡,或接种鸡胚卵黄囊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接种雏鸡经14~16d后进行检查,如发现雏鸡红细胞压积下降,股骨骨髓变为黄白色及胸腺萎缩等典型病变,即可确诊.
六,防制
1.加强种蛋检疫,禁止引进感染本病毒的种蛋;防止过早地暴露于有本病毒的环境中,切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2.强化鸡群的免疫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免疫接种.经常发生本病的地方和鸡场,应采用弱毒冻干苗免疫12~16周龄鸡,接种后6周产生免疫力,并将持续到60~65周龄鸡,接种后6周内产的蛋不可作种用,不可在3~4周龄免疫鸡,以防经种蛋传播本病.当在后备鸡中检测到本病毒抗体,就没有必要再免疫了.
3.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及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病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降低预防本病疫苗的效力.因此,应加强这些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降低本病的易感性.
4.治疗方法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由于本病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其他传染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因此,在发病后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继发感染,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降低经济损失.
第十节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0.5学时)
重点:
1, 产蛋下降综合症的流行特点和症状;
2, 产蛋下降综合症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腺病毒引起鸡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鸡群产蛋骤然下降,软壳蛋和畸形蛋增加,褐色蛋蛋壳颜色变淡.我国在1991年从发病鸡群分离到病毒,证实有本病存在,流行广泛,曾经给养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属于禽腺病毒(Ⅲ群),无囊膜,为双股DNA型,目前已知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粒子大小为76~80nm,呈二十面体对称.该病毒能凝集鸡,鸭,鹅,鸽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家兔,绵羊,马,猪,牛的红细胞.血凝滴度,在4℃可保持很长时间,但70℃却被破坏.鸭胚尿囊液病毒的HA滴度可达18~20log2,而鸡胚尿囊液病毒的HA滴度较低.病毒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对pH适应谱广,0.3%福尔马林48h可使病毒完全灭活.
2.易感动物 本病除鸡易感外,自然宿主为鸭,鹅和野鸭.鸡的品种不同对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易感性有差异,产褐壳蛋母鸡最易感.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鸡,35周龄以上较少发病.幼龄鸡感染后不表现病状,血清中也查不出抗体,在性成熟而开始产蛋后,血清才转为阳性.
3.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鸡与带毒鸡.
4.传播途径 本病传播方式主要是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也是很重要的方式,因为从鸡的输卵管,泄殖腔,粪便,肠内容物都分离到病毒,它可向外排毒经水平传播给易感鸡.
5.流行特点 鸡感染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后,在性成熟前对鸡不表现致病性,在产蛋初期由于应激反应,致使病毒活化而使产蛋鸡发病.
三,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7~9d,有时延至17d.
被感染鸡群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在26~32周龄产蛋鸡突然出现群体性产蛋下降,产蛋率可比正常下降20%~30%,甚至50%.与此同时,产出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小蛋,畸形蛋,蛋壳表面粗糙或蛋端呈细颗粒状如砂纸样,蛋黄色淡,蛋清稀薄如水,有时蛋清中混有血液或异物等,异常蛋可占产蛋量的15%以上,蛋的破损率可达40%左右.病鸡所产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一般不受影响,弱雏数可能增加.病程一般可持续4~10周,以后可逐渐恢复到正常.
发病鸡群中,部分病鸡出现精神不振,鸡冠发白,羽毛蓬乱,食欲减退和下痢等症状.
四,病理变化
本病无特征性眼观病变.剖检产软壳蛋的病鸡,可见卵巢萎缩或充血,卵泡充血,变型或发育不全;输卵管轻度萎缩,粘膜有炎症,有时输卵管内有卵黄样凝块和少量粘液.有时肠道有轻度卡他性炎症,肝,脾,肾可能轻度肿大.输卵管腺体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病变细胞中可见到核内包涵体.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症状可作出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和鉴定 取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肠内容物和粪便作病料,经无菌处理后,以尿囊腔接种10~12日龄鸭胚(无腺病毒抗体).首次分离时鸭胚死亡不多,随着传代次数增加,鸭胚死亡数增多.病料也可以接种于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分离的病毒发现有血凝现象,再用已知抗EDS76病毒血清,进行HI试验或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2.血清学试验 鸡感染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后,能产生高效价抗体.HI试验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如果鸡群HI效价在1:8以上,证明此鸡群已感染.此外还可采用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等方法诊断本病.
六,防制
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本病主要是经胚垂直传播,所以应从非疫区鸡群中引种,引进种鸡要严格隔离饲养,产蛋后经HI试验监测,确认HI抗体阴性者,才能留作种鸡用.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加强鸡场和孵化室消毒工作,在日粮配合中,必须注意氨基酸,维生素的平衡.做好免疫接种,油佐剂灭活苗对鸡免疫接种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鸡在110~130日龄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后HI抗体效价可达8~9log2,免疫后7~l0d可测到抗体,免疫期10~12个月.试验证明以新城疫病毒和EDS76病毒制备二联油佐剂灭活苗,对这两种病有良好保护力.
第十一节 禽白血病(0.5学时)

重点:
1,禽白血病的流行特点;
2,禽白血病的症状和病变;
3,禽白血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传染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其他如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瘤,纤维瘤和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血管瘤,骨石症等出现频率很低.大多数鸡群均感染该病毒,但出现临诊症状的病鸡数量较少.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ALV),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单股RNA.本群病毒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以A~E及J亚群比较常见,A,B和J亚群的病毒是现场常见的外源病毒,C和D亚群病毒在现场很少发现,而E亚群病毒则包括无所不在的内源性白血病病毒,无致病力.白血病/肉瘤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对热的抵抗力弱.
2.易感动物 鸡是自然宿主,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J亚群病毒仅侵害肉用型鸡.
3.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
4.传播途径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的传播方式有两种:通过蛋从母鸡到子代的垂直传播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主要以垂直传播为主.内源性白血病病毒通常通过公鸡和母鸡的生殖细胞遗传传递,内源病毒无致瘤性或致瘤性很弱.
5.流行特点 先天感染的胚胎对病毒发生免疫耐受,出壳后成为有病毒血症而无抗体鸡,血液和组织含毒量很高,到成年时母鸡把病毒传给子代有相当高比例.出生后最初几周感染病毒,白血病发病率高.感染的时间后移,则白血病发病率迅速下降.
三,临床症状
淋巴白血病的潜伏期长,自然病例可见于14周龄后的任何时间,但通常以性成熟时发病率最高.病鸡鸡冠苍白,皱缩,间或发绀,食欲不振,消瘦和衰弱.腹部增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法氏囊和肾.蛋鸡和种鸡的产蛋性能受到严重影响,性成熟迟,蛋小而壳薄,受精率和孵化率低.肉鸡的生长速度亦受影响.
四,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常见于肝,法氏囊和脾,几乎都有眼观肿瘤,肾,肺,性腺,心,骨髓和肠系膜也可受害.肿瘤大小不一,可呈结节状,粟粒状或弥漫状.亚群病毒主要侵害肉用型鸡,引起髓样细胞瘤,一般于9~20周龄发病,早至4~5周龄.肿瘤常发生于肝,脾,胸腺.
五,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和病理学检查建立临诊诊断.注意与马立克氏病进行鉴别诊断.
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在日常诊断中很少使用,但它们是建立无白血病种鸡群所不可缺少的.病毒分离材料为血浆,血清和肿瘤,新蛋的蛋清,10日龄鸡胚和粪便也可含有病毒.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样品以血清和卵黄为好,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六,防制
由于本病的垂直传播性,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重要的传染源,所以疫苗免疫对防制的意义不大,目前也没可用的疫苗.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母鸡检测和淘汰以减少感染,在多数情况下均能奏效.
第十二节 禽大肠杆菌病(1学时)
重点:
1,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2,禽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和病变;
3,禽大肠杆菌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各种禽类急性或慢性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眼炎,关节炎,脐炎,肉芽肿以及肺炎等.最常见的是急性败血症和卵黄性腹膜炎.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大肠杆菌,是中等大小的杆菌,有鞭毛,无芽胞,一般无可见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某些致病性菌株形成β溶血.在麦康凯和远藤氏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本菌生化试验活泼,常用的化学消毒药数分钟内可将其杀死.
根据大肠杆菌O抗原,K抗原和H抗原的不同,本菌可分成不同的血清型.通常以抗原结构式表示某型大肠杆菌,引起禽大肠杆菌病的菌型,常见的有O85,O19,O16,O119及O86等.
2.易感动物 各种品种以及不同日龄的禽类都可感染发病.幼雏和中雏发生较多,发病较早的为4日龄,7日龄和9~10日龄,通常以1月龄前后的雏鸡发病较多.成鸡特别是产蛋鸡发生该病,因产蛋量下降以及防治本病花费的人力物力等,也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菌鸡.
4.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染途径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尤其是水源被污染引起发病最为常见;二是经沾有本菌的尘埃被易感鸡只吸入,进入下呼吸道后侵入血液而引起;三是经蛋壳穿透进入蛋内而传染;四是患本病的公,母鸡与易感鸡交配可以传播本病;五是经经蛋传播,患有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的母鸡,在蛋的形成过程中本菌即可进入蛋内,造成本病的垂直传播,此种传播途径不容忽视.
5.流行特点 当禽群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不良,气候变化或鸡群存在传染性法氏囊病,包涵体肝炎时,容易引起本病的大群暴发.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在临诊上表现极其多样化.通常包括以下病型:
1.急性败血型 病鸡不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或症状不明显.部分病鸡离群呆立,或挤堆,羽毛松乱,食欲减退或废绝,排黄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污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这是目前危害最大的一个病型.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表现为心包积液,心包膜混浊,增厚,不透明,甚者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与心机相粘连;二是纤维素性肝周炎,表现为肝脏不同程度肿大,表面有不同程度纤维素性渗出物,甚者整个肝脏为一层纤维素性薄膜所包裹;三是纤维素性腹膜炎,表现为腹腔有数量不等的腹水,混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充斥于腹腔肠道和脏器间.
2.卵黄性腹膜炎 又称"蛋子瘟",多见于产蛋中后期.这是笼养蛋鸡的一种重要疾病.病鸡的输卵管常因感染大肠杆菌而产生炎症,炎症产物使输卵管伞部粘连,漏斗部的喇叭口在排卵时不能打开,卵泡因此不能进入输卵管而跌入腹腔而引发本病.广泛的腹膜炎产生大量毒素,可引起发病母鸡死亡.不少蛋鸡场或种鸡场常因本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病母鸡,外观腹部膨胀,重坠,剖检可见腹腔积有大量卵黄,肠道或脏器间相互粘连.
