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一生 发表于 2014-8-18 11:40:11

[转] 鸡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状况与防控

鸡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状况与防控对策
                                      鸡梭菌性肠炎的危害与防控策略,你该掌握,否则你的损失很大,是你想象不到的……

   鸡梭菌性肠炎在生产实际中主要有两种疾病,即溃疡性肠炎和坏死性肠炎。前者主要由肠道梭菌(Clostridium colinum)所引起,后者则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所致。生产实践中以坏死性肠炎更为多见、危害更重。
  1. 鸡梭菌性肠炎的基本特点
  鸡坏死性肠炎也称鸡肠毒血症或糜烂性肠炎,常被养鸡者称为“烂肠病”,是集约化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肠道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和流行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均呈升高趋势,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对饲料中抗菌药物添加剂使用的限制或禁止(如欧盟各国禁止使用抗菌药物添加剂和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故尔从这一特殊原因出发,有许多学者将这一疾病称为鸡的“复燃的传染病”。在我国虽然尚未禁止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但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养殖密度加大、养殖条件粗放及产气荚膜梭菌普遍而严重的抗药性有关。另外,饲料基础日粮中使用大量小麦替代玉米可能也是诱因之一。在肉鸡,由坏死性肠炎导致的死亡率约为2~10%,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高达50%;而在蛋鸡,死亡率也可达6.5%或更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坏死性肠炎所致的养鸡业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以上。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可形成芽孢的严格厌氧菌,在环境中广泛分布,也是鸡和人及其它动物肠道内的一种“常在菌”, 作为鸡肠道中的一种常在菌,只有当其在某些“预置因素”影响下急速增殖达到104~108菌落形成单位(cfu)/克肠内容物或以上的菌数时才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预置因素包括饲料组成、鸡体的免疫状况、球虫感染、应激状态等。其中球虫感染几乎是鸡坏死性肠炎发生所不可缺少的预置因素,因而在临床上球虫感染总是与坏死性肠炎相伴的。
  除具有典型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的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外,生产实际中更为多见的是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除粪便异常(饲料粪、溏便、水性腹泻等)外,主要呈暂时性或一过性的增重缓慢或下降、饲料转化率减低、死淘率增加等非特异性表现。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可能要大于临床型坏死性肠炎,据统计,在美国和加拿大,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可使每只肉鸡损失约0.15-0.20美元。
  2. 鸡梭菌性肠炎的危害
  由于鸡球虫和梭菌性肠炎是相互影响而又互为预置因素,因此可以说:鸡球虫和梭菌性肠炎又是一对孪生姊妹病。因此,鸡梭菌性肠炎和鸡球虫病的危害是共通的。
  2.1 料便/水便,导致料蛋比/料肉比增大
  由于球虫与梭菌的感染,肠道正常肠上皮结构被破坏,出现血便,直接导致急性死亡,死亡的鸡是没有效益的,更需要很多健康鸡产出的效益来弥补。又导致肠道消化功能丧失,饲料分解不彻底,出现饲料样粪便(料便),饲料浪费严重,料蛋比或者料重比增大。同时,肠道被球虫破坏,大量浆蛋白流入肠道,导致营养流失,鸡体消瘦,鸡正常的体重都保证不住,哪能更有产蛋和增重,只要不死就已经不错了。
  2.2 肠内毒素被吸收,精神沉郁,疗效下降
  球虫与梭菌感染导致肠粘膜大量坏死、脱落,脱落的肠上皮,在肠道内由于体温高而蛋白质变性、自由基蓄积、坏菌滋生,尤其是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NetB毒素,导致更加严重的肠毒血症。肠道内毒素被吸收,导致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病鸡精神沉郁、呆立废食、羽毛凌乱。由于体内自由基蓄积,器官老化功能降低,尤其是肝脏解毒压力增大,肝合成蛋白质功能降低,从而导致蛋鸡轻者蛋重减轻,重者产蛋率下降或无产蛋高峰。而肉鸡生长受阻、增重停滞。肠道内坏菌成为优势菌群,耐药性显著增强,病期更长,药费、产能损失更大。
  2.3 免疫系统瓦解,抗病抗应激能力低下
  经研究表明,家禽70%的免疫系统分布于肠道,而体内80%免疫球蛋白(抗体)由肠道免疫系统合成。当球虫与梭菌感染导致肠上皮大面积坏死与脱落,因此,分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淋巴滤泡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盲肠扁桃体充血出血坏死,免疫机能也随之降低。从而导致鸡群抗病抗应激能力低下。
