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传染性脑脊髓炎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AE),俗名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为特征。病原学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AEV)属于小RNA病毒的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24-32nm,呈5重对称,含32或42个壳粒,浮密度为1.31-1.32g/ml,沉降系数为148S。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胰蛋白酶、去氧核酸酶等有抵抗力,在1mol/L氯化镁溶液中对50℃的温度也有抵抗力。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该病毒的不同分离株仍属同一血清型,但毒株的毒力及其对器官组织的嗜性则有不同,大部分野外毒株都是嗜肠性的,但有些毒株是神经性的,能使雏鸡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可以在无母源抗体的鸡胚卵黄囊、尿囊腔和羊膜腔中繁殖,受感染鸡胚的特征为肌肉萎缩、神经变性和脑积水。该病毒也可以在神经角质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鸡胚脑细胞、鸡胚脑细胞等细胞培养物中繁殖。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见于鸡、雉、日本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一般只在雏禽才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雏鸭、雏鸽可被人工感染,而豚鼠、小白鼠、兔和猴对该病毒的脑内接种有抵抗力。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接触进行水平传播。不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的鸡,均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本病。病鸡感染后通过粪便排毒的时间为5-14d,病毒在粪便中存活4周以上,当敏感鸡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时便发生感染。经种蛋垂直传播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有资料认为产蛋母鸡感染后3周内所产的种蛋均带有病毒。这些种蛋一部分可能在孵化中死亡,另一些虽可孵化出壳,但出壳的雏鸡在1-20日龄之间陆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由于受感染的母鸡在感染后逐渐产生循环抗体,因而母鸡的带毒和排毒的程度也随之减轻,一般在感染3-4周,种蛋内的母源抗体即可保护雏鸡顺利出壳,并不在出现任何的临床症状。
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日龄不同的多批次种鸡共存的种鸡场,往往容易由于种鸡早期已受感染而使产蛋时蛋内有足够的母源抗体,因而出壳雏鸡一般不容易发生本病,而在新鸡场中新养的种鸡群,如未接种疫苗加以预防,又值鸡群正好在开产前或开产后期间才受野毒所感染,就可能在出壳雏鸡中爆发本病。
临床症状经胚传播感染的雏鸡,潜伏期1-7天,经接触或经口感染的雏鸡,短期的潜伏期为11d。本病主要见于3周龄一下的雏鸡,虽然在出雏时有较多的弱雏并可能有一些病雏,但有典型神经症状的病鸡大多在1-2周龄时才陆续出现。
病雏起先较为迟钝,不喜欢走动而喜欢蹲坐在趺关节上,驱赶时可勉强走动,但步态和速度失去控制,摇摇摆摆或向前后猛冲后倒下,最后侧卧不起。肌肉震颤大多在表现共济失调之后才出现,在腿、翼尤其是头颈部可见到明显的震发性音叉氏震颤,在病鸡受刺激或惊扰时更加明显。当然,共济失调和震颤也不总是同时表现出来。
病雏在发病早期仍能采食和饮水,随病情的加重就不能走动和站立,此后往往因得不到食物和饮水而迅速衰竭,加上卧地不起受到同群鸡践踏,死亡逐渐增加。
除共济失调和震颤之外,部分病雏还可见一侧或两侧眼球得晶状体混浊或浅蓝色得退色,眼球增大,眼睛失明,如保留这样得作为种鸡,则其后代也可能有眼球增大、晶状体混浊等眼病。
本病的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不定,从刚受野毒感染后几天产的种蛋孵出的小鸡,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随后逐渐降低,在种鸡感染后出现的这种异常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病理变化
1.眼观病变病雏惟一肉眼可见的病变是肌胃的肌层中有细小的灰白区,必须细心观察才能发现。
2.组织学病变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腺胃、肌胃、胰腺等一些脏器中,而周围神经一般不受累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显示病毒性脑炎的病变,如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套等。在延脑和脊髓灰质中可见神经元中央染色质溶解。神经原胞体肿大,细胞核膨胀,胞核移向细胞体边缘等变化。大多数神经元细胞核消失。有时还可见到以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细胞染色较深为特征的渐进性坏死。在中脑的圆形核和卵圆核、小脑的分子层、延脑和脊髓中可见有胶质细胞的增生灶在大脑、视叶、小脑、延脑、脊髓中容易见到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套。
在腺胃的肌层以及肌胃、肝、肾、胰腺中可见到密集的淋巴细胞增生灶。
诊断根据疾病仅发生于3周的以下的雏鸡,无明显眼观病变而以共济失调和震颤为主要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等,可做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
1.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2.鸡胚易感性试验3.中和试验4.荧光抗体试验
5.鉴别诊断新城疫/VB1缺乏病/VB2缺乏病/VE和微量元素硒缺乏病等 iyybd168老师推荐的文章真不错!楼主辛苦! 非常详细啊!楼主辛苦!:)
页:
[1]