3.输卵管炎 多见于产蛋期母鸡.输卵管充血,出血,或内有多量分泌物,产生畸形蛋和内含大肠杆菌的带菌蛋,严重者减蛋或停止产蛋.
4.肠炎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鸡的原必性肠炎较少见.病鸡肛门下方羽毛潮湿,污秽,粘连,这是本病引起腹泻的一种征兆.当感染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常可诱发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对肠道的致病作用,表现为腹泻和病态.
5.生殖器官病 患病母鸡卵泡膜充血,卵泡变形,局部或整个卵泡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硬变,有的卵黄变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输卵管粘膜有出血斑和黄色絮状或块状的干酪样物;公鸡睾丸膜充血,交媾器充血,肿胀.此外,本菌会引起母鸡卵泡囊肿.
6.关节炎或足垫肿 幼,中雏感染居多.一般呈慢性经过,病鸡关节肿胀,跛行,从此类病鸡的关节或足垫中常可分离到大肠杆菌.
7.肉芽肿 常见于鸡或火鸡,多发生于产蛋期将要结束的母禽.部分成鸡感染本菌后常在肠道等出产生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十二指肠和盲肠等部位以及偶尔在肝和脾脏产生肉芽肿,病理变化可从很小的结节到大块组织坏死.该型比较少见,但发病后死亡率比较高.
8,死胚和孵化率低下 此种情况比较多,常因污染的种蛋本菌经蛋传播或穿透蛋壳进入蛋内的情况下,即可发生.检查死胚时可见卵黄囊内容物呈干酪样或黄棕色的水样物,后期死亡的鸡胚或孵出的雏鸡出现卵黄囊炎,脐炎或心包炎.
9.卵黄囊炎和脐炎 指幼鸡的蛋黄囊,脐部及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发生于孵化后期的胚胎及1~2周龄的雏鸡,死亡率为3%~10%,甚者高达40%.表现为蛋黄吸收不良,脐部闭合不全,腹部肿大下垂等异常变化.引起本病的病因相当复杂,但据报道,以大肠杆菌导致的发病率为最高.
10.全眼球炎 患大肠杆菌性全眼球炎的病鸡,眼睛灰白色,角膜混浊,眼前房积脓,常因全眼球炎而失明.
11.大肠杆菌性脑病 某些大肠杆菌可以突破鸡的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引起病鸡昏睡,神经症状和下痢,不吃不喝,难以治愈,多以死亡而告终.本病可在滑膜支原体病,败血支原体病,传染性鼻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基础上继发或混合感染,又可独立发生.
12.肿头综合征 大肠杆菌可引起病鸡头部皮下组织及眼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蜂窝炎.主要发生于4~6周龄肉鸡,鸡肿头综合症和病因比较复杂,大肠杆菌只是其中的病原之一.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依靠实验室检验.
1.病原分离 初始分离可同时使用普通肉汤,普通琼脂斜面和麦康凯氏培养基.在琼脂培养基上长出中等大小,半透明,露珠样菌落,在麦康凯氏培养基上菌落呈红色.一些菌株在琼脂培养基上能溶血.
2.染色镜检 将分离到的菌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本菌为阴性的短小杆菌.
3.生化试验 本菌分解乳糖和葡糖糖,产酸产气,不分解蔗糖,不产生硫化氢,V—P试验阴性,利用枸橼酸盐阴性,不液化明胶,靛基质及M.R.反应为阴性,动力试验不定.但生化试验不能鉴别分离到菌株有无致病力.
4.致病性试验 经上述步骤坚定的大肠杆菌,用其24h的肉汤培养物注射于小鸡或小鼠,即可测知其致病力.
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即可确定所分离到的是否为大肠埃希氏杆菌以及是否属致病性菌株.
本病常与其他疾病并发,同时支原体,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等也可引起关节炎,巴氏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也可引起急性败血症,应注意鉴别.此外,鸭大肠杆菌病还应注意与鸭疫巴氏杆菌病相区别.
五,防制
大肠杆菌是环境性疾病,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特别要注意下列几方面:检查水源有否被大肠杆菌污染,如有则应彻底更换;注意育雏期保温及饲养密度;禽舍及用具经常清洁和消毒;种鸡场应及时集蛋,每天收蛋4次,脏蛋应以清洁细沙擦拭之.
一般认为使用菌苗预防是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应在对当地或养殖场内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监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
选用抗生素,磺胺及呋喃类药物及时治疗.为了防止耐药菌株的存在和出现,应以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一般用四环素族药物按0.02%~0.06%拌料,连喂3~4d;敌菌净按0.02%饮水;呋喃唑酮按0.02%~0.04%拌料,连喂7~l0d.病鸡可直接注射庆大霉素5 0001U/羽,卡那霉素3 0001U/羽饮水或注射,每日2次,连用3d.也可用链霉素,壮观霉素等.
第十三节 禽沙门氏菌病(1学时)
重点:
1,禽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2,禽沙门氏菌病的症状和病变;
3,禽沙门氏菌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禽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将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沙门氏菌病称为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禽伤寒;而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禽副伤寒.禽副伤寒的病原体包括许多种沙门氏菌,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引起禽副伤寒的沙门氏菌也能广泛地感染各种动物和人,人类的沙门氏菌感染和食物中毒常来源于感染副伤寒的禽类,蛋品或其他产品,因此禽副伤寒在公共卫生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鸡白痢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禽伤寒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三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1)鸡白痢 病原为鸡白痢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是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在麦康凯鉴别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4h后可见细小,透明,圆形和光滑的菌落,培养基不变色,大肠杆菌则为红色菌落,并可抑制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生长,故可用于分离培养和鉴别.
(2)禽伤寒 病原为禽伤寒沙门氏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无荚膜,不能运动,在四硫磺酸肉汤等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禽副伤寒 病原主要是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胞,菌体带有周鞭毛,能运动.
2.易感动物 人和各种动物均有易感性,各种年龄动物均可感染,幼年动物较成年易感.
3.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病禽的蛋,羽毛等均含有大量的病原菌.
4.传播途径 可以经卵垂直传播,雏鸡患鸡白痢耐过后,或成年鸡感染白痢后,多成为慢性和隐性带菌,感染母鸡产的蛋成为带菌蛋,带菌蛋经孵化,鸡白痢沙门氏菌在蛋内繁殖,使鸡胚死亡,孵化率降低.部分未死的鸡胚被孵出,孵出的幼雏多于1周内发病或死亡.孵出的幼雏粪便内带有大量病菌,通过粪及污染饲料,饮水,垫草传染给同群饲养的健康雏鸡.雏鸡出壳后经消化道传播,一是在孵化出雏时雏禽啄食被污染的蛋壳感染;二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感染.呼吸道和眼结膜也可传播.
5.流行特点 鸡白痢以2~3周龄以内雏鸡最易发病,呈流行性.成年鸡感染呈慢性或隐性感染.近年来,育成鸡发病也日趋严重.禽伤寒主要发生于成年鸡,也有6个月龄以下的中雏发病.禽副伤寒对各种家禽和野禽均易感.家禽中鸡和火鸡最常见.鸡主要2周龄以内雏鸡最易发病呈流行性.成年鸡感染呈隐性带菌.发病后耐过的鸡长期带菌.一个鸡场一旦传入本病后,将会连绵不断地在鸡场中长期蔓延,难以根除.如不采取有力的净化措施,可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另外,禽副伤寒沙门氏菌能广泛地感染人类和各种动物,故在公共卫生上应受到重视.
三,临床症状
1.鸡白痢 本病在雏鸡和成年鸡中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出壳后感染的雏鸡,7~10日龄开始出现症状,到2~3周时达到高峰.病雏呈最急性者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者出现精神萎顿,不愿走动,拥挤在一起,食欲减少或停食,之后下痢,排白色糊状稀粪,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影响排便,另外由于肛门周围发炎常引起疼痛性尖叫,最后因呼吸困难和心衰而死亡.有的出现失明,有的因关节炎呈跛行.耐过的雏鸡发育不良,成为隐性感染鸡.成年鸡无临诊表现,只是产蛋量和受精率降低,极少数鸡发生腹泻,有的发生卵黄性腹膜炎,出现"垂腹"现象.有时成年鸡可呈急性发病.
2.禽伤寒 潜伏期一般为4~5d多呈散发性.雏鸡和雏鸭症状与鸡白痢相似.年龄较大的鸡和成年鸡突然发病,停食,排黄绿色稀便,体温升高,冠与肉髯苍白或皱缩,突然死亡,病死率10%~50%或更高.
3.禽副伤寒 雏禽的症状与鸡白痢相似,在出壳后2周内发病,6~10d时达到高峰,呈地方流行性.表现为精神萎顿,闭眼,嗜睡,翅膀下垂,拒食,饮水增加,下痢,肛门周围污染粪便.经带菌蛋感染或在孵化器内感染本菌者常呈败血经过,往往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中雏主要表现水样腹泻,很少死亡.成年禽一般无症状,呈隐性感染,成为带菌者.雏鸭表现颤抖,喘息及眼睑水肿,常突然倒地死亡.
四,病理变化
1.鸡白痢 急性死亡的雏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稍长者,在心肌,肺,盲肠,大肠及肌胃中有灰白色坏死灶或结节.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混有血液.胆囊肿大,输尿管因充满尿酸盐而扩张,常有腹膜炎.稍大的病雏肺有灰黄色结节和灰色肝变,肝明显肿大,可达正常的2~3倍,呈暗红色至深紫色,其表面有小红点或大小不等的坏死结节,质地极脆,易内出血,故常见腹腔内有大量血水和血凝块.成年母鸡卵泡变形,变色,呈囊状,有腹膜炎,引起广泛的腹腔脏器粘连,常见心包炎.
2.禽伤寒 雏鸡(鸭)病理变化与鸡白痢相似.成年鸡最急性病理变化轻微或无任何肉眼可见病理变化.急性者常见肝,脾,肾充血肿大.亚急性和慢性者肝肿大,呈淡绿色,棕色或青铜色,肝和心肌有灰白色粟粒大小的坏死结节.成年鸡卵巢和腹膜炎病理变化同鸡白痢.
3.禽副伤寒 最急性死亡的雏鸡无可见病理变化.急性者肝,脾充血,有条纹状或点状出血和坏死灶,肺和肾出血,心包有心包炎,常有出血性肠炎.雏鸭肝肿大,有坏死灶.