  2.4 饲料蛋白异常代谢,有害物质、气体激增,加剧亚健康体质,呼吸道病高发
  球虫与梭菌感染后,肠腺功能受损,肠道健康的酸性环境被破坏,消化酶不能被激活,对饲料蛋白质的分解、消化机能显著降低,或者消化分解不充分,出现大量中间代谢产物,如氨、硫化氢、胺、亚胺、吲哚、酚类等有毒有害物质。由于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呼吸道受到长时间剧烈刺激,粘膜受损,呼吸道病发病率显著升高;由于产生大量胺、亚胺类等异常代谢物质,导致溃疡性肠炎,肝脏负担加重,亚健康体质加剧;而由于产生更多吲哚、酚类物质,导致体质恶化,鸡自身生命难保,更别说产蛋和增重啦。
  3. 鸡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特征
  任何品种/品系的鸡都可罹患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鸡坏死性肠炎一般好发于2~5周龄的雏鸡。而鸡球虫病绝大数高发于3周龄后,9周龄之前。但球虫感染实际上从雏鸡出壳进入舍育雏就开始了,由此开始球虫(感染)与鸡、球虫(感染)与产气荚膜梭菌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坏死性肠炎的发病风险几乎持续于肉鸡和蛋、种鸡的整个饲养阶段,而球虫病在60日龄后一般极少发生。
  球虫卵囊在垫料和环境中孢子化后对环境因素和各种消毒药的抵抗力极强,除高温(如火燎或80°C以上热水冲洗)外,目前所常使用的各种消毒药对孢子化的球虫卵囊均无显著杀灭作用(只有产氨气的一些消毒药物对未孢子化卵囊有效);相似地,产气荚膜梭菌在鸡舍环境中极易形成芽孢,也具有对消毒药物和环境的显著抵抗。因此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对集约化养鸡生产几乎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除在高发年龄上相似或相同外,鸡球虫病与坏死性肠炎在其它流行因素方面也几乎一致。
  3.1 饲料因素
  饲料组成是影响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坏死性肠炎的影响尤其显著。以禾本科类谷物如小麦、燕麦等为基础日粮会增加这二种疾病发生的风险,这主要是这类饲料经胃消化后所形成的食糜粘稠度显著增高,食糜在肠道滞留时间延长并改变肠道pH环境,显著增加球虫入侵和梭菌粘附、产毒素的几率,对坏死性肠炎发生的影响尤其显著。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当以小麦替代玉米后,坏死性肠炎发生率增加30%~60%。
  饲料中粗蛋白的来源对坏死性肠炎和球虫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动物源粗蛋白如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等为主要粗蛋白的饲料更有利于坏死性肠炎的发生。此外,高动物性蛋白含量会升高肌胃的pH值,更有利于梭菌的生长繁殖。此外,饲料中任何能导致肠道pH值升高的因素都会增加坏死性肠炎和球虫病发生的风险。
  饲料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真菌毒素及饲料颗粒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鸡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和流行。如菜籽饼等中的丹宁类,可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组织导致肠绒毛损伤,并改变肠道细菌的生长、肠道菌群组成和促进产气荚膜梭菌增殖,并可抑制免疫功能,可促进坏死性肠炎和球虫病的发生。真菌毒素作为一类自由基诱生剂在直接损伤肠黏膜结构的同时,对免疫功能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有助于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的发生。
  3.2 饲养管理因素
  任何引起或增加鸡群应激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即使是饲料的有序变换也会有显著影响,如从雏鸡料变换成中鸡料的过程,即能加剧坏死性肠炎的发生风险。这主要是因为饲料变换可改变肠道黏膜上皮组织的结构和完整性。
  高密度饲养是饲养管理上最危险的风险因素。因为高密度饲养增加垫料和鸡舍环境中的球虫卵囊和产气荚膜梭菌芽孢数量。另外,垫料湿度的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梭菌增殖和球虫卵囊的孢子化发育。高纤维型垫料则通过加剧鸡肠道的磨损、引发局部炎症而有利于球虫入侵和梭菌的定植,促进这二种疾病的发生。
  鸡群的免疫状态对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几乎有决定性影响,任何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如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霉菌毒素中毒等,都会加重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死亡率。
  3.3 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感染)的相互影响
