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的防治措施
夏秋之交,气候变化无常,无论鸡的大小都易被感染鸡痘(POX),该病毒是孢疹病毒,育成鸡患了鸡痘病会影响生长,严重的痘疹会造成鸡的死亡,产蛋鸡感染鸡痘病毒,就会影响产蛋,有关防治措施介绍如下:病毒的特点鸡痘病毒是孢疹病毒,可感染家禽和鸟类等,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型,大小为250×354nm,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NA和脂质,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在感染细胞的胞将内装配,感染后24小时-72小时就可查到细胞核内病毒的RNA和DNA,病毒在1%的福尔马林中能活9天,加热50℃30min或60℃8min灭活,在干燥的结痂皮内能存活熟年或数月,对乙醚有抵抗力。
流行特点气温昼夜温差大的秋季和初春季节,有较大的地方性流行,常经眼、喉、上呼吸道和口腔黏膜吸入含病毒的羽毛及干燥的痂皮形成的气溶胶、或被夏季的昆虫叮咬,机械性地使受伤的皮肤感染。
症状与病变潜伏期4-10天,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及两种混合型三类。
皮肤型病变特征主要是皮肤及毛囊病变,在上皮组织有增生性病灶,突出高于皮肤,由白色变成黄色形成结痂,发炎出血,经2-3周上皮层退化脱落,结痂部位留有疤痕,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和翅下无毛处明显。由于体温升高,影响采食量和产蛋率。
白喉型又称湿豆在口腔、食道或气管黏膜表层出现急性炎症,并形成白色不透明的纤维蛋白状奶酪样坏死痂膜,及时拨去痂膜,可见到出血糜烂性炎症,而使鸡生还。若痂膜增大可堵塞咽喉,引起呼吸困难和窒息死亡,痂膜堵塞食道,影响采食,病程长可引起死亡和产蛋率下降。
混合型在同一鸡群中有的是全身皮肤的毛囊出现痘疹,有的是喉头出现黏膜痘性结痂,也有的鸡是两种都有,死亡率较高。
诊断鸡豆病毒的感染,分急性慢性,严重的影响生长,吃料减少,粪便绿色且稀,肉眼就可辨别。
预防采取接种疫苗是首要的选择,特别是育雏鸡应从母源抗体消失时就接种鸡胚源弱毒疫苗,在开产前1-2周再加强免疫一次效果较好。
疫苗的选择鸡源苗,毒性比较强,适用于5周日龄大的鸡,鸡源毒苗比较弱,适用于雏鸡的首免。
使用方法刺种法翅下、腿、头部用针头或接种针蘸上疫苗液后划破皮肤,3-4天划破的部位红肿,出痘5-7天后结痂,当无结痂为免疫失败,应重新接种。
治疗包疹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防疫、治疗比较简单,当发现一只鸡有痘时,就马上投喂病毒唑、盐酸吗林胍,中草药制剂,抑制病毒,投喂速补提高抵抗力,2-3天控制病情的发展。 病毒唑,效果不理想啊 中草药
鸡豆散效果很好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鸟类(如鸽、金丝雀、麻雀和鹌鹑等)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通常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两种类型。皮肤型以在不同部位的裸露皮肤(尤指头部)上发生结节性痘疹病理变化为特征,粘膜型引起口腔、咽喉和上呼吸道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禽白喉。?
(一)病原?
禽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2日龄鸡胚能出现灶状白色不透明的痘斑,易在原代鸡胚细胞和鸡胚皮肤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理变化。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高度抵抗力,在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完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周后仍能保存活力。但游离的病毒在1%~2%氢氧化钠(或钾)、10%醋酸或0.1%汞中很快被灭活。在腐败环境中病毒迅速死亡,而冷冻干燥和50%甘油可使病毒长期保持活力达几年之久。
(二)流行病学
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易感,其它如鸭、鹅及许多鸟类均可感染发病。在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但以雏鸡最常发病,常引起大批死亡。
禽痘多通过健禽与病禽接触,经受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蚊子(如库蚊、伊蚊)等双翅目昆虫及体表寄生虫(如鸡皮刺螨)可传播病毒。蚊子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天。人工授精也可传播病毒。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和蚊子活跃的季节多发。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可使病情加重。若伴有葡萄球菌病、传染性鼻炎及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时,可造成病鸡大批死亡。
鸡和火鸡发病率不定,死亡率较低,但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鸡、火鸡和鸽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10天,多表现皮肤型或白喉型,或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
皮肤型表现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冠、肉髯、喙角、眶周、两翅内侧皮肤、胸腹部和泄殖腔皮肤可见结节,有的为散在性小结节,有的为小结节融合成大块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型,颜色为浅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结节干燥前切开可见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出现瘢痕。但温和型仅在冠和肉髯上出现局灶性小结节。
白喉型表现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表面形成微隆起、白色不透明结节,以后迅速增大并常融合而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将其剥去可见出血、糜烂。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窦肿胀和食管发炎。
若为混合型,皮肤和粘膜均被侵害,病情较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病鸡表现的一般症状常见增重受阻、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衰弱,蛋鸡发病时表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为3~4周,混合感染时则病程较长。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五)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减少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防止发生外伤。发生鸡痘时,要严格隔离病鸡,剥除的鸡痘结痂不能随便乱丢,可用纸包好后再淋上煤油集中烧毁,对鸡舍、用具要用2%的烧碱水进行消毒。
(2)免疫接种
目前用于本病的疫苗主要有鸡痘病毒鹌鹑化弱毒疫苗和鸽痘病毒疫苗,它们是用鸡胚或细胞培养制备的,以细胞培养制备的弱毒苗效果较好。
接种方法主要是翼翅刺种法和毛囊法两种,翼翅刺种法是用钢笔尖或注射针蘸取疫苗在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刺种;毛囊法是拔去腿部外侧羽毛,用消毒毛笔或小刷蘸取1:10稀释的疫苗涂擦在毛囊上。?首免在10~20日龄左右,二免在开产前进行。在禽痘高发的地区和季节,可重复免疫接种。接种后7~10天观察禽群有无"出痘"现象——局部出现红肿、结痂或毛囊肿胀的反应,以确定免疫效果。一般于接种后10~14天将产生免疫力。
(3)治疗
用患过鸡痘的康复鸡血液,每天给痘鸡注射0.2~0.5毫升,连用2~5天,疗效很好。也可用以下中草药验方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
①将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50克,生南星、陈皮、厚朴、甘草各20克、天花粉100克,共研为细末,备用。临用前取适量药物置于干净盛器内,水酒各半调成糊状,涂于剥除鸡痘痂壳的创面上。每天2次,第3天即可痊愈。
②黄芪、党参、槟榔、首乌、贯众、山楂各60克,肉桂20克,为100只鸡用量,取药物粉末拌入饲料中喂服,或水煎取汁作饮水用,每日3次,重者可灌服5~10毫升。
③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赤芍、葛根各20克,蝉蜕、甘草、竹叶、桔梗各10克,水煎取汁,备用,为100只鸡用量,用药液拌料喂服或饮服,连服3日,治疗皮肤与粘膜混合型鸡痘,疗效显著。
④板蓝根75克,麦冬、生地、丹皮、连翘、莱菔子各50克,知母25克,甘草15克,水煎取汁1000毫升供500只鸡用量,以药液拌料或灌服,对粘膜型鸡痘治疗效果好。 中药加病毒灵效果还行。但疗程要长。7----10天另加抗菌的药效果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