成年鸡肝,脾,肾充血肿胀,肠有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还有心包炎和腹膜炎.产蛋鸡输卵管坏死,增生,卵巢坏死,化脓.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别是肝的坏死灶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需做病原分离和鉴定.
1.病原学检查 病原分离常取肝,心血,肺,卵黄囊,肠和胆汁等病料制成乳剂,取其上清液或液体样品接种普通琼脂培养基(加有葡萄糖或血清)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培养24h后可见细小,透明,圆形和光滑的菌落,培养基不变色(大肠杆菌则为红色菌落).也可用含有亚硫酸钠的琼脂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然后再做生化鉴定.也可以用核酸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病原学检查.
2.血清学反应 凝集反应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特别是全血玻板快速凝集反应.
六,防制
1.综合防制措施 防制禽沙门氏菌病的原则是杜绝病原菌的传入,清除群内带菌鸡,同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首先,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和检验措施,防止饲料,饮水和环境污染.第二,健康鸡群应定期通过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进行全面检疫,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以建立健康种鸡群.第三,坚持种蛋孵化前的消毒工作,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第四,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保持育雏室,养禽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干燥,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
2.药物防治 磺胺类,抗菌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治疗本病都有效.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耐药性菌株的出现,最好经药敏试验,选择对本病原菌敏感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可选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呋喃类药物可选用呋喃唑酮,抗菌素选用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喹诺酮类可用氟哌酸,拌入饲料中喂服或加入饮水中饮用.近年来,国内使用"促菌生"或其他活菌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十四节 禽巴氏杆菌病(1学时)
重点:
1,禽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2,禽巴氏杆菌病的症状和病变;
3,禽巴氏杆菌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禽巴氏杆菌病又名出血性败血症,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多种禽类发生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急性者表现为败血症和炎性出血等变化,慢性者则表现为皮下,关节以及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属,为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多单个存在.不形成芽孢,无鞭毛,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病料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呈明显的两极浓染,但其培养物的两极着色现象不明显.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加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为灰白色,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中等大小菌落,并有荧光性,但不溶血.根据细菌的荚膜抗原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A,B,D,E,F 5个型;根据菌体抗原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1~16型,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更多的血清型.本菌的抵抗力很低,在干燥空气中2~3d死亡,在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中能生存6~10d,直射阳光下数分钟死亡;一般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近年来发现巴氏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强.
2.易感动物 本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禽类以鸡,火鸡和鸭最易感,鹅,鸽较低.
3.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健康动物上呼吸道也可能带菌.
4.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经皮肤,粘膜的损伤和吸血昆虫叮咬感染;健康带菌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内源性传染.
5.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时期发生较多.一些诱发因素如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长途运输,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等可促进本病发生.一般为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
三,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9d,人工感染时12~48h.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的季节时有发生.根据病程长短,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禽只,尤其是高产禽和营养状况良好的禽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该型常看不到明显病理变化,有时只能看见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肝脏表面有数个针尖大小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
急性型 大多数病例为急性经过,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缩颈闭眼,翅膀下垂,不愿运动,离群呆立.呼吸困难,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冠髯发绀呈黑紫色.常有剧烈腹泻,粪便灰黄色或绿色,泄殖腔周围羽毛污秽.体温升高,食欲废绝,饮欲增强.肉髯水肿,发热和疼痛.发病禽群产蛋量减少或停止,最后衰竭而死,病程1~3d.
慢性型 多发于流行后期或由急性病例转来,由毒力较弱的菌株引起.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冠和肉髯肿胀,苍白,随后干酪样化,甚至坏死脱落;关节肿胀,跛行,并有慢性肺炎和胃肠炎症状.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
四,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一般可见皮下组织,腹部脂肪和肠系膜常见大小不等出血点.心包变厚,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并混有纤维素.心外膜,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脏病理变化具有特征性,表现为肿大,质脆,呈棕红色或棕黄色或紫红色,表面广泛分布针尖大小,灰白色或灰黄色,边缘整齐,大小一致的坏死点.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粘膜红肿,呈暗红色,有弥漫性出血或溃疡,肠内容物含有血液,病死鸭可见肠道淋巴集结环状出血.
2.慢性型 可见鼻腔,气管,支气管有多量粘性分泌物.肺质地变硬.肉髯肿大,内有干酪样渗出物.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产蛋母鸡还可见到卵巢出血,卵黄破裂,腹腔内脏表面上附有卵黄样物质.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方法进行.
1.病料涂片镜检 采取急性病例的心,肝,脾或体腔渗出物以及其他病型的病变部位,渗出物,脓汁等作病料涂片,经瑞氏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卵圆形杆菌.
2.细菌学诊断 细菌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或马丁琼脂培养基,置37℃培养24h,观察培养结果.必要时可进一步作生化特性鉴定.
3.动物试验 取病料研磨,用生理盐水作成1∶10悬液,取上清液(或用24h肉汤纯培养物)接种于小鼠,鸽,接种动物在1~2d后发病,呈败血症死亡,再取其病料涂片镜检或培养,即可确诊.
六,防制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病特点,平时的预防措施主要应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防暑防寒,避免过度拥挤,减少或消除降低机体抗病能力的因素,并定期进行禽舍及运动场消毒,杀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多种抗菌药物,也可选用高免或康复动物的抗血清.周围的假定健康动物应及时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但应注意弱毒菌苗紧急预防接种时,被接种动物应于接种前后至少1周内不得使用抗菌药物.
第十五节 鸡传染性鼻炎(0.5学时)
重点:
1,鸡副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
2,传染性鼻炎与鸡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曲霉菌病的鉴别诊断;
3,传染性鼻炎的诊断方法;
一,简介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流鼻涕,打喷嚏,面部肿胀,结膜发炎,鼻腔和窦腔粘膜发炎,产蛋下降.本病主要侵害育成鸡和产蛋鸡,严重影响鸡群生长发育和产蛋,所以对养鸡业危害较大,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将其列入三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副鸡嗜血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的成员.革兰染色阴性,为球杆状或多形性,有时呈丝状,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大多数有毒力的菌株在体内或初次分离时带有荚膜.在病料中以单个,成双或短链形式散在或呈丛存在.本菌为兼性厌氧,可在鸡胚中生长,接种6~7日龄鸡胚卵黄囊后,24~48h内致鸡胚死亡.细菌在卵黄和胚体中含量最高.本菌主要存在于病鸡或带菌鸡的鼻腔,鼻窦,眶下窦及气管等器官粘膜和分泌物中.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宿主体外很快失活.病鸡排泄物中的病原菌在自来水中仅能存活4h.本菌对各种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均敏感.在体内和体外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尤其是磺胺类及广谱抗生素.
2.易感动物 本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于鸡.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4周龄以上鸡最易感,发病后较为严重.成年鸡感染后潜伏期短而病程长.尽管有其他家禽或鸟类偶然发病的报道,但尚缺乏自然感染的充分证据.人工感染时,火鸡,鸭,鸽子,麻雀,乌鸦,兔子,小鼠及豚鼠等均有抵抗力.
3.传染源 病鸡和健康带菌鸡是本病在鸡群中长期流行的重要原因.
4.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5.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多见.除气候外,饲养管理条件,鸡群年龄等因素也与本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闷热或寒冷潮湿,氨气浓度偏高,不同年龄的鸡混群饲养,维生素A缺乏,某些疫苗接种引起的应激反应,其他传染病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或寄生虫病的存在等.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较短,只有1~3d,因此在鸡群中传播很快,几天之内可席卷全群.病鸡明显的变化是颜面肿胀,肉垂水肿,鼻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其次可见结膜炎和窦炎.病初眼结膜发红,肿胀,流泪,眼睑水肿,打喷嚏,流浆液性鼻涕,后转为粘液性.鸡群中不时发出快而短促的"库,库"声.由于炎性分泌物的不断增加和积蓄,病鸡眶下窦,鼻窦肿胀,隆起,上下眼睑粘连,闭合.病情严重或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时,可见病鸡摇头,张口呼吸,有呼吸道啰音.未开产鸡表现发育不良,开产鸡群则产蛋明显下降(10%~40%),产蛋下降程度与发病后采取的治疗措施有关.病程一般1~2周,若无继发感染则很少引起死亡.若继发感染其他病,则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死亡增多.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鼻腔,鼻窦和眼睛.鼻腔,鼻窦粘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粘膜充血肿胀,被覆有粘液.病程较长者鼻腔,鼻窦内有鲜亮,淡黄色干酪样物.结膜充血肿胀,眼睑及脸部水肿,结膜囊内可见于酪样分泌物.有些急性病例可见口腔,喉头或气管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另外可见气囊炎,肺炎和卵泡萎缩变性,坏死.当有支原体继发或合并感染时,上述病变更明显.
五,诊断
单纯感染本病时,根据其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不难作出初步诊断.若要确诊或有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时则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是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体,包括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和菌苗免疫产生的抗体.此外,还可用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技术,补本结合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进行实验室诊断.
六,防制
为预防本病,平时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包括带鸡消毒.防止鸡群密度过大,不同年龄的鸡应隔离饲养.在寒冷季节,既要搞好防寒保暖,又要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粉尘和有害气体含量.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主要使用灭活菌苗,国内预防鸡传染性鼻炎以A型单价灭活苗为主,但鉴于我国也存在由C型菌引起的感染,为了能更全面,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有学者开展了A,C二价疫苗的研究.常规的免疫程序为4~6周龄时皮下注射0.3ml,开产前1个月皮下注射0.5ml加强免疫,保护期可达9个月以上.
多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都可用于治疗本病,但应注意本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治疗中断后容易复发.常用药物包括磺胺二甲基嘧啶,复合磺胺制剂(磺胺类药物5份,磺胺增效剂1份),土霉素一般连续拌料5~7d.对不吃料的鸡可肌肉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每天2次,连用2~3d.同时还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以尽快控制疫情.
第十六节 禽曲霉菌病
重点:
1, 禽曲霉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 禽曲霉菌病的症状和病变;
3, 禽曲霉菌病与传染性鼻炎,鸡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鉴别诊断;
4, 防制要点.
一,简介
禽曲霉菌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或育雏室肺炎,是真菌中的曲霉菌引起多种禽类(鸡,火鸡,鸭,鹅) 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其病变特征是肺和气囊发生广泛的炎症和小结节.常见于幼禽,呈急性暴发.成年禽则为散发.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可以引起大批死亡,使养禽业遭受重大损失.本病流行的地区广泛,我国也广泛存在.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该病主要病原体为半知菌纲曲霉菌属中的烟曲霉,其次为黄曲霉,此外,黑曲霉,构巢曲霉,土曲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偶尔也可从病灶中分离出青霉,木霉,头孢霉,毛霉,白曲霉等菌体.曲霉菌的气生菌丝一端膨大形成顶囊,上有放射状排列小梗,并分别产生许多分生孢子,形如葵花状.
