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霉菌毒素的几个环节
防控霉菌毒素的几个环节天津万象药业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 王中秋
对养鸡业来说,每年夏季从南到北都会有一个霉菌毒素病滋生蔓延的过程,人们谈论如何防控此病也已经多年。事实上,由于它是一个高温季节多发病,又非传染病,所以,业内在认识上和措施上时轻时重也就比较普遍了。这种时轻时重使得一些养鸡场总是重复以往的失误,这就形成了问题年复一年的探讨而此病还会年复一年的重来。设若我们在不断加深认识的同时,在措施上能加强和改进一些,那霉菌毒素的中毒是能够普遍防控住的。
先说饲料原料。养鸡场用饲料无非是两个来源,一是自配料,一是买成品料。无论是哪种饲料,都离不开玉米和豆粕这两项主原料。据权威资料显示,玉米在田间生长过程中,某些霉菌及毒素的污染就已经发生了。如果在收割期持续遇雨、空气湿度偏高且收割后的玉米不能尽快降低水分至15%以下(优质标准为12.5%),这样在玉米的运输、储存期和包括冬春季在内的使用期,都会呈现霉菌毒素污染的逐渐加重。提别是在冬季使用当年新产玉米,虽然外界温度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局部湿度大(包括原粮本身、仓储、货栈、车皮车厢)通风差,码放堆压产生积热(民间俗称“捂热” )霉菌的污染和毒素的产生会呈持续加重状态。尤其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内蒙、东北)有相当数量的“趴地粮”,在收获季节气温低,蒸发微弱,极易高水分收储入仓。换句话说,霉菌的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湿度,但外部大环境的低温与干燥并不能阻止局部小环境内玉米霉菌与毒素的产生与扩散。
大豆粕中的豆皮是又一霉菌毒素聚集区。豆粕的毒素污染程度完全取决于豆粕中豆皮的含量,因为豆皮是霉菌毒素最浓缩的地方,豆皮含量越高,豆粕的霉菌毒素含量也越高。有些掺杂使假的豆粕往往是米糠杂豆皮含量比较高,这更容易导致霉菌毒素的滋生增生了。有专家指出,很多肉鸡料配方中使用的是43%蛋白的豆粕,因为价格便宜,可是同46%蛋白豆粕比,主要区别在于豆皮含量,豆皮不易消化又极易滋生霉菌毒素,又含有甘露聚糖,影响肠道对维生素的吸收。使用这样的豆粕,蛋白是达标的,可霉菌含量是超标的。
因此,玉米、豆粕在购进时要严控含水与杂质标准,使用前要过筛和清杂,除掉霉变籽粒。有资料表明,玉米含水量在13%以下,花生粕、豆粕含水量在8%以下,霉菌不易繁殖。要把霉坏、破损、变色、鼠咬、虫蛀的部分清除掉,轻度发霉的玉米、大豆,其毒素多存在于表皮层,可以用水反复浸泡漂洗直到水无色为止,可除去大部分毒素。紫外线可杀死霉菌的菌体,用阳光暴晒或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照射可以达到较好的去霉效果。使用一些高效霉吸附剂、分解剂也能起到预防作用。而用干玉米与新玉米兑掺配料,可以稀释霉菌毒素浓度,只要浓度不超标,就可以推迟蓄积发病的时间,这用于肉鸡料或产蛋后期的蛋鸡料是不会有太多危害的。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所谓干玉米和陈玉米是要区分开的,玉米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和霉变,储存时间长的玉米可能是干燥的,但储存初期不一定水分低,有研究表明,这种陈玉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多种霉菌毒素的含量会升高。在使用上述原料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先取样送检或用快速检测试纸进行测定。
再说饲料成品。有饲料业专家指出,颗粒饲料在生产过程中因蒸汽不稳或疏水设备故障或料罐头、尾料未及时接出都会有含水超标料产生,入袋封装后会有霉变产生。有时成品料水分不超标,但颗粒饲料在冷却塔中未充分冷却,热料离开冷却塔后与外界的低温空气接触,冷热空气在颗粒表面造成的温差使得粒料中散发的热气冷凝在表面,导致颗粒料表面水分大于颗粒料平均水分,超标。热颗粒料与外界的空气温差越大,颗粒料表面水分越高;部分水分高的颗粒粘在一起,形成小坨,经过一段时间后,在霉菌的作用下,就会发热、霉变。这种饲料储存环境温度越高,霉变越快。
饲料在储存、运输过程中,遇雨水从封口线处浸入袋内,使得袋口处饲料吸水融化粘结;此时袋内和袋外饲料又呈重力挤压状,这部分湿料就形成高水分饲料团,霉菌大量繁殖,变为霉变饲料团。
饲料存放环境的空气湿度大,尤其是南方梅雨季节,潮湿的空气由封口线、破损的袋内膜处进入与饲料接触,致使袋口处饲料水分升高传递,再加上通风不良,放置时间越长,则吸收水分越多。料袋叠压越多,发霉粘结块团越厚实。
饲料在运输过程中,遇日照强烈的天气,堆放在最上层的料袋在强烈日晒下,颗粒料中的平均水分在高温下被蒸发出来,附着于袋内膜形成水雾。还有,当热饲料进入温度较低环境中(如白天到入夜、卸车入库房),温差会致热空气冷凝,形成水雾。这些水雾会增加表层饲料的含水量,经过发热,变成散粒霉变料,水雾多时会形成水滴,使饲料结块形成霉变饲料块。