  产气荚膜梭菌与球虫、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球虫感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临床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球虫感染对坏死性肠炎的激发作用强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对球虫感染激发作用。也就是说球虫感染对坏死性肠炎的激发作用是必然的,而当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激发球虫感染并非必然。因此,球虫感染(即使不发生球虫病)导致大量肠黏膜上皮细胞破坏,从而有利于梭菌的定植和毒素产生。比如寄生于盲肠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坏死性肠炎的发生也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鸡球虫病活卵囊疫苗使用的日益推广和抗球虫药物使用的限制,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有所升高。在养殖生产中,球虫病与坏死性肠炎间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相互作用,或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
  4. 坏死性肠炎的诊断
  坏死性肠炎和鸡球虫病的临床症状甚为相似,其病理变化也较为相似,较难鉴别诊断,尤其是在坏死性肠炎与小肠球虫病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并发于球虫病的坏死性肠炎常被误诊为原发性球虫病,而布氏艾美耳球虫病和堆形艾美耳球虫病也易与坏死性肠炎相混淆。因此病理剖检结合显微镜检查是最为重要的临床诊断手段。
  5. 鸡梭菌性肠炎的防控对策
  坏死性肠炎和鸡球虫病除病原体不同外,在流行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因此其防治策略和方法措施,除特异性药物外也是一致的。
  5.1 特异性药物防治
  防治坏死性肠炎和鸡球虫病可用特异的抗球虫药物和抗菌剂进行。事实上,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和抗菌素一直是生产中所应用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抗球虫药物有氨丙啉、氯苯胍、球痢灵、尼卡巴嗪、氯羥吡啶、地考喹酯、苄氧喹甲酯、莫能霉素、盐霉素、马杜霉素、甲基盐霉素、拉沙菌素、森杜霉素等,常用的抗产气荚膜梭菌药物有杆菌肽锌、林肯霉素、弗吉尼亚美苏、卑霉素(avilamycin)、阿伏霉素(avoparcin)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药物的应用,就没有集约化养鸡业的今天。然而,目前无论是球虫还是产气荚膜梭菌对这些药物都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药效明显降低。在临床上选用抗球虫药物和抗菌药时应以药敏试验结果为据,才能充分保证药物防治效果。
  5.2 免疫预防
  由于抗药性的普遍产生和出于食品安全,限制甚至禁止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成为必然趋势。免疫预防和通过饲料调配及给予益生素/益生元已成为必然发展方向。目前利用早熟选育方法研制的球虫病活卵囊疫苗正逐渐成为球虫病预防的主要方法,在欧盟国家已全面推广使用,我国目前已有大约10%左右的肉鸡使用球虫病疫苗。然而坏死性肠炎疫苗的研制较为困难,其使用效果差异也比较大。
  5.3 饲料调配
  通过饲料调配防治鸡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饲料配方的优化改善饲料组成,消除抗营养因素,有效维持肠黏膜组织的“完整性(integrity)”。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酶制剂、酸化剂、霉菌毒素吸附剂、抗菌添加剂和抗球虫药物添加剂等。这方面研究报道很多,但养鸡场和饲料厂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试验研究来选择确定最佳饲料配方。
  5.4 应用微生态制剂
  使用微生态制剂(益生素和/或益生元)是通过微生物的竞争排斥作用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和定植,并通过菌群改变而所致的肠道pH值、短链脂肪酸等一系列的变化,而间接改变球虫寄生的小生境,从而抑制球虫对肠上皮细胞的入侵。这一类的微生态制剂较多,但临床使用效果甚有差异,这可能与微生态制剂本身的活菌数、使用方法、养殖环境与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一旦球虫感染,必然会激发坏死性肠炎,并对肠道消化、吸收的破坏性极强,持续时间更长,需要补偿生长期(延长上市时间)更长。因此,应尽可能做好球虫的防控干预措施,降低球虫激发梭菌的几率,降低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这里需说明的是:球虫感染与球虫病是不同的二个概念
  1.球虫感染是少量的孢子化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的过程,并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
  2.球虫病是鸡在一次或短时间内(如一天内)大量摄入致病量的卵囊后,子孢子侵入肠上皮细胞,导致大面积的肠上皮细胞崩解,从而造成广泛性的出血症状和急性死亡。
  因此,无论是现代化的集约化养鸡还是传统的分散养鸡(如我国过去的一家一户几只鸡的饲养状况),球虫感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1974297732 发表于 2014-8-18 13:35:48

说的好,学习了,

qjp2020 发表于 2014-8-18 15:36:30

好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 鸡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状况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