本菌为需氧菌,在室温和37~45℃均能生长.在一般霉菌培养基,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其他糖类培养基上均可生长.烟曲霉在固体培养基中,初期形成白色绒毛状菌落,经24~30h后开始形成孢子,菌落呈面粉状,淡灰色,深绿色,黑蓝色,而菌落周边仍呈白色.致病性曲霉菌对自然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自然条件的冷热干湿均不能破坏孢子的生活能力.120℃干热60min才能使其培养物失去发芽的能力,煮沸5min才能杀死,一般消毒剂须经1~3h才可灭活.曲霉菌对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不敏感,一般的消毒剂只能使孢子致弱,如2%甲醛l0min,3%石炭酸lh,3%氢氧化钠3h对孢子只起致弱作用.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克霉陛及碘化钾对曲霉菌有抑制作用.某些曲霉菌能产生毒素,可使动物痉挛,麻痹,致死和组织坏死等.
2.易感动物 各种禽类都有易感性,以幼禽(4~12日龄)的易感性最高,常为急性和群发性,成年禽为慢性和散发.哺乳动物如马,牛,绵羊,山羊,猪和人也可感染,但为数甚少.实验动物中兔和豚鼠可人工感染.
3.传染源 曲霉菌的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发霉的饲料或垫料等都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自然疫源性.
4.传播途径 禽类常因接触发霉饲料和垫料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曲霉菌孢子易穿过蛋壳而引起死胚,或出壳后不久出现症状.孵化室严重污染时新生雏可受到感染,几天后大多数出现症状,一个月基本停止死亡.
5.流行特点 阴暗潮湿鸡舍和不洁的育雏器及其他用具,霉雨季节,空气污浊等均能使曲霉菌增殖而引起本病发生.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7d,人工感染为24h.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主要见于1个月以内的雏禽.病禽初期常无特征症状,仅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继之出现口渴,频频饮水,羽毛粗乱,两翼下垂,喜立于墙角或蹲于僻静处,闭目无神.病程稍长者,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呼吸状态的变化是本病的特征.当肺部结节密集或气管炎性渗出物增多充塞时,出现伸脖张口吸气,时常发出锣音及哨音,有时摇头连续打喷嚏,接着出现腹式呼吸,两翼煽动,尾巴上下摆动,颈向上前方一伸一缩,口粘膜和面部紫绀,最后窒息而死.鸭,鹅的症状不如鸡明显.患眼曲霉菌病的雏禽,初期结膜充血肿胀,继之眼睑肿胀,常在一侧眼的瞬膜下出现黄色干酷样小球,使眼睑鼓起,或在角膜中央出现溃疡.鸡患皮肤烟曲霉菌病时,患部呈黑褐色坏死.通常在出现症状后2~7d死亡.很少有康复者.
2.慢性型 幼禽表现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羽毛蓬乱无光,不喜运动,闭目呆立,眼窝下陷,步行不稳,喜立一隅或热源处,有的口腔粘膜出现溃疡,逐渐消瘦而死亡.成禽多数表现为慢性型的症状,母禽则停止产卵或产卵量减少.病程可延至数周.
四,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肺和气囊.典型病例均可在肺脏表面散在或密集的针头大,小米大,绿豆大乃至豌豆大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易于从周围组织剥离.结节柔软有弹性,切开见有层次的结构,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内含大量菌丝体,外层为类似肉芽组织的炎性反应层,并含有巨细胞.气囊壁增厚,气囊内常含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炎性渗出液或脓汁,继之变成凝乳块样,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干酪块.慢性病例,干酪样结节更大,数量更多,气囊壁变厚呈皮革样,并融合形成更大的淡黄色大块干酪样病灶.随着病程的延长,曲霉菌在干酪样及增厚的囊壁上形成分生孢子,此时可见气囊壁上形成圆形隆起的灰绿色霉菌斑,呈绒球状.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微生物学检查.
1.霉菌孢子检查 采取病灶部位的霉菌结节或霉菌斑置于载玻片上,加20%氢氧化钾溶液1~2滴,用针划破病料,加盖玻片后镜检可见大量霉菌孢子,并见有多个菌丝形成的菌丝团,分隔的菌丝排列成放射状,在病变组织切片中找到本菌即可确诊.
2.霉菌分离培养 曲霉菌比较容易分离培养,可将病料接种沙氏培养基,察氏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每天观察培养物,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检查,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可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由于霉菌的分布广泛,霉菌培养结果阳性时应综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再作出诊断结论.
六,防制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不使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垫料要经常翻晒,妥善保存,尤其是阴雨季节,防止霉菌生长繁殖.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厅均按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
育雏室应注意通风换气和卫生消毒,保持室内干燥,清洁.长期被烟曲霉污染的育雏室,土壤,尘埃中含有大量孢子,雏禽进入之前应彻底清扫,换土和消毒.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烟法,或0.4%过氧乙酸溶液或5%石炭酸溶液喷雾后密闭数小时,经通风后使用.
发现疫情时应迅速查明原因并立即排除,同时进行环境,用具等的消毒.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据报道用制霉菌素防治本病有一定效果,剂量为每100只雏鸡一次用50万IU,每日2次,连用2~4d.用0.05%的硫酸铜溶液或0.5%~1%碘化钾溶液饮水,连用3~5d也有一定疗效.
第十七节 鸭 瘟(0.5学时)
重点:
1,鸭瘟的流行病学特点;
2,鸭瘟的症状和病变;
3,鸭瘟的防制.
一,简介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天鹅等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及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病快,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部分病鸭流泪肿头,下痢,食道粘膜出血及坏死,肝脏出血或坏死等为主要特征.该病给养鸭国家或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鸭瘟病毒,又称鸭疱疹病毒1型,系疱疹病毒科的成员,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该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在37℃下经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脂肪酶处理18h可使该病毒部分失活或完全失活.鸭瘟病毒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在病(死)鸭,脏器,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均含有病毒,但以肝,脾,脑,食道,泄殖腔的含毒量最高.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常用的消毒剂敏感.0.1%升汞10~30min,75%酒精5~30min,0.5%石炭酸60min,0.5%漂白粉及5%石灰乳30min对病毒有致弱和杀灭作用.
2.易感动物 不同品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该病,以番鸭,麻鸭,绵鸭,绍兴鸭等易感性较高.在自然感染病例中,以1月龄以上成年鸭多见,发病率可高达100%,病死率达95%以上.近年有鹅感染鸭瘟出现大量死亡的报道.自然条件下,野生的雁形目鸭科成员(野鸭,野鹅等)常成为带毒者,而鸡,火鸡,鸽,麻雀和哺乳动物等对鸭瘟有抵抗力,但人工感染2周龄雏鸡可以发病,经鸡胚致弱的鸭瘟病毒对鸭失去致病力,但对1日龄至1月龄雏鸡的毒力大大增强,致死率甚高.
3.传染源 鸭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病愈不久的带毒鸭及潜伏期的感染鸭.被病鸭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场地,水域,用具,运输工具以及某些带毒的野生水禽(如野鸭)和飞鸟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4.传播途径 自然条件下许多途径均能引起发病,包括消化道,眼,鼻,皮肤外伤及泄殖腔等;该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吸血昆虫可能是本病潜在的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发现该病的垂直传播.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但也可通过生殖器官,眼结膜及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5.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以生,但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发病差异很大,南方发病多,且主要见于春夏两季及运销旺季,而北方少见发病,偶见于秋季,与饲养密度,数量,饲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5d,而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d.患病鸭特征性的临床病状为高热稽留(43℃以上),眼周围羽毛沾湿,流泪,部分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严重下痢,排青绿色或灰白色粪便.病鸭精神萎顿,多蹲伏,不愿下水,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强,口流黄色液体,鼻腔流出分泌物,呼吸困难.外翻泄殖腔粘膜时,可见表面有黄绿色假膜,不易剥离.本病病程一般为2~5d,慢性病例可拖至1周以上,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自然或人工感染鸭瘟的病鹅主要表现体温升高(42.5~43℃),精神萎顿,流泪,两脚发软,排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个别病鹅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头颈扭曲和不随意旋转.
四,病理变化
鸭瘟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血管损伤,组织器官出血,消化道粘膜有疹性损害,淋巴器官有特征性病变和实质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
剖检可见喉头,食道及泄殖腔粘膜出血,出现灰黄色或黄绿色伪膜性溃疡,尤其是食道常可见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出血斑点.心冠脂肪,肝脏,脾脏,肺,胰腺,肾脏,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腺胃与食道膨大部交界处,肠道,卵黄蒂,法氏囊,肛周粘膜,脑膜等出血或充血,尤其是肝脏和肠道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肝脏除出血外还有多量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或坏死灶,少数坏死点中心有小出血点或其外围有出血带.肠道,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出血最为严重,肠道淋巴结集处肿胀,呈环状出血.产蛋母鸭发生鸭瘟时除以上剖检病变外,还可见卵巢充血,出血,卵泡膜出血,有时卵泡破裂而引起腹膜炎,输卵管粘膜充血,出血.雏鸭感染鸭瘟时,其剖检病变与成年鸭基本相同,但法氏囊病变更为明显,表现为明显出血,粘膜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并附有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喉头,食道和泄殖腔等粘膜的病变较轻微,但肝脏出血点和腺胃出血带较为明显.
鹅感染鸭瘟的病变与鸭相似,主要表现在肝脏和消化器官,肝脏以出血和坏死为特征,消化道表现为充血,出血和伪膜性坏死.鸭瘟的特征性组织学病变为血管壁损伤,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受损.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和颗粒变性及坏死,肝索结构破坏,肝细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脾窦及血管显著充血,血管周围有凝固性坏死,脾髓中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沉着.食道和泄殖腔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粘膜下层疏松,水肿,并有淋巴样细胞浸润.
五,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迅速,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鸭鹅均可感染发病等),特征性临床症状(高热稽留,流泪,严重下痢及部分病鸭头颈肿胀)和有诊断意义的剖检病变(食道和泄殖腔等处粘膜特征性灰黄色假膜,肝脏及肠道等出血以及肝的坏死点或坏死灶等),一般较易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进行实验室检查.