所以,饲料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要环环把关。外购饲料要选择有实力有质量信誉的企业,养鸡场自配料的加工要时时注意调整设备;购入的玉米、豆粕要严格抽检,存储不要过久,高温季节以不超过两周为宜。要于运输时适当遮盖料袋以隔热避光,又要及时保证通风,要防止雨淋、进水、吸潮,避免存放叠压多层,留有通风走道与码放间隙,存储库要尽可能高敞、干燥,地面有10厘米以上的底层隔垫加框,采用机械通风,必要时可用大功率风扇较长时间吹拂过道。
目前,常用的饲料防霉剂有有机酸如丙酸,有机盐如山梨酸钠,复合防霉剂如复合型丙酸盐等。实践中提倡多种防霉剂复配,提倡气雾型与接触型防霉剂结合;长效缓释型与速效型防霉剂结合。理论上说,防霉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饲料中霉菌数量从而减少霉菌代谢产物——霉菌毒素的产生起到防控作用,但是就防霉效果论,往往不尽人意,正如有专家指出的,这是因为我国大田作物受霉菌污染的程度是很高的;因此防霉剂的“防”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有限。据2013年的一项统计,在对我国11个主要粮食主产区的抽样检测中,玉米、大豆、小麦和全价饲料霉菌毒素普遍存在,57%的样品中含有6~8种霉菌毒素。就全球论,目前,已知超过500种的霉菌毒素会引起家禽中毒症状。饲料加工、运输、存储也不能一挥而就地大幅度改善;只要霉菌在饲料和原粮中寄生,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霉变,也有可能产生霉菌毒素。一旦毒素产生,任何防霉措施都不会对食入动物起到保护作用。并且,由于霉菌毒素没有免疫原性,并不能通过低剂量的长时间饲喂而使畜禽产生抵抗力,反而会因微小剂量的不断摄入持续蓄积,导致中毒爆发。还应注意的是,不同的霉菌毒素间还具有毒性互作效应,造成的危害会很大。因此,脱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饲料霉菌毒素的脱毒有机械、化学、生物、物理、添加吸附剂五类。应用比较多的是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吸附剂,其理论依据是,霉菌毒素与具有多孔结构,表面积大,阳离子交换力强的吸附剂紧密结合直接排除体外,造成毒素的体内吸收受阻,从而达到体内脱毒的效果。无机吸附剂主要有沸石粉、膨润土、漂白土、硅藻土等;有机吸附剂主要有小麦麸、燕麦麸、苜蓿纤维、果胶等。
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同时在饲料中额外添加能够促进肝脏解毒功能的营养成分如复合VB、蛋氨酸可帮助畜禽加速代谢,排出毒素;用VA、VC、VE、硒会缓解霉菌毒素对机体细胞的毒性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也有用葡萄糖氧化酶制剂直接给鸡拌料或饮水的,氧化酶还可破坏毒素分子结构,降低毒素的有害毒性,减少毒素在体内的吸收,并能明显促进中毒脏器的排毒、解毒。
还说鸡舍管理。鸡舍里产生霉菌主要是湿度高,排风不良。不要以为标准化鸡舍就没有霉菌滋生,事实上,开放、半开放鸡舍在夏季辅以大功率排风扇通风,比密闭性鸡舍更容易防控霉菌。因为密闭性鸡舍里的水分要全靠机械通风排出,这个水量有多大呢?有研究表明,流入鸡舍的水大约70%被排到鸡舍空气和垫料、地面、墙壁、屋顶等。假设饲养1万只鸡,出栏体重2.5公斤,饲养全程平均每只饮水10公斤,那么,全程全群需共计耗水100吨,这还不算其他用水。这其中就有70吨水会排到鸡舍中,这些水或水汽在鸡舍内的堆积会形成持续的疾病隐患。而水帘进风呢?也会带来水汽穿过鸡舍。进入水帘的空气中可能携带霉菌孢子和有机物,孢子会在水帘垫纸上生长形成霉菌聚居,而且水帘在夜间较冷的时段会因停止供水而逐渐变干,这种变化客观上也为霉菌的繁殖提供了湿——干循环的适宜环境。这样的高密度霉菌“集群”被机械风机强力的扩散分布于鸡舍局部小环境里,比起开放鸡舍来,霉菌密度不能为外部空间稀释疏散,导致发病几率会更高。
通风换气的目的是提供鸡生长所需的氧气,以肉鸡为例,肉鸡呼吸频率快,有氧代谢旺盛;30公斤的肉鸡相当于体重60公斤的人的耗氧量。假设一栋鸡舍里,平均每只鸡2公斤,那就是15只鸡的呼吸等于一个人的耗氧量。再假设鸡舍面积为1200平米,可以饲养18000只鸡,这18000只鸡就相当于1200人,平均每平方米站立一个人。我们可以想见,一千二百人昼夜不息的集聚在一间大房子里,没有及时良好的通风会是怎样的情景?通常,我们三四百人在一起开会三四个小时,平均每人2~3平米的空间都会头昏脑胀,需要中间出来透气休息一会儿。可以想见,湿度大,通风换气量大,霉菌滋生存在死角,污浊的水汽大的空气在鸡舍里昼夜川流不息,从防控霉菌角度说,状况是不乐观的。
显然,鸡舍设备尤其是高温季节的设备管理是不可掉以轻心的。标准化鸡舍要每月冲洗过滤器和水帘两次,要冲净杂物、生物膜,必要时可用清洗剂反复清洗。水帘循环用水也要及时更换,因为混浊的微生物繁衍的水质不仅影响降温效果,也更容易滋生霉菌,对鸡舍环境与鸡群健康造成危害。 讲解的很全面,谢谢 建议精华 田间地头不可控,现在小麦几乎是机器收完就卖,收购粮食的场所均是堆积如山,玉米晾晒不怎么干就收走了,尤其是现在刚下来的玉米水平超标严重等等原因,所以霉菌毒素问题难解决,尽量平衡存在吧。 嗯,是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