六,防制
由于鸭瘟的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一旦传入鸭群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的防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该病的非疫区,应加强本地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尽量减少从外地,尤其是从疫区引种的机会,防止该病的引入.受威胁地区除应加强检疫,消毒等兽医卫生措施外,易感鸭群应及时进行鸭瘟疫苗的免疫接种.在疫区,除对所有鸭群进行免疫接种外,发生鸭瘟时要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及时扑杀销毁发病鸭群,病鸭污染的场地,水域和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疫点周围受威胁的鸭群立即接种鸭瘟高免血清或鸭瘟弱毒疫苗,防止该病扩散传播.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鸭瘟的主要措施,目前国内应用的疫苗主要是鸭瘟病毒弱毒苗.种用鸭或蛋用鸭于30日龄左右首免,以后每隔4~5个月加强免疫1次.3月龄以上鸭免疫1次即可,免疫有效期可达1年.但应注意免疫接种安排在开产前20d左右或停蛋期或低产蛋率期间.对于肉用鸭,于7日龄左右首免,20~25日龄时二免.
第十八节 小鹅瘟(1学时)
重点:
1,小鹅瘟的流行病学特点
2,小鹅瘟的症状和病变
3,小鹅瘟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肠道内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是当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鹅细小病毒系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为20~22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核酸为单链DNA.电镜可见有完整病毒粒子和病毒空壳.迄今国内外分离到的鹅细小病毒毒株抗原性几乎相同,均为同一个血清型,鹅细小病毒无血凝活性,但能凝集黄牛精子.
病鹅的内脏,脑,肠道及血液中均含有病毒.初次分离可用鹅胚或番鸭胚或其成纤维细胞,以鹅胚成纤维细胞初次分离该病毒时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CPE).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CPE越来越明显.以鹅胚分离鹅细小病毒时,一般在接种后5~7d死亡,死亡鹅胚绒毛尿囊膜局部增厚,胚体皮肤,肝脏及心脏等出血.随着在鹅胚中传代次数的增多,该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稳定在接种后3~4d.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20℃冰冻状态下可存活两年以上,65℃30min或80℃10min对滴度无影响, 56℃能存活3h,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 3环境中稳定,对2%~5%氢氧化钠,l0%~20%石灰乳敏感.
2.易感动物 自然条件下,只有雏鹅和雏番鸭对本病易感,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均无感染性.
3.传染源 病鹅和带毒鹅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带毒的种蛋,污染的用具,水源,草场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4.传播途径 种蛋,带毒鹅和康复鹅以及隐性感染的鹅的排泄物,分泌物容易污染水源,环境,用具,草场等,易感鹅通过消化道感染,能够很快波及全群.
5.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1月龄内的雏鹅,但在流行高峰期,雏鹅的易感性随年龄增加而减弱,7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常达70%~95%,甚至于100%;lO日龄以上的雏鹅发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1月龄以上的发病较少.发生及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1~2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发生,但我国南北方由于饲养鹅的季节和饲养方式不同,发病季节也有所不同,南方多发生于春夏两季,北方地区多见于夏季和早秋发病.
三,临床症状
2周龄内雏鹅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其潜伏期为2~3d;2周龄以上雏鸭潜伏期为4~7d.
1.最急性型 常发生于1周龄内的雏鹅或雏番鸭,发病,死亡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100%,病死率高达95%以上.雏鹅表现精神沉郁后数小时内即出现衰弱,倒地,两腿划动并迅速死亡.死亡雏鹅喙端,爪尖发绀.
2.急性型 常发生于1~2周龄内的雏鹅,患病雏鹅症状明显,表现为全身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喜蹲伏,渴欲增强,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粪中带有纤维碎片或未消化的饲料,临死前头多触地,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2d左右.
3.亚急性型 多发生于2周龄以上的雏鹅,常见于流行后期.患病雏鹅以精神沉郁,拉稀和消瘦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病程一般为3~7d,甚至更长.
四,病理变化
本病的剖检病变以消化道炎症为主,最急性型一般只有小肠前段粘膜肿胀,充血,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症.胆囊肿大,胆汁稀薄.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急性型和亚急性型常有典型的肉眼病变,尤其是肠道的病变具有特征性.小肠的中,后段显著膨大,呈淡灰白色,形如香肠样,触之坚实较硬.剖开膨大部肠道可见肠粘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堵塞肠道.心脏变圆,心肌松软,肝脏肿大,淤血,胰腺充血,脾脏淤血或充血.
五,诊断
根据本病特有的流行病学表现,结合症状和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特异抗体检查.
1.病毒分离鉴定 可取病雏的脑,脾或肝的匀浆上清液,接种鹅胚或原代细胞培养.鹅胚接种含毒材料后,可在5~7d内死亡,主要变化为胚体皮肤充血,出血及水肿,心肌变性呈灰白色,肝脏变性或有坏死灶.细胞培养于接种后3~5d出现细胞病变,用HE染色可见有孝德里氏A型核内包涵体.死亡鹅胚或细胞培养中的病毒可用免疫荧光抗体或中和试验进一步证实.
2.血清学检查 血清中特异抗体检查的方法有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及ELISA试验.
3.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与小鹅流感相区别.小鹅流感主要以呼吸系统疾患为特征,病变常限于气管,支气管,喉头及鼻腔内有半透明豹液渗出物,肠道内无渗出性肠炎变化.
六,防制
除遵循一般性措施外,本病的预防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孵坊中的一切用具和种蛋彻底消毒,刚出壳的雏鹅不要与新引进的种蛋和成年鹅接触,以免感染.二是做好雏鹅的预防,对未免疫种鹅所产蛋孵出的雏鹅于出壳后1日龄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且隔离饲养到7日龄;而免疫种鹅所产蛋孵出的雏鹅一般于7~10日龄时需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0.5~1.0ml.雏鹅群一旦发生本病,应迅速将病雏鹅挑出淘汰且对整群鹅尽早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每羽1.0~1.5ml,必要时隔2~3d后需再注射1次,治愈率一般为50%~80%不等.

了了了了 发表于 2008-8-27 17:44:49

禽流感与五种常见呼吸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      众所周知,禽类呼吸道病是由于本身特点(1.气管较长;2.肺具有不可扩张且位置固定;3.禽类没有横隔;4.禽类的呼吸道非终止肺,在肺部还有开口;5.有9个气囊。)及细菌、病毒感染和一些间接因子(接种疫苗等)造成的。虽然养禽工作者,对鸡呼吸道病防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呼吸道疾病仍然发生且十分棘手。特别是农村个体养鸡户,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条件有限,使鸡只过分拥挤,鸡舍封闭过严,使呼吸道病反复发生,导致生长降低,饲料转化率低下,投入大量药物去治疗,给养鸡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A型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其致病力是有差别的。致病力弱的毒株只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症状,而高致病力的毒株可引起很高的死亡率,有时可达100%,禽流感的症状和病变千变万化,与之相类似的甚多,导致此病的鉴定困难。使养禽场易将禽流感误认为是新城疫和传染性鼻炎或喉气管炎等。由于误诊,使防制方案出现较大的偏差,给养鸡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现将禽流感与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怎样进行区别诊断及防治办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病原禽流感(AI)新城疫(ND)喉传染性支气管炎(HLT)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鼻炎(IC)败血霉形体(MG)1、A型流感病毒
2、流感病毒中除
A型之外还有B型和C型
3、B型和C型仅感染人 1、副粘病毒
2、核酸类型RNA
3、禽副粘病毒有9个血清型,即PMV-9-9
4、NDV属于PMV-1
5、PMV-1和PMV-3有交叉反应
6、有血凝性,并能对NDV血清所抑制,这特性可应用病毒鉴定和免疫监测1、疱疹病毒A亚群病毒
2、双股DNA
3、仅一种血清型
4、病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
5、在患病的组织细胞可见核内包涵体1、冠状病毒
2、单股RNA
3、目前已知25个血清型,没有或仅有部分交叉反应
4、有呼吸型M41、肾型T株、传染性腺胃炎型
5、病毒在鸡胚接种能引起侏儒胚1、副嗜血杆菌
2、血清型有A、B、C,德国是A、B型,澳大利亚B,南非是A、C1、败血支原体
2、有19个血清型(A-5)
3、具有典型致病性,血清型A、分别为败血支原体(MG)
4、火鸡支原体引起火鸡鼻窦炎(MM)
5、引起关节滑液囊炎(MS)  二、流行病学AINDHLTIBICMG年龄  1、各种年龄都有易感
2、但幼雏和中雏易感性高
3、各种鸟类可感染1、不同年龄均有感染,但成鸡症状典型
2、带毒时间长,2%康复鸡带毒时间可达一年1、仅发生于鸡,幼雏发病严重,肾型主要在3周龄左右
2、产蛋鸡仅表现产蛋下降1、各种年龄都可发生而产蛋鸡感染后较为严重,3-4日龄有抵抗力,13周龄或大些鸡100%感染4-8周龄最易感产蛋鸡引起产蛋下降传播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其它禽类呼吸道
消化道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呼吸道
消化道
麻雀可成为此病传播媒介,发生与诱因有关(气候变化、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气候变化
易继发于其它疫病    三、症状区别AINDHLTIBICMG   1、感染率90%以上
2、典型ND可造成毁灭性损失1、感染率100%
2、病死率5-7%,一般在10-20%1、感染率极高。
2、雏鸡病死率25-30%
6周龄以上病死率0.5-1%发病率与病死率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差异大,2-5%1、发病率5-15%
死亡率不高约1-10%1、精神不振,吃料、饮水减少
2、患鸡鼻窦肿胀,流鼻液,呼吸困难,眼睑肿胀,一侧或两侧眼出现结膜炎,流泪,眼角有小气泡,结膜囊肿大,眼有粘性或干酪样分泌物。
3、腹泻呈水样稀粪,还带有未消化的饲料,有些病例呈浅灰绿色、淡黄色,尿酸盐增多。
4、部分鸡头部出现肿胀。鸡冠和肉髯呈紫黑色,一侧或两侧肉髯增厚变硬。
5、产蛋鸡发病后2-3天,产蛋量开始大幅度下降,7-8天后下降幅度最大,持续1-2周,一般为3-5周不等,然后产蛋量又开始回升。1、典型ND以最急性和急性为主,以全身症状为主。
2、亚急性和慢性表现为神经症状和腹泻症状。
3、非典型ND多发生于免疫鸡群。临床以轻微呼吸道症状,产白壳蛋,产蛋下降,死亡率低为特征。1、显著的呼吸困难
2、咳嗽严重,可咳出带血渗出物
3、传播快,死亡率高1、呼吸型,产蛋减少产畸型蛋、小蛋
2、肾病变型,主要是肾肿大,色淡。输尿管变粗,内有大量尿酸盐结晶。
3、腺胃型,主要见腺胃壁增厚、溃疡。主要是流眼泪,结膜炎颜面和眼周围肿胀或水肿,鼻粘膜发炎鼻腔流出粘液性分泌物等。  主要侵害呼吸道,病程长,眼窝、眶下窦肿胀,产蛋下降。  四、病理变化区别AINDHLTIBICMG1、主要的病变在呼吸道,除了结膜炎和鼻窦炎外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混浊和水肿,粘膜表面往往有大量粘稠的分泌物,甚至呈条状,少数病例气管腔内分泌物呈干酪样或有血样物。
2、部分病例腺胃粘膜呈点状或带状出血(与MD症状也很相似),十二指肠和泄殖腔粘膜以及盲肠扁桃体均充血、出血,体内脂肪有点状或斑状出血。
3、卵巢及输卵管粘膜充血和出血,卵泡颜色变淡,卵黄变稀,而且极易破裂,以至病死母鸡腹腔有大量新鲜的蛋黄1、典型ND病变嗉囊积液,气管环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膜下出血,十二指肠、盲肠扁桃体泄殖腔出血。
2、非典型ND病变  粘膜卡他性炎症,气管环状出血,腺胃仅见水肿,直肠和泄殖腔出血,扁桃体出血。1、气管粘膜肥厚,附有黄白色血样渗出物,常可见干酪样渗出物滞留。
2、喉头水肿、出血。
3、严重者在喉和气管有干酪样假膜堵塞气管。
4、眶下窦出血性炎症
5、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出现核内包涵体1、气管、鼻窦卡他性炎症,严重的有干酪样渗出物,死亡鸡在支气管有干酪样栓子。
2、卵巢:产卵鸡卵泡膜出血、充血,出现软卵、破裂卵等变化。卵黄流入腹腔使腹壁和腹腔形成黄色的混浊状态。
3、肾型:肾肿大,色淡输尿管变粗,内有大量尿酸盐结晶。
4、腺胃型:腺胃壁增厚溃疡。1、眶下窦和气管粘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鼻腔和眶下窦充满水样及至灰白色粘稠性液体。喉头和气管粘膜呈桃红色,下颌皮下组织有明显的浆液性浸润。
2、鼻腔眶下窦、气管等上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肿大,增生或变性脱落;粘膜固有层到粘膜下组织有明显的炎性水肿和异染白细胞润。1、MG单独感染时,发生轻度鼻炎和眼窝眶下窦炎,表现粘膜肥厚和粘液贮留,进一步发展波及气管、肺和气囊。
2、与大肠杆菌、IB合并感染,心包呈灰白色肥厚,肺与胸壁粘连脾包膜上有灰白色渗出物,形成薄膜,使肝表面出现白色斑块,并有胶冻状和奶油样物质附着。    五?防治
     1、防治原则
    ①、净化环境,特别要注意鸡舍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减少尘埃含量。
    ②、加强空气消毒。
    ③、药物防治
      2、AI的防治
    加强管理,提高易感禽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
    加强检疫工作,定期对各鸡群进行HI试验,特别是对易感鸡场、鸡群,要提高血清抽检次数及数量,可疑鸡群要迅速做出诊断。
    确诊为AI后,要严格划分疫区,及时封锁隔离。
    确诊以后,要迅速彻底地根除传染源,扑灭病源,根据情况采取扑杀措施。
    搞好疫区、易感区消毒、净化工作。
    本病多在晚秋和初冬发生,因此应注意寒冷季节鸡舍内温度不宜过低。由于本病毒具有多样性抗原,所以必须用同一抗原性的病毒制作疫苗,目前世界各国尚未正式使用。
      3、ND的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及空气净化工作。
    选择适合本地区或本场的疫苗。
    一定要根据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首免时间,无条件进行抗体监测的养殖场或个体户可参考提供种苗的养殖场给予的免疫程序,并结合当地实际来制订程序。
    免疫方法要适当。
    坚持抗体监测制度,可以及时了解鸡群的免疫状态,并可对鸡场现行免疫程序进行考察,以确定本场最佳免疫程序,使鸡群始终保持良好的免疫水平。
    ①、产蛋期非典型ND预防措施 
    产蛋鸡产蛋本身就是一种应激反应。在产蛋高峰时一旦受到某些应激作用(如营养不足、人工授精惊吓及细菌病毒的感染)就有可能引起HI抗体变化,导致产蛋下降,因此要定期采血监测抗体水平,低于5log2可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一次,并每月监测一次,凡监测达不到最低要求者应立即复免。对种鸡的抗体要求,最低要求为6log2,否则低于此数时,就应该免疫一次。无条件检测的养鸡户可在25周及35周龄时各饮服或气雾免疫一次。
    ②、非典型ND的治疗 
    雏鸡迅速以2?头份鸡新城疫弱毒疫苗(N79或CLONE30)进行点眼滴鼻;
    青年鸡以2?头份的新城疫弱毒苗进行肌肉注射,一鸡一针头,以新城疫弱毒苗滴鼻并注射2个头份的新城疫灭活苗效果明显,同时添加多维素或饮服电解多维以防应激;
    产蛋高峰发生非典型ND,如用N79或clonc30每只鸡3?个头份注射,再配合鱼肝油拌料,一般一周控制病情,并能在2个月内不发生非典型ND。产蛋鸡一般在注苗后1?周恢复正常;
    临床中ND常与CRD同时发生,对于此种情况可先接疫苗消除ND然后治疗CRD,也可在接种疫苗的同时治疗CRD
      4、HLT的防治
    检测带毒鸡。
    易感鸡不能与病鸡接触。
    新购入鸡群可放入少数易感鸡混合饲养,确认不发病,方可与原来鸡群混合饲养。
    疫苗接种。①、由于本病尚无低毒安全可靠的疫苗,所以一般不要轻易使用疫苗。②、已被本病污染的鸡场首免在4?周,14?6周龄二免。在紧急情况下可提前免疫,但在开产前一个月应再免一次。爆发本病时,可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③、使用时只能点眼或点鼻,不得使用饮水和喷雾。④、接种疫苗时,为防止CRD和其它细菌的合并感染,可在预防接种的同时使用抗生素,效果良好。
    本病无特效药物防治,据报道,氨茶碱、病毒灵等药物对控制此病、缓解症状、减轻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作用。
      5、IB的防治
    对呼吸型IB,应提高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免疫方法可用滴眼、滴鼻。
    IB血清型多,应注意使用多价苗。
    注意IBV+NDV干扰,IBV比例大会干扰NDV增殖,相反NDV比例大不会干扰IBV。
    H120、H52、M41对肾型无作用。
    ND和IB活苗单独接种时,病毒间有干扰现象,由于两种疫苗的效果相互抑制,要求接种间隔在一周以上。
    可用高力米先或治百炎。
    综合防制:①、采用全进全出制。②、选购的种鸡要健康无传染病,各项检测合格的种蛋孵化的健康雏鸡或直接从该场购进的健康商品雏鸡。③、严格消毒,科学饲养。
      6、IC的防治
    中鸡饲养采取全进全出制的方法。改进鸡要日龄相同,中鸡出场时如怀疑有IC,则应在出场前采集3%-5%的血样,进行凝集试验。如果中鸡群已被感染则此鸡不得移入无传染性鼻炎的鸡场。
    如果蛋鸡已发生IC,在新的中鸡进入以前蛋鸡群应全部出清,所有鸡舍全部消毒,而且要空停1周以上再使用。
    鸡舍内通风换气不良和密集饲养,可降低疫苗免疫效果,应引起注意。
    净化环境的同时,用A、B、C三价苗5.5-10周龄初免,16-18周龄二免。
    治疗以链霉素为主,轻度1次注射10-20万单位,重症2次口服10万或以泰灭净饮水4-5天,或以复方新诺明、泰乐菌素、红霉素等均有效。
      7、MG的防治
    严格执行各项隔离和消毒措施。
    建立无CRD鸡群,其要点是:①、从无CRD鸡场购小鸡。②、鸡舍和用具在进鸡前按消毒规定彻底消毒,以每一栋鸡舍为一个隔离单位,保持严格的清洁卫生。
    ③、1日龄小鸡出血20份,检测母源抗体后,每栋鸡舍每周20份送检,判定是否保持无CRD状态。④、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入内,必须进入者,需全身淋浴更换衣服后方可入内。⑤、实行全进全出制,以每一组鸡舍或一个鸡场为单位统一出鸡群。⑥、从1日龄起,执行周密的用药计划。
    每逢免疫计划实行的前2天和后3天共5天选用下列药品(如CIC、CP、TS、EM、LC等)之一加水使用预防和控制细菌的活动,除选用以上任何一种药品外,还应投给一些维生素,以保持鸡群有强健的体质。
    发病后迅速以乙基环丙杀星25?0-6给药三到五天作治疗,或其它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杀星、蒽诺杀星治疗。0.1%泰乐菌素和0.05%氯霉素混合饮水,连续投药5天或以0.015%枝原净连续3-5天或0.05%泰农或0.15%高力米先饮水。(江苏省铜山县三堡兽医站)

了了了了 发表于 2008-8-27 17:46:05

禽病实验室检测与禽病流行动态分析
实验室检测与禽疫病流行动态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为疫病流行的动态分析提供有用的依据。
一、疫病流行动态分析对实验室检测的基本要求
(一)样本要求
1.样本的地域范围:
(1)病病流行的世界性趋势要求以国家为基本范围
(2)重点:①养殖集中地区②流通活跃地区
2.样本连续性和时间跨度
①年度为基础   ②流行疫病的特殊性(跨年度的跟踪、疫病流行区域的跟踪)
3.样本的数量:至少20个以上来源和400份的检测
4.样本的代表性:
(1)涵盖各种生理状态:年龄段、生产特点(易发病时期)
(2)送检样本的代表性:(每一批次)
   应涵盖病鸡与假定健康鸡
   随机性
   双份血清的采取(间隔两周)
5.样本的背景材料
(1)送检单的内容:
品种、日龄、临床症状、发病的死亡率、产蛋率、剖检记录、免疫及用药状况、发病后的处理及变化、已知检测的结果。
(2)背景材料的详尽了解
①当地疾病流行情况
②最近出现的明显的饲养管理改变
③天气状况
④检查生产记录,做出相关图表进行动态分析
(二)标准化的检测
1.检测的依据:OIE和国标、部标
2.目前我室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 检测对象
Elisa 白血病(ALV和ALV-J)、CAA、REV、
IBD、IBV、Reo、TRT、AEV、AIV
AGP Pox、MDV、IC、IBD、腺病毒、ILT、AIV
HI NDV、AIV(5,7,9型),EDS、Yucaipa
平板凝集 MG、MS、S P.
注:试剂盒,主要是Idexx公司和Intevel公司出品
HI和AGP抗原、抗血清,主要是自制,部分则购自哈兽研和中监所
3.每次检测必做标准参考血清对照及结果经过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检查。
(三)血清学检测基础上的研究工作
1.常规的病毒、细菌、分离鉴定
2.新的或必需的疾病的动物实验及临床、流行状态的追踪。
二、主要流行疫病及其检测结果特点的分析
1.NDV
(1)正常状态下的检测结果
①商品肉鸡
通常为≤26,有时可达29。
母源抗体较种鸡低2个滴度
②其他鸡:
通常在2个月龄时可达26~8甚至更高。
多次免疫的最高值也不会超过212。
③抗体的维持:现有免疫条件下,通常2个月不会有大变动,其抗体波动不会超2个滴度(应考虑每次检测的准确性)
(2)保护力的确定及感染的抗体指标
①28认为较安全
②>212则认为是感染
③感染早期的抗体离散度变大(≥6个滴度)或出现≤23的滴度有诊断意义。
④双份血清检测出现抗体滴度有2个以上的升高有诊断意义。
(3)目前NDV流行的抗体检测新趋势
①可能出现抗体水平不降而只有上升的趋势。
②用特殊分离株制备的抗原可检测到更高的抗体
(4)新的流行NDV的特点
①鸡发病时期:a. 10~20日龄
b. 育成鸡群合群时
c. 产蛋开始至高峰期
②发病特点:幼雏死亡、神经症状、产蛋鸡的产蛋下降
(多种形式,顽固地盘据性)
③剖检不能排除NDV
④用特制疫苗效果好
2.IBDV
(1)母源抗体普遍较高,2000~4000甚至更高
(2)免疫日期通常较早800~1500时首免者多。
对于突破母源抗体发挥疫苗效果不利
(3)两次免疫后通常保护滴度可达到4000以上
(4)大部分种鸡抗体可高至6000~15000,有的个体更高
(5)抗体诊断几乎用不着,因为临床发病时症状较典型
(6)主要应用于首免日确定,中等毒力或以下疫苗应在抗体500时,中强毒力苗应在800以下。
(7)如用AGP检查,50%样本阳性时已可视为有保护作用。
(8)发病法氏囊的免疫电镜观察病毒容易。
3.IBV
(1)Elisa诊断无法区别亚型,有人认为疫苗反应不应超过滴度6000,大部分样本滴度值集中于2000~6000区域,而感染时大部分样本可达8000~15000,此种情况尚未能确定。最近检测平均滴度10000以上的鸡群不少,但并无疾病表现。
(2)中和试验对于发病判定效果较好,因为现有疫苗多用M型,故对肾型和肌肉型(491型)可通过中和试验证明。
(3)HI试验少用,也不能分型并缺少感染确诊指标。
(4)分毒较容易,96-2000年曾多次分到野毒近2年来已很少分离出野毒株。
(5)IBV的确诊需通过分离病毒及动物回归结果证实。常规检测很难判定。
4.EDS
(1)近年已少见,临床HI检查,通常抗体滴度不高,常常只有24-6,偶尔可达28。
(2)发病已少,不呈流行状。
5.Reo
(1)Elisa检测最近2年和以前的结果截然不同,以前滴度值很少过2000,现在通常可测得平均值过10000。
(2)过去免疫后常可检测出血清阴性有时可达30%,目前已很少有阴性结果出现。
(3)Reo的检测确诊是困难的,从病理材料(肌腱渗出液)分离鉴定是主要方式,可通过卵黄囊接种,用AGP方法测研磨的CAM进行判定。
(4)注意大量的葡萄球菌感染问题,以及偶尔发现的营养问题。
6.MG
(1)抗体变化的情况为
1—30日龄      阳性>95%
30—60日龄       阳性>30%
60—90日龄       阳性>10%
90日龄以上       阳性>95%
说明感染普遍存在。
(2)Elisa检测的阳性少于平板凝集,平板凝集准确程度稍差
(3)不同来源平板凝集抗原差别较大
(4)单纯感染少见,存在也不会形成大的生产问题(非免疫鸡群除外)。因此检测价值不大,主要用于出口检测,种鸡净化,非免疫鸡群,SPF鸡群检测。
(5)抗体的变阳突然而且阳性率在短时间内上升,证实其水平传播快,几乎全群同步污染。
7.MS
(1)和MG相比,阳性率大大减小,但也很难避免阳性样本出现,其水平传播能力相对较低。
(2)用足底趾垫的肿胀渗出液进行分离,但也很难获得满意结果。
8.AEV
(1)免疫效果通常较好。
(2)按时免疫,通过AGP测量50以上阳性认为免疫有效。
(3)Elisa测量可得较好检测结果。
注意阳性反应太高是假阳性(如OD值≥1.3)。
(4)判定雏鸡发病需通过种蛋进行鸡胚敏感试验,或病雏脑经卵黄囊接种。
(5)最近两年发病较少,前几年相对较多。
9.TRT
(1)检查阳性率较高,一般鸡群都可查出
(2)其阳性检出率和临床的严重程度并无明显联系,可见其混合感染问题较大。
(3)抗菌素的治疗对TRT发生及诊断有混淆视听之嫌。
10.禽流感
(1)H5亚型
①一次免疫HI抗体可达24-6,二次免疫可达24-8多次免疫最高可达211。
②抗体水平均匀度常较差。
③感染时用HI抗体诊断常无效。因为急速死亡造成抗体上升的困难。
④抗体水平达26有充分保护力。小鸡母源抗体有相对较长时间的保护力。
⑤H5的HI抗体检测水平近年比2000年前好。
(2)H7亚型
①常可检出26以下的HI抗体,多由于疫苗注射或多价疫苗免疫而致。
②抗体检出无实际意义,尚未有证据证明中国有致病H7亚型毒株流行
(3)H9亚型
①一般免后可达26-11,≥212可被认为有感染可能。
②一般免疫效果较好。
③正常的免疫抗体水平出现均匀度变大,有些个体抗体≤23,或双份血清检查平均滴度上升超过2个滴度,可视为有感染指证。
(4)诊断试剂的问题仍有存在。特别是H7的抗体太高及出现H9抗体效价低于H5抗体效价现象几乎都是由试剂有问题造成的。
每批试剂都应用标准血清验证。
(5)母源抗体通常比种鸡抗体低2-3个滴度
(6)免疫后应于21天产生可靠保护力
(7)抗体水平维持不变可在2个月以上
(8)AGP和Elisa检查不能分型,只能用于进出口和非免疫鸡,SPF鸡检测。AGP检出率明显低于HI方法。
11.其他
(1)ITL和Pox由于临床症状明显,很少检测。
(2)IC和S P.由于很难区分免疫与感染,临床检测较少。
IC的分型(HI方法)检测可能有用,尤其是近年传出B型感染及致病问题。S.P的平板特异性较差。
三、检测结果的应用
1.群体观念的建立:对个别的误差不用计较。如出现一个弱阳性,甚至强阳性者有可能误差或诊断试剂灵敏度,特异性问题
2.连续性检测结果的重要性
3.大量检测反映的共性问题对疫病流行动态分析最为重要
4.必需结合临床症状和疫病流行情况分析检测的合理性
5.对各种试剂的灵敏和特异性要有正确认识
6.检测基础上的深入研究是流行疫病诊断和动态分析的基本保证。
四、当前疫病流行的状况
1.主要疫病流行是NDV
2.肿瘤问题在部分肉鸡中是主要问题,尤其是REV的污染值得重视

了了了了 发表于 2008-8-27 17:49:05

减蛋综合征(EDS76)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产蛋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它的特点是在饲养管理条件正常的情况下,当蛋鸡群产蛋量达到高峰时产蛋量突然急剧下降,同时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的无壳软蛋、薄壳或蛋壳不整的畸形蛋,棕色蛋蛋壳颜色变浅,有些薄壳蛋表面不光滑,沉积有大量的灰白色或黄灰色粉状物。当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无此综合征的报道,可以说EDS76已经成为一种给养鸡业带来巨大损失的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只侵害禽类,因此没有公共卫生意义。
  历史与分布 1976年,荷兰学者Van Eck首先报道此病,并于1977年分离到病毒。随后在北爱尔兰、英国及欧洲一些养鸡业发达的国家也发现了减蛋综合征,因为该病是1976年首次发现,为了区别于其他产蛋量下降的疾病,特定名为减蛋综合征(简称EDS76)。
  迄今除欧洲、美洲及大洋洲之外,在亚洲的日本、伊拉克、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台湾省也有本病的流行。我国王锡堃等(1986)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方法,对四个省的15个鸡场的35群鸡进行抽检,仅2个鸡群出现阳性结果;检查了4个鸭场,结果3个鸭场阳性,其阳性率为30%~60%,上述阳性者均属从国外引进的鸡群和鸭群。另外,刘国泽等(1990)报道了一起肉用种鸡群发生减蛋综合征的实例,并用EDS76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血清HI抗体价平均为7.96(log2),并初步诊断为本病。随后,许多地区也都有分离到病毒的报道。
减蛋综合征的致病因子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Ⅲ群。1976年荷兰Intervet在英国的实验室从患有EDS76的一群鸡的外周血细胞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定名为BC14株病毒,即为Buffy Coat 14之简写,并证明BC14是EDS76的发病因子(Baxendale,1977)。McFerran(1977)在北爱尔兰以无菌棉花拭子从一群患有EDS76的有上呼吸道症状患鸡的鼻粘膜取样分离到与BC14株相似的病毒株,定名为“血凝因子”或称McFerran 127株,简称127病毒株。除上述两毒株外,各国科学家们近年来又分离出几株病毒,如D51株、B8/78株、Jap-1和H-162株、E-77株、M13株、3877株等病毒株。
EDS76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双股D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电镜下经负染色的病毒粒子直径为75nm~80nm,呈典型的20面立体对称,壳粒清晰可见,每一基底壳粒上有一纤突,这些特征与典型的腺病毒无区别。EDS76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 3~7范围内稳定,对热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可耐受50℃ 60min,但60℃以上不能存活,可见BC14、McFerran127等病毒株与已知的禽腺病毒在形态、理化特征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然而,EDS76病毒能凝集鸡、鸭、鹅及火鸡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啮齿动物、马、绵羊、山羊、牛及兔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而其他禽腺病毒主要是凝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此点又有差别。
EDS76病毒最适于在鸭肾、鸭胚肝和鸭成纤维细胞上生长;在鸡胚肝细胞中也能很好地生长,鸡肾细胞中次之,而在鸡成纤维细胞中生长不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不能生长。病毒在体外培养可以出现细胞病变和核内包涵体。
将EDS76病毒接种于7~10日龄鸭胚尿囊腔内,增殖良好并致死鸭胚,其尿囊液的血凝滴度可高达218。病毒接种于5~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可使胚体萎缩、出壳率降低或延缓出壳,但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比鸭胚液中的低25 以上。
本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鸡。鸡的品种不同对EDS76病毒的易感性也有差异,产褐壳蛋的肉用种母鸡最易感。除鸡以外,鸭、鹅、野鸡、珠鸡等也可感染并带毒、排毒。
对自然流行EDS76的27群鸡进行观察发现,此病主要发生在26~32周龄的鸡群中,其中19个鸡群发生于29~31周龄。
McFerran等(1978)证明EDS76可通过种蛋以垂直的方式传播,被病毒感染的精液和受精种蛋可以传播本病。由感染病毒的种蛋孵化出的雏鸡,从肝脏分离到了有感染性的病毒。此外,有人从患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粪便和咽黏膜、白细胞中分离到EDS76病毒,提示病毒可能通过这些途径向外排毒并污染外界周围环境;经黏膜、口腔接种雏鸡和易感鸡可复制EDS76,证明在该病暴发流行时,也可以发生水平传播。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病毒感染后,在性成熟前EDS76病毒的感染性不表现出来,也不易检测。性成熟后,在产蛋初期因应激因素而使病毒活化,使产蛋鸡在28~35周龄时通过卵黄排出病毒并使蛋壳形成机能发生紊乱,产蛋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无壳软蛋或薄壳蛋等异常蛋。
当鸡群中发生EDS76时,可能同时存在传染性支气管炎、呼肠孤病毒感染及鸡慢性呼吸道病的混合感染。
EDS76缺乏特征性的病理变化,重症死亡者,多因腹膜炎或输卵管炎造成。剖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胆囊明显增大,充满淡绿色胆汁。病程稍长死亡者,肝脏发黄萎缩,胆囊也萎缩;卵泡充血,变形或掉落,或发育不全,卵巢萎缩或出血;卡他性肠炎,泄殖腔脱垂的病例增多;子宫和输卵管管壁明显增厚、水肿,其表面有大量白色渗出物或干酪样分泌物。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输卵管无深部组织的病变,黏膜固有层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度异嗜性白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子宫部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细胞核内有包涵体;子宫部腺体细胞萎缩、减少,甚至腺体消失;恢复期时在上述部位出现大量的淋巴滤泡增生现象。对人工感染鸡的观察表明,在接种病毒后3d,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第7d时子宫上皮细胞内出现包涵体,第10d才观察到子宫黏膜和输卵管黏膜的炎性病理反应。 产蛋鸡群产蛋量突然下降,同时出现无壳软蛋、薄壳蛋及蛋壳失去褐色素的异常蛋,根据鸡群发病的年龄、发病前后产蛋量的统计,并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排除其他因素之后,可做出EDS76的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验。
  病毒分离时可取发病15d以内的无壳软蛋或薄壳蛋作为分离材料,特别是10d的上述鸡蛋,分离率较高,否则不易分离到病毒。此外,还可用无菌棉花拭子从有呼吸道症状患鸡的鼻咽黏膜取样,患鸡的输卵管、泄殖腔、肠内容物及变形充血的卵泡等也可作为样品进行病毒分离。
  最敏感的指示系统是来自非EDS76病毒感染群的鸭胚或鹅胚,或者是鸭或鹅的细胞培养物,因为其不但易感,而且鸡的许多病毒在这些系统中并不生长。其次,也可用鸡源细胞。
  分离病毒时可将样品处理后接种于敏感细胞中,进行2~3代的盲目传代之后,方能出现细胞圆化,培养液血凝活性增高及感染细胞包涵体阳性率增加。分离的病毒可用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等进行确认。
  血凝抑制(HI)试验:EDS76病毒凝集鸡、鸭、鹅的红细胞的作用可被相应的EDS76病毒抗血清所抑制。试验及结果的判定按常规方法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调查鸡群的感染状态,监测鸡群的抗体水平和进行病毒鉴定。
  琼脂扩散试验(GDP):用此法可鉴定EDS76病毒,也能检验被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试验方法和结果判定均按常规的Ochtellony法进行。
  病毒中和试验(VN):EDS76病毒具有细胞病变作用,并能使感染细胞核内产生包涵体,上述作用可被相应的抗血清所中和而消除其作用。所以,可用病毒中和试验鉴定未知抗原或未知抗体。试验可在有鸭肾或鸡肾的单层细胞培养物中进行(可用玻瓶法或在微量滴定板上进行)。其他均按常规方法完成。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用此法可以进行病毒定位。试验方法按常规进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试验可按常规程序进行。
  很多鸡群含有经蛋而受感染的鸡,在生长期间并不显示抗体,而只是随着临床症状的出现才显现出来。因此,一个鸡群即便在20周龄时,所有的鸡血清学检验阴性,也不能保证没有受感染。
另外,诊断EDS76的基因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也已建立,可以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病料,如泄殖腔拭子、血液和蛋样的检测。
  造成集约化养鸡业产蛋鸡和种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经营管理、饲料质量、药物中毒和一些疾病,如霉菌及其毒素中毒症、细菌感染(沙门氏杆菌病、支原体感染等)、病毒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新城疫、禽流感、禽传染性脑脊髓炎及腺病毒感染等)及寄生虫性疾病(球虫病、禽白细胞原虫病及鸡羽虱等),这些因素均能使产蛋量下降,同时也会出现畸形、无壳、软壳等异常蛋,应注意鉴别诊断。
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杜绝EDS76病毒传入,本病主要是经蛋垂直传播,所以应从非感染鸡群引入种蛋或鸡苗。
  要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提供全价日粮,特别是要保证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胆碱、维生素B12、维生素E以及钙质的需要。
  在有EDS76的地区和鸡场,为了防止水平传播,鸡场内不同鸡群间也要进行隔离,限制非管理人员入内,管理人员定岗定位服务。
  鸡场内要搞好兽医卫生和消毒工作,不用患病鸡群的种蛋进行孵化。
  免疫接种方面,目前主要以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各国用的疫苗有单价灭活疫苗和二联或三联灭活疫苗。单价疫苗有英国的BC14病毒株油佐剂甲醛疫苗;南斯拉夫的OVOVET疫苗,即将127病毒株用β乙烯内酯灭活的氢氧化铝疫苗;德国的Nobi-Vac EDS76株油佐剂灭活疫苗及日本的Jap-1病毒株灭活疫苗等。联合疫苗有EDS76与ND二联油佐剂灭活疫苗。ND和EDS76病毒间无干扰现象,接种鸡群无不良反应,接种25周后分别用ND或EDS76强毒攻击,未出现不良反应,证明疫苗效果良好。除此之外,还有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囊病病毒等组成的联合疫苗。
  从各国情况来看,应用较多的是BC14病毒株油佐剂甲醛疫苗,该疫苗用于14~18周龄的育成母鸡,每只肌肉或皮下接种0.5ml。非感染鸡群免疫后的HI抗体滴度可达(8~9)log2,免疫后7d能检测到抗体,15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12~16个月,以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约经40~50周后抗体消失。
EDS76弱毒疫苗已在研究之中。
  目前还没有治疗EDS76的方法,但在流行期间可给患病鸡群喂抗生素等抗菌药物以防混合感染。
Baxendale(1977)用BC14病毒株以眼结膜滴入的方式感染肉用型种鸡,经4d~6d的潜伏期,感染鸡开始产出无壳软蛋和薄壳蛋,且蛋壳失去正常的棕褐色色素而呈灰白色。试验鸡呆滞,采食量减少和腹泻。感染第8d后,产蛋量明显下降,并延续3周左右,而减食、呆滞状态只持续1周。
一般认为EDS76的临床症状较为缓和。有些患鸡呈嗜睡样,有时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发病初期还可能出现短期的绿色水样腹泻。本病的死亡率非常之低,只有重症时方能达到3%。
该病的特征性变化是在产蛋量达到高峰时突然发病,产蛋量急剧下降,其幅度为10%~50%不等,一般在30%左右,并可持续约4~10周或更长。在此期间除产蛋总数减少之外,还出现大量的无壳软蛋、薄壳变形蛋及表面有灰白、灰黄粉末状物质的畸形蛋,且所有异常蛋均失去棕色素;蛋的重量减轻、体积明显变小。流行期过后,产蛋量或许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恢复,发病周龄越晚,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乌尼等(1982)对EDS76发病鸡群产的正常蛋与畸形蛋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发现发病第1周正常蛋占66.1%,畸形蛋为33.9%;第2周正常蛋降到50.6%,畸形蛋增加到49.4%;第3周正常蛋开始回升到60.4%,畸形蛋39.6%;第4周时正常蛋占的比例增加到73.9%,而畸形蛋减少到26.1%;从发病的第5周开始才逐渐恢复到生产指标所要求的水平。
种鸡群发生EDS76时,种蛋的孵出率降低,同时出现大量弱雏。若开产前感染本病毒,开产期可推迟5~8周。这种感染的育成鸡,鸡冠和肉髯不发达,只有耐过后,鸡冠和肉髯开始增大,出现公鸡化倾向,这种鸡往往停止产蛋。
  健康鸡产的鸡蛋蛋清(产后一小时内测定)的pH值为8.5~8.8之间,而EDS76患鸡的无壳、软蛋或薄壳蛋蛋清的pH值只有7.2~8.0之间。这是由于子宫黏膜(特别是漏斗部及峡部黏膜)的pH值发生变化所致,健康鸡的子宫黏膜pH值一般在6.5±0.3左右,而感染EDS76病毒后,由于病毒的作用,使其pH值下降到6.0±0.3,结果酸性增加,溶解了大量的钙质,造成蛋壳形成障碍。除蛋清的pH值发生变化外,蛋清的透明度、黏稠性也发生变化。蛋清往往在蛋黄周围形成浓稠的浑浊区,而其余蛋清全呈水样稀薄、透明、无黏稠性。

baichunmei 发表于 2008-8-28 11:21:31

谢谢这位仁兄,特别是后面的帖子对我很有用。

123456654321 发表于 2009-5-18 17:48:17

辛苦,收藏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怎么通过HI试验判定鸡